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都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为什么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

775890709


通缩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根源是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或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缩水社会贫富差距,因而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通缩的问题。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通缩自然就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当出现生产相对过剩时,要么去产能要么刺激消费,要么改善收入分配,生产与消费才能相均衡。宽松的货币政策既刺激投资也刺激消费,只有当刺激消费的效果大于刺激投资的效果时,货币政策才有效,否则只会扩大经济的内在矛盾。不过,不论是刺激投资还是刺激消费都容易引发债务危机。

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消费主要途径是通过降低利率,宽松信贷来刺激信贷消费的增加,然后通过通货膨胀来稀释债务。当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停滞甚至出现下降,或是因其它因素影响社会消费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时,货币政策刺激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当货币政策无法刺激消费时,实体经济的投资也会出现萎缩,超发的货币就会淤积在银行体系之内,或是涌入到金融市场,造成社会财富的更进一步集中,使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更进一步激化。这样即使货币政策再宽松,也不会提升通胀,反而有可能会使通缩更严重。


大方妹几


这又是个好问题!同时,这个现象在欧美日特别显现,在中国也挺明显的,不过,中国这个情况的本质和欧美日稍有不同。

先从金融专业的层面来说,当危机来临,政府纷纷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持续货币宽松,如低利率、甚至超低利率,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结果会怎样呢,只会在一段时期形成滞胀,但无法避免通缩,最终依然会进入通缩,而通缩是最糟糕的经济状态。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这些年来,特别是十年前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冲击全球。世界各国为了救市,不断降息、货币量化宽松以刺激经济。但是,问题是,百姓收入并没有提高(欧美日中产阶级前十年的收入基本上没有提高),那么货币宽松的钱便进到了不该去的地方,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全球的资产泡沫,如股市、楼市等。

而老百姓感觉是:物价倒涨幅不大,如欧美日,这些年来的CPI一直在2%以下,这从金融角度而言就不算通胀了。特别是美国,由于美元霸权,通过全球化,保持了消费品的低廉价格;而中国在全球,这些年来,虽然属于通胀输入国,不过,相对中国百姓的收入在不断上升,普通消费品的价格并没有涨多少,但中国的问题是房价上涨得太快了。

其实,这个问题问到了这些年来金融模式的本质,这些现象恰恰是下一场经济危机即将来临的先兆。

再点一下最根本的原因:互联网的崛起!全球化和互联网金融使得:1、财富集中;2、商品供应增加。财富向1%的人集中,而他们消费边际效应递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给富人一块钱,他会存起来;只有给穷人一块钱,他才会用掉,购买需要的东西……

最后,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靠宽松货币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经济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要是政府救市能够解救经济危机的话,经济危机就不会发生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宽松货币本来就是欧美目前经济危机的根源,用造成危机的根源来解救危机,可能吗?!


陈思进


不请自来,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为什么越量化宽松反而越导致通缩?这个要结合货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社会总产出与总需求来进行分析。

货币当局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当于是一个资金池,量化宽松就是往这个池子里拼命注水,池子内的水再往其他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银行机构浇灌,然后其他银行机构再通过对外放贷等各种合法的形式往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浇灌,但货币当局给银行对外放水的池子设定了水位线,低于这个水位线的水是不允许放出去的,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制度。而个人、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有时候不用也不能一口气把银行灌的水喝干净,就会把自己的水回流给银行,银行得了这些水以后,只要不低于每笔进来的水设定的水位线标准,就可以继续对外放水,然后又会有一时喝不完水的人继续回流给银行,银行就可以继续放水,这个就是货币乘数效应,货币当局投放的基础货币,被急剧地放大,形成广义的货币,如M1,M2之类。

以上就是货币投放和传导机制,尽管各国政府投放基础货币的参考依据不一样,传导路径也不一样,但大体的原理仍是如此。我们懂了上面的原理以后,再来回答问题。

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时,货币当局不断对外投放基础货币,并通过货币传导机制和货币乘数,形成事实的大水对实体经济进行满灌,但货币的传导机制有时候会扭曲资金的流向,造成结构性的偏差,银行的水闸只向低风险和高收益的方向打开,在中国的背景下,会流向不缺钱的国有大型企业,优质民营企业,地方融资平台等,但由于水实在太大,也让一些小微企业和私人受了些雨露,大体上普天同庆了。

