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幣圈至暗之時恰是區塊鏈轉身之際

不只是“切割”國內ICO(首次代幣發行),一年後,監管“有形之手”必須伸得更長更遠;另一端的幣圈項目自媒體似乎亦在與監管“賽跑”,他們正在加速建設海外網站和APP,希望在2018年“94”到來之前安全“脫身”。

幣圈至暗之時恰是區塊鏈轉身之際

還記得2017年9月4日嗎?那天,中國央行等七部委發佈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公告》,正式定性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責令立即停止。“取締令”甫出,數字貨幣受累應聲暴跌。“取締令”與99號文是一回事,即《關於對代幣發行融資開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整治辦函【2017】99號。該文件明確,I-CO涉嫌非法集資、非法發行證券、非法發售代幣募集,以及涉及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秩序。

話說8月21日晚間,一批幣圈微信公眾號被關停,包括金色財經、火幣資訊等多個賬號,其發佈的內容多涉及ICO。此前,央行副行長、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小組組長潘功勝公開稱,虛擬貨幣交易場所和ICO行為屬於非法金融活動,堅持“露頭就打”。

幣圈至暗之時恰是區塊鏈轉身之際

取締令週年臨近,ICO豈止是“露頭”?區塊鏈、發幣等場景一度甚囂塵上。

別以為ICO暴利時代會在那時終結,短暫“調整”之後,交易平臺“出海”再戰,甚至少數境內平臺變相歸來;包括不乏機構或個人借區塊鏈、虛擬貨幣之名開展傳銷詐騙等違法活動,亂象不止;諸如,項目人用一份白皮書,發行一套代幣,借自媒體造勢拉盤,在交易所裡掛幾天就能集資千萬元,集資後再“割韭菜”。這便是所謂的ICO“套路”。極端案例是,一個月前,FCoin上一路只漲不跌的ARP幣(一種代幣名稱)幾分鐘內下跌85%,此案在業內堪稱“年度最佳割韭菜”。

有人說,一些區塊鏈微信公號和交易所、投資機構存在股權關係,會為某些項目背書,但普通投資者並不知情;因此取締令週年,第一批整治的對象指向了自媒體。江蘇省金融辦還將互金風險專項整治拓展到虛擬貨幣、ICO等。

媒體報道,監管方將對124家服務器設在境外,但實質面向境內居民提供交易服務的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網站採取必要管控措施,加強監測,實時封堵。其次,加強對新摸排的境內ICO及虛擬貨幣交易相關網站、公眾號等處置。對於定期摸排發現的境內ICO及虛擬貨幣交易場所網站、公眾號,以及為上述活動提供支持和服務的公眾號、自媒體及網站,及時予以關閉和查封。最後是從支付結算端入手持續加強清理整頓力度。

幣圈至暗之時恰是區塊鏈轉身之際

彼時,取締令的震懾立竿見影;此時“關閉查封”之舉同樣令BTC(比特幣)、LTC(萊特幣)、ETH(以太坊)等“數字資產”大跌。但有聲音稱,價格不等於算力(區塊鏈礦機運算),算力其實一直在漲。

也有區塊鏈項目方或投資人認為,監管出海“關停”服務器的難度較大,若屏蔽網站,則用VPN就能解決問題;還有人稱,強監管之下,不意味著幣圈就沒“活路”,雖然近期交易行情慘淡……比如,國內關停了交易所,還有“去中心化”的積分(Token)等。

但在CF40常務理事、北京鏈鏈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家林看來,Token作為憑證和計價,定價工具,會在一些法律空白區域優先發展起來,其主要是數字經濟領域裡的一些場景,特別是跨境,雲服務,證券發行交易和託管,分佈式供應鏈等方面的應用會很快發展起來。因為,類似數字化場景需要Token作為交易發生的憑證和計價工具。這些憑證會在一定的法律或政策範圍內,演變為可轉讓憑證——初級階段就像票據交換一樣。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演變為法定普遍使用的金融工具。

幣圈至暗之時恰是區塊鏈轉身之際

而從監管此次祭出的組合拳來看,無疑是在建立一種長臂管轄機制;如果說去年“94”是中國監管方一家之言,則此次I-CO監管是全球監管機構在G20層次上取得一些共識後的延續,是對境外涉及對國內侵害的實施監管。張家林相信,防範金融風險大背景下,國內會持續加強對境外涉及對國內侵害的實施監管,先關再清理。後續再建立監管規則和體系,鼓勵合規的運用新技術開展金融業務。也因此,絕大多數代幣都會歸零,幣圈將逐漸消失。

幣圈一年,人間已換。截至8月21日19點,CoinMarketCap的數字貨幣總市值2115億多美金,較最高點時跌去四分之三。暴跌正在清零所有空氣項目。比特幣中國首富李笑來公開稱,市場上很多代幣未來會歸零。

不過,幣圈之凜冽寒冬並非區塊鏈市場的全部故事,其可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不斷推進區塊鏈技術應用落地的鏈圈則初見曙光,像8月10日,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在深圳亮相;同日,世界銀行宣佈授權澳洲聯邦銀行(CBA)發行世界首張區塊鏈債券等。

也許幣圈至暗之時,恰是區塊鏈轉身之際。這其實是一場關乎人性的較量,“拼”的是一種致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