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胡惟庸的能力怎么样?真的想反朱元璋吗?

峰子奇观


能在朱元璋手底下当宰相的,都不是一般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后世对胡惟庸的评价以批评为大多数,原因就是此人蓄意谋反,不过这种说法还是不怎么值得相信的,他不过是朱元璋皇权加强过程中的献祭品。那么此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朱元璋又为什么非要找理由杀掉他呢?

其实胡惟庸本人是勤奋踏实又很有能力的,如果说他完全是废柴一个,那绝对是冤枉了他。这个人的奋斗史绝对可以当做一个典范,早年期间并没有特别的出路可走,辗转之下来到了大佬李善长的手下。

这个时候的他别的本事没有,眼力劲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红人李善长比较喜欢吃河豚,这种食物可不是每个人都能消受的,可是胡惟庸为了讨领导一个开心,刻苦研究河豚的处理和烹饪方法,最后在这方面的造诣几乎达到了顶尖厨师的水平,李善长本人也开始关照起来他。

后来此人能力进一步体现,交给他办的事情无论大小,他都可以让人满意的完成。时间长了以后李善长就想帮他一把,把他推荐给了君主当“干事”,结果君主用起来这个人也是非常顺手,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把事务交给胡惟庸就意味着没有后顾之忧。这样的优点没有领导不喜欢,朱元璋在和他接触的过程中也发现他是一个可发展人才,所以随后就给他一个县令的官职去历练一下,看看此人到底有什么样的大格局。

随后的胡惟庸就开始了传奇般的晋升之路,无论在哪个职位上,他都能有比较亮眼的表现,工作踏实,处处为君主着想,只用了十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下级官吏,一跃成为明朝的左丞相。这已经是身为臣子所能得到的最高殊荣了。他能有这样的成绩,除了个人的办事能力以外,还有他懂得上意的高情商,二者综合让他在官场上畅行无阻。

但是他做了宰相没多久,朱元璋就以谋反罪名杀了他,这背后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他做了丞相以后,处事风格变了不少,平时拉帮结私不说,还一度在朝臣中间“放飞自我”,当时的官场有大部分官员都自居“胡党”,这么嚣张的节奏明眼人一看就要出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君相之间的矛盾。君主一个人无法处理全部政务,毕竟他也需要自己的娱乐空间,可是如果把事情交给了丞相,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分担权利。

所以每个朝代都会有君相矛盾,这也就意味着传统的君为主相为辅的行政格局不行了,朱元璋作为一个干实事的君主,自己上位以后就想把碍眼的丞相给废掉,但是这毕竟是向规则挑战,其中的阻力还是很大的。所以胡惟庸就作为废相大业中的一个棋子,慢慢摆在了君主的面前。所以朱元璋后来就一步步的对他下手,到了最后也不耐烦用一个充满疑点的谋反案结束了丞相制度,而老胡只能算这个制度的陪葬品了。


权谋政治的斗争中,平衡点很难掌握,胡惟庸本人虽然有被冤枉的部分,但是其嚣张的态度却是可以做实的,得意之时忘掉自我,这也给他的灭亡加了个催化效果。

白话历史君


胡惟庸是凤阳人,朱元璋的老乡。胡惟庸的发迹离不开李善长,在朱元璋攻下和州之后,李善长任太师,总览大权。此时,胡惟庸用黄金二百两贿赂李善长,得到李善长的赏识。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胡惟庸官运亨通,先是任太常少卿,不久升任太常寺卿,明朝建立以后,进入中书省,后升任右丞相。



而胡惟庸呢,办事干练,阴险毒辣,不是一般人物。徐达、刘伯温极为鄙视胡惟庸的人品,徐达“深疾其奸”,曾多次进言朱元璋,说他不具备做丞相的资格。

胡惟庸最大的缺点是太贪恋权术。刘伯温曾说他“宁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无权”。

胡惟庸之死——云奇告变。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从西华门出宫到胡惟庸家里看醴泉,就是井里的石笋,当时胡惟庸说这是朱元璋治国有方,是祥兆。

走到半路,一个人拦住了朱元璋,紧张的无法说话,用手拼命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心生狐疑,马上调转御驾方向,登上了离胡惟庸家最近的西华门城楼。这一看不得了,胡惟庸家里壮士重重,各个披甲执兵,埋伏在府邸四周,这是要俺老朱的命啊!