然后我们来分析下货币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原理。08年左右,中国的基础设施产建设还是很薄弱的,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建设有着很大的扩张空间,政府评估了全国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觉得总的货币需求还是很大的,基于这个判断,向市场投放了巨量基础货币,银行的巨量资金进入基建,带动了全国基建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钢铁、水泥等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基建对当地的经济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尤其是拆迁补助、迁地建房又引发了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期,海量的资金也同步进入到了房地产行业,其他行业也受惠于这次的水实在是大,也多少蓬勃发展起来,人均收入也跟着有所增长,这个时候基本上货币总需求与总供给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尽管货币的总供给可能略大于需求,中国的产品供给也基本满足了总需求,生产的各类产品因为经济扩张,被各种方式消费掉,企业产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但因为物价变动是滞后的,我们并没有立刻感受到物价的快速上行。

这里的结论是,当货币总供给与总需求与产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匹配或略有超过时,物价的变动不会太明显,属于温和的上涨。

但其后持续的灌水,误导了企业,误判了经济形式,导致企业盲目扩大产能,产品的总供给已经超过总需求,这种情况下,产品还如何提高?而与之相反的是房地产在70后、80后的逐渐结婚生子,其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扩大,再加上货币在这个行业的巨大投放,使得房价节节上升,又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投机需求,此后的继续放水都被填进了房地产这个堰塞湖里面,而常规的记录通胀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统计口径里面是不包括房子的价格增长,而其他领域因为货币的总供给严重超过了总需求,导致其他领域产品的总供给也超过了总需求,我们知道供给超过需求就很难让产品物价起来,也就是CPI没有上涨支持力不够。

另外,提问者也是基于中国的体验问出这个问题,货币供给不可能无限放水,毕竟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现在三去一补一降,都是在消化过去的产能,自然货币的灌溉就少了,而且房地产价格已经足够高了,已经将很多需求踢出了市场,再加上新兴行业还没有起来,资金需求没有跟上,继续放水的空间不足,所以停了一下放水,然后胃被水灌大的企业,自然就觉得货币紧,欠水喝。

所以,结论是,不是越放水越会觉得通缩,而是放水的政策不可持续,货币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要与社会总生产的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一致,过量放水就需要回调,导致社会肌体的不适应感,也就是觉得货币紧。而通缩错觉在于大量资金沉淀在某些堰塞湖堆在那儿,价格指数却不去反映其变化,反映的却大部分是资金供给过量导致生产产能过剩部分产品的价格变化,所以产生通缩错觉。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有谬误,欢迎指出探讨。

谢谢!


和光同尘一小学童


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时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却没有改善通缩严重的局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通货紧缩的概念。

所谓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货币量多了,需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就更容易贷到款,能使经济更快发展,是促进繁荣或者是抵抗衰退的重要措施。

而货紧缩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们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下跌。

其次,有时货币宽松政策刺激下反而导致通货紧缩,或许应该说是宽松的政策有时候救不了通货紧缩。

一般情况下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刺激需求,带来适度的通货膨胀,但事实上也并不都如此。

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美联储当时也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接连的挤兑导致大量金融机构倒闭,一方面引发银行信贷业务瘫痪,货币扩张作用也就失效了,另一方面储户对银行失去了信心,持有大量货币但是拒绝存款,最终导致货币乘数变小。所以,尽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基础货币量增加,但无法抵消货币乘数下降带来的负面作用,因而使得投资进一步萎缩,经济继续衰退。

2、90年代以来的日本。在利率极低时,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特别是投机性货币需求,趋向于正无穷。 因为利率已经非常低了,人们手上的货币已经不能带来太多的机会成本(也就是说存到银行也赚不了多少利息),并且在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反而极高,人们认为债券价格只会跌而不会涨,为了避免损失,拒绝投资债券选择继续持有货币。债券需求不增加,价格也不会提高,利率更不可能下降了。这时候,扩张的货币政策也宣布无效。投放再多的货币,利率也不会下降。这就是所谓流动性陷阱。

更惨的是,出现流动性陷阱时伴随着通货紧缩。当名义利率低到接近于零的时候,由于通货紧缩的存在,实际利率可能不会很低,而投资需求被通货紧缩压得奄奄一息。紧缩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抑制了投资,投资受限导致经济进一步衰退,紧缩持续。这个恶性循环是日本经历了20年的经济停滞的根本原因。

3、央行可以控制货币量和下调利率,却很难控制信贷的总量。尤其在金融危机时期,银行自身难保,生怕出现不良,所以严控信贷业务,审核严格而且缩小额度。于是,即便利率下降,人们想投资了,银行那边也不敢放出钱,投资环境得不到缓解,经济只能继续衰退,如果此时还伴随有紧缩,那紧缩还会持续。

