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我一直喜欢余秋雨先生的厚重的笔墨。

从最初的《行者无疆》,他带领我漫游各国,再到后来的《吾家小史》,我跟着他目睹着小家的兴衰。然后,我遇到了第三部他的作品——《文化苦旅》。也是从这部作品中,我认识了她——敦煌。

初触那让我神往的美丽,是通过余老的《道士塔》和《莫高窟》,我不知道它哪来那么大的魔力,竟几次逼得我潸然下泪。胸中的那么一点愤懑,不由得便烧出了一片火热,有一种玉碎难挽的悲怆,有一种金镶苦全的庆幸。我想,敦煌怕是已成了我的一种情结了罢!我迫不及待的想靠近她,又莫名的害怕着某些难以名状的物什,从而犹豫徘徊,徒留遗憾。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我多想,推翻那道士塔,将那些斑驳了岁月的土砖砸向那愚昧的姓王的道士,或是成为一个疯傻的痴人,不由分说的扑上前去,将他涂抹在那些绚丽笔画上的灰白,狠狠地塑在他身上,封了他的感官,不让他愚昧的思想把这净地污毁,锢了他的手脚,不让他蠢笨的身影将着圣土浊辱。他既已偿还不了这文化的重债,但总该为了这民族的伤疤哭一哭。

即使可以,让我穿越了这数十年的光阴,奔在他面前,我依旧痛恨着自己的无能为力。因为我阻不住那一队队载着我的至宝的队伍的远去,那些响在通往莫斯科、欧美的路上的驼铃,回荡着的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哭泣。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有人说,倘使那些珍贵的典籍壁画未流传开去,也不见得有如今敦煌之盛名,但,就算她孤单的寡淡的存留在历史的某些尘埃之后,等着来人挖掘,也总比被粗鲁的无知的派送给那些异文明的行骗者强。因为,就算他们再珍惜再宝贵这些风情迥异的斑斓,他们也没有那个底蕴去把这其中的意画一一发掘。那是上千年文明的积淀啊!那是古史的生动铺陈啊!谁给了他们自信,让他们误以为,看到了颜色,了解了年代,便读懂了敦煌!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那黄沙裹挟着的岁月中,我看到了,我的敦煌她皱起了眉峰,我听到了,她悲伤却还倔强的号叫。

是啊,这近千个年头,并未造就一个奢华的标本,敦煌,是喘息了一千年的生命。强悍过始皇的重剑,丰富过释迦的佛心,更精美过李杜的词句。她透着一种光,引众人膜拜,她传着一种类似钟鸣的震耳之声,响的浑厚,传的久远。这样的敦煌,我急切的想靠近她,这样的敦煌,我却未曾敢站在她的面前。其实我也知道,我对敦煌的这种怯懦,是对她宏大文化的畏惧。我害怕我到达时,只能短浅的看到几尊佛像,几个泥窟,我害怕我走近时,根本碰触不到历史的厚重感觉,我甚至害怕,当我妄图寻到,听到一些什么时,敦煌斜给我一个“生人勿近”的眼眉。是的,只有你在历史中触摸了,在传承中柔抚了,在无尽的风沙中佑护了,你才敢说你去过敦煌,你看过飞天。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千古明月照今人,只是我的敦煌,有了连臆想都无法愈合的创伤,那不只是一个文明的缺失,那更是一个民族的缺失。

原谅我,只是想在这飞天的祭场,酣畅淋漓的哭一场!

敦煌!敦煌!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作者:秦嘉鑫,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士官学院2017级电气自动化技术(陆军)二班学生。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秦嘉鑫:敦煌——读《文化苦旅》得此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