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企業管理的本質是什麼?

管理段子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用最簡單和直白的話來說,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兩個詞:生存,變好!


如果再詳細一些,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讓企業經營活動中涉及的各方都能更好生存,並獲得更多更大的利益。


我們不妨以一個飯店作為例子來說明:


一個飯店經營涉及的各方關係包括:

  • 飯店老闆;
  • 原材料提供商;
  • 飯店職工;
  • 消費者;
  • 市場管理者。


飯店的經營管理如果能夠規範、優質、高效,那首先飯店的經營情況就會很好,營業額會大增,飯店的經營利潤也會大增,所以,

第一個關係方——飯店老闆,就能夠活得更好,並從中獲得更大的效益。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個關係方——原材料提供商。由於飯店經營管理好,飯店的食客逐步增大,這勢必讓原材料提供商有更多的食材可以穩定銷售給飯店,所以,原材料提供商也因為飯店的經營管理到位,保證了自己貨物的供應量增大,自然收益也就更多了。


我們再看看第三個關係方——飯店職工。由於飯店經營管理好,飯店職工的工作強度會增加,老闆為了保證飯店的日常運營,也會提高職工薪資,將飯店的收益分享一部分給職工,以保證飯店能夠按照既有模式穩定有效地運行下去,這樣的話,老闆的收益就會更穩定、更高。所以,飯店職工因為飯店的經營好,不會面臨飯店倒閉而失業,而且還會因為飯店的經營好,薪資水平得到提升,也從中受益。


我們再看看第四個關係方——消費者。消費者因為飯店經營好,菜品可口,價格實惠,就享受到了更加物美價廉的消費服務,對於消費者而言,花同樣的錢,在這家飯店享受的菜品更好吃,服務更優質,其實也是變相提升了自己的消費價值,同時也很好地滿足了自己的消費需求。


最後,我們看看第五個關係方——市場管理者。由於飯店經營管理好,為當地的居民提供了很好的生活服務,更沒有什麼食品安全問題,這就是市場管理者樂見其成的結果,同時,飯店經營好,納稅就越多,這對市場管理者而言,也是增加其收益的。


一個小小的飯店,其實就是企業的縮影。上面的例子,很好地說明了管理的本質是什麼?


就如同我開始所言,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讓企業經營的各方能繼續生存並變得更好。說得具體一些,就是讓企業本身(飯店老闆)、企業職工、企業產業鏈上下游(供應商、消費者)、還有政府各方都能夠從中收益,變得更好。


好的企業懂管理、善經營,其實就是能夠深刻理解管理的本質,並通過持續不斷的規範化管理和價值導向,實現企業、職工、社會的共同受益。這就是我認為的管理的本質。不對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我是職場問答達人雪天驚雷,歡迎您關注我並與我交流互動,感謝您的支持!


雪天驚雷


企業管理的本質是什麼?

在四大職能的理論體系中企業管理被過程化抽象化,看不到企業管理的目的和基本對象,也無法讓人認識到管理工作的具體形式。不論一門社會科學隨時代發展走多遠都難以離開其產生的目的、研究的基本對象,也不會在形式上完全脫離其最初的狀況,這三個方面可以概括為其本質。對於從事企業管理的人來說,弄清或重新審視企業管理的本質可以讓管理工作更有效,也可以讓管理的研究工作更有堅實的基礎和長遠發展的可能。

大體上來說企業管理的本質包括三個方面:(1) 企業管理的基本對象;(2) 企業管理的目的;(3) 企業管理的基本特徵。下面分別對企業管理本質進行具體分享。

一、企業管理的基本對象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的資源可以用人、財、物來概括,也就是說企業管理所面對的無非是人、財、物。財和物可以互換,實質上就是價值的不同表現形式。在企業中,沒有不歸屬於人的財和物,財和物歸屬於人表現為所有權,財、物和人的關係即所有權的歸屬關係。按此邏輯,企業管理所面對的就只是對財、物有所有權的各種人了。

人與人不斷的在分配、交易所有權,這些活動也是企業內外活動的所有內容。人與人不斷分配、交易其所有權可以概括為人與人不斷髮生各種利益關係。企業管理對人的管理無非就是對其工作中各種利益關係的管理,不論是治理還是日常經營都是對利益關係的管理。企業中的人在工作中都是以利益關係的存在為發生關係的基礎。上下級間以利益分配和利益歸集為基本關係,在此基礎上發生其他的工作關係。同事間以利益分配和利益合作為基本關係而發生其他工作關係。