综上所述,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采用货币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反而使得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信心不足。

人们预期实际利率进一步下降,经济形势继续不佳,那么投资和消费需求都会减少,而总需求的减少会使物价下跌,从而形成通货紧缩。失去信心的人们即使持有大量货币,也解决不了紧缩。所以,人们的预期是很重要的,特别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人们的预期往往决定了经济的走势。就像温爷爷说的,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50计划


货币宽松政策是包括降息,降准,量化宽松等一系列的手段,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并且能够通过释放持续的流动性来推升通胀,但是宽松政策对通胀的提高并不一定能够抵消经济下行对通胀的压力,同时随着货币宽松的逐渐加码,宽松政策本身的效果也会出现下滑。

一、为什么应对危机要用货币宽松?

大家想象一下这种场景,当经济的危机出现,所有人都捂紧自己的口袋,怕自己的钱投资出去之后遭遇风险,所以任何资产市场都会处于低迷,实体经济也没有人投资。

为了让经济重新流动起来,其中一个好办法就是让现金贬值,你出去投资可能遭遇损失;但是你如果不出去投资,那就一定会遭受损失。这样相应的大家投资的意愿就起来了,经济也能够重新流动起来,这就是货币宽松。

当然啦,这只是货币宽松其中一个用处,本身释放流动性就会带来各种方面的支撑,一般来说,在经济下行周期这些支撑都是有利于经济的。

第一,货币宽松会带来通货膨胀的上升。

最简单的一个情况就是,B供应量增加就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和通货膨胀,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但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通货膨胀的提升能够让更多的人愿意生产,这样可能就会帮助走出经济下行。图为降息期间通货膨胀的抬升。

第二,货币宽松带来资产价格的提升。

当货币贬值,以这种货币进行计价的资产证券就会上升,比如说股市就会有一定的增长,这样就在刚才所说,口袋里钱本身就在贬值的情况下,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意愿。图为降息开始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情况。

第三,货币宽松降低了偿还债务的压力和融资成本。

金融危机一般伴随着债务危机,而货币宽松能够缓解债务的压力,利率降低本身能够减少,债务的利息支付压力,同时实体经济也能够从利率降低中获得优势,融资变得更容易了,这也带来对经济的支撑。

听起来货币宽松是一件非常容易支撑经济的事情,但是其实现实没有那么简单。

二、为什么货币宽松不一定管用?

虽然货币宽松是央行的大招,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货币宽松不一定能够迅速的推升通胀,我们从下面的图片可以看出来,在美联储首次降息之后,经济的下行趋势还有可能继续持续。

这是因为在经济下行阶段,通胀的恶化可能是非常迅速的。而降息等宽松政策释放是需要时间,以降息为例,美联储今年首次降息是25个基点持续了三次,总共才75个基点释放的货币量不一定能够完全的抵消通胀下行压力。而过快的降息却有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导致货币政策的空间本来就很狭窄,不可能一次性抵消掉通货膨胀的下行。图为美国投资回升一般出现在降息周期尾声。

量化宽松也是如此,美联储四轮量化宽松释放了大量的货币进入市场,但是这是通过每个月渐进式的释放达到的效果,不是一次性的释放。最终量化宽松对于通胀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但是这样的过程也是缓慢显现出来的,所以说货币政策的宽松化和通胀的抬升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需要在货币政策宽松到一定程度之后,通货膨胀的下行才会迎来拐点。如图,美国通胀抬升是在量化宽松后期开始的。

另外,宽松政策有时候也不一定那么管用。

三、货币宽松的局限性。

货币宽松虽然被视为央行的重要手段,但其实也不一定那么有用。

第1种情况,货币宽松的越多,效果就越小。

正如题目中所说的一样,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越宽松效果就越少的情况,这是因为在货币超发的情况下容易陷入一种流动性陷阱的情况,更多的流动性释放边际效应就越来越少,而在欧美央行持续了长时间的量化宽松之后,大量的流动性停留在市场当中,现在的任何宽松手段效果都要大打折扣。就比如说市场上总共有100块钱,你再多加一块,那么对于通货膨胀的推升就是1%,但是如果市场上有1000块钱,你再投放一块钱,对于通胀的抬升就只有1‰了。

而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已经把利率降低到0了,因此效果自然更小。下图为美联储利率走势,可见为了应对危机,需要每一次更加宽松才能解决问题。

