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梓園、九間頭、宜稼堂......話說喬家路往事

梓園、九間頭、宜稼堂......話說喬家路往事

“檔案春秋”一鍵關注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本文約5900字

預計閱讀需要14分鐘

最初是一條河浜

喬家路東起於小南門的中華路,中段連接著永泰街、巡道街、藥局弄、光啟路,西與凝和路交接。以喬家路為中軸線的南北兩鄰還有金壇路、天燈弄、俞家弄、黃家路、喬家柵以及也是園弄、先棉祠街、吾園街、蓬萊路等,這條古老的馬路有著說不完的歷史故事。

據《同治上海縣誌》中繪的“上海縣城圖”和“上海縣城內外街巷圖”記載:喬家路,原名喬家浜,是由南碼頭的薛家浜進入小南門水門後向西,沿東喬家街、西喬家街,在寧和橋(今凝和路)折向南,再向西流至今小西門尚文路。到1914年填河築路時,東段填平稱喬家路,中段築成凝和路,西段修成尚文路。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光緒十年(1884)地圖上的喬家浜

元末明初,喬家路只是一條河浜,沒有路名。居住在川沙的喬氏家族開始向這塊地方遷居。最早遷居來的是喬彥衡(三世)和他的兩個兒子喬鎮、喬鈞(四世)。民國二十一年(1932)喬氏後人喬先格在他主修的《上海喬氏宗譜八卷本》裡將喬彥衡定為“始遷祖”,雲:“盼之孫彥衡,元季遷上海邑治,為上海諸派始遷之祖。”並稱:喬氏先祖在喬家浜凝和路轉彎處修建了名為“修仁堂”的宅院(現喬家路273號、275號)。

史載: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喬鏜與其子喬木從1553年開展抗倭鬥爭,隆慶二年(1568)喬木題名進士並出任吉安太守。從他這一代起,這支喬姓家族就開始從川沙遷徙到了邑城內聚居。到了萬曆三十五年(1607)喬鏜的孫子喬拱璧也中了進士。由於喬氏家族在這條河道兩旁修建了“修仁堂”“也是園”“喬氏家祠”“喬家祖塋墓地”“最樂堂”,且“同仁輔元堂”與“藥王廟”的地皮都是喬家的,在當時當地很有影響,再加上祖上三代進士的顯赫背景,於是當地的居民就稱喬家聚居出入的這塊地方叫喬家浜。

這就是喬家浜(1914年填河築路後改成喬家路)路名的由來。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光緒十年(1884)地圖上上海老城的東南角

救火樓的鐘聲

喬家路東端處的“小南門救火鐘樓”是上海老城廂市政步入近代化的標誌之一,也是近代上海革命鬥爭史蹟之一。塔樓高10丈5尺8寸,求新機器輪船製造廠設計營造,1910年正式建成交付使用。武昌起義後,陳其美等革命黨人就是以該樓鐘聲為信號,向清軍駐地發起進攻。1927年3月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也是以此鐘聲為信號起事的。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小南門救火警樓

喬家路巡道街口的“宜稼堂”是海上望族鬱松年建造,至今已有一百九十多年的歷史。紅頂商人胡雪巖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鬱松年的孫子鬱榮培。與胡雪巖關係密切的左宗棠聞訊後,帶著隨從,前呼後擁地光臨此宅祝賀,一時轟動周圍。著名新聞記者鄒韜奮與鬱松年的玄孫鬱鴻治是同窗好友。“九一八”事變後,為了躲避國民黨

特務的追捕迫害,也曾攜夫人沈粹縝長時間隱居在此。其子,原國務院總理鄒家華就出生於該宅院裡。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原名鬱鍾正)是該宅院主人的第六代後裔。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宜稼堂俯視照

喬家路113號的“梓園”,系王一亭住宅。王一亭名震,號白龍山人,是海上極具才情的傑出書畫名家,與吳昌碩齊名,早年師從任伯年。王一亭為養老娛親,1918年10月13日從鬱氏家族手中購得“宜稼堂”的一半房產,原名“立德堂”。1905年,王一亭加入同盟會,任財務科長;他也曾任日本某會社買辦、上海面粉交易所理事長等職。當時日本關東發生大地震,王一亭組織義賣賑災,將義賣所得款項捐贈給日本

政府。日方為表彰他對中日關係所作出的貢獻,特派建築師建造了該園宅,改名“梓園”。張大千、吳昌碩等畫壇名流常來此聚會。門洞上方石鼓文字體的“梓園”兩字,傳說系吳昌碩所書。

