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解决孩子的三年级现象?

三薪二亿


我家孩子下学期五年级,从一到四年级,他从中下到中上,走的是稳步上升的路线。

刚升入一年级时,老师曾因他的课堂专注力问题找过我,也因作业不理想被留过堂;

二年级,他依然表现平平,成绩大概在班级20-25之间,悠悠哉哉,与世无争;

三年级,进入第一轮“洗牌”,一些原本表现优异的孩子有所退步,而他,终于冲进班级前15名;

四年级,继续稳步上升,够到班级前10的边沿;

这个暑假,为了迎接新五,争取小升初考上私立三甲,我这个佛系妈妈也不得把他拖进“应试教育的培训体系”中,令我欣慰的是,他已经有了比较强的目标感,激发出学习的源动力,积极配合参加培训,自己发愿在下个学期要赶超进班级前5。

我相信,他能做到!



所谓三年级现象,年复一年的成为许多家长的梦魇:一部分一二年级经常考100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突然就一落千丈。

于是,教育界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二年级不相上下,三年级开始分化,四五年级天上地下。”

我用四年的陪读经历,总结出以下4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1.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成绩具有一定“欺骗性”。2.都说三年级是分水岭,比起一、二年级,三年级究竟有何不同?3.为什么“三年级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孩子身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指引我们找到解决“三年级现象”的关键。4.我这样做,让孩子顺利跨过“三年级现象”的坎儿。


友情提示:本文长4149字,阅读需要7分钟。


一.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成绩具有一定欺骗性

有专家认为,学前的“超前教育”是“三年级滑坡”现象的万恶之源。

专家王芳指出,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比如3岁是直觉思维期,5岁才有形象思维,大班的孩子才开始出现逻辑思维的萌芽,8-12岁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超前教育”让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孩子去死记硬背汉字、100以内的计算……虽然不理解,但孩子也能做到,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间被固化的知识填满了。

而家长却因这样的虚假繁荣而沾沾自喜,错误地以为孩子的基本已经打牢了,轻轻松松就能得高分,从而也逐渐放松了警剔。

其实,有研究表明,在学前班认识较多汉字的孩子,一年级的语文会领先其它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级,水平就与其它孩子持平了。而被揠苗助长的孩子,却对学习日久生厌,麻木不仁。

某小学校长曾讲述了一个学生的亲身经历,“这个孩子来报名的时候,问我,你们学校要不要学奥数的,我说不学。她拍着手说太好了,我听到奥数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师发现她的数学天分,开始让她接触奥数,最后这个孩子对奥数非常着迷,拿到了大奖。”同样学奥数的孩子,浙江一批孩子曾参加国际奥数比赛并获得一等奖,载誉归来时,主管基础教育的教育厅副厅长请孩子们谈感言,有一个孩子说,“我这辈子再也不要碰奥数了。”

“三年级现象”成了超前教育最早的“现世报”。


二.都说三年级是分水岭,比起一、二年级,三年级究竟有什么不同?

1.知识点难度增加了

一二年级的课程,无论语文还是数学,读、算、记、背,几乎没什么思维含量,孩子只要认真听讲并完成课后作业,很容易掌握,摘金夺银不在话下;但三年级,学习生涯开始转入一个陡峭的山道——

除了增加英语学科,三年级的语文也开始注重阅读与写作,数学也开始增加了几何方面的知识点……难度加大了,作业量也随之增加。

此时,单纯靠“吃老本”已经跟不上这个阶段的学习了,于是一些孩子出现了“滑坡”现象。

2.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有了更强的自主意识,不如之前易“操控”

低年龄段的孩子,对家长恭敬,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又因为知识点偏简单,易得高分。

进入中年级,有些孩子开始变得“老油条”,其实是自主意识增强了,有了思辩能力,开始质疑老师和家长, 一些前期被动学习的孩子,开始反抗师长的约束。

这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孩子,容易出现明显的“滑坡”现象。


三.为什么“三年级现象”只出现在一部分孩子身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指引我们找到解决“三年级现象”的关键

我们会发现,具有以下特征的孩子,对“三年级现象”具有强大的免疫力:

1.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

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习惯、课堂听讲、笔记记录、积极思考与主动回答问题、作业习惯、复习习惯等等。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学习效率高,效果好,从而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进一步转化为学习的兴趣,不断优化学习方法,良性循环,更上一层楼。

反之,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听个一知半解,到写作业时就抓耳挠腮,别人1小时能完成的作业,他要写到深夜,免不了被家长“河东狮吼”,孩子心力交瘁,休息不好又直接影响到第二天的听课效果,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2.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

三年级语文一大拦路虎——作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三年级之前,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因为大量的阅读,有了较多的知识储备,作文对他们而言就是“纸老虎”;反之,另一些孩子则无从下笔,或者词不达意,或者语句不通,或者内容生涩,文章似记流水帐。

