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711院士”薛其坤:35岁成教授、41岁当选院士,教学科研两不误

“这是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评价我国一位材料物理学家的科研成果。

2013年,这位材料物理学家带领其研究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其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权威杂志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震动。该成果将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甚至极有可能加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进程。

而这位材料物理学家,就是我国长期从事超薄膜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物理性能研究的薛其坤院士。

“711院士”薛其坤:35岁成教授、41岁当选院士,教学科研两不误

50岁取得重大突破,攻克量子世界难题,其名声享誉内外。

薛其坤院士取得了一个个人生胜利,在其35岁便晋升为教授,41岁又成为了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50岁再次迎来辉煌。然而,这一切来得并不是那么容易,是他靠努力一步步赢来的。

“早上7点进实验室开始工作,晚上11点才开始休息,几乎每天都是如此。这样的作息时间,其坤已经坚持了20年。”

清华大学物理系前主任朱邦芬院士如此感叹,而因为薛其坤的这个习惯,被冠以特别的名号——“711”院士。在很多人看来,获得院士后,就可以放松一番,至少不用那么“拼命”,但是薛其坤却依然坚持着自己这么多年的“711”,因为他知道,当初选择科研的路,就不是为了享福的。

“711院士”薛其坤:35岁成教授、41岁当选院士,教学科研两不误

在攻克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薛其坤并没有枕在功劳薄上睡觉,而是与团队成员一起“泡”在实验室里,继续努力地搞科研。当然,他也重视整个团队的文化建设,还经常组织篮球赛、羽毛球赛等活动,让团队充满了活力,培养了他们的协同能力。

2011年,薛其坤院士带领的团队获得求是杰出科学家集体奖。

“好的科研团队才能催生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科学家。对于一个团队带头人来说,让大家安下心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实验物理领域,更需要团队之间的合作,这就像一个机器,只有每一个零部件都能发挥最大作用,才会运转良好。我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团队建设方面作一些推动。”

“711院士”薛其坤:35岁成教授、41岁当选院士,教学科研两不误

薛其坤院士非常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尽管在过去他取得了不少令人羡慕的成绩,但是他依然坚持着“7-11”,对于科研有着一种执着和热爱。薛其坤院士在物理学和相关领域较有影响的国际会议做过30余个邀请报告,在国际会议上应邀做大会主题特邀报告100余次,其影响力可想而知。

但是薛其坤院士扎根在中国,他感谢国家为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更用尽力量攀登一个个科学险峰,为中国在材料物理学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无疑,薛其坤院士为年轻的科学家做了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