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买秋菜缺斤少两?要敢于和“缺斤少两”叫板

10月17日,本网以《老汉称秋菜 心里凉半截》为题,报道了家住东风新村的杨大爷家购买了385斤秋菜,结果回家用秤一称竟然少了67.5斤的事情。

报道刊发后,引起了市民的关注,特别是一些老年读者集中向记者反映,秋菜缺斤少两的现象并不少见。部分市民还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呼吁商贩诚信经营。


买秋菜缺斤少两?要敢于和“缺斤少两”叫板


读者讲述

频频遭遇缺斤少两

许多市民说,秋菜缺斤少两的现象并不少见。

市民张大妈来电说:“前些日子,我在一街边市场买了一捆大葱,摊贩卖25元一捆,说至少25斤,回家后我老伴儿仔细一称,发现少了7斤多,我拿着刚买的大葱去市场找卖家,对方一顿解释,后来又给我拿了一小捆葱。”

“我前些天一共买了200斤白菜,共80元,付完款后,菜贩就走了。后来,一位亲戚帮我称一了一下,结果,这些白菜整整少了28斤。”市民赵大妈说。

记者采访时看到,目前很多秋菜都是成袋或打捆销售,虽然旁边摆放着大秤,但由于多数人看不太懂,所以要求复称的也不多,如果秤砣上做点儿“文章”,那上百斤的土豆、白菜少个十几斤,也就不足为奇了。

采访中,记者也与一些贩卖秋菜的摊贩就“缺斤少两”这一问题进行了采访。面对记者,来自春蕾牧场的菜农老王说:“买秋菜‘缺斤少两’这样的事确实有,但肯定不代表全部,大部分菜农菜贩不会那么做的。”老王说,现在卖秋菜的菜贩使用的基本都是电子秤了,大家在称秋菜时仔细看一下,避免被骗,同时,也不要购买价格很低的秋菜。

市民建议

要和“缺斤少两”叫板

采访中,不少市民给“缺斤少两”现象把脉,呼吁市民敢于和“缺斤少两”现象叫板,积极维权,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给商家建立诚信榜,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庆泰律师事务所的徐振国副主任指出,市场监管部门应该负起责任,制定措施,保障落实。

相关部门在监督过程中,要加大对“短斤少两”的商家的打击力度。例如采用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多次屡教不改,群众反映强烈的商户予以清理等举措促使商家讲诚信、守规矩。

还有市民建议,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定期对商户诚信度进行排名,并通过市场电子显示屏、公告栏等向社会公布,让消费者更及时直观地了解商户诚信情况,为消费者选择商家提供依据,真正让诚信商户“有钱赚”,让不良商户“干瞪眼”。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诚信就是商家必须遵守的规矩,诚信经营才是经商长久之计。下大力气解决掉这个行业“潜规则”,才能让商家的良心和诚信不“缺斤少两”,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满意,买得放心。

本报也提醒广大消费者,遇到缺斤少两行为时,应拿出敢于较真、愿意较真的态度,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协会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和谐的市场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