股東和經理人之間以利益代理和利益分配為基本關係而發生其他工作關係。老闆和員工之間以利益分配和利益傳遞為基本關係而發生其他的工作關係。企業與外部也是以利益關係為基本關係來發生一切其他的關係。利益關係是企業中人與人的基本關係,無利益則無關係,則不可能發生其他關係,也就不存在管理的可能。

二、企業管理的目的與目標

企業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利潤最大化,但是企業管理不可能直接實現這個目標。無論是企業治理或日常的各項經營活動都不能直接完成利潤的實現,它們都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一個環節。這些環節要做的是用其直接目標為手段來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終極目標。只有每個環節在終極目標的指引下最好的完成了其直接目標,終極目標的實現才有保障。

企業管理的直接目標是提高效率,在各個環節中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大的產出。企業只有實現了效率最大化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效率不等同於速度,它是成本與產出的關係,其中包含了速度因素,因為時間也是成本。這個效率是企業管理各個環節的效率,包括創新、開發設計、資本運作、生產、銷售、採購、運輸、倉儲、後勤等的效率。各個環節中又包含了各種職能,這裡的效率也包括了各種職能的效率。

在一個總目標前只有把問題細化把目標分解,以直接目標來指導各項具體行動才有可能實現效率最大化。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效率最大化才有可能實現利潤最大化。

三、企業管理的基本特徵

管理工作不是隻有管理者才做,企業所有人員都參與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不是多數人所想象的那麼抽象,不是理論中四大職能所描繪的那樣清晰、輕鬆。管理者也不是許多人想象的“領導”那樣高高在上、人格完美、品質優秀。

1、管理工作是全員參與的工作

企業管理者要做管理下級、向上級彙報等涉及他人的管理工作,同時還要對自己進行管理。自我管理方面,管理者要管理自己的時間、行為、態度、設備、工具、理念、思想等。管理者要讓關係管理和自我管理相協調才可能把管理工作做好。比如企業文化的建設,企業的領導者不光要讓全企業人員認同、吸收並執行所提出的價值觀和理念,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核心價值觀並以此指導自己的行為來帶領整個企業發展,影響企業全體成員使其認可並執行該理念和價值觀。

2、非管理崗位人員同樣參與管理工作

非管理崗位的人除了要即配合管理者的管理外,更多的是自我管理。他們要對自己的時間、任務、行為、態度、人際關係、設備、工具、思想等方面進行管理,這些都是管理工作。對於非管理人員而言,自己工作的完成絕大部分是靠對自己的管理來進行的,管理者不可能每個細節都去指導或指揮非管理人員完成工作。

3、管理工作是非常具體而複雜的工作

各層管理者以及非管理者的管理工作都是非常具體而複雜的工作,不是很多人根據職能理論所想象的那樣抽象和簡單、清晰而有條理。許多時候管理工作並不清晰,也缺乏所謂的條理。

①高層管理者,其工作內容主要有決策與外交。決策是有些人所想象的開會、簽字、拍板等形式上的東西,在這些形式後面是管理者對大量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長期積累的失敗和成功的經驗、長期思考並緊跟時代步伐的系統思維、長期的管理實踐中形成的核心價值觀。在外交方面也絕不是有些人所想象的吃喝玩樂、開會、座談等形式方面的東西,在這些形式後面是企業實力的支撐、是管理者充足的準備、身體素質的代價、甚至是全體企業人員為之長期奮鬥的成果。

②中層和基層管理者工作的主要內容有傳遞決策、分解決策、工作的協調與安排,甚至要直接參與非管理人員的工作等。他們的工作也不僅是上傳下達、參與會議、做出指示、安排任務這些形式上的東西,其背後也有著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經驗與教訓的獲取與積累、思維的系統化、價值觀的形成、人力的協調等一系列因素支撐。

③ 對於非管理人員而言工作更加具體而細化,包括對設備、工具、自我、工作任務等的管理,其對象與內容都非常具體而且多數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另外,企業中所有人的工作都要具體細分到每一分鐘每一個細節。

