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胃痛:疏肝理气,清肝泄热,温中散寒,养阴益胃,共7法

胃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学上称之为“胃脘痛”,胃脘的部位是指上腹部,一般俗称为心窝部,胃脘痛即指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疾病,现代医学所诊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出现类似症状者,都在此范畴,因胃脘痛的病因及症状各有不同,故治疗也有所区别。

胃痛:疏肝理气,清肝泄热,温中散寒,养阴益胃,共7法

疏肝理气 和胃止痛

第一种:女士,公司职员,平素性格内向,爱生闷气,近一个月来反复出现胃胀、胃痛,痛处不固定,食欲减退,频频嗳气或打嗝,有时恶心想吐,易发烦躁,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辨证选药:按照中医辨证,所患之症为肝郁气滞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法,可选用疏肝和胃丸随症加减。

应用指征:脘腹胁胀满疼痛,恼怒时胃胀、胃痛加重,嗳气呃逆,饮食无味,妇女兼有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清肝泄热 和胃止痛

第二种:先生,性情急躁易怒,近来工作不顺心,饮酒后出现胃脘部烧灼样疼痛,心口嘈杂,口泛酸水,进食后烧心感觉更加明显,口干口苦,喜欢吃凉的食物,喝冷饮。

辨证选药:读者所患之症为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治疗应采用清肝泄热,和胃止痛法,可选用左金丸加味。

应用指征:胃脘胀满灼痛、嘈杂吐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质红等。

鉴别说明:本例与前一例胃痛发病均与情绪有关,但前者以气滞为主,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本例则以肝火胃热为主,故治疗以泄热和胃为主。

胃痛:疏肝理气,清肝泄热,温中散寒,养阴益胃,共7法

温中散寒 理气止痛

第三种:和朋友一起吃饭,喝了几大杯冰镇啤酒,又吃了一大碗凉面后,突然感觉上腹部剧烈疼痛,但不吐也不泻,喝热水之后胃痛稍稍缓解。

辨证选药:按中医辨证,是因为过多进食生冷食物和饮料,使得寒邪犯胃导致的胃脘痛,治疗宜采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法,可选用附子理中丸随症加减。

应用指征:胃脘冷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四肢欠温,舌苔白。西医诊断为急性胃炎,中医属寒邪直中者,可选用。

胃痛:疏肝理气,清肝泄热,温中散寒,养阴益胃,共7法

消食导滞 行气和中

第四种:高中学生,与同学一起吃自助餐后,突然感到恶心不适,随即呕吐。胃胀满疼痛,打饱嗝有酸臭味,进食则疼痛加重,吐后痛减。

辨证选药:该患者所患之症为饮食停滞之胃脘痛,治疗宜用消食导滞,调气和中之法,可选用保和丸加味。

应用指征:脘腹胀痛拒按,嗳腐酸臭,厌食呕恶,饮食不消,腹痛作泻,粪便臭如败卵。

养阴益胃 缓急止痛

第五种:嗜好烟酒,胃脘疼痛反复发作4年余,经常隐隐作痛,咽干喜饮,大便干燥,形体消瘦,曾在医院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辨证选药:按中医辨证,所患之症属阴虚胃痛,治疗宜采用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法,可选用养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本组中成药具有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脾胃),行气消导的作用。

应用指征:胃痛隐隐,咽干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西医诊断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上述症状者可选用。

胃痛:疏肝理气,清肝泄热,温中散寒,养阴益胃,共7法

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

第六种:患有胃病20余年,胃脘部疼痛,痛处固定且拒按,疼痛发作时有针刺性感觉,曾做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辨证选药:按中医辨证,所患之症为瘀血停滞之胃脘痛,故治疗应采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可选用失笑散加减。

应用指征:胃脘刺痛或痛如刀割、疼痛拒按、痛处固定、呃逆吐酸、大便色黑、舌质紫暗。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上述症状者可选用。

胃痛:疏肝理气,清肝泄热,温中散寒,养阴益胃,共7法

益气健脾 温中止痛

第七种:胃病十余年,时发时止。每遇寒冷或饮食失调则发作,用热水袋熨之则舒,平素喜欢吃热的食物,喝热饮。

辨证选药:按中医辨证,所患之症属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宜采用益气健脾、温中止痛法,可选用安蛔理中汤加减。

应用指征:胃脘部冷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腹胀、泛吐清水、神疲乏力,甚者手足不温,大便稀溏等,西药诊断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上述症状者可选用。

胃痛,很多人都经历过,有的是一时病起,有的是日久缠身,不少人都曾去药店自购中成药来治疗胃痛,有时能缓解,有时却不见效。其实,中医对胃痛有寒热虚实之分,故治疗用药也有温清消补之别,即寒症应用温药,热症应用凉药,实证须用攻法,虚证须用补法。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病情与症状特点,辩证清楚,选择适宜的疗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