朱元璋立马调拨禁兵包围了胡惟庸官邸,逮捕胡惟庸一家。很快,胡惟庸一家被诛杀,和他往来密切的也被抄家灭族,牵连甚众。最后以1390年,李善长被杀为终结,历史十年之久,被害王公贵族有30000人之多。

告密的那个人是宦官云奇,所以此案又叫“云奇告变”。

胡惟庸死后不久,又开始了蓝玉案,株连被杀达到25000人之多。两案合称“胡蓝之狱。”

胡惟庸缘何被杀?

一、引火上身。胡惟庸当上丞相之后,朱元璋把大小事务全交给他处理,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臣的升迁和死亡。这时飞扬跋扈、恣意妄为的性格特点毫无顾忌的展现出来。

他在朝中拉帮结派,不断培植私人势力,逐渐形成了一个文臣武将的小集团,严重威胁朱元璋的地位。


更大胆的是,他私自拆阅呈送给皇帝的奏折,把对自己不利的压下不报,那些说自己坏话的官员,要么把他调走,要么直接处死,并且不向朱元璋汇报。这让朱元璋很恼火。

二、相权与皇权之争。

中国地方建制,始于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到了宋朝演变为路、州、县三级。到了元代,把行中书省做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以下设立路、府、州、县四级。到了明朝,沿用元代的官制。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朱元璋发现,行中书省的存在对控制地方、对皇权的集中很不利。

于是在1376年下令限定中书省的权利,地方事务分为布政司、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把行省的权利分为军、政、司法三权分立。这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一来,胡惟庸感到自己的地位和命运岌岌可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以进为退,主动进攻,这反而给了朱元璋极好的借口。

胡惟庸被斩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并把它写进了《祖训》里。

三、朱元璋重点治国,胡惟庸撞在了枪口上。

元朝末期,官员腐败,社会黑暗,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元璋自幼家贫,从小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后来拉起自己的队伍对抗元朝,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些苦难的经历告诉他,官员的腐败、纪纲的废迟,最终会失去民心、失去天下。于是朱元璋决定施行严刑峻法的重典主义来治理国家。

而胡惟庸当上丞相后,不知收敛、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直接对抗了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于是老朱痛下杀手,清除异己。

四、为后世子孙铺路。

1355年,朱元璋立朱标为世子,朱标仁厚,自己死后恐怕驾驭不了自己这伙弟兄们。为了巩固子孙后代的统治根基,只能对开国功臣下手。


品读春秋001


胡惟庸在历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一个人物,论才华那无需多说,在当时能入朱元璋法眼的可能说都是英雄。

胡惟庸为什么那么嚣张跋扈?敢公开与徐达刘基等开国元勋叫板,那肯定有朱元璋的支持,因为当时朱元璋想的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而胡惟庸是个很好的打手,胡惟庸也确实能领会朱元璋的意图,当然了这样一来朱元璋也得罪了很多人,这也是他招人恨下场悲惨的原因。

要说胡惟庸有没有反意,我认为那是绝对没有的,在当时朱元璋在他眼里就是神一样的存在,论智谋胡惟庸根本不是对手,重要的是胡惟庸不懂军事没有兵权,他就是朱元璋的一个打手,哪里敢反,胡惟庸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角色。

至于说胡惟庸为什么会被朱元璋最后除掉,有两个原因,一是胡惟庸的任务完成了,没啥利用价值了,同时除了胡惟庸也算是顺应民心,二是朱元璋已经年迈时日无多了,朱元璋不想给儿子留下后患。

最后说胡惟庸其实就和唐朝俄来俊臣差不多,被利用完了自然就被主子踢开了,这很正常,说谋反那不过是个借口罢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历史上的胡惟庸领导能力相当强,而且有心计,但是与朱重八比心智,计谋,朱重八更胜一筹。胡惟庸说过,什么都瞒不过皇上。胡惟庸内心其实是十分佩服朱重八的。朱重八的心腹,大将大多是安徽老乡,而且都是死心塌地跟随朱重八。胡惟庸善于献媚,善于排除异己。对于朱重八的眼眨,眉毛动,胡惟庸都是心领神会。说胡惟庸有谋反之心,也是言过其实,首先谋反要有实力,要有高级军方参与。就是横行霸道的广东封疆大吏朱亮祖握有大权想反都不敢反,能反吗?掌权南方的大元帅就是重八亲信!





