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南斯拉夫消失了?

輿地鏟史官


在歐洲除東歐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外,還有一個就是南斯拉夫。但在這些社會主義裡最強大,最獨特例行的就是南斯拉夫了 。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來的天下,所以才沒有聽蘇聯的指揮棒,好蘇聯徹底地分道揚鑣。走上了自己的獨特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南斯拉夫的幸運,所以在冷戰期待南斯拉夫的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社會穩定上都是 首屈一指的,而且高於土耳其希臘這些國家,比意大利也差不多,但他卻最終走向了分裂和解體,但素有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何以落到這步田地?在二戰後鐵托走上了歷史舞臺, 在他的領導下靠自己就解放了南斯拉夫。樹立了崇高的地位和威信,各民族也都心悅誠服的接受鐵托的領導。基於此這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六個聯邦主體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25.58萬平方公里)。

南斯拉夫解體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聯邦政府權力鬆散和弱小,地方聯邦聯邦政府權力巨大。南斯拉夫的主體無疑是塞爾維亞,但由於鐵托是克羅地亞人,所以刻意打壓塞爾維亞。過於強調各個加盟共和國權力的平等。使得聯邦主體失去權力,鐵托在世的時候還好說,待1980年鐵托一死,沒有威望夠的領導鎮得住局面,局勢急劇惡化,聯邦政府失去權威和和威信。而塞爾維亞的大塞民族主義高漲。民族糾紛和獨立傾向高漲,內戰就此爆發。但也必須說明的是。歐美在背後起到了非常不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發展到種族仇殺地步,分裂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南斯拉夫的聯邦制過於鬆散。除了國防,外交,關稅之外,地方完全可以作主,所以說南斯拉夫解體是必然的,只是一系列災難實在不應該發生。在1974聯邦政府年規定,各地方邊防軍不再聽命於中央,而是各自區域的各民族政府管轄,其地位和人民軍平級。一旦地方民族政府有了軍權後果就可想而知,只是當時鐵托在世而已。在國際方面,歐美國家需要這個南斯拉夫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異類”當樣板,和蘇聯反調,給予了南斯拉夫準歐盟的待遇,也是就是說可以不承擔歐盟的義務卻可以享受歐盟的待遇。在美蘇勢力的夾縫中生存,沒有偏向於任何一方。而當時南斯拉夫也很開放,美國電影可以第一時間在南斯拉夫上映。但隨著鐵托去世,南斯拉夫找不到這樣的戰略大師在冷戰期間左右逢源縱橫高手,再加上蘇聯解體,南斯拉夫的作用下降。也間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經濟的崩。

在就是在南斯拉夫這樣的沒有一個民族能佔絕對多數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一個有力的中央政府控制,解體是必然的、六國加盟共和國信仰不同,彼此對立。南斯拉夫解體完全取決於民族間矛盾,內部地緣結構分裂、人文結構撕裂。鐵托死後,國家最高權力由聯邦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領導組成的聯邦主席團,而聯邦主席團內部分裂嚴重,雖然是一黨執政,但民族卻已經分裂了。兩個最大的聯邦主體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幾乎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都想擴大自己 權力,權力向誰要,只能向聯邦主席團要。而聯邦主席團沒有權力只能解體。在1992年克羅地亞(最富的聯邦主體,比意大利富裕)既拒絕向聯邦政府上稅,最有錢不繳稅,其他加盟共和國自然也不繳稅。在1993年初聯邦財政枯竭,也就無需存在了。

鐵國立國標準是“民族分封制”大家各分一塊地說的算,鐵托自己就是“周天子",過於平等,但南斯拉夫又沒有主體民族。刻意平等只能分裂。南斯拉夫的肢解和強人政治體制消失後。無法按照這樣一個模式走下去,但由又沒有一個好的體制而走進了“死衚衕”。要知道,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變天后至少維持了領土完整。而南斯拉夫無疑是最慘的一個,這就是民族政策的失敗。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首先要說明的是:南斯拉夫從來就沒有“叱吒”過什麼“風雲”,只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上能夠左右逢源而已。