總之,企業管理的本質包括三個方面:管理的最基本對象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管理的終極目的是利潤最大化,但直接目的是提高各個環節的效率;管理工作是全員參與的非常具體而複雜的工作。

【歡迎親愛的朋友留言、互動、點贊、關注、收藏、轉發。更多精彩分享給你......】


思維技術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符合我的價值觀:探究本質,知行合一。

我來嘗試回答下這個問題。

1.管理的底層邏輯是反熵增。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封閉的系統終將走向無序。愛因斯坦很羨慕這個理論,因為科學是很容易被證偽的包過他的相對論,但是他說熱力學第二定律可能是最穩固的,不會被證偽的。華為的管理處處體現出反熵增,任正非說企業時間長了就會惰怠,也就是會走向無序,所以任正非開始設計各種機制和制度進行反熵增,具體來講就是自我批判,注入鯰魚效應,末位淘汰,開放,妥協,灰度等。

所以管理的底層邏輯就是進行逆熵,避免組織走向無序。

2.企業的本質是社會的器官。

要了解管理的本質,首先要了解企業的本質,因為管理是為企業以及機構服務的。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在1954年出版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系統講解管理學的專著《管理的實踐》中指出企業的本質是社會的器官,企業存在的理由就是承擔社會職能,取代以前的作坊,所以企業是社會的器官。

這已成為企業的一大定律:社會職能定律。

3.管理的本質是實踐。

德魯克進一步指出,企業作為社會的器官,本身是不會發揮效應的,需要進行管理,把各種積聚的資源比如原材料,設備,廠房,人員等進行管理,從而產生生產力,所以管理就是企業的器官,其本質是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其首要職能就是創造經濟績效,也就是創造顧客,所以企業只有兩種主要任務營銷和創新,管理的核心是實踐,責任,和任務。


4.管理實踐的本質是去掉一切不創造價值的環節。

德魯克已經指出管理的本質是實踐,但是在實踐管理的時候,其本質是什麼呢?是去掉一切不創造價值的環節。任正非在管理華為的時候就是這樣做的,大家可以看看任正非講話全集,處處流露出一切以客戶為中心,凡是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環節都要去掉。

更進一步的說,管理的本質是去掉一切不創造價值的環節。

所以總體來看,我們只有清晰的認知了企業的本質是社會的器官,承擔社會職能的角色,管理的本質是實踐,實踐中要去掉一切不創造價值的環節,這樣的三種邏輯關係,對於我們創業還是進行管理都是意義非常重大的,具體就是具有指導性意義,不會迷茫。


探究本質


企業管理的本質是“錢”,“事”,“人”。

“錢”,就是如何分錢,打工都是為了錢,做企業的也是為了錢,如何分錢,不同的公司有不的制度,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方法。總之“錢”到位自然有“人”出來幹“事”。“錢”不到位,沒“人”願意做“事”,於是乎有很多企業說人難管,事難做,“錢”沒有到位是根源。

“人” 有的企業家說,企業管理就是管人,人管好了,企業就管好了,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每人都有自已的想法,古人云“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千里馬如吃不飽,“才與美”不外見,何況人呢?很多的企業為什麼留不住人才?而有的企業為什麼越做越大?人才越來越多?“錢”是否到位?“錢”到位自然“才,美”外見。人就是好管,“事”就是好做。

“事” “人”有“錢”做事自然有動力,一個人只要他的心在“事”上,必然能把“事”做好,這是做事的原則,一個人再大的能力,他的心不在“事”上,“事”必然做不好。

說個最簡單的例子,在農村是大集體時,農民年年沒有飯吃,後來實行聯產責任制後,農民不僅年年有飯吃,而且年年有餘糧,同樣的田,同樣的地,為什麼有如此這大差距呢?

道理很簡單,農民能得到“錢”,“人”幹起“事”就有動力了。

企業管理跟種田種地一樣。人,錢,事。


長沫xu


對企業管理本質的不同認知,會極大地影響管理工具的設計和應用,會極大地影響盈虧!

企業管理的本質:盈利控制!

企業管理的本質,為什麼是盈利控制?

第一、企業的目的,就是盈利!

