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01

有人分享了一段自己在超市拍的視頻。

一個4歲左右的小女孩哇哇大哭,鼻血流了滿地。

超市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幫她擦鼻血。

女孩對面一位成年男子走上前狠狠給了她一耳光,女孩哭得更厲害了……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這個男子是什麼人?

他和女孩什麼關係?

女孩怎麼會流鼻血?

他為什麼要打女孩?

其實,該男子是女孩的爺爺。

當天他帶著孫子、孫女去超市購物。

購物後,小孫女可能還不想離開,就開始哭鬧,男子狠狠給了女孩一巴掌。

這一巴掌有多重?

打到小女孩流了一地鼻血。

超市售貨員幫女孩擦鼻血的時候,這個爺爺還不肯停手,又打了女孩一耳光…….

這個視頻發到網上以後,很多人都怒了。

即便是陌生人都很難對孩子下這麼重的手,居然還是親爺爺?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這個爺爺在家裡是否也這樣“管教”孩子,一旦不聽話就狠狠地打?

孩子的父母是否認可這種方式?

從公安局的“通報”看來,這個爺爺“深感後悔和自責”。

可如果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他就能心平氣和,不再這樣暴力對待孩子了嗎?

我覺得,很難。

在緊急情況下,人們往往會用“熟悉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正確的”方法。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02

當孩子不聽話,打還是不打?

現在有無數篇育兒文章、專家建議——

不要打孩子,打其實是沒用的

在這個爺爺打孫女的事件中就很明顯。

爺爺想快點離開超市,孫女不想離開,哭鬧。

打了一巴掌,打到女孩流鼻血,孫女哭鬧更兇,不僅沒有讓離開超市的時間縮短,還引起了更大騷動。

爺爺因為打了孫女就消氣了嗎?

沒有。

他似乎更生氣了,在店員安慰孫女的過程中,還補了一巴掌。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這個爺爺可能教育理念落後,還在用“傳統”方式管教孩子。

可常常閱讀育兒文章、知道打孩子不好的爸爸媽媽,就不會打了嗎?

有些確實不會了,但有些還會。

我後臺有不少留言,都說知道打孩子不對,打完孩子後很後悔,甚至還有抱著孩子大哭的媽媽,打完孩子打自己的媽媽,可是下次遇到孩子“不聽話”,還是想都沒想就開打。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很多人在真實場景中,很難運用自己“學習到”的方法,只會用自己“體驗過”的方法。

如果你從小“不聽話”就會被打、被罵,那麼你真正體驗過的是父母打罵這個行為。

這個行為方式已經刻印在你的記憶中很多年。

每當父母打罵你一次,你就重複學習一次。

用“打罵”應對孩子哭鬧,是你唯一清晰瞭解的模式。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當孩子不聽話哭鬧的時候,你除了會模仿自己父母的方式,還有重要一點,你的“痛苦記憶”被這個“似曾相識”的場景激活了。

也許你的頭腦中並沒有清晰的出現這個畫面,但“不聽話就會被打”這個場景,已經存在於你的潛意識中。

一旦你進到這樣的場景裡,潛意識調動的不止是你的情緒,還有你的行為,甚至你的生理反應——血壓可能升高、心跳加速,肌肉緊繃……

但是在這個場景裡你熟悉的角色只有兩個——

一個是被打的孩子,一個打孩子的爸爸或媽媽。

大腦本能地會選擇那個讓你“不痛苦”的角色,所以,你可能和你父母出現一模一樣的行為——打孩子。

冷靜下來以後覺得自己“做錯了”、很後悔的人,其實已經走在了覺察之路上。

還有不少家長,根本就覺得打孩子理所當然——

我是這麼長大的,我為什麼不能這樣教育我的孩子?

我自己的孩子還不能打?

打一下有什麼關係

……

如果你認為“理所當然”應該打,剩下的文章就不要看了。

如果你是那個打了孩子以後“懊悔”的人,就再接著看。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03

你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重視“後悔”這個情緒。

後悔是個很好的情緒,因為它在告訴你——

下次不要再這麼做了,這麼做之後你會很難受。

記住這種感覺,深深地記住它。

真誠地感謝它,謝謝它對你的提醒。

然後,你需要有一套替代行為,才不會重複舊的行為。

我不認為對於每一個孩子都能有一套標準流程,但我想把我看到的最好的一個真實案例給大家參考。

英國王妃凱特也曾在公開場合面對孩子突然發脾氣,她的安撫辦法可以說堪稱教科書式模板。

王妃夫婦訪問了波蘭後準備坐飛機離開,夏洛特公主突然開始發脾氣,生氣地跺腳。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凱特王妃一開始想用別的東西分散一下小夏洛特的注意力,指了指前方。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但不管用,小夏洛特脾氣完全沒消解,還坐到了地上。

凱特王妃迅速抱起了她。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之後就如新聞報道,夏洛特公主“很快停止了發脾氣”。

凱特王妃安撫住孩子的過程非常短,卻有幾個

關鍵動作值得借鑑。

1. 和孩子保持視線水平

如果爸媽蹲下來和孩子平視,或者把孩子抱到高處和自己平視,其實是在傳遞一個信息——

我沒有不認可你現在的狀態,我接納你的情緒。

2. 通過一些話語幫助孩子表達感受

很多兒童心理學家建議父母此時用短句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比如“我知道你現在生氣了,因為你走累了”,“你覺得很委屈所以生氣了對嗎?”等等。

孩子只能感覺到自己的情緒,但不一定清楚這個情緒出現的原因,甚至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它們。

如果父母幫忙表達出來,孩子的憤怒情緒可能很快過去。

3. 對待年齡小的孩子,一定要和他們身體接觸,比如撫摸和擁抱

很多孩子不僅害怕別人的憤怒,也害怕自己的憤怒。

對大多數孩子來說,他們其實不喜歡“發脾氣”的自己。

當父母在他們發脾氣的時候不是遠離,反而是接近他們的時候,其實是在用行為傳遞這樣的信號——

我不會被你的“憤怒”嚇唬到,即便你發火,我也還是願意陪著你,安撫你,不會離開你。

總結下來,3個動作:

視線平視,和孩子講話,身體接觸

親人比外人冷血!把女童打到流鼻血還不停手

記住了情緒,知道了方法,還有最重要的一步。

練習,不斷練習。

你必須要有“體驗”,你過去的記憶,你的潛意識指示給你的“條件反射”,才會被“替換”掉。

反覆練習,也才能調整出安撫你的孩子的獨特方法。

你在這個過程中修復自己童年的創傷;

你也在這個過程中,終止掉自己家族裡長期存在的“傷害傳統”。

你的孩子不會在自己的潛意識中刻印下相似的傷害行為,他們也就不會再把這個行為複製到自己孩子的養育中。

未來當他們的孩子吵鬧、發脾氣時,他們會像王妃一樣優雅而從容地應對。

而這樣的應對方式,是你在養育他的過程中,交給他的。

來自小樓老師心理課,版權歸作者所有,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