第2种情况,单独的货币宽松手段效果越来越差。

如果货币宽松有效的话,那么欧日市场长期的负利率带来的效果就会更明显,但事实是负利率并没有盘活欧洲市场的经济。原因就在于货币政策需要有效的财政刺激,才能够把流动性导入到需要的领域当中,盲目的货币宽松有时只会更加推升泡沫,对实体经济的帮助一般。所以实行了多年负利率,欧洲的通胀也一直保持低迷状态。图为欧洲负利率后的通胀情况。综上,虽然货币宽松是支撑经济的有效手段,也能够理论上抬升通胀,但降息等宽松手段对于通胀的抬升往往落后与经济下行对通胀的压力速度,导致宽松手段的效果相对滞后。另外,在没有财政刺激和过量释放流动性的情况下,宽松手段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不能有效抬升通胀。


咨询师天生


在通常情况下,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释放流动性,这些流动性会增加投资和消费,进而增加需求,拉动物价上涨,同时经济也会增长,然而,有部分情况,央行宽松政策不一定会拉动物价上涨,

在现代金融模式下,货币发行是通过负债释放的,就是抵押贷款,比如政府,企业,居民以自己的资产抵押从银行贷款,这些资产包括但不限于国债,固定资产,存货,知识产权,信用等等,当这些主体用资产从银行贷款的时候,银行发放贷款,这些贷款就会流通到社会上,贷款越多货币越多,这就是货币发行过程,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货币发行是以实打实的财富抵押的,

这样,当央行降低利率,就会降低贷款成本,会增加政府,企业,居民的贷款积极性,增加货币发行,反之,央行提高利率,会降低政府,企业,居民的贷款积极性,减少货币发行,

但是,各个主体贷款不仅受利率影响,还受经济形势影响,当社会上充满商机,企业和居民贷款积极性非常高,需要融资去投资生意,用于消费等,然而,如果经济形势不好,哪怕是利率很低,企业和居民也不愿意贷款,因为投资和消费意愿不高,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即便央行降低利率,也无法成功发行货币,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从各国情况可以看出这个规律,越南,印度现在正面临经济腾飞,充满商机,所以资金需求强烈,这些国家利率也较高,同时外资涌入,而日本欧洲则面临经济停滞,哪怕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这些国家企业和居民也不愿意贷款,因为没有投资和消费的需求,这样货币发行就无法实现,造成物价上涨动力不足,

因此,央行释放流动性物价仍旧不上涨说明经济动力不足,造成流动性陷阱,


万事皆空70


2008年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利率长时间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前几年中国多次降准降息的同时加大财政资金投资力度,欧央行和日央行甚至使用负利率。虽然大量释放流动性,但物价水平并没有大幅上涨。要明确的是,物价水平依然是上涨的,并没有出现通缩严重的状况,而是保持低通胀状况。例如,我国近五年CPI涨幅分别为2.6%、2%、1.4%、2%、1.6%,没有达到3%,但都是增长状态。

关于货币政策和风险的问题,我的头条号昨天发了一篇文章《明斯基时刻是否会降临?》谈到了相关问题。在这里谈谈为什么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但物价水平为什么没有显著上涨的问题。

首先,通常讲的物价水平是指消费者价格水平及CPI,其中主要包括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产品,但不包括与日常生活相关度较低的投资产品。例如,房价上涨并不统计入CPI,最多是把房租统计进去;股价、比特币价等也不纳入统计。近十年来大量货币流动性流入投资产品,但进入消费产品的流动性并不多。也是这个原因,很多流动性并未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抬升了金融产品和资产投资的价格,甚至出现金融空转现象。因此,如果把资产价格上涨计算进去,才会真实反应流动性抬升价格。

其次,新的经济形态不断发展,对传统物价走势带来很强的迷惑性。近几年似乎全球物价水平没有显著上涨,主要经济体的CPI在略低于2%的低通胀水平。但物价水平较低并不是真实情况,由于新的经济形态不断发展,对传统物价走势带来很强的迷惑性。例如:电商排挤大量实体零售店,导致了零售业价格较低;技术创新提升单位产出能力,供给量扩大导致部分行业商品或服务价格下降;近几年Airbnb、Uber、滴滴、共享单车等模式改变了传统服务行业规则,一定程度上压低了消费价格。由于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大量释放流动性,如果剔除新业态的影响,全球通胀水平应有明显上涨。