百花长廊


一个能让朱元璋感到君权旁落的宰相,你说这个人有没有能力?

↑胡惟庸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

一个能让李善长始终支持,甚至结为亲家的人,你说这个人有没有能力?

胡惟庸当然不是凡夫俗子,他很有能力,可惜他的能力点错了天赋树,用错了地方。

他很会弄权,搞阴谋暗算,排挤政治对手,扩张自己权力的能力可以说是顶尖。

可惜他碰到的是朱元璋,要是他生在明末时期,倒是可以和东林党魁,魏忠贤阉党以及明末最后几任内阁老狐狸斗一斗,而崇祯帝朱由检就没有收拾他们的本事。

我们看看胡惟庸的发迹史,就能看到一个善于钻营的人物的成功史:

↑李善长是胡惟庸的伯乐,最终却被牵涉到胡案而死↑


胡惟庸,出生年月不详,龙凤元年(公元1355年)到和州投奔朱元璋,他的出身极大的帮助了他——他和李善长都是安徽定远人,他一路升迁也几乎都是靠李善长提携。

他先是在元帅府当差,后来做了宁国知县,吉安通判,湖广行省佥事,最后当上了太常寺卿,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进入了中书省,任参知政事。

15年时间,完成了从基层到中央,从县级干部到部级高官,不能只用运气解释,说明胡惟庸做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胡惟庸肯定不是一个好人,但朱元璋和李善长不需要好人,他们只需要能够被他们利用的人。

朱元璋建国后,一直在考虑如何压制李善长的权势,此人功劳最大,在整个明朝行政系统中根深叶大,已经成为朱元璋日夜迫切想破题的难题。

↑胡惟庸的对手是朱元璋,必败无疑↑

朱元璋找来刘基,让他坐李善长这个位子,刘基坚决拒绝了,不过他没有告诉朱元璋真实原因。

李善长经过多年经营,党羽早已遍布朝野,刘基贸然坐上这个位置,轻则招祸被免职,重则会遭遇杀身之祸,刘基何等聪明,当然不会碰这个烫手山芋。

于是朱元璋就任用杨宪,刘基评价此人“有相才无相器”,什么意思?就是说杨宪能力很强,完全称职,但他器度狭窄,容易得罪人。

后来果然杨宪被搞掉了,而且正是被身居幕后的李善长搞掉的。

朱元璋于是任用胡惟庸和汪广洋当左右丞相。汪广洋虽然位居中书省右丞相,官职高于胡惟庸,却被胡惟庸摆布,在胡惟庸的暗算下,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

从洪武六年七月胡惟庸担任右丞相开始,胡惟庸已经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也达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这期间朱元璋深信胡惟庸有才干,因此宠信有加,胡惟庸推荐涂节担任御史中丞,陈宁担任御使大夫,朱元璋完全照准,不久涂节又升任左丞相。

↑胡惟庸在官场上呼风唤雨,权势熏天↑

虽然过了不久,政治智慧老练的朱元璋重新起用汪广洋担任右丞相,约束胡惟庸,但此时胡惟庸乾纲独断的局面已经形成。

胡惟庸用这权力,可不是造福国家黎民,而是用来大肆收受贿赂,培植嫡系,他的举动引起许多官员的不满,徐达就向朱元璋进言,让他堤防胡惟庸,此事被胡惟庸得知,就意图收买徐达门房福寿,重金诱使福寿诬陷徐达,幸亏福寿顶住压力,不为所动。

