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房產稅板上釘釘,會把富人手中多餘的房子逼出來嗎?

北京時間9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對外公佈。其中,房產稅法寫入立法規劃,屬於第一類項目,即“條件比較成熟、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

2018年以來,我國官方媒體密集表態加快房產稅立法,表述從“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到 “加快推進房地產稅相關政策舉措”。

外界普遍預測,房產稅立法加快,落地時間可能會提前。但對於房產稅是否能起到平抑房價的作用,各類觀點說法不一,有專家指出,穩定房價關鍵是市場和政府都不能越位、缺位,擴大供給才能使房價走向合理區間。

房產稅板上釘釘,會把富人手中多餘的房子逼出來嗎?

房產稅或難以抑制房價上漲

2018年以來,房產稅引起了公眾的廣泛討論。而民眾普遍比較關心兩個問題,一是房地產稅如何徵收,二是一旦房地產稅落地,高企的房價還能不能降。

據媒體近日消息,2018年4月,初步形成的房地產稅草案曾在省級人大及省級財政等相關部門內部徵求過意見。

而就在2018年4月,有香港媒體曝光了“大陸版”房地產稅細則,該方案以家庭人數確定免稅面積,以套數確定稅率,採用分段累進稅率,年稅率為0.8%~5%。

雖然無法證實上述細則的真實性,但不能排除在重大政策出臺前先在香港 “放風”試探市場反應的可能性。從客觀條件來看,徵收房地產稅的時機確已成熟。全國性的房地產聯網系統已經建立;國地稅合併增強了稅收的徵管能力;2018年以來,已經爆出山東等多地地方政府公務員無法按時發放工資等情況,由此可見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抽,亟需開源。

此外,政府也寄希望於房地產稅成為調控房價的“大招”:

通過增加持有成本,把有富人手中多餘的房子逼出來,增加供給,抑制高房價,打擊多套住房。但有分析對房地產稅能否抑制房價上漲持保留態度。

房產稅板上釘釘,會把富人手中多餘的房子逼出來嗎?

獨立經濟學家馬光遠認為,有沒有房產稅與房價高低並沒有直接關係。比如香港和美國有房產稅,但香港是世界上房價最高的城市之一,美國的房地產經常出現週期性的快速上漲。

而且,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徵收房產稅的時候,目的很明確,就是為地方政府開闢收入來源,而不是為了抑制高房價的。

房產稅在美國、英國等國家,是地方財政收入的最主要來源,至於房產稅是否抑制了房價,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房價,爭議很大,唯一沒有爭議的是,即使有房產稅,這些國家的房價也經常出現暴漲。

房產稅板上釘釘,會把富人手中多餘的房子逼出來嗎?

抑制房價上漲需要政府市場雙到位

民生銀行研究院院長黃劍輝則認為,決定房價的關鍵還是供求關係。把調控的目標定為降房價,這是一個誤區。

從理論上來說,商品房的本質是商品,價格不應該被限制。政府和市場都不能越位、缺位。在住房問題上,讓民眾都去買商品房顯然不現實,這就需要政府介入,提供保障性住房。類似香港、新加坡就是這樣的模式,40%到60%的人住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

對此,黃劍輝建議,首先,推進房地產稅改革。房地產稅可以歸類為消費稅、富人稅,個人名下的房產越多,交稅越重。同時,建立一個專門的賬戶。用於保障房建設,並由政府負責組織建設和管理。

其次,擴大供給。房產市場也需要分為高、中、低三個階層。基層富人有錢,可以住高檔小區、豪宅;低收入人群也是公民,政府為他們提供廉租房、保障房;大學畢業生收入有限,也是廉租房和保障房的適用對象,隨著收入提高、財富積累,他們也可以購置屬於自己的商品房。

房產稅板上釘釘,會把富人手中多餘的房子逼出來嗎?

用多層次的供給體系去滿足多層次的需求,同時政府不能過多幹預商品房市場。商品房由市場調節,適時取消對商品房市場進行限價、限購的調控方式;政府可以在新房銷售環節徵收稅費,用於建設保障房形成良性循環。

不過,馬光遠分析稱,新加坡國情特殊,政府可以解決大部分人的住房需求,而中國是一個逾13億人口的大國,要求中國政府解決大部分人的住房問題顯然有些不現實。

但政府也應明白,開徵房產稅得到更多財政收入的同時,是否該捨棄簡單粗暴的限價調控模式,更多回歸市場,建立一個真正穩定的房地產市場,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地產發展模式和政策,正考驗著管理層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