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也談“空心村”

如何推進農村產業城鄉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以及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給鄉村發展帶來新活力的同時,也給農村治理帶來了許多新情況,引發了許多新問題。新型鄉村治理,不能按照傳統的鄉村治理方式,搞“一刀切”,而要迎接新型農村社區、“空心村”、的問題就要進行全方位的,系統分析、規劃用地問題,以提高鄉村治理的質量和水平,實現城鄉一體化新發展。

也談“空心村”


偏僻山村無人居住的“空心村”

1、“撤村並居”、“農民集中居住”下的新型農村社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農村中出現大量利用不合理、不充分和廢棄閒置的住宅和建設用地。為了重新規劃、綜合利用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以宅基地為主),許多地方政府通過拆撤舊村、建設回遷樓的方式,讓農戶集中入住新的安置小區,形成了新型農村社區。在此情況下,可以將舊宅基地復墾以獲得建設指標用於城鎮建設,或直接利用原宅基地進行城鎮項目建設。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村基礎設施落後、公共服務等資源匱乏的問題凸顯;農民在解決溫飽、基本實現小康後,對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埋下了伏筆。自2006年新農村建設以來,不少農村,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都加快了社區建設速度,新型農村社區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江蘇、浙江、山東、河北、重慶等省(市)都已開展了以農民向城鎮或集聚社區集中為主要內容的社區建設,截至目前,江蘇、山東等省已有近一半的社區成為“村改居”的新型農村社區。

也談“空心村”


已建成的新型農村社區

2、新型農村社區

新型農村社區,既有別於傳統的行政村,又不同於城市社區,它或是由若干個行政村合併在一起,統一規劃,統一佈局,統一建設;或是由一個較大的行政村建設而成,建成後的新型社區大都位於鄉鎮、街道駐地或交通便利的鄉鎮核心地段。在本質上,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是簡單的村莊翻新、改造,也不是簡單的更多人口的聚居,而是要在社區中營造一種新的社會生活形態,讓農民享受到與城市人一樣的公共服務,過上與城市人類似的生活,最終實現縮小城鄉差距和就地城鎮化的目標。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中,由於部分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思維慣性,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已經異化為置換城鎮建設用地的“最便捷的途徑”,在此過程中,如果不能處理好相關利益群體的關係,就容易引發各種問題。而且,即便是在已經建好的新型農村社區中,社區的治理也面臨很多挑戰。

也談“空心村”


破敗不堪的村落

3、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引致的“空心村”

一直以來,鄉村都是人們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場域,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農村人口非農化速度大大加快,越來越多的村莊成為了“空心村”。新時期的“空心村”主要包括兩種:一是人口學意義上的。城市中的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都要優於鄉村,且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鄉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在此背景下,一大批有較高文化素質的青壯年農民進城務工,剩下老弱病殘、婦女兒童等群體在村中留守,致使農村中大量出現“人走房空”現象,這是由於勞動力轉移形成的“空心村”。二是地理學意義上的。大量的外出務工者在城鎮打工掙到錢後,回到老家,受結婚、分家、改善居住條件以及區位等因素的影響需要新建住宅,由於村莊建設規劃欠缺、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對農民違規建房的有效監管、村中基礎設施不配套等,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莊外圍特別是主幹路沿線,村莊內的舊住宅往往閒置或成為“倉庫”和“擺設”,這就導致村中出現大量的空閒宅基地和閒置土地,形成了“內空外擴”的建築風格,導致“空心村”。


4、“空心村”有以下幾點顯著特徵

就區位而言,一般距離大城市較遠,經濟比較落後,發展緩慢;就村莊面貌而言,村中存在著大量的閒置住房和荒置的耕地;就人口結構而言,村中青壯年勞動力稀少,留守的老人、婦女、兒童佔相當大的比例。據調查,目前“空心村”人口結構嚴重失調,50歲以上的留守老人佔留守人群的絕大多數。“空心村”數量日益增加,村中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留守老人和婦女、兒童數量龐大,閒置的住房和荒置的耕地眾多,這都將影響到新時期的鄉村治理。

5、如何治理“空心村”

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吸引人才迴流。出現“空心村”難題的核心在於村中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而青壯年勞動力的大量外流主要在於農村務農收益太低。因此,要破解“空心村”難題,核心是培育紮根在農村的“人”和吸引人才的迴流。村莊有了人氣,資源才能迴流。因此,要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保證在農村務農的收入多於外出打工的收入,讓其在農村就可以過上體面的生活。增強農村的吸引力,吸引人才的迴流。如果可以實現部分農村勞動力的迴流,那麼村莊建設就有了人才和資金基礎,留守老人、婦女和兒童的幫扶難題也會得到有效緩解。

也談“空心村”


建設中的新型農村社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