连徐达都敢动,可见胡惟庸为人胆大心狠,手黑毒辣,这种能力混迹官场,当真呼风唤雨,难逢敌手。

可惜他遇到的是朱元璋——一个把权力看得比所有人生命都重的皇帝。

↑朱元璋是政治能力最强的帝王之一,胡惟庸完全不是对手↑

为了解决胡惟庸,也为了彻底解决李善长等人带来的问题——君权和相权的冲突,朱元璋决定:把胡党全杀掉不就行了?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正月,朱元璋终于对胡惟庸下手,逮捕胡惟庸,涂节,陈宁等重臣,当天诛杀,然后不断株连,屠刀一直挥舞到洪武二十五年,被株连者数万。

但说胡惟庸谋反,那就纯粹无稽之谈了,是朱元璋刻意捏造进行政治大清洗的借口罢了。关于这点,明史大家吴晗已经进行过考证。

正如刘基所预测的,胡惟庸是一匹劣马,不但没有什么相才,更无人品,只会坏大事,而神经质的朱元璋反应严重过度,彻底取消了相权对君权的制约,从此皇权更加集中,此举严重制约了中国明清时代的发展。


我见青史多妩媚


你好,在朱元璋时期,胡惟庸是当时的丞相,也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丞相,自胡惟庸之后,明朝在没有丞相,这也是朱元璋立下的祖训之一。能被皇帝看上当上一人之下的丞相位置,可见胡惟庸是很有能力的,那胡惟庸的能力怎样呢?我觉得有两个。


首先第一个:胡惟庸这个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很勤快很干练。他是一起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一个老革命了。不过他跟那些功臣不一样,他所做的是在朱元璋身边就是个传话的,当时叫奏拆。由于他做事勤快干练,很得朱元璋的赏识,不断的得到提升。朱元璋做称帝时所做的各种繁多的流程,他处理的井井有条,很短的时间就就安排好了称帝的所需条件,令朱元璋大加赞赏。等朱元璋坐稳皇帝位,他也做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位置。


第二个:胡惟庸很会奉迎,说难听点就是很会拍马屁。谁都喜欢听好话,皇帝也不例外。而胡惟庸就是这种人,说朱元璋爱听的。朱元璋想干什么想做什么他都能猜个差不多,这让朱元璋很是喜欢他。

胡惟庸的这两个特点让朱元璋把丞相的位置给了他,手中有了权。现在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在古代同样男人有权就变坏,道理一样。手中有权自然很多想往上爬的官员就开始巴结他,这就形成了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势力就大了,人也开始膨胀了。据说是其儿子打死人,朱元璋要杀其子,胡惟庸这才要造反。不过我个人观点不这么认为,没那么简单。我觉得是胡惟庸结党营私势力过大,对皇权产生了一定威胁,皇帝不得不想办法把他除掉。暗中找你的违法的事情,把它夸大,然后治你于死地,这是历代皇帝都会玩儿的手段,毕竟皇帝嘛!说啥是啥,想让你半夜死你就活不过三更。


以史说史


胡惟庸能够做到宰相,证明其个人能力还是不错的!

至于到底想不想反朱元璋,我认为他胡惟庸还没那个胆量!要说只能说胡惟庸的控制欲很强,很享受权利在手的快感,但他不敢造反!

按理说一个权利欲望极大的人,怎么会不敢造反呢?那是因为,他的主子是朱元璋。有些人,你离他越近,会感觉他很遥远,了解越深,越感觉恐惧。而朱元璋,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人。


胡惟庸是早期就跟着朱元璋起事的人之一!而早期跟着朱元璋的这批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后人称这批人为淮西勋贵!在淮西勋贵中,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上来的。作为淮西勋贵中为数不多的文人。朱元璋对李善长胡惟庸两人可谓是备加青睐!而这两人也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爱,鞍前马后,帮助朱元璋打下天下,建立大明王朝!

在一起打天下的途中,朱元璋的行事风格无疑给了胡惟庸很大的冲击。恩威并施,打一棒子给个甜枣。就连李善长也被朱元璋冷落过。对于朱元璋,胡惟庸心里可是有深深的忌惮。生怕哪天朱元璋一不高兴,给自己背后一刀,那大半辈子的拼搏不就白费了?能爬上相位,胡惟庸自然很有本事,可是,他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死亡的主要原因,功名心太重,总想凭借丞相的权利去统治天下所有的事情。也就是把朱元璋同志手中的权利架空!