南斯拉夫的滅亡是必然的。

南斯拉夫的歷史說明了“國家”不可以任意製造的道理,也證明了民族共存的困難性。

歷史上並不存在“南斯拉夫”這麼個國家,第一次大戰之後的1922年,歐洲列強們在處理大戰善後時拍腦袋弄出來了這麼一個國家。他們把奧匈帝國南部的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以及克羅地亞人居住的區域和當時已經存在了的塞爾維亞王國合併起來弄出來了一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以塞爾維亞王國的王室為國王,這個塞爾維亞王國原來是基督教敵人的奧斯曼帝國的屬國,在1867年得到了完全獨立。

大概是這個名稱太長了,1929年10月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因為組成這個王國的民族主要是南部斯拉夫人。二次大戰中部被軸心國佔領,南共領導了抵抗運動,戰後王室被放逐,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又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斯拉夫人在歐洲分佈相當廣,除了南斯拉夫人之外的斯拉夫人被稱為“北斯拉夫人”,北斯拉夫人還能進一步分為“西斯拉夫”和“東斯拉夫”的概念。西斯拉夫人是指捷克人、波蘭人、卡舒比人、斯洛伐克人和索布人,而東斯拉夫人是指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北斯拉夫基本都分為不同的國家,不同民族在冷戰之後也都分了開來,像捷克斯洛伐克就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也和俄羅斯分開了。這是一個趨勢,只不過在南斯拉夫的分離過程中使用了武力,而且相當慘烈。

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上,這是基督徒對峙奧斯曼帝國的最前線,歷史上就戰亂不斷,被稱為“歐洲火藥桶”。上世紀初發生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個“南斯拉夫”本身就是個餿主意。

南斯拉夫立國不到20年就趕上了二戰,被意大利和德國佔領。戰後因為其領導人鐵托的魅力和才能這個唯一的原因才維持了統一。鐵托雖然是共產黨人,但和蘇聯人刻意保持距離,因此在1948年就被開除出了蘇聯主導的共產黨情報局,被認為“已完全蛻化為法西斯主義並投入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營”。中蘇交惡之後,中共“九評”的第三篇就是《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表明了對南斯拉夫的態度。

斯大林去世之後,蘇南關係開始緩和,恢復了外交關係,但南斯拉夫堅決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拒絕加入蘇聯的國際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條約軍事組織,和歐美的關係也不錯。這樣南斯拉夫成為了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緩衝和平衡,為雙方所借重。

鐵托在1980年去世,鐵托是南斯拉夫能夠維持統一的唯一原因,但鐵托也無法改變各民族間不和的歷史原因、文化原因和宗教原因,沒有了鐵托,南斯拉夫的統一就沒有了維繫,再加上冷戰結束,原來被華沙條約和北大西洋條約雙方所藉助的南斯拉夫的平衡作用也消失了。各民族再也無法在一起混,就只能解散了。

(鐵托出生的庫姆洛維茨村的鐵托銅像,現在大約也就是家鄉人還在懷念他了)

不過南斯拉夫的足球不錯,貝爾格萊德紅星隊在1991年曾經拿過豐田杯冠軍,說南斯拉夫的足球“叱吒風雲”倒說得過去,而且解體之後除了繼承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之外,還增加了一個鬼見愁的克羅地亞,其實挺不錯。


冰冷雨天


前南斯拉夫是一座建立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它是從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出來的塞爾維亞族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來。


二次大戰,鐵托領導著南斯拉夫的人民,經過艱難的抗爭,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並且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主義共和國,後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



南聯邦解體的原因很複雜,其主要原因是由內外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南聯邦內部複雜的民族矛盾


由於南聯邦創立的時間比較短,沒有統一的文化,國內環境比較複雜。南聯邦有著“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說法。


雖說南聯邦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民主自治:聯邦政府下放權力給各共和國,共和國再下放權力給各個社會自治體。擴大了民主範圍,全民參與社會發展。這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主義。


過度強調民主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他們的發展,但他們的利益很難達到統一。各民族之間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對其他民族實行打擊。


包括他們的領導人鐵托,也對之前執政黨的塞爾維亞實行打壓,沒有處理好內部關係,因此造成南聯邦內部很難團結。


同時,由於權力的過度下放,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功能,制約了聯邦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整個國家的能力。


南聯邦由六個國家組成,每個國家信奉的宗教幾乎都不同。鐵托推行了積極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大融合政策,漸漸形成了三大派系,而且每個派系之間的實力勢均力敵。


