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历史留声,雷北人民的好儿子张有耀

历史留声,雷北人民的好儿子张有耀

2012年8月26日,秋风阵阵,细雨绵绵。范家镇雷北村哀乐低回,所有人都沉浸在悲恸之中——雷北人民的好儿子张有耀与世长辞了!听到消息,雷北村在外工作的干部、在全国各地打工的村民都赶了回来,还有从附近敬慕张有耀的群众也都赶来了,长长的送葬队伍,把党的好党员、为雷北人民熬尽最后一滴心血的张有耀安葬在高高的华原坡头。这儿是他为之洒血流汗的抽水站,这儿长眠着和他一块战天斗地的战友,长眠着在国家抽黄工程与抽水站建设牺牲的青年;这儿可以听见黄河汹涌的奔流声,可以望见雷北村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站在墓前,怀念着他几十年奋斗的岁月,无不为之动容。

1935年11月,张有耀出生在雷北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5岁就参加了工作,三年困难时期,听从国家的号召回到农村,被群众推选为大队长(1971年改任村支部书记)。他接任了村里当家人的重担,交到他手中的却只是1元8角钱的存折、几十头瘦得皮包骨头的牲口;黄河岸边,洪水退去,留下上百亩尚未下种的烂泥滩。群众吃了上顿没下顿,眼巴巴地望着新当家人。张有耀感到身上的担子千金重。

早霜已经落下,秋风送来阵阵寒意。天还未亮,张有耀领着20多名小伙子下滩了。牲口用不上,光那十几道水淹膝盖的“耩渠”就无法通过。他把裤子绾到大腿根,第一个跳下水,一道又一道蹚过去。绊绳搭在肩上,两腿陷在泥里,种子在他身后落地,汗水在他额头滚动……餐风饮露,脚背泥水泡得发白;起早摸黑,肩被绊绳勒得红肿。整整六天,他的双手没有离开过耧辕,给所有滩地播种了“猴上杆”(大麦搅豌豆)。到了收获季节,正赶上黄河春汛,原来“耩渠”里的水更深、更宽了,他又带领群众肩挑人背,趟过一条条水渠,把麦豆抢收回来。村里人对他刮目相看,相信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

雷北村地处黄河老崖上,自古缺水,井深36丈。一到天旱,井枯了,涝池干了。从黄河老崖边那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到黄河滩下,便挤满了蚁群般肩挑、手提、牲口驮水的队伍。一定要把水引上塬,改变缺水的面貌!张有耀把目光投向了黄河滩。几经论证,发动社员集资,引水上塬战斗打响了。雷北儿女向荒原宣战,向黄河要水。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初春的寒风里,滚滚黄尘裹着一个个黄土精灵;刀砍斧劈的崖璧上凌空悬坠着一颗颗征服旱魔的红心。118个日日夜夜,张有耀忙前忙后,上下穿梭,胡子长了,颧骨高了,身子瘦了,108米扬程的抽水站建起来了!通水那天,是雷北亘古未有的节日,一渠两岸爬满了成千名男女老少。张有耀那布满老茧的手颤抖着剪开红绸,哗哗的清流,在干渴了千百年的雷北大地上伴着喜悦、载着热泪欢畅地奔涌!

从此雷北人民在支部的带领下,以“打3600个啼起,熬3600个夜晚”的精神,苦干实干,一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迈上了富裕之路:植棉组创造了亩产247斤的记录,1974年10月,中国棉花研究所在大荔县召开了全国棉花栽培技术交流会,史来贺、吴吉昌、张秋香等植棉能手云集大荔,推广雷北务棉的经验。小麦实验组创造了旱原小麦过千斤的记录,就连小麦专家李振声也感到惊奇,为给村农民技术学校提供了经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辑的《中国成人教育》一书收编介绍了雷北农技校的材料。果园、养殖场……雷北成为全国学习的模范,参观学习的人一队接一队。

解决了群众的温饱,张有耀有有了更高的目标,派出技术员深造学习,请高校来村帮助规划,组织基建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几年的努力,雷北新村建成:东南方向是工副业区,西北角是畜牧区,西南角是福利风景区,正东边是园林区,中心是居民区。新建成的雷北新村构思新颖,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干净卫生。雷北新村曾被做成模型,在1986年全国城乡建设展览会上展览。

人居环境改善了,张有耀又把群众的健康挂在心上:派出人员学习,创建医疗站,解决群众看病难、因病返贫的问题。村上拿出资金添置必要的器械设备,很快建起了20张床位的医疗站。医疗站每年为群众做一次健康检查,建立档案,服务上门。由于服务态度好,技术精湛,吸引了周围村的群众前来就医,大大提高了村民健康素质。

在解决了村民吃、住、健康的问题后,张有耀有了更高的目标,他日夜思索着如何带领雷北人民走向共同致富之路。在党支部会议上,支委们围绕“在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中,雷北之路在何方”的专题讨论。通过几天几夜的激烈的论证,大家统一了认识,决定发挥地区优势,创建纺纱厂,解决群众致富没有门路的问题。张有耀从论证、立项到资金筹集,累的瘦了10多斤。经过艰难的努力,雷北万锭纱厂投资1020万元建起投产,这个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的村办企业,使雷北集体经济的实力增加到一个新的层次。从此,作为农村两个轮子在雷北同时和谐有机地转动起来。1991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到1892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部分1711万元,占90%。11个村办企业总计安排劳力810名,占总劳力的75%,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360元,雷北群众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1990年正月初一,雷北村几位老人抬着一块上面写着“社会精英,雷北擎柱”的牌匾,敲锣打鼓地穿街过巷直朝张有耀家走去。人们闻声而至,纷纷加入的这支自发组织的队伍之中,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像滚雪球似地越来越多,最终变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队伍。“社会精英,雷北擎柱”八个大字金光闪闪,这是人民的心声,是发自雷北群众肺腑的由衷之情,既是对张有耀、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赞誉。

人民的拥戴,组织的信任,张有耀被推选为党代表,光荣地参加了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又被推选为县人大副主席,在更加重要的岗位为人民的事业建言献策,去践行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

这正是: 雷北擎天柱,奋斗为人民。

青山埋忠骨,黄河颂英魂。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历史留声,雷北人民的好儿子张有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