早知道,农民出身的朱元璋,辛辛苦苦才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是不会允许有人抢走自己的东西的!而掌控天下的权利,更是朱元璋放不开的。想要和皇帝分权,那就是谋反。

所以最后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去了断头台!


墨香存世


胡惟庸还是很有本事的,不然在朱元璋的手下也不可能干到宰相的位置!

胡惟庸是凤阳定远人,朱元璋的老乡,很早的追随朱元璋打天下,一直担任着官职。到大明开国,胡惟庸一点点的爬到了宰相的位置,成为百官之首。

宰相的位置大家都知道,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胡惟庸很得意,这人啊一得意就容易忘形,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胡惟庸飘了还不是一般的飘啊!

胡宰相大权独揽,真是骄横跋扈。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先阅内外诸司奏章,对己不利者,辄匿不上报,这就真的擅权了。胡惟庸还千方百计地拉拢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这些人都是手握军队的,拉拢这些人很让人怀疑啊,而且令其在外收集军马。此外,他还勾结中丞涂节、御史大夫陈宁等,令陈宁坐中书省阅天下兵马籍。

这一切都触发了朱元璋那极度敏感的神经,胡惟庸王八蛋你这是要反啊!你也不看看你造的是谁的反,老子尸山血海杀出来还怕你么?



胡惟庸飘了之后,应该还是有点造反的心的,但是他目前可能没那么大的胆子,他了解朱元璋,自己干了这么多混账事朱元璋不可能轻易放过他,所以他又找了很多小伙伴,王公贵族很多人被他拉下水,胡惟庸也挺得意的你不能把我们都杀了吧?

朱元璋微微一笑,为什么不能?然后,胡惟庸卒!死的不光是他自己,被他拉下马的那些王公贵族和大臣也一并的被杀了,胡惟庸案件前后株连杀戮者达三万余人,延续达十年之久。胡惟庸也成了宰相制度下最后一个官方宰相!



朱元璋是一个控制欲和权力欲极强的人,他认为自己出生入死打下来的江山宰相竟然要来分权,真是岂有此理。所以胡惟庸的一举一动,就像一个小丑一样在他面前表演。胡惟庸自以为皇帝动不了他,没想到时机一到,老朱想杀猪似的把他宰了!从而顺水推舟的废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也算是被动的改变了中国历史!


小伙子别放弃啊


关于胡惟庸是不是有造反的行动,这个问题在明代的时候就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明代中期的时候,已经有史学家郑晓、王世贞等人公开表示怀疑。要知道,那时候明朝还没有结束,那么多学者敢于这么说,可见,这已经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观点,而是知识阶层的普遍认识。

(胡惟庸剧照)

清朝入关,明朝旧臣大量南渡。南方也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南明小朝廷为了笼络人心,曾经给朱元璋制造的“洪武四大案”中冤枉的部分人给予了平反。虽然这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但是,这也说明,包括明朝皇室成员,他们也觉得老祖宗朱元璋当年的滥杀无辜,实在是过分。

而当时的一些学者,因为没有了羁绊,更是直截了当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比如学者钱谦益就直截了当地说:“云奇之事,国史野史,一无可考。”另一位学者潘柽章更认为云奇的说法是“凿空说鬼,有识者所不道。”

两位学者所说的“云奇”,是一个太监。有一天,胡惟庸告诉朱元璋,他家的井里出现了醴泉,让朱元璋去看。朱元璋走到半道上的时候,有个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到朱元璋的大轿前,拦住朱元璋,不让他去。这个云奇被朱元璋的随从打得半死,但他依然手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让朱元璋别去。朱元璋觉得奇怪,于是登上宫城,往胡惟庸家里看。发现胡惟庸家里的墙道里,藏着许多拿着武器的士兵。于是朱元璋明白了,这个胡惟庸是想等他去以后,杀掉他。因此,朱元璋立刻下令抓捕胡惟庸,由此引发了胡惟庸案。

关于这件事,潘柽章分析说,如果胡惟庸真的藏了很多士兵,能让宫城上的人看见吗?