喬家路234號的“徐光啟故居”俗稱“九間頭”,系明嘉靖年間建造,距今有四五百年的歷史。徐光啟最高官居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喬家路背後現俞家弄193號,是近代中國大實業家、上海近現代市政建設的奠基人陸伯鴻的老宅,陸伯鴻出生於此。這幢明代建築原是徐氏家族的房產,是徐光啟故居建築群的一個組成部分。陸氏家族的先人陸蘭亭於1723年從徐光啟後人手中購得後再修建的。陸蘭亭的妻子陸徐氏也是徐光啟的後裔。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陸伯鴻故居外貌(攝於2019年1月)

現俞家弄107號,則是中國集郵團體創始人之一葉頌蕃的祖宅,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藥局弄93號為“藥王廟”“同仁輔元堂”的遺址,也稱“神農殿”,初建於乾隆年中期,是上海中草藥業同仁公會祭供行業神的廟宇。從清代起為上海最早的慈善機構所在地。其地皮原屬喬氏家族所有。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同仁輔元堂大門

位於喬家路朝南約2分鐘路程的中華路705弄內的“咸宜堂”又稱“駙馬廳”,是一幢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的楠木建築(現已拆移他處)。民間傳言“兩娶皇家女,江南第一家”,就是指的這座古宅的原主人。

據《滬城備考》和秦榮光《李氏家譜》考證,“咸宜堂”始建於元末明初。建房的主人是李伯嶼,官做到淮王府長史。李伯嶼之子李深精通音律,才華橫溢,受到當時淮王的欣賞。後太后特召賜婚,准許尚湖口公主婚配給李深,但尚湖口公主不幸夭折,於是,淮王又把另一公主賜配給李深。

“咸宜堂”曾歷經滄桑幾易其主,到了清初為清朝順治四年丁亥科進士曹垂燦所有。曹氏家族為滬上望族,代表民國政府在《巴黎和約》上簽字的曹汝霖出生於此。

“喬家柵”起家於此

其他與喬家路咫尺相連的歷史文化建築,也可以說舉不勝舉。

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的“喬家柵食府”是從喬家柵凝和路口的柵欄門旁、現喬家柵56號發跡起家的。最早有一個叫“小光蛋”李姓人借柵欄門內一間小屋,兩張桌子,幾條長凳開店。起初沒有店號,以“喬家柵”稱之,後在老西門及金陵東路開店,取名“永茂昌”,並由王士嘉承接其業,後又到永嘉路另闢店鋪。標識是一扇柵欄,表示不忘舊日來源之意。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喬家柵”舊址(攝於2019年1月)

歷史名人、清代公共租界會審公廨讞員關炯之的寓所就在喬家路旁的俞家弄內,其後人於1952年遷入俞家弄193號的陸伯鴻故居內居住。

楊樹浦發電廠工人運動領導人王孝和烈士的後人曾在喬家路東端的俞家弄里居住。

上海第一個“報關業公所”機關誕生於凝和路北首、今蓬萊路115號。是上海報關行業1913年購得“龍門精舍”舊址聯合建立的。為上海外貿部門的起步地。

與喬家路接壤的“凝和路古商業街”,是舊上海萬商雲集的地方。在這條街上,酒坊、布店、米店、錫箔店、棉花店、糕團店、草紙店、南貨店、銅匠店……應有盡有,鱗次櫛比,商賈都來此進行交易,一片繁榮景象。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陸伯鴻故居

書院、花園和祠堂

圍繞著以喬家路為中軸線的一平方公里區域範圍,不僅曾是舊上海的政治經濟活動中心,還是文化藝術的中心。

據《光緒上海縣續志》記載:紫霞閣,又名小蓬萊庵院,是清舉人楊伯隆的家庵。光緒三十二年(1906),設“蓬萊西等小學”,1908年改為女校,民國後又曾改稱“愛群小學”,1949年解放後又名“愛群幼稚園”,後為蓬萊路幼兒園。

紫霞閣西面的“梅溪小學” 建於光緒四年(1878)12月,原名“正蒙書院”,是近代中國人自辦的第一所新式小學,在近代教育史上有著特殊地位,主辦人是近代教育家張煥綸。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喬家路西端的“吾園”是光祿寺典簿李筠嘉為他母親毛氏建旌節牌坊特購置建造的。花園景色宜人,峰巒錯疊,古木參差。內有帶鋤山館、紅雨樓、瀟灑林溪屋、清氣軒、綠波池諸勝景。1867年,新任上海道的應寶時購吾園廢址重建的“龍門書院 ”,是上海中學的起源處。

