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雙先”風采」只願一生跟黨走——記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監獄退休幹部韋邦新

【“雙先”風采】只願一生跟黨走——記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監獄退休幹部韋邦新

韋邦新,男,壯族,中共黨員,1932年8月出生於廣西右江革命根據地——大化瑤族自治縣江南鄉塘麼村那簡屯,先後在廣西大化縣江南鄉人民公社、都安縣公安局等單位工作,1985年調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勞改支隊(原南丹縣新洲錫礦,1996年搬遷至貴港市,並更名為“貴港監獄”)工作,任第二勞改支隊老幹部科黨支部書記,1993年7月,他離開工作40年的人民警察崗位,光榮退休。

「“雙先”風采」只願一生跟黨走——記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監獄退休幹部韋邦新

自治區監獄管理局黨委副書記、政委農中興(左)帶隊赴大化縣看望慰問榮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的貴港監獄退休幹部韋邦新(右)。

耄耋之年初心路

退休,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自由、安逸、開心生活的開始,但對於已到頤養天年的韋邦新來說,退休只是他研究家鄉黨史和宣傳家鄉革命史的開始。退休後,他不忘初心,每年都雷打不動地回原單位參加“七一”活動,特別是單位搬遷到貴港市後,往返要500多公里,但他參加組織活動的熱情從未減退,每次從原單位返回,他總會帶回很多“學習成果”——黨章、黨徽和黨員學習資料等。開始家人很納悶,老人家好不容易進一次城,怎麼帶回來都是“這些用不上的東西”?可當第二天看到韋邦新背上挎包再次出發時,家裡人才明白,他是去老家江南鄉給當年參加過革命鬥爭且行動不便的幾位黨員送去黨章、黨徽和學習資料。同時,他還跟一些鄉親們嘮嗑,講家鄉革命史、講學習心得,像這樣以“嘮嗑”形式宣講黨史、革命史的習慣一直堅持到今天。他說:“以前的縣城信息不通、交通不便,我得搭乘大巴車花上5個半小時去到貴港,才能把這些‘新東西’帶回來。”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沒有任何抱怨,臉上總是流露出燦爛的笑容,因為在這條26年不間斷往返的“初心路”上滿滿都是他美好的回憶。

「“雙先”風采」只願一生跟黨走——記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監獄退休幹部韋邦新

伏案認真研究黨史。

紅色基因薪火傳

韋邦新少年時,其父親組織鄉親們成立革命自衛隊,與當地的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他從小就深受“紅色基因”的薰陶,立志要把家鄉的革命史“紅色基因”弘揚出去、傳承下去。他經常利用工作閒暇和休息時間翻閱大量的歷史資料,到革命老區東蘭縣、巴馬縣、鳳山縣等實地走訪,追尋紅色記憶,採訪當地多位革命前輩,根據其中兩位革命前輩唐儒生、唐再生的講述,還原江南鄉大量的革命歷史事件。經反覆核實,韋邦新退休之後,獨立撰寫《解放江南第一槍》,該文被廣西大化縣委黨史研究室採用,編入大化瑤族自治縣黨史資料叢書《大化革命史料選編》(1923—1949)第一輯。他用這種認真負責,近乎偏執的追求,踐行著他對黨史、革命史研究的執著,其研究成果得到縣委黨史辦的高度肯定。2014至2016年間,廣西大化縣黨史研究室籌劃編纂《江南鄉人民革命史》和《大化人民革命史》,邀請年逾八十的韋邦新對江南鄉革命史相關文字和照片內容進行採編和評審。在為期三年的採編和評審中,他幾乎每天都要查閱資料、整理筆記,經常是家裡和縣委兩頭跑,一天連續工作6至7個小時,有時甚至忘記吃飯,用他自己的話說:“年紀大了,怕一轉身就會忘記,乾脆一口氣寫完。”韋邦新以高度負責的態度,以超出常人的毅力,認真評審《中共大化瑤族自治縣歷史》《中共大化瑤族自治縣黨史大事記》和《中國工農紅軍滇黔桂邊遊擊根據地革命鬥爭研究(廣西大化分冊)》等14部關於黨史、革命史的書籍,翻閱近百萬字,一筆一劃寫出近十萬字的手稿,對縣黨史辦列出的提綱及自己發現的問題做出詳細的解答,以實際行動身體力行編修家鄉黨史、革命史,不餘遺力地傳承和弘揚“紅色基因”。

「“雙先”風采」只願一生跟黨走——記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監獄退休幹部韋邦新

對江南鄉革命史相關文字和照片內容進行採編和評審。

永葆本色跟黨走

1989年,韋邦新走訪當年右江革命根據地,向原平治縣縣委書記唐史生了解革命先輩們的英雄事蹟時,聽到兩位革命先輩英勇就義的故事後,發現其中一名同志犧牲的經過,正好是韋邦新15歲時目睹哥哥韋邦寧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的場景,另外一名則是在韋邦新13歲時目睹的被國民黨反動派斬首示眾的革命先輩覃桂華。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廣西解放後,這兩位革命先輩的身份,一直沒有得到官方的認定,他們慘遭不測的原因,也沒有得到證實,得知這些信息後,韋邦新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覃桂華和韋邦寧兩名先烈正名,以告慰革命先輩在天之靈。此後,他便根據唐史生提供的信息,查閱、收集相關歷史資料,1993年退休後更加全身心投入,孤身一人自費反覆奔走在南寧、河池、百色、都安、金城江等地,橫跨7個市縣,行程6000多公里,歷時十年時間,不停走訪調查取證,尋找知情人核實,並用詳實的文字和影音錄像記錄著每次走訪和實地核查的情況。2001年,韋邦新系統地整理走訪調查的材料,將覃桂華、韋邦寧參加地下革命和被反動派殺害的革命事蹟形成書面報告,向大化縣民政局申報二人為革命烈士,經大化縣民政局核實後報自治區民政廳核准,自治區民政廳於2003年4月8日正式發文批准覃桂華、韋邦寧為革命烈士。現在,在他家書櫃裡珍藏著十幾本厚實發黃的筆記本和一張張數據光盤,就是韋邦新為兩位革命先驅申報烈士的“十年長征路”見證。2006至2009年間,韋邦新又先後出資5萬多元分別為故鄉的三名革命先烈唐雨田、唐錦傑、韋邦寧修建墓碑和紀念碑。韋邦新說,每次來到他們的碑前,就會想起當年家鄉的革命先輩們歃血為盟、振臂齊呼的場景——“殺雞飲血,跨過刀槍,革命到底,永不叛變!”

「“雙先”風采」只願一生跟黨走——記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監獄退休幹部韋邦新

向身邊人講革命故事,傳革命精神。

入黨64年來的堅定不移、勇毅篤行和持之以恆,詮釋韋邦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跟黨走”的崇高信仰,充分展示一名退休共產黨員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責的高尚情操。

(自治區監獄管理局離退處)


「“雙先”風采」只願一生跟黨走——記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監獄退休幹部韋邦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