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寒风里,西湖边,这群“红马甲”为杭州游客竖起一道温暖屏障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记者 杨希林 通讯员 章文君 马宇倩 曾行泉/摄

12月的西湖寒风料峭。游客难得稀少。不过,中午西湖音乐喷泉附近,依旧摆满了杭州人熟悉的黑色座椅。坐椅旁不远处,三三两两的“红马甲”分布在周围,引起了记者注意。

寒风里,西湖边,这群“红马甲”为杭州游客竖起一道温暖屏障

西湖音乐喷泉旁的座椅

看到记者拿出手机拍照,一名“红马甲”有些害羞。她告诉记者,自己当志愿者有五、六年了,刚刚吃完饭来接替小伙伴们轮岗。“你是记者啊?那我要逃掉的,不太会说话。”她还热心地翻出手机相册介绍,“你还是采访我们队长吧,他真的是比较牛的,队伍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他在牵头管。”

寒风里,西湖边,这群“红马甲”为杭州游客竖起一道温暖屏障

“红马甲”清晨整队宣讲中

没几分钟,队长孙伟权过来了,红马甲里头一身棉衣棉服,典型的中年人养生打扮。听旁边的志愿者介绍,孙队长吃完饭,又去龙翔口地铁站C口附近转了一圈,这才姗姗来迟。

说起成立美丽杭州志愿服务队的初衷,孙伟权用手点了点附近的垃圾桶。“看到口头堆的小传单吗?那都是景区‘黄牛’塞的。现在游客精明了,五六年前,好多人看了10元、20元能做一天西湖游船的假消息,就图便宜被骗了。”

多年前,孙伟权就是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而关于西湖沿线“黄牛”乱发小传单、乱拉游客的乱象,他一直持续关注着。左思右想,他决定成立一个志愿者队伍,组织和自己一样的热心人士加入,为共建美丽杭州贡献一份力量。

那时候,来杭游客很少有向志愿者求助的意识。于是,每逢双休日,来值班的志愿者都会注意观察,看到感觉有帮助需求的,就要主动上前,向有疑惑、有困难的游客提供服务。比如,地铁口看到有黄牛发小传单,他们就偷偷告诫游客,上面的消息不可信;西湖喷泉附近,看到游客迷路了,他们就主动上前询问,给他们指明方向。细心的队员,还会询问他们接下来的游玩路线,给他们画好具体的线路图。

有多少辛苦,孙伟权想不起来,只记得好几个领队,已经连续几年没有休过小长假了。对他们来说,小长假就意味着加班日——游客太多,太热情了。

寒风里,西湖边,这群“红马甲”为杭州游客竖起一道温暖屏障

孙伟权

“今年六一,不知道怎么回事,来西湖看喷泉的人特别多!”说着说着,孙伟权突然想起来,“那天不是我值班,结果群里一大早信息就叫个不停,我跑过去一看,被吓到了,五一也没这么多人。”

让孙伟权记忆更深的,还有11月份的一个双休日中午。“那天我正在吃饭,微信群里突然蹦出来一条消息,说龙翔桥附近有家长求助,说自家5、6岁的二宝走失了。吓得我赶紧通知队员们去找,还好最后找到了。”

说着话,一名年轻人上前用英语问道,“雷峰塔是在附近吗?我和朋友走散了,他们说已经到了雷峰塔。”

孙伟权和身边的志愿者一起拉住他,用英语简单说了几句,“这样吧,你在这里等着,和朋友打个电话,让他们来接你。”

寒风里,西湖边,这群“红马甲”为杭州游客竖起一道温暖屏障

游客向“红马甲”问路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国际化水平日渐提高:出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均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位。而像国际友人用外语纹路的情况,孙伟权一天最多要碰上数十次。

五年下来,队伍里的志愿者们,都成了“兼职国际导游”,解答过各类问题:问音乐喷泉在哪,附近哪家星巴克最近,哪里能吃到杭帮菜……原来,大家还需要掏出导航来看一看,现在。大多数人基本用手指一指,嘴里说着“here,here”,人家自然就懂了。

现在,除了做志愿者服务,孙伟权主要把精力放在队伍发展与志愿日常管理上。未来队伍怎么发展,志愿者任务如何分配,新一年要开展哪些志愿项目和培训事务……都是他要思考的问题。

对游客来说,这群“红马甲”是冬日里的第一道屏障。而对孙伟权来说,“红马甲”也意味着一个小窝,每个人都能温暖他人、感染他人。

做志愿者队伍,靠的是队伍里每个人的长期热心付出与支持。孙伟权一直这样说。而做志愿者这些年,除了带动近4000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以外,孙队长的女儿也受到了感染。“她是00年的,读浙江财经大学工商专业,刚刚加入了青年志愿者队伍。”说起女儿,孙伟权笑得合不拢嘴,“她还拉着工商学院的学生一起来参加我的活动,我要骄傲死了。”

在美丽杭州志愿服务队里面,很多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壮年人群,当然也有年纪稍长的退休人员,如今还涌现出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浙大、浙工大、浙财、计量大学等高校的都有。双休、节假日过来,很积极。

文明旅游,人人有责。最近几年,孙队长也在努力推动队伍“公益讲解员”的发展,并积极发掘队伍里的导游志愿者,为宣传美丽杭州贡献力量。“今年小长假,队伍专门让有导游证的热心伙伴在断桥上义务讲解,是吸引了很多游客来听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