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喚醒我們的記憶,今天我們從居民住房的變化中,探解武岡70年發展歷程。

》》明清風貌的青磚瓦房

解放初期物資匱乏百廢待興,武岡古城保留了最原始的面貌。斑駁的古城牆依勢而建,蜿蜒曲折的石板路連接萬家燈火,古城沿襲宋明格局,以資水、穿城河和城牆線三大歷史古蹟片區為主,都梁路、三排路、四排路是它唯數不多的主街道。居民區房子以明清時代小木屋和青磚瓦房為主,標誌著手工業悠久歷史的以行業命名的古街古巷,以及各類寺廟、公館、庭院、學宮、署衙,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城承載著千年來的記憶。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福利制度下的筒子房

五、六十年代,為響應中央大力發展經濟建設號召,無數建設者餓著肚子克服困難投入社會主義建設。縣機械廠、造紙廠、食品廠、棉織廠、氮肥廠、水泥廠等一大批工廠建成投產,勤勞勇敢的武岡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完成了解放後第一次成規模的城市建設,創造了武岡歷史新奇蹟,走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步。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70年代,城市人口飛速增長,住房分配製度日趨緊張。為解決部分機關單位及工廠工人住房問題,建成了第一批“家屬樓”,又名“筒子樓”,這是當時具有時代特色的一種住房樣式。這種造價低廉的磚混結構樓房大概有三五層,面積狹小,公用衛生間排隊上廁所是一件頭痛的事。有的兩三代人同居十幾平米的房子,狹小房間只能用簾隔開,晚上躲在房間角落洗澡略顯尷尬。樓前大多有一排平房用來擺放自行車、煤球或雜物。

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了武岡古城。如何搶抓機遇,振興武岡?如何快速發展城市?如何消化剩餘勞動力?1986年8月,時任省長熊清泉依據武岡歷史和區域優勢,提出武岡“建設成為西南五縣的經濟中心”,次月,省委、省政府(1986)29號文件確認。1989年經國務院批准將武岡列為省域三級中心城市,並同意武岡經濟開發區建設。武岡縣委、縣政府以此為契機,以工業為基礎,以商貿和旅遊業為主導,把武岡作為具有古城風貌特色的現代化山水城市和邵陽市西部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單元房”的出現讓人們居住條件上了一個大臺階。單元房設施相對完備,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早起洗漱再也不用排隊。組合沙發、組合櫃開始暢銷,條件好的家庭有了黑白電視,一大群鄰居就會聚集在電視機前觀看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人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改革開放後的自建房

九十年代初,在中央政策引領下,武岡人民開始大刀闊斧城市建設。1992年開始建設大炮臺商貿開發區,短短几年內將曾經壕坑密佈、荒冢遍地的近4平方公里土地變成高樓林立、街道寬敞、車水馬龍的現代都市。1996年,市委、市政府實施“環城路”建設計劃,迎春路、解放路、玉龍路等總計9公里道路建設,開發面積達2.5平方公里,總投資5000萬元。與此同時,舊城改造同步進行,古城區四牌路、傘鋪街等近3000米古街道全面硬化,穿城河防洪堤得以維修,下水道得以改造,資水南路、武威路等道路陸續開工建設,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善。至1996年,城區面積從1978年2.5平方公里拓展到9.2平方公里。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九十年代末,福利性住房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王城公園旁邊一棟棟商品房拔地而起。商品房讓居住空間得到細分,臥室開始更強調私密性,獨立門廳、客廳改變了進門見床的尷尬格局,電視、酒店、賓館中的裝飾樣板融入到自己家中。此外,購買“門面”也是那個年代最有面子的事情,很多城市居民購地自建住房,一般是三至五層磚混結構,實現了商住兩用。

》》城市化進程下的商品房

2003年,“環城路”建設竣工,城區面積拓展至12.5平方公里,新建道路25.48公里。完成各類建築面積320萬平方米,其中公共設施面積1.45萬平方米,商業網點45.8萬平方米。新修了慶豐路、玉龍路等一批城市骨幹道路,形成三橫三縱城市道路網絡。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新建電信大廈、郵政大廈等一批骨幹建築群。建成各類商業網點234個,其中有慶豐木材購銷市場(林產品)、竹山購物城(水果)、西南牛羊市場(牲畜)、富田蔬菜市場(農產品)及建材城(建築材料)等專業批發市場,總建築面積 32.7萬平方米,安置各類人員2萬多人。在提高雲山—法相巖省級風景名勝區品位建設的同時,加強了市內公園、綠地場所建設,新建陶侃休閒廣場、城壕路街心小遊園、荷花公園等。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隨著武岡城市功能建設逐步完善,城市化水平得到提升,房地產開發、商業、教育、醫療、文化等行業快速發展,住宅樣式再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00年,武岡第一個規模化樓梯房小區——王府花園開始對外出售,人們在追求寬敞的同時,講究住得舒服、住得開心,裝修風格也開始個性化、多樣化。

》》保護與開發中的宜居武岡

近年來,武岡市委、市政府不斷加大城市建設力度,按照新型城市化要求,實施“城鎮帶動”戰略,推進“一環二河四區十二路九工程”,從拓展城區面積、完善城市功能、優化城市環境等多方面著手,將武岡建設成為湘西地區區域性次中心城市。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四區”即建設城北銅寶新城開發區、城東工業園區、城西物流區及城南商住區,將城區向四區延伸,以“北、東”為主,“西、南”為輔,用5年左右時間拓展城區面積10平方公里。同時科學規劃了城區功能佈局,城北以發展商貿流通、行政事務、休閒娛樂為主,城東以發展工業為主,城西以物流集散為主,城南以居住為主,完善相關路網建設配套設施,發展水、電、路、通訊等公共事業,帶動城市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從7億元的城北開發區建設到4000萬元的展輝醫院建設,從集商貿、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王城公園•步行街到湖南省第一規模的雲臺中學,從管道燃氣工程到工業園區建設,投資由少到多,項目由單一轉向多元化,範圍涉及到城鎮建設、工業、教育、旅遊及醫療衛生等多個領域。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圖說武岡城建70年:“住”進新生活

同時,舊城區先後進行了仿古街建設、古城牆復築、渠水疏浚、文廟修復、歷史博物館修建、樓臺亭閣修茸、大街小巷院落及各類古文物和人文景觀保護 ,使武岡古城區既呈現了古色古香的歷史風貌,又透露出神采飛揚的時代氣息;新城區相繼開發建設同保新城、凱德嘉博城、皇冠世紀城、教育新城等項目,使武岡新城繼承和發展了文化名城特色,展現了現代城市文明。

70年風雨兼程、70年攻堅克難、70年飛躍建設,武岡這座小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無數建設者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譜寫無愧於時代的亮麗答卷。(戴嶽峰 鄒葉瓊 報道)(攝影 劉凡 趙長燁 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