但是對於別有用心的政客來說,挑動宗教、種族矛盾,造成分裂對立,是實現個人野心最有效的武器。


由於歷史地理方面的原因,各共和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發展較快,其他共和國比較落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提供聯邦財政收入較多的共和國心生不滿。


隨著國內經濟政策的失敗,南聯邦國內物價高漲、政局動盪、失業率大幅攀升,百姓開始對執政黨失去信心。


最重要的是,鐵托是憑藉個人魅力來維持各方平衡,而不是通過法制。在鐵托死後,南聯邦中央由於權力過度下放,沒有相應的能力手段協調各民族的矛盾。



這些社會矛盾逐漸演變成經濟危機。加上外部力量的滲透,導致民族分裂勢力日益壯大,最終導致國家瓦解的惡性結果。


二是外部西方勢力的滲透與分化


當時冷戰爆發時期,美國與蘇聯分別建立了北約與華約。而鐵托領導的南聯邦堅定不移地奉行不結盟政策。


南聯邦地理位置特殊,地處在歐亞非三大陸的交界地帶,其所控制的亞得里亞港口,扼住了蘇聯向外發展通道。


其次對於美國相當重要的蘇伊士運河以及地中海兩條貿易航道來說,強大的南聯邦,也是極大的威脅。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得周邊各個勢力虎視眈眈。


南聯邦是歐洲南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被西方勢力所包圍,一直以來都是西方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歐盟國家想拉攏它,又怕因為南聯邦太大,話語權偏向南聯邦。


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如同對待蘇聯一樣,絕不允許南聯邦這樣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存在,以挑戰他們的霸權地位。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方面,都想試圖把這個國家瓦解掉。


隨著蘇聯解體,歐美方面加大對南聯邦的滲透及分化,致使南斯拉夫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民族分裂勢力越來越強大。


這個過程很複雜,發佈虛假消息,為分裂份子提供資金和武器支援,製造恐怖事件等等,南聯邦政府完全無力應對。


1992年,在各民族的獨立浪潮中,南聯邦正式解體,瓦解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6個共和國。不過,這還只是南斯拉夫的第一次解體。


同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大共和國宣佈組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南聯盟只繼承了南聯邦百分之四十的國土,但國內的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依然猖獗。



其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組織了名為“科索沃解放軍”的獨立武裝,堅持與南聯盟中央對立。


1998年,南聯盟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派出了大量軍警、部隊去鎮壓科索沃地區的民族分裂份子,此舉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指責為“極端暴力與反人道主義”,反過來成為北約出兵的藉口。這是西方列強慣用的技倆,舉正義之旗,行不義之事。


南聯盟不甘心被北約干涉內政,採取了強硬態度回擊。在1999年3月美、英、德等組成的八國聯軍,直接繞開聯合國的授權,發動了著名的“科索沃戰爭”,長達78天的狂轟亂炸,死傷無數。


戰後,科索沃地區在美國的支持下取得實際獨立權,而南聯盟則因為這場毀滅性的打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隨著黑山脫離南聯盟,科索沃自治省脫離塞爾維亞。至此,南斯拉夫聯盟已不復存在。


一個國家的分裂或滅亡自有其必然性。南聯邦的消失,國內各民族之間的不團結是最大禍首。無論外界如何滲透分裂,只要內部團結一致對外,就不可能被分裂。


盲目的只考慮個人、個別團體的利益,而不考慮國家利益,是不可能達到團結的。傾覆之下,焉有完卵。國家力量不強大,個人利益同樣會受到損失。


兩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被解體,作為超級大國的中國,我們不得不加強自身的防範,不能忽視外部勢力的破壞力。


吃瓜群眾應該擦亮眼睛,不要盲目受到某些分裂份子的誘惑或鼓動。一雙筷子一折就斷,十雙筷子、百雙筷子抱成團就擁有巨大的力量。大家團結一心,才能實現中華夢!


