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三盛公原名三道河,在清代屬蒙古阿拉善旗和碩特扎薩克親王封地,乾隆年間,蓋了喬家大院的那位晉商喬致庸,在壟斷了包頭市場後將商業帝國擴張到阿拉善,在三道河開辦了以經營油坊生意為主,兼為鹽駝古道上的商號提供銀票服務的商號“三盛公”,隨著商號的影響日漸增大,這個地方就被稱為三盛公,三道河的老地名反而被漸漸遺忘了。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1958年,巴彥淖爾盟合併了河套行政區,將盟公署移駐三盛公,改稱巴彥高勒鎮,三盛公這個地名被從此從行政區劃上抹去。但是,水利部於1957年在磴口縣境內選址規劃黃河水利樞紐,並定名為“三盛公水利樞紐”,三盛公的名稱就這樣得以延續並享譽世界。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於1959年6月5日開工建設,1961年5月竣工,參與建設的除了兩萬多名水利建設大軍,還有數萬河套灌區的民工。當時是新生的共和國曆史上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水利樞紐的建設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當年參與總乾渠施工的民工、老模範武玉良回憶起當年的艱難困苦和堅定信念仍不勝唏噓。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武玉良講述開挖總乾渠的故事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竣工時是亞洲最大的、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閘壩工程,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特大型自流區源頭樞紐工程、國家水利建設的重點工程,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閘”,“北方都江堰”。三盛公水利樞紐就位於黃河最大的“幾”字彎頭,在這裡黃河水是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三盛公水利樞紐很好地發揮了調節水量的作用,根除了內蒙古河套地區的水旱災害,成就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經典。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三盛公水利樞紐同時兼有交通、發電和旅遊等多種功能,三盛公黃河大壩使黃河兩岸天險變通途,還保證了包頭市的工業用水,不再因枯水季節水量小而影響生產。三盛公風光秀麗,也是唯一可以觀看到黃河冰凌景觀的地方,還造就了磴口地區180多個百畝以上的湖泊,使磴口縣贏得了“百湖之鄉”的美譽。目前,依託三盛公水利樞紐和磴口湖泊景觀的黃河三盛公水利風景區規劃總面積129平方公里,現已建成的主景觀區8.3平方公里,迎接著八方來客領略共和國水利建設史上的壯舉和美麗黃河。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位於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是亞洲最大的、黃河上唯一的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閘壩工程,堪稱“萬里黃河第一閘”,兼有交通、發電和旅遊等多種功能。

美麗富饒的巴彥淖爾


69歲的武玉良是巴彥淖爾市級勞動模範,四十多年前,正值青年的他也參與了三盛公水利樞紐的建設。“那個時候經濟實力不夠強,全靠人工,我們全村的青壯年全部出動挖渠,一天干十三四個小時,一鏟一鏟的挖。”如今,他已經是磴口縣華萊士瓜的種植大戶,經黃河水澆灌的華萊士瓜口感甘甜,享譽全國。“沒有三盛公,就沒有我們的華萊士,”武玉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