據《上海文化源流辭典》載:喬家路西端的“也是園”又稱南園,是明代喬氏家族的喬煒建造。園內有明志堂、錦玉亭、息機山房、珠來閣。園中岡巒起伏,樓臺高聳,池中有紅蓮。抗戰前曾在這裡設市立實驗小學、市動物園等,籌備期間,許多小動物都養在此處,“八一三”抗戰時被日寇燒燬,後為小棚戶區,留下山石不少。由於年久無人照管,至1958年,一些散湖石、獅子石分別移入豫園和蓬萊公園內。

圍繞著喬家路的歷史典故和古建築還有許多。現在,許多人因不知道喬家路上的歷史文化,一些有價值的歷史遺址被推土機紛紛推倒,造起了民宅。如:金壇路35弄集賢村的弄口曾為清代上海“巡道衙門”,相當於現在的上海市最高行政管理機構。

喬家路西端先棉祠弄內的“先棉祠”,據清人毛祥麟編著的《墨餘錄》記載:這裡是上海市區僅存的一處祭祀祠堂,香火極為興旺。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66路公交車往北方向的河南南路蓬萊路站就一直停在“先棉祠”旁,“先棉祠”裡面有不少住戶人家。祠內綠樹成蔭,參天而長。路面是用甕片鋪成的太極八卦圖案。

凡是居住在喬家路附近的,沒人不知道光啟南路黃家路口的“黃家花園”,在一條既幽靜又很有名的路上,是徐光啟恩師黃體仁的私家花園。黃在家開館教習,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黃和徐光啟同時考取進士。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黃家花園現已不存,僅餘一條黃家路

原住民記憶中的喬家路

68年前,我出生在“九間頭”斜對面的“修仁堂”裡,作為一個喬家路的原住民,若要說起喬家路的事,可能幾天幾夜都說不完。

我的外公姓朱,是上海本地人。清末,他是“喬家柵”“大富貴”飯店的廚師,由於居住在松江的葉榭鎮上,來往老城廂不方便,於是,外公一家就搬遷到了老城廂裡,先後在小南門的“救火會”和喬家路上徐光啟的故居“九間頭”里居住。徐光啟故居的“九間頭”是朱姓人家的一輩人在清代從徐光啟的後人手中將這棟建築買下來的。出面購置這棟建築的是姓朱人家的太太(上海人叫“阿太”)。至今,還有朱姓人家的後人居住在這裡。

與喬家路交叉的光啟南路,原來叫阜民路,在1980年才改成現在的路名。圍繞著喬家路的永泰街、黃家路、俞家弄、凝和裡、喬家柵、天燈弄、藥局弄、巡道街等路名,倒一直沒改變過,還是保持著原來的路名。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梓園俯視照

小時候,喬家路上的居民並不多。我們經常玩躲貓貓的遊戲,從梓園的正門穿進去,再從後門穿到天燈弄、藥局弄,有時還兜到巡道街去。那時的“書隱樓”可以隨進隨出,也沒有人來管我們這些小孩。我們也不認為“書隱樓”是棟什麼了不起的建築。還有,現在“梓園”的一半地方曾被一個起重安裝隊佔據著,另一半是一幢中不中、日不日的樓房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裡,如今小孩子已不可能再進去溜一圈了。只有門楣上的“梓園”兩個字還在告訴人們這裡曾經的歷史。

記得小時候的巡道街是一條石板路,道路中央是長長的條石,兩邊鋪的是花崗岩石塊。水仙宮就在這條街上。在巡道街金壇路35弄集賢村的弄口,有一圈高高的圍牆,這裡就是清代道臺衙門遺址,現早已被推土機推平,造起了一棟居民大樓。我們還看到過水仙宮進門處的木架子上橫放著一隻可供老百姓擊鼓鳴冤的大鼓,我也曾經拿起棒槌,敲過這面大鼓。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書隱樓俯視照

與巡道街連接的喬家路原來是條彈硌路,鋪的是花崗岩石塊。由於一下雨,街上會漲起大水,於是,1958年間喬家路開挖路面,鋪設排水管,並把彈硌路改成了柏油馬路。當時,路面開挖得很深,兩個人疊起來都夠不到底。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時喬家路上到處燃燒著香燭,日夜煙霧繚繞。從永泰街的銀杏樹那裡開始,“宜稼堂”隔壁原少兒科技站、梓園裡、藥局弄口的“藥王廟 ”遺址、原阜民路喬家路口兩側的民宅裡、徐光啟祠堂裡、九間頭對面的空地上、正修里門口、正修裡對面通俞家弄的弄堂裡,以及俞家弄的幾處民房裡……為什麼會是這樣,我也不知道。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正修里弄口(攝於2019年1月)