有書博物館


南斯拉夫這個共同體概念的國家,本來就沒有存在多長時年,現在的前南斯拉夫地區的分裂成多個國家的狀況只不過是恢復本來面目。

所謂的“南斯拉夫”對應的是斯拉夫人一支——南斯拉夫人,主要居住在南歐巴爾幹半島地區,主要國家有塞爾維亞、黑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



南斯拉夫和東斯拉夫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以及西斯拉夫國家波蘭、捷克同宗同源,但已經分成多個民族,只不過同屬於一個語系,因此俄羅斯至今仍然對於巴爾幹半島施加影響力,就是認為這裡是居住的是自己人,當然也有其他的政治目的,沙俄時期,沙皇俄國一直想要吞併巴爾幹半島,徹底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而所謂的南斯拉夫國家歷史也就從1929年~2003年,不足80年曆史,這70多年曆史中跌宕起伏,南斯拉夫經歷了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人民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等第一、第二、第三南斯拉夫國,隨著國名的變遷也可以看出南斯拉夫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不然這地區也不會稱為“世界火藥桶”。



一戰後,二元制帝國——奧匈帝國戰敗解體,南斯拉夫地區脫離了奧匈帝國的統治,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共同組成王國,最終在1929年成立南斯拉夫王國。二戰中,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佔領,而鐵托領導反抗組織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普遍認可的一直隊伍,最終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南斯拉夫人民聯邦共和國,一統南斯拉夫地區。

二戰後,鐵托領導建立的南斯拉夫一躍成為地區強國,本來蘇聯想把其控制住,但鐵托硬頂蘇聯,與之鬧翻,雖然鐵托政權也是社會主義性質,但卻和蘇聯不同,也不會跟著蘇聯走,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又稱之為“鐵托主義”。但鐵托低估了南斯拉夫內部民族的複雜性,在位期間瘋狂打壓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從開始的佔總人口數42%塞爾維亞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下降到36%,主體民族的人口不佔優勢,必然導致國家向心力下降,國家凝聚力也就慢慢沒有了,民族矛盾頻起,分裂不可避免。



1989東歐劇變,蘇聯式體制國家再也撐不住了,慢慢走向崩潰,1991年南斯拉夫的加盟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宣佈獨立,雖然遭到主體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反對,但沒有任何用。1992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宣佈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南斯拉夫算是正式宣告解體。

但主體部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勉強維持前南斯拉夫的一個殼,1998年爆發了科索沃戰爭,主要是因為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鬧獨立,南聯盟政府出兵鎮壓,1999年美國和歐盟等北約國家干涉科索沃戰爭,轟炸南聯盟,最終導致科索沃地區處於半獨立狀態。

2003年南聯盟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南斯拉夫”這個名字正式消失,2006年黑山共和國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92個成員國,南斯拉夫徹底撕碎,成為一段封存的歷史。



總結南斯拉夫消失原因,那就是巴爾幹半島複雜的民族結構,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東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教徒之間的衝突,加上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大分裂、大沖突以及大災難,不過也不要指責鐵托,人家是克羅地亞人,沒有必要維護塞爾維亞人的利益,雖然他是靠著塞爾維亞人崛起的。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解析,歡迎評論轉發!


大正看世界


南斯拉夫是一個語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羅馬帝國時期稱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為歐洲三大蠻族。其中斯拉夫人又可以分為三大支系:演變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東斯拉夫人;演變為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西斯拉夫人;剩下的一支就是南斯拉夫人,這是由使用相近語言的不同民族組成的一個語系集團,在這一語系集團之下大體涵蓋了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南斯拉夫各族繫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歷史,事實上在古代是從來不曾存在過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人的國家的。

15世紀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向歐洲擴張:1389年奧斯曼土耳其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到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完全征服了塞爾維亞。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盛時期整個南斯拉夫人聚居的巴爾幹半島都處於其統治之下。17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益走向衰敗,與此同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遭到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雙向夾擊,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被奧匈帝國佔領。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在奧匈帝國的影響下皈依了天主教,從而和其他南斯拉夫民族呈現出不同的宗教信仰,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情況則相對比較複雜: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地亞族以及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影響的穆斯林混居於此。這樣一來南斯拉夫各族系之間的差異進一步增加。