為什麼會有企業?股東因為要盈利,才去註冊企業,才去做企業!企業就是盈利的平臺,企業不盈利,股東就要賠錢,虧損賠錢厲害了,就可能現金流斷流,就可能付不出工資,就可能付不出房租,就可能付不了供應商的貨款,企業不能按約定履行支付義務,就可能被仲裁或訴訟,企業敗訴若不履行仲裁的裁定或法院的判決,就可能被強制執行,甚至進黑名單,所以,企業的目的,服從於股東的目的;盈利!不盈利,企業就得死!

第二、控制出盈利!

1、企業不一定能盈利。

企業的目的是盈利,但企業卻不一定能盈利,盈利也不會自動產生,企業聚合了人財物,開展各種業務活動,盈利要做業務,但做業務不等於盈利,很有可能虧損,甚至破產,當成本費用大於收入時,企業就虧損,截止2019年4月30日,國內A股3600多家上市公司中,虧損超1億元的公司有322家,虧損超10億元的公司有102家,虧損超30億元的公司有30家。

2、盈利不會自動產生。

盈利需要進行專業和人性的控制,才能實現。

企業設置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研發部、採購部、生產部、銷售部、客服部、人力資源部、行政部、財務部等等各個機構和部門,都是為實現盈利而設置的管理機構和部門。

企業設置的董事長、總裁、總經理、各個副總、總監、經理、主管、班組長和員工等等職位,都是為了實現盈利而設置的職位。企業開展的研發、採購、生產、倉儲、物流、營銷、廣告、客服、人力資源、行政、財務等等,都是為了實現盈利而開展的業務和管理工作。

企業的填制單據、做會計分錄、記賬、結賬、編制會計報表,成本計算、財產清查、分類、紀錄、確認、彙總、監督、審核、審批、簽字、檢查、傳達、說明、服務、會議、計劃、預測、預算、標準、制度、流程、內控、規則、分析、考核、評價、激勵、處罰、決策、執行等等,都是為實現盈利而實施的具體管理工作。

以上的機構、部門、職位、業務、具體管理工作,無一不是為盈利而存在的,離開盈利,這些都沒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企業不為了盈利,企業也不需要這些玩意。

第三、為什麼是“盈利控制”,而不是“盈利管理”?

如果您是股東,您投資了10億元註冊了東方公司,這10億元投資款是很可能血本無歸的,您是要“監督”這10億元,還是要“管理”這些10億元,還是要“控制”這10億元?您希望能盈利2億,您認為這2億的盈利肯定能實現嗎?您認為是”監督“更有效更放心、還是“管理”更有效更放心、還是“控制”更有效更放心?

我們經常在媒體上看到這一句話:犯罪嫌疑被警方控制!為什麼不是被警方“管理”或被警方“監督”?

監督,是蒼白無力的;管理,是中性的;控制,是鐵腕強制的,控制是我讓你站著,你就得站著,而不可能是坐著或躺著或蹲著,股東真金白銀投資出去,投資款不能沒了,肯定是不想賠錢,股東必須要控制得住資金和盈利。

企業管理學,本質是企業控制學!

無論什麼管理理論、無論什麼管理概念、無論什麼管理經驗、無論什麼管理模式、無論什麼人去管理,只要不盈利,都沒有意義!

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盈利控制!盈利是目的,控制是手段,為了盈利,必須實施控制,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盈利!



紅君諮詢


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用對人、做對事,目的是賺更多的錢。

創業之初,成員構成就是那幾個創始人,沒啥員工,各自負責擅長的領域,做好分內的事,基本上沒啥管理,領域之間幾乎沒交叉,所以企業運轉最高效。


賺到錢了,業務多了,事情也就多了,人力吃緊,要是人員不能擴充,收益很難突變,解決的辦法就是招人。


招到人了,初期也不會快速擴張,也就十來人,這時管理很簡單,遇到問題一起上,成功了一起享福,領導跟員工打成一片,做事基本靠嘴巴說說即可,企業運轉還是比較高效的。


市場反響好了,需要投更多的人,快速搶佔市場,所以第二次擴招,這時團隊成員可能超過50人,領導人都認不全,事情一大堆,光溝通一遍都過癮了,根本沒法精準及時的安排任務,管不過來了,所以拆分團隊,每個部門各司其職。管理初步成形,除了團隊內的管理,還多了跨部門協調,目的還是希望通過更高效的運作,賺更多的錢。