至於喬家路上的“正修裡”則是專供香客燒香借宿的地方,現在已經沒有人知道了。“正修裡”是條幽深的長弄,站在弄口往裡面望去,可以看到裡面是一戶一個門洞。一個門洞就像一個石庫門似的,樓上樓下都可以住人家。

現在年輕一點的人,都不知道喬家路凝和路轉角處、連接俞家弄的那一片地方,叫“高石頭”。“文革”時,那一片地全都被剷平,造起了兩棟工房。之所以這個地方叫“高石頭”,是因為那一片地,高出路面許多且又很僻靜,沒有幾戶人家。記得靠近喬家路那一側的是一段很長的高圍牆,還有一條很深很深的夾弄,而靠近俞家弄的那拐角處,被一長溜的黑色竹籬笆圍著。我曾查過歷史典籍,說那裡是明清時某人的私家花園,裡面種著荷花等各種花卉,可惜的是,我當年查閱到的歷史資料弄丟了,現在找不到了。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宜稼堂現在的外觀(攝於2019年1月)

上海電視臺的章老師和我都是喬家路上的原住民,他的家與“宜稼堂”緊鄰。有一次,他跟我回憶起“宜稼堂”房子外觀模樣時說:那時的正門是黑漆漆的顏色,像封建社會衙門似的豎著一根根欄杆。

我說:正是,正是,你說對了。我們小時候看到的,就是你說的那樣。然而,現在已變得面目全非,很少會有人再記得當年房子的模樣。

那時,“宜稼堂”正門的二樓上住著我的小學同班同學沈教禮一家。六十多年前開展校外輔導活動,我們經常去他家溫課做作業。我看到他的母親身穿旗袍,耳墜上佩戴著翡翠,手上戴著金戒指。那時,我們雖然年少不懂世事,但都曉得他家是大戶人家。他們家除了在“宜稼堂”裡有房子外,還有一處就是大南門郵局對面的房子。這處房子的背後是古色古香的“咸宜堂”,俗稱“駙馬廳”,是一幢距今已有七百多年曆史的楠木建築(現已拆移)。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宜稼堂二進樓的二樓窗戶

俗稱“九間頭”的徐光啟故居,對於我來說也一點不陌生,因為我的外公一家曾經在裡面居住過,裡面不僅有我家的一門親戚,還住著我的幾位小學同班同學,如:二樓住著楊立寧一家;門口是朱興鳳的一家;底樓住著王玉冰與吳彩珍一家,西邊的底樓住著“老黃牛”一家(真實名字叫黃靜炎)。因為我們是同學,所以開展校外輔導小組時,大家經常去楊立寧家,聚在一起溫課做作業。記得,那時“九間頭”裡有一堵白色的高高的照壁,還有一口古井。前不久,我走進九間頭裡看了一看,發現原本幽靜的天井裡搭起了屋子,昔日的住宅風味蕩然無存,那口古井也不見了。

現在媒體對喬家路的報道,多集中在宜稼堂、梓園、九間頭、書隱樓等一些歷史文化建築,但忽視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歷史遺址。譬如:九間頭斜對面是一個校場,我們小時候經常在那裡玩耍撒野。校場的兩扇黑漆大門頂天立地,足有兩三個人高。進了大門,有一條四五米長的通道,兩邊是放兵器的木架子。走過通道,裡面是個空曠的廣場,可以通往凝和路99弄。該地曾被鉛筆廠使用。1958年大鍊鋼鐵時,空地上都是小高爐。“文革”時,被輕工機械七廠佔用。“文革”結束後,轉給了一家菜場使用至今。

梓园、九间头、宜稼堂......话说乔家路往事

徐光啟故居“九間樓”(攝於2019年1月,圖源見水印)

離校場幾步路不遠就是喬家路273號“修仁堂”,這是一處二進深的明代住宅,裡面有兩口古井,現在已破敗不堪。“修仁堂”與俞家弄193號關炯之的住所,還有黃家路上徐光啟恩師黃體仁的黃家花園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大門不顯山露水暴露在外面,而是被一排矮平房遮掩著,路人無法直接看見裡面的庭院。為此,我特地請教了一些古建築專家,他們告訴我說,這是當時做官人家建造房子時講究風水的一種做法,類似現在的玄關結構,轉個彎,擋一下,不讓財氣與官運直接外露,避免造成流失。

排版:王冰倩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部分未署名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

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使用不當情況

請相關權利人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聚焦城市記憶、留存城市發展、傳承城市歷史。我們架起檔案為民服務的橋樑,講述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滋養下生生不息的上海故事。這裡是上海市檔案局(館)政務微信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