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中氣不足?看中醫如何辨出它

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人的中氣都不足,只是你們不知道罷了。中氣不足表現有出汗、食少腹脹、精神不在振以及倦怠氣短等。如果單是從人的體表面看也看出一二。比如面相出現虛胖、舌有齒痕等症狀,嚴重點會導致中氣下陷,從而引起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等症。中氣充足者相反,無論是吸收、消化還是胃功能都正常,化生氣血等營養物質充足。

中氣不足?看中醫如何辨出它

中氣不足,脾胃功能會虛弱,運化失常,會嚴重影響到我們的食物消化吸收。中醫認為“中氣”就是脾胃之氣。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是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因其居於中焦,便有了這個稱謂。中氣不足是很多人面臨著的問題。看看我們身邊幾種人最容易出現中氣不足的情況。

1、對於勞倦過度,憂思日久者。身體和精神上的過度勞累都會損傷脾氣,脾氣虛則氣血生化無源、肢體失養,出現神疲乏力等中氣不足的症狀。

2.先天稟賦不足,或脾胃虛弱者。脾胃雖為後天之本,但若是先天體質虛弱、根基不牢,也會引起後天的脾胃虛弱、中氣不足。

3. 飲食不節,飢飽失常者。所謂“飲食自倍,脾胃乃傷”,也就是說暴飲暴食或過度飢餓會損傷脾胃,導致氣血運化失常、中氣不足。

既提到辨中氣不足的方法,假如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做,需要注意什麼?

我們應該從食物方面下手,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牛奶、麵條等。忌口生冷、刺激性、堅固食物;少食多餐,忌暴飲暴食。在《壽世秘典·調攝》這樣記載:“寧少毋多,寧飢毋飽,寧遲毋速,寧熱毋冷,寧零毋頓,寧軟毋硬。此六者,調理脾胃之要法。”其次,一定要忌勞累,“惟勞倦最能傷脾”。而思為脾之志,人的思慮與脾有關,思慮過度則傷脾。所以中氣不足的患者切忌勞頓,勞心勞身都是不行的。

中氣不足?看中醫如何辨出它

中醫治療中氣不足的方劑有“補中益氣湯”,市場上也有多同類的中成藥,如人參健脾丸、補中益氣丸等。補中益氣湯出自名家李東垣的《脾胃論》,具有補中健脾、益氣昇陽之功效。方中的黃芪素有“補氣諸藥之王”的美稱,有補中益氣,固表昇陽的作用,能改善由氣虛引起的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黨參、白朮、甘草可以益氣健脾,另外陳皮可以理氣醒脾,升麻、柴胡可以昇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