显然,这个所谓的“谋反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我们现在已经搞不清楚,朱元璋是站在什么样的宫城上往胡惟庸家里看的。但如果真有这样的宫城,那一定就有人站在那里守护。既然有人守护,守护的人就能够看见。胡惟庸作为宰相,在埋伏士兵的时候,一定明白这个道理。他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还会这样做,等人看到呢?

(朱元璋剧照)

再说了,胡惟庸如果想抓捕朱元璋,他最好的办法是把士兵埋伏在室内。当把朱元璋引进室内的时候,再行抓捕,不是更合适吗?把士兵摆在别人能看得见的地方,胡惟庸有这么笨吗?

再一点,胡惟庸手中又没有兵权,又没有其他辅助措施,难道把朱元璋骗进他家里杀掉,就能夺取朱元璋的皇位吗?他就算杀掉朱元璋,难道不害怕城防部队杀他吗?何况,除了城防部队,朱元璋还有那么多儿子手握兵权镇守四方。难道他不怕这些儿子们杀进来,他不好收场吗?

由此可见,所谓“云奇事件”,完全是不靠谱的,完全是朱元璋找的一个漏洞百出的借口而已。

不过,就算胡惟庸没有谋反,也不表明他没有问题。他和朱元璋的矛盾,确实已经非常的尖锐。胡惟庸确实已经多次得罪朱元璋。关于这一点,就有些让人不太理解了。要知道,胡惟庸已经贵为宰相,已经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要说当皇帝,他也没有这种可能,手里既没有兵权,大臣们也未必拥戴他。既然不可能当皇帝,做一个宰相,人生已经很圆满了,他为什么还要得罪朱元璋呢?

我认为,胡惟庸和朱元璋发生矛盾,是一个不可逆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胡惟庸首先是没有太把朱元璋放在眼里。毕竟朱元璋曾经和他一样,都是很普通的老百姓,而且朱元璋还是个一无是处的流浪儿。但是很快朱元璋就当了皇帝。朱元璋虽然当了皇帝,但胡惟庸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没有摆正自己的角色,还是把朱元璋当以前的朱元璋看待。再加上他本身也很有能力,因此,很多事情就自己做主,不向朱元璋报告了。

由于他自己能做主,因此,大臣们为了升官发财,自然就会去讨好他,巴结他。胡惟庸一点儿也没有发现朱元璋已经忌惮他了。

(起义时的朱元璋)

当年,萧何因为听说,每次他派出的使者见刘邦的时候,刘邦都会问,丞相在家里干什么呢?当使者说丞相兢兢业业干事的时候,刘邦就默默不语。萧何知道后,立刻开始收受贿赂,“自污”自己的品德,从而让刘邦放心。

胡惟庸完全没有这样的意识,还一如既往地擅权。

因为他擅权,朱元璋很不满,就多次严厉地批评他。由于胡惟庸受到批评,他又觉得自己其实并没犯多大错误,还遭到批评,因此心中很不满,难免抱怨。

他一抱怨,风言风语就传入朱元璋的耳里,朱元璋就更不满,对胡惟庸责备得就更多。

可以说,这一对君臣,谁都不肯让步,最后就走到了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并借机废掉宰相这样一种地步。

总之,还是胡惟庸没有摆正角色,没有注意细节。同时他又遇上了那么样一个心狠手辣心胸不广的上司,结果就出现了那样的悲剧。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


张生全精彩历史


他拿头来造反?就算能搞定中央龙庭,地方谁会听你的不用想,只要有那个能力别人就会这样说。 势力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不是他一个人能决定的了,但是还是会把名义按在他头上。蓝玉有可能 胡惟庸没这胆都是朱元璋捏造的不要怀疑腐儒的胆量。建文帝的时候,削藩就是明晃晃的文人造反。到土木堡之变后,文人都掌控了警衣卫,朱明其实已经权利失控。老朱弄死的那些人,有几个是想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