分了部門,每個部門要為員工的利益負責,所以大家相互競爭,想盡辦法從別的部門扣點錢過來,這樣就造成每個部門使勁的賺錢,要想賺錢,團隊的人員必須得跟上,只有自己部門的人多了,好辦事,才能更好的爭搶利益。這時老闆為了營造一個所謂公平競爭的環境,管理手段得升級,引入績效考核、晉升機制、薪酬機制等等,其目的還是為了大家良性競爭,賺更多的錢。


部門多了,業績好了,老闆想上市,目的當然是賺更多的錢,為了能成功上市,必須得規範管理,這樣又升級了一次管理,出臺了審計制度、報銷制度、差旅制度等等規章制度,管理更規範、更完美,向全面質量管理看齊。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以看出來,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賺更多的錢,用好人做好事只是更方便賺錢。



零一之變


企業管理說來說去有三個基本方向,一個管理好物,一個是管理好事,一個是管理好人,而對物的管理,對事的管理,關鍵要看人,管理的一切根源都在人這一方。而管人,最重要的就是對人性的管理。所以,管理的本質就是吃透人性,並採用最適合的方策略和法,駕馭好人性,進而推動組織的發展。可以說,管好人性,就抓住了管理的本質。

一、吃透人性的惡,管好人性的惡。

這裡說的人性的惡,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惡,也不指惡毒,而是指人性上不好、不良的一面,這一面人人都會有,比如說自私自利,比如說懶惰,比如說不自律,比如說攀比,比如說逃避責任,比如說佔小便宜……管理,就是要真正相信這些“惡”的存在,而且還要明白這些“惡”什麼時候會冒出來,不要完全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要相信“人之初,性本有善有惡”,時機不同、環境不同,善惡不一。管理最大的困惑,不是對惡的識別,而是抑制的方法和揚善的觀念之間的平衡,並明白善惡之間的邏輯。管理者為了抑制人性惡的一面,會出臺一些制度。比如,不許遲到不許早退,否則就要扣工資,扣全勤獎。這似乎可以抑制人的惡,但你要知道,有些人,你越扣,他工作積極性越低,怨恨越多,說不定在工作的時候給你故意浪費,那個浪費的量遠遠超過了管理者扣他的工資。這就是抑制的惡方法上有問題。抑制的惡時候,還要考慮到人性更深層次的東西,報復心理。所以管理者最難的就是把握好人性以及制裁的後續的影響和連鎖反應。它是一個結構化的系統。所以,管理需要系統化結構化,而且要以人性為前提。惡與抑制惡之間要達成平衡,就像我們身體內的細菌一樣,不可完全的細菌消除掉,否則人體就會出問題。管理也一樣同理。



二、吃透人性的善,發揚人性的善。

正如我們所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統一的。人性中有惡存在,就會有善的存在。在管理上不僅要識惡抑惡,還要知善揚善,而且還要揚得恰到好處,否則,管理上就會出問題。管理是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其藝術之處就是把握善與惡、善與善、惡與惡之間的平衡,做到這一點極其不容易,這也是為什麼管理做得出色的人並不多的原因。本節談到的善也是如此。揚善本是一件好事,但揚得不到位,管理也會出現問題。我們舉個例子。一名員工取得了很好的業績,管理者給予物質或精神角度的獎勵,從揚善的角度來看,這是好事,但你不得不從整體來考慮。一名員工被獎勵一千塊,被授予某種榮譽,他人會說,難道憑他一個人能取得那麼好的業績嗎?為什麼只獎勵他不獎勵我們?以後讓他一個人幹好了。所以,管理者還要考慮揚善的平衡問題。能夠把善發揚好,而且不會有副作用,也和抑惡一樣,抓住了管理的本質。



三、洞悉人性的兩面性,引導人性。

企業管理的終極目標是發展和盈利,而抓住人的本性,就等於扼住了管理的咽喉,順著人性設計管理的制度,管理的流程,管理的方法,管理的策略,管理才能做到位,管理才會有效。企業管理首先要搞清楚,人性都有兩面,這兩面同時發揮作用,但並不同時展現,惡的時候也許展現的是善,善的時候也許顯現出來的是惡。管理,要識破其本質,並加以應對。當然,管理上有很多工具,有很多方法,有很多模型,有很多原理,但不識人性和人性的兩面性,一切都是空的。

