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上海的沈先生与青岛的大喜哥

上海的沈先生火了。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如果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话用在如今的沈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

初识沈先生是在抖音上,那时候他还不叫沈先生,而是混迹于上海浦东地区的一个拾荒者。那时候的他,衣衫褴褛,蓬头污面,正跟人谈《了凡四训》,视频被发到网上并未引起多大反响。

上海的沈先生与青岛的大喜哥

后来又陆续看到他拿着《论语》、《孟子》等书籍与围观者谈论国学,因为一篇短视频不过几十秒,并没有感受到有多么深奥。

一觉醒来,再点开手机才发现他火了,以匪夷所思的速度火爆上海滩,火遍全中国。有人尊称他为国学大师,不惜远赴千里上“门”求教,虽然他浪迹江湖,居无定所;有人称他为网红,一群人拿着手机拍他,发朋友圈炫耀。

但是我还是喜欢网友送给他的另外一个称呼:沈先生。

坊间传言,沈先生乃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是一名公务员,因妻子和女儿遭遇车祸,精神受到刺激,后来又因为提倡垃圾分类,到处拾荒被单位辞退。从此以后,沈先生就开始了拾荒流浪生活,在上海浦东一带捡废品谋生。

出身名校、心受重创、博览群书、提倡环保,这些标签汇聚在一个人身上,沈先生就这样火了,如今他走到哪里后面都跟着一群人围追堵截,就连经常坐在他旁边的一位大姐,也被粉丝冠以“师娘”的称号,受到热烈追捧,高呼“在一起”。

上海的沈先生与青岛的大喜哥

流浪,流浪,一不小心就这样红了。

但是这种走红未必是沈先生喜欢的,正如他对那些热情围观者说的:我不是什么大师,而是因为你们读书太少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一针见血,这话说得太好了。那些高喊大师的人,那些挤破头围观的人,大多人说白了都是在凑热闹,蹭流量,在消费沈先生而已。

事实上,沈先生的身世并非网上描述的那样。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本人亲口辟谣说,自己并非什么复旦大学高材生,而是毕业于上海一所普通大学。另外也关于他的妻女遭遇车祸死亡一说更是胡说八道。

唯有一点得到沈先生证实,那就是他认同垃圾分类理念。并且就是因为捡垃圾与家人产生矛盾,而不愿回家,选择在外流浪。

可是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围着沈先生合影拍照,一口一个大师叫着。事实再清楚不过,所谓的大师,所谓的网红,都不是沈先生自封或者自己选择的,不过是有人想借此炫耀、涨粉、变现罢了。

连沈先生自己都明白:“现在我红的时候你们这样,哪一天我不红了又要有人黑我了”。明白这点,沈先生还算清醒。

看了上海沈先生身上发生的这一切,我想起了青岛的大喜哥。

提起大喜哥,那可是青岛港的名人了。他与沈先生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拾荒者。与沈先生因为好看书,喜欢谈国学走红不同,大喜哥完全是靠颜值暴得大名。

上海的沈先生与青岛的大喜哥

大喜哥的出场本身就自带喜感,大约二十年前,青岛潍县路某老式住宅发生火灾,当地电视台前去采访,大喜哥突然闯入镜头,他头扎小辫,脸上涂脂抹粉的形象瞬间就传遍岛城,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大喜哥的称号。

大喜哥出名后,他的一些个人经历也被人挖了出来。据说大喜哥是一个弃婴,被好心人养大,后来养母患病,大喜哥卖了房子凑医药费,可惜遭遇骗子,不仅房子没了,养母后来也去世了。

为了还债,大喜哥开始到处拾荒。

大喜哥最火的时候,风头丝毫不输现在的沈先生。那时候他上电视,接受捐助,还有人给他介绍工作,帮他找房子,因为大喜哥有写日记的习惯,甚至有人说要给他出书。

但这些都是昙花一现,热度消退后,大喜哥又穿上女装,脸上抹上厚厚的胭脂,骑着他那辆吱吱响的破自行车拾荒讨生活。

上海的沈先生与青岛的大喜哥

不过今年三月初,大喜哥离开了青岛,据说福建有好心人愿意帮助他,他留给青岛人的最后一张照片是在机场里:粉红色的外套,粉红色的围巾,红红的两腮,红红的嘴唇,笑的像是开心,又有些许无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