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你们都想错了,康熙皇帝对废太子胤礽才是真爱!

你们都想错了,康熙皇帝对废太子胤礽才是真爱!

很多人在评价历史上的君王时,总喜欢把他们看成理性无情的政治人物。事实上,他们在面对自己家人的时候,也不过是个普通人罢了,毕竟人都是需要感情寄托的。比如今天要说的康熙,太子胤礽对于他来说就是父子亲情的寄托。相对于其他人,康熙对胤礽真的算是真爱了。

在这里,要先替太子澄清一件事:不是草包!不是草包!不是草包!!

在很多清穿文里四爷多是冷酷中带着柔情,八爷是温文尔雅,君子如玉,十三是豪爽仗义的侠王,十四是桀骜不逊霸道专情,就连其他阿哥也有力挺的粉丝,只有太子十篇有九篇都是反派,不孝不仁,骄纵荒淫,还是草包。使得很多人都以为历史上真实的太子就是这么无所作为。

事实上,太子胤礽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儒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弓马骑射,成人后代康熙祭祀,并数次监国,治绩不俗。值得关注的是,胤礽还具有一定的开放眼光,对西方文化比较欣赏,为人又喜结交贤才,确属古今不可多得的皇帝好苗子。

呃……偏题了,继续说说康熙对胤礽满满的爱~

你们都想错了,康熙皇帝对废太子胤礽才是真爱!

太子生母赫舍里氏十三岁时嫁给康熙,虽说是政治婚姻,但婚后两人感情非常好,赫舍里氏温柔娴淑又颇具才干,与康熙共同度过了鳌拜专政的日子,而且后宫治理井井有条,可谓“贤内助”。康熙对之感情颇深,赫舍里氏生胤礽当天就因难产世了,年仅21岁。康熙爱屋及乌,立胤礽为太子,爱护非常,并亲自教导。

爱护到什么程度呢,胤礽四岁时不幸得了天花,天花在当时为不治之症,一旦出痘便使人无比恐慌。出于爱子心切,康熙帝下旨将奏章全部送到内阁,自己则全心全意看护在儿子身边,陪伴太子度过病危期。

六岁那年,出于对胤礽的疼爱,康熙特地为他建造了专门用于培养太子、皇子的地方,赐名毓庆宫,以供胤礽生活起居和读书学习。

十三岁以前,胤礽都是在康熙皇帝的身边度过的,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起居、饮食、读书、学习。康熙几乎每天都要关心胤礽的读书学习,教导他功课,听他背诵古文,谈读书心得,临字、作文、写诗。并亲自作胤礽的文化老师,向他传授儒家经典。

康熙二十四年,康熙皇帝对身边的大臣说,他每天必定要做的,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是清晨之时,前往太皇太后宫中问安。二是召见太子,亲自为太子讲书。皇帝日理万机之余,亲自为太子启蒙读书,教授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可喜的是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待,不仅聪明听话,而且悟性极高,所作的诗文都文采斐然。胤礽的天赋,让康熙十分欣喜也十分欣慰,于是更加用心的教导他。每次出行狩猎、巡游,康熙总要把他带在身边,让他跟随在自己的左右,形影相随。连乘辇出行的时候,胤礽也跟随在御辇之旁。

你们都想错了,康熙皇帝对废太子胤礽才是真爱!

就比如说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去鄂尔多斯巡视,把太子留在京城坐镇。分隔两地,难免要写些书信,在一些满文书信中康熙把路上所见所闻事无巨细的都写给了胤礽,就像普通的父子一样满满的温馨。

人总是有两面性的,有好就有坏。胤礽自小就身处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性格上可能确实有缺陷,史料上对于废太子前的胤礽描绘的简直十全十美,对于废太子后的胤礽却一贬再贬,仿佛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去追究,还是要讲康熙在废太子期间对胤礽的表现。

康熙一废太子后, 一连六日"未尝安寝",对诸臣谈起此事,"涕泣不已"。十月二十三日,因为思念胤礽,病倒在南苑。当天晚上,他匆忙回宫召见胤礽。“召见一次,胸中疏快一次”。由此可见,就算后来复立太子是无奈之举,也绝对有理由相信父子之情也是原因之一。

二废太子后,康熙曾对大臣们说:“朕于二阿哥 并无间隔,即拘禁处,朕常遣内监往视,赐物赐食。”他认为“ 此皆为父子私情,不能自已,所谓姑息之爱也”。

康熙也是凡人,犯错的又是亲自养大的孩子,又怎么可能一下子断绝感情。由此再对比其他儿子,果然还是亲自养的更亲。当然这不是说康熙对其他儿子不闻不问,其实他对孩子都挺好的,只是对胤礽感情更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