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山西有大院、北京有四合院、客家有围龙屋,那么潮汕的房子叫什么

山西有大院、北京有四合院、客家有围龙屋,那么潮汕的房子叫什么

关于“潮汕围厝”

为一个区域传统建筑组群正名

一直以来,提到潮汕传统建构,论者就会如数家珍,扳着指头,列出ABCD,若下山虎、四马拖车、百鸟朝凰等等,但就是不能给出一个诸如山西的大院、北京的四合院、客家的围龙屋之类那样的大的概念。

使前列各种厝格,仿如一盘散沙。

其实,从它的特点看,潮汕传统建构也是可以使用一个概念来表达的,那就是“围厝”,也即“潮汕围厝”。

这不是笔者的臆造,而是对于传统叫法的归纳和概括,如此而已。

山西有大院、北京有四合院、客家有围龙屋,那么潮汕的房子叫什么

把姓氏聚落称为围,或称为厝,在潮汕,已有悠久的历史,最少也三四百年的历史。

好像乾隆四十四年(1779)刊刻的《揭阳县志》,其“都图”表里,已经记录了大量带“围”或“厝”的宗族聚落地名,如凤围、许厝围、萧厝围(渔湖都);张厝、柯厝、胡厝、方厝、邱厝(桃山都);新安围、东安围、凤安围(梅岗都);古溪围、山东围、金厝围、六房围、宋厝围、张厝围、罗厝围(蓝田都)等等。

从上面列举的名目已经可以看到,“潮汕围厝”是从实际存在中来,具备传统的内涵与形式的,只是我们对之作了一点合乎现代汉语表达规范的调整与提炼。

当然,这种围厝有时也称“里”的,像榕城的“甲东里”,地都大莲的“南溪里”等。

组群式的建筑,在客家地区称作“屋”、楼,所以客家围式建筑组群称作楼、围屋、围龙屋。

而在清乾隆时期,揭阳属于客区的同类建筑,也都使用这种叫法,如蓝田都客区的老楼、新楼、南斗楼;鹅屋、老屋下、官屋埔等,就都属于这个类型。

山西有大院、北京有四合院、客家有围龙屋,那么潮汕的房子叫什么

而客家人所称的“屋”,潮汕人通常叫做“厝”。

都有围的特点。

于是客家围而没楼的称“围屋”,围而有楼的称“楼”、“土楼”,也叫“围龙屋”。

潮汕则不管有没有楼,都称“围”,称“厝”,或称“厝围”(即“围厝”的倒装)。

根据笔者长期而且广泛的调查、考察,潮汕围厝通常在不是“寨”的村内独立存在;

部分在寨内的则只存一围,而没有典型围厝的双围。

“双围”是潮汕围厝与客家围屋的最大区别。

双围即在屋宇圈围而成的组群之外,还在前部有一由围墙(有时也包括东、西斋)组成的外围。

外围包括围门、照壁、围墙、东西斋、阳埕(广场)这些建筑、构筑物。

内围(也即厝)是围厝的主体、核心区。

其功能是居住与祭祀合为一体。

山西有大院、北京有四合院、客家有围龙屋,那么潮汕的房子叫什么

传统潮汕组群,几乎没有纯粹用于居住,也极少纯粹用于祭祀,大体上是居住与祭祀的结合体。

因此把这类组群称作祠堂不太妥当,称作民居也失于以偏概全。

以榕城元鼎路那座曾经为丁氏所有的大屋为例来看,过去曾以中间的祠堂,而命名为“丁氏光禄公祠”,这样一来,两侧四巷四组建筑,占总体面积的大部分却名无所归。

于是后来便改称“丁日昌旧居”,这样一来,不具“居”功能的丁氏光禄公祠也就在归属上无所适从了。

这正是潮汕传统建筑组群亟待正名的原因所在。

从厝局(格局)上看,潮汕围厝与客家土楼是迥然不同的。

它不以屋宇围成圆型或方型的一圈,中空部分建祠堂和铺设地埕。

而是以特有的带天井的“下山虎”、“四点金”、“五间过”、“九包七”建筑组群为厝,通常每一主体建筑有着两条或四条包巷,部分还有后包(平房)或后楼。

其规模则有大有小,小者只有一座主体建筑,中者有三座至五座,大者有七座之多。

山西有大院、北京有四合院、客家有围龙屋,那么潮汕的房子叫什么

因有双围,所以也有两重门:外围门和内围门,外围门通常开于左右两侧(以门楼形式存在),只有少数开墙门于正中;内围门即主体建筑的“门楼”及巷门。

以外围门楼标示围厝的名称(通常为某某围,某某里),内围门楼标示主座的名称(通常为某某公祠、某某公厅)。

具有双围的潮汕围厝,其有围并非为了封闭,而在于团聚与防护,起着聚族而居的作用,同时还兼具典祀、明伦兴教等耕读文明的相应功能。

在全国的各地传统民居中,是一个机具特色的类型。

在当下开展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对其进行总结与阐发,并继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