05.26 改革开放40年-太原人,还记得当年的山纺吗?它是如何走向破产的

1996年,太原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大事,山纺破产。

山纺全名叫山西纺织印染厂,前身是太原纺织厂,1958年建成投产。山纺全部职工最多时14219人,其中在职职工10154人,离退休职工4065人。

1958年至1996年的38年间,山纺曾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贡献,累计生产棉布21亿米,上缴国家利税6.7亿元。1988至1991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当时的巨无霸企业,衰败起来也就需要那么几年。

改革开放40年-太原人,还记得当年的山纺吗?它是如何走向破产的

资料图

1990年以来,山纺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困难,连续亏损,到1996年8月末,已经负债7亿多元,资不抵债。长期停产或半停产,累计欠发职工工资16个月。

山纺为何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官方的说法是:

1、设备老化,产品落后。

2、资金短缺,成本升高。

3、改革滞后,机制不活。

4、治厂不严,管理不善。

5、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

经历种种探索之后,未能解困,山纺终于走向了破产边缘。

改革开放40年-太原人,还记得当年的山纺吗?它是如何走向破产的

资料图

为了使山纺破产工作顺利进行,100多名市直机关党员干部组成山纺改革工作宣传队进厂,做政策宣传,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1996年9月29日,山纺召开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破产方案。山纺的辉煌正式落幕。

破产后没有山纺这个名号了,同年10月在原厂基础上重新组建成立了太原新凯纺织印染有限公司。

然而,新凯的发展也不顺利,10年后,生产经营再次陷入困境,职工生活面临严峻困难。2006年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定把新凯作为太原首批重点改制企业进行改制。

太原新凯纺织公司经过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财务专项审计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后,进入了太原市产权交易市场,公开竞价。最终,雅世(置业)集团公司、北京中瑞国信投资公司通过市场公开竞价,联合收购了原新凯,职工安置也依照程序如期完成。

改革开放40年-太原人,还记得当年的山纺吗?它是如何走向破产的

资料图

题外话

著名作家张平的《抉择》被很多人认为是以山纺的破产为背景创作的。因为张平山西作家的身份,加上《抉择》出版的年份1997年---正好是山纺破产的第二年,难免会有人如此猜测。

或许早有预测,《抉择》中用一段文字撇清了与山西的关系。小说中的中阳纺织集团总工在分析工厂遭遇困境时说:“同我们情况一样的大型纺织厂有很多很多,像陕西、山西、吉林、山东,人家那些大型纺织企业为什么都能越搞越活,越搞越好?”言外之意就是,我们这厂不在山西。

张平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与我作品对号的大有人在,但认为我有所指、对我有意见只是少数人,我还为此打了两年的官司。其实小说毕竟只是艺术作品,跟艺术作品里的人对号入座,就没什么实在意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