大量的阅读,提高了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在数学学科上也体现出不凡的优势。

一二年级的数学,更多是一些简单的运算,理解起来并不难。三年级开始出现应用题,有些阅读理解能力差的孩子,则很难把应用题做好,而应用题的分值较大,很容易就出现成绩的悬殊。

3.专注的孩子

专注,其实也属于学习习惯的一部分,之所有单独再次强调,实在是因为“专注”的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巨大。这一点毋庸置疑,不必赘述。

那么,现实中,中国孩子的专注品质究竟如何呢?看看以下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足以让每位家长和教师揪心——

2006年《中国青少年注意力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注意力调查。
2007年,济南市公安局民警心理训练中心通过多年犯罪心理研究调查表明:75%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专注力缺失有关。
2015年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注意力(专注)问题占65%。虽然在青春期,部分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会得到改善,但仍有30%的孩子问题会伴随终身,影响其未来的工作、社交,乃至恋爱、婚姻和家庭。


那么,孩子的专注力有悬殊,是天性使然?还是后天的影响?

可以说,很多孩子的专注力是被家长亲手毁掉的。


四.我这样做,让孩子顺利跨过“三年级现象”的坎儿。

1.关于学习和人生的讨论,我对孩子这样说:

①首先,学习是要持续一生的事情。②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孩子,你一定要慢慢来。③如果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微缩成一个“小小小马拉松”呢?
  • 一二年级是“起跑”阶段,咱们不用着急去当“领跑员”,我也不关注考试的分数,我更关注你的每个知识点是否掌握并夯实了,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低年级最重要的事;
  • 三四年级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学习习惯固化的关键期,同时你要“更换赛道”,赶超一部分同行者,并做好冲刺的准备;
  • 五年级是学习能力的提升期,你要进入到优秀者的行列中,不断超越;
  • 六年级是小升初衔接的关键期,让自己有选择的权力,择一所好学校是至关重要的。


2.关于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去听讲;

课堂认真听讲,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认真记笔记,积极思考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作业习惯:先订正,再做作业,养成检查的习惯;

认真复习,对模糊混淆的知识点,当下就解决掉,不要把问题留给明天。

关于学习习惯的问题,老生常谈,这里不作赘述。


3.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

无非解决这两点问题:内在动机和容易度。

①明确内在动机:即我为什么要阅读?阅读对我有什么好处?不阅读会有哪些坏处?

②我知道阅读很重要,可是我觉得阅读很困难,怎么办?

③解决了动机和难易度的问题,让孩子从阅读中找到成就感,从而让孩子爱上阅读。

以上观点和具体实操步骤,节选自本人在悟空的回答:“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详情请戳:


4.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①家长,千万别当孩子专注力的杀手

其实,每一个孩子,几乎都有专注的天赋,有的可能在数理逻辑方面,有的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有的可能在空间想象方面,也有些可能在艺术领域(绘画、音乐等)……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看似停不下来的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得特别专注,这往往就是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在。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认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

而很多父母往往成为孩子专注力的“杀手”,对孩子的专注进行“干预”,典型的表现就是“画画能当饭吃吗?赶紧去读书!”

学习一旦丧失了兴趣和专注,往往会转化成压力;持续的压力则转化成厌学。

还有一些父母,关心则乱,在专注做某一件事时,“不遗余力”地进行“打扰”,有时是提醒孩子喝水,有时是送来一盘水果,有时到了饭点孩子还沉浸在思考中,父母则担心饿着孩子,一遍遍的打断孩子的专注。


②培养孩子的条理性、统筹管理时间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专注力

通过计划表帮助孩子提高条理性,学习统筹方法,科学管理时间,下面这篇问答给出了制定计划表的逻辑和步骤,或许对您有用:“学霸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和时间计划表分享吗?”




③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屏蔽不必要的干扰:

有条件的话,最好给孩子一间独立的书房。写作业前,清空桌面,只留下必要的书本及文具。

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要看电视、玩手机、打麻将等,最好的陪伴是,家长也在一旁认真的看书。



④训练孩子专注的方法——“番茄钟”学习法

核心:一次只做一件事;

工具:番茄钟(或可定时的闹钟);

让孩子先把当天的学习任务列出清单,置于书桌左上角;

提前将作业所需的文具备齐,置于书桌右上角;

每一项作业,让孩子先在心里评估所需的时间,用番茄钟定时(原则上以25分钟为限,如预计时长超过25分钟,分成两个时段设置);

25分钟内专注解决一项作业,中途不喝水、不上厕所、不更换任务;

每25分钟后休自己3~5分钟,活动、喝水、方便等等;

每完成一项任务,则将它划掉,并记录下完成它所需的时间(耗时可用作后续比照);

直至清单上的所有任务都被划去;


以上,是本人多年陪读的一些经验,感谢阅读!


未经审视的人生,注定糊里糊涂的过;

不懂思考的父母,难免彷徨困惑。

当家长不易,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更要给孩子精神上的滋养与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