最后,目前全球产能过剩现象明显,从铁矿石、橡胶、煤炭、原油等大量工业初级原料,到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铝加工等大量工业产品,再到汽车、服装、电子产品等大量终端消费产品,全球都存在明显的产能过剩。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产能过剩现象将越发严重。在产量大幅增长,需求没有相应幅度扩大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难以显著上升。就拿汽车产业为例,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汽车价格是下降的,对消费价格水平起到下压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金融衍生品和资产投资行业发展,大量流动性流入这些行业,但并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资本品价格上涨预期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这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出效应。例如房价上涨预期强烈,导致很多企业和个人将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买两套房放着就赚大钱,无论是种玉米的、做馒头的还是修鞋的都有可能无心顾及本职工作,这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金融风险。因此,今后三年要重点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其中防风险是需要打好的第一个攻坚战,金融领域监管趋严已经越来越明显。


学之智经济


实际上并没有很确定证据说明,货币宽松可以刺激经济。

我们从美国过去几次QE政策的结果来看,货币宽松对经济的刺激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反而带来了许多副作用。

美国基准利率逐年下降

每一轮阔鼻宽松政策都伴随着多次降息,之后再进行多次加息,但是经过几轮QE之后发现,美国的基准利率发生逐年下降的现象,虽然每次降息之后都有加息,基准利率逐年下降确实一个不能阻挡的趋势。

当前美国基准利率下降空间有限,而每次QE都需要几轮降息,也就意味者,经济似乎进入了一个死循环,经济下行,然后货币宽松刺激经济,基准利率下降,经济复苏之后再加息,基准利率未回到降息前的位置又开始新一轮的降息...,长期反复的循环之后,利率变成了负利率。

货币宽松加剧了贫富差距

货币宽松降低了基准利率,无风险利率下降,越来越多的资本转向投资风险资产,例如股市和楼市,这就导致了股市和楼市的大涨。中产以上的家庭会配置较多的风险资产,而中产以下的家庭资产主要是存款或者没有存款,因此贫富差距加重。

从过去美国基准利率以及美国全部住户收入的基尼系数图就可以看出这一个结果了。

由于每次货币宽松刺激经济最终都没办法让经济重新进入健康的增长状态,经济短暂刺激之后又开始进入了疲软,因此社会又回到了通缩状态。刺激经济最合理正确的方式应该是科技带动的经济发展,例如蒸汽技术带领进入的工业革命时代,电气技术带领进入的电气时代,以及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互联网时代。货币宽松并没有真正的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只是延缓而已。


觉得我的回答有价值的话,请点赞或转发


修行路上的韭菜


不是“货币越宽松通缩越严重”。而是央行的货币越宽松之后,不能一直宽松下去,到必要程度和局势时央行必须适当收缩货币,对于很多没有提前预见和防范的人群,就会突然感觉缺钱了,出现通缩的情形。

因为,在货币宽松时,往往不仅仅发行基础货币比较宽松,通常也会伴随商业银行的贷款比较宽松,从而放大了货币乘数,造成社会资金接近五倍基础货币的流动量,而当一旦央行要求商业银行收紧信贷发放,就会降低货币乘数,从而就会导致大大减少社会资金的流动量,而在货币宽松环境下的交易形成的债权总量和债务总量是不会因为收紧货币而减少的,债权还在那儿数量还那么多,债务还在那儿数量也还那么多,但是用以支付的流动资金却大幅减少了,所以,就通缩了。

但是,有预见能力并有准备的人,手里会储备资金的,若再没有抵押贷款,那么他们手里的钱基本就是基础货币了,他们在接近货币宽松尾期时基本就会兑现大部分高溢价资产,这时的他们并不缺钱。譬如说,虽然通缩了,但是巴菲特手里的现金却有意识的增加了,他不会在这个时间再去投机高企的美国股市,而是稍微提前兑现了股票,他在等待债务人被迫低价处理资产时,准备砍价收购他认为的优质低价资产。

这种宽松与收紧的货币周期,在纯粹的自由市场环境和金融利益至上的体制中,表现得会更加淋漓尽致。


中国心0000000001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要深刻说明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下面我想简单地来回答一下题主的这个问题。

按一般经济学常识,货币越宽松,市场就会越要发生通货膨胀或物价上涨的现象,但现在似乎这种规律被颠覆了,货币越宽松反倒出现了通缩越严重的局面,让很多人看不懂世界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事实上出现这种结局,主要是全世界货币被大量无效的生产或资源要素占去了,形成了无效的供给,也让越来越多的资金周国失灵,资金周转效益下降,而且越是投资货币,越是将资金流向了这些无效的产业,使投放的货币被严重的吞噬了。所以现在经济低效成了全世界的经济通病,不是哪一个国家独有的问题。

只有全世界各国形成共识,共同治理客观经济环境,消除贸易保护主义,使生产的产品能够正常流通到消费领域,使货尽其用,才能有效盘活资金,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