小結: 管理的本質就是識人性,破人性。其後才有管理方法論。管理的一切都起源於人性。把控好人性,就抓住了管理的本質,抓住了管理的本質,管理就成功了99%。剩下的1%,就看老闆的了。


耕然夫


企業管理本質是保持企業健康成長,並祈求長壽之藥,也就是保證企業的“存續”。

企業管理只有念好三字經,才會真正健康成長,那就是“動、定、新”。

1.管理首先要念好“動”字經:

勻速流動是企業運營的有序表現。管理按業務流程流動,生產按工藝流程流動。流動可以保證業務循環週期加快,保證製作週期最短;流動減少在製品,減少場地,減少資金佔用,減少經營風險;流動是企業經營的本質要求。

2.管理要念好“定”字經:

保證工作按規章制度和流程有序進行,保證產品實現過程穩定可控,也就是保證影響產品質量的六要素“5M1E”穩定,這樣就不會出現批量質量問題,如果出現質量問題也可以在“動”字保證的前提下,及時發現問題,這樣就可以有效減少質量損失。

3.管理要念好“新”字經:

做到“動”字和“定”字,可以保證企業經營正常,就是保證了企業的“存”在,這是基本要求。

但現在社會發展變化太快,企業如果不能敏銳感知這些變化,並適時進行創新,也無法保證持續發展,也就是“續”的問題。

無論管理也好,技術也好,製造也好,都要適時進行改善,改造,革新,創新,只有這樣,企業才會持續健康發展。

這是本人工作的總結,並應用到實際中幫助不少企業改進了管理,提升了企業的經營水平。


楊華峰100395646


企業管理的本質是什麼?是企業發展和勞動者利益的根本。我們經常說的俗語叫“沒規矩那有方圓”,每個企業管理的條條框框是圍繞生產經營建立的,其不然,對職工是在一個有建全管理制度的環境中去工作去生活,說到底從福利到工資及有國家要求和法律保護的職工所得是安全執行的。

管理出效益,企業管理與企業領導的法律意識是息息相關,關健是落實和執行,如:《勞動法》《安全生產法》這兩部法在企業是每時每刻都雷達不動的執行和運用,在制定企業管理制度也是以這兩法為基礎,否則條條再多也白搭。一、勞動法是企業對職工的保護法,企業在這基礎上再去制定有關生產經營的制度和要求,以及勞動紀律。達到企業管理的效益和目的。

二、安全生產法更為重要了,企業在此法基出上必須創造出對職I無傷害健康的環境條件,確保勞動者身心健康。所以,企業安全操作規程的管理落實又非常的細,每個崗位有每個崗位的管理標準,任何標準不能隨便而改達到管理統一,目標統一,確保職工與企業健康發展為目的管理有效制。

企業管理一般是國有大企業在制定執行上較完整較好,而大型民營企業伴隨著國家法律法規的健全也在跟上,目的是社會安定科學的去發展,所以千萬不要忽視企管制度,更不能去懷疑它的作用。

本人現年六十五歲,在企業幹了四十二年的體會,在十年的安全崗位上與職工相伴,四百五十名職工有三百七十多名是我安全陪訓的學生,以提高安全意識學習為第一準則,把罰款放到幹部管理落實上,做到層層把關,達到重大傷亡事故為零的效果。所以企管理制度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家樂生活


總的來說企業管理的本質就是閒的扯蛋,一定有人認為我的觀點不嚴肅,其實我是認真的。當一個企業找對了市場需求,企業進入高速成長的階段,企業看上去甚至是混亂的,但是企業的工作目標明確,就是拼命滿足市場需求,效率怎麼高就怎麼來,沒有任何花架子。可是當企業發展遇到困難的時候,這時老闆疑神疑鬼,抓規範抓紀律抓一切沒有用的,似乎企業井井有序了就會好了,其實企業一開始抓這些所謂的管理,企業快虧損破產了,那些一本正經抓管理的人,是從來沒有賺過錢也不會賺錢的人。如果說企業需要管理,那麼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老闆不講理,老闆為什麼敢不講理,那是因為對身邊的人有恩情,帶著團隊戰勝千難萬險,讓一幫窮兄弟過上了好日子,所以可以做不合常理的決定命令,但每次不講理企業都獲得了偉大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