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解體,奧匈帝國治下的南斯拉夫族系紛紛獨立,這些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南斯拉夫族系同塞爾維亞、黑山一起組建了南斯拉夫王國,然而這並未改變南斯拉夫各族系彼此之間的文化心理認同上的差異性: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主張只維持一個較為鬆散的聯盟體系,而塞爾維亞則主張建立一個高度集權的南斯拉夫國家。1920年9月對集權政策不滿的克羅地亞爆發了農民起義。1921年6月28日通過的南斯拉夫憲法確定南斯拉夫是單一制國家,原來各族系聚居的傳統地理區域被廢除,將全國重新劃分為33個省,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和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地的矛盾。1929年南斯拉夫王國解散議會和諸個黨派,國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都被歸為塞爾維亞人,其語言視為塞爾維亞語方言)。1941年被納粹德國入侵,克羅地亞成立了由納粹扶植的烏斯塔沙政權,這一政權受到當地天主教會的支持並加入了軸心國。烏斯塔沙政權殘酷地鎮壓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根據統計:烏斯塔沙建立超過十個集中營,殺害達九萬三千人;但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的切特尼克組織也殺害不少克羅地亞人,這都導致南斯拉夫族群問題進一步惡化。

1945年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起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實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然而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一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由於靠近西方發達國家,由此在對外貿易上獲利較多,成為了南斯拉夫內部較為富裕的地區,而南斯拉夫中央政府為維持全國的發展均衡就向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徵收較重的稅賦用於其他地區的建設,久而久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就對自己的窮親戚們越來越不滿。

南斯拉夫內部各民族之間一直存在著較大差異: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由於信奉天主教,而波黑地區生活著大量穆斯林,這些民族都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信徒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南共執政時期以統一的紅色意識形態維繫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但在蘇東劇變之後紅色意識形態逐漸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擠壓,這就導致南斯拉夫維繫內部民族團結的紐帶被割裂。與此同時隨著歐盟和北約的東擴,東歐國家紛紛改換門庭轉而投入歐盟和北約的懷抱,而歐盟和北約為了維持自己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不願意看到一個作為區域霸主的南斯拉夫的存在,他們更希望南斯拉夫分裂為一堆小國後分別加入歐盟和北約,於是在美國主導下歐盟和北約開始大力煽動南斯拉夫境內的民族分離運動。

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馬其頓率先宣佈獨立。1992年波黑宣佈獨立,"南聯邦"解體,未獨立的塞爾維亞、黑山等兩個加盟國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波黑獨立後因境內的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的民族教派衝突而爆發了1992年4月~1995年12月的內戰,1995年波黑和平協議簽署,宣告波黑戰爭結束。1998年南聯盟政府指責塞爾維亞境內的科索沃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族武裝分子多次發動暴力襲擊,派遣軍隊進入科索沃。美國及其盟國指責南聯盟在科索沃殺害了大批阿族居民,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南聯盟制裁。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進行打擊。南聯盟被迫接受和平協議,聯合國和北約接管科索沃。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正式取消南斯拉夫這一國家名稱。2006年黑山經由公民投票脫離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至此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黑山共和國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2008年科索沃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目前獲得全世界108個國家承認,中、俄等國至今未承認科索沃為獨立國家,2016年8月5日科索沃首次參加奧運會。迄今為止由前南斯拉夫解體分化而成的一共有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6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以及一個處於事實獨立狀態但未獲國際社會完全承認的政治實體——科索沃。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因為天下無不死之人,也無不亡的國家。

南斯拉夫作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國家,無論強盛還是衰落,無論正義還是邪惡,都逃不過興亡盛衰的自然規律,所以它總有滅亡的那一天,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

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南斯拉夫實在是太短命了,這個令蘇聯忌憚、令西方國家側目的巴爾幹之虎,只存在了74年就壽終正寢了。即便算上後南斯拉夫時代,也才85年,實在是英年早逝的光榮代表,令人不勝唏噓感慨。

要知道正是這隻巴爾幹之虎的撕裂,我天朝的足球排名下降了至少好幾個名次,白斬雞們比南斯拉夫人更痛心疾首。

那麼,南斯拉夫為何會走向滅亡?靜夜史認為這和南斯拉夫的歷史與現實緊密相關:

1、位置尷尬

和馳騁在東歐平原上的東斯拉夫民族以及活躍在中歐的西斯拉夫民族相比,生活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民族命運更為曲折坎坷。

歷史上的巴爾幹半島被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相繼佔據,半島西部的南斯拉夫,更是歐洲基督教勢力和亞洲伊斯蘭教勢力劍拔弩張的戰場,尤其是15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崛起後。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就是民族和宗教衝突異常激烈的地區,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由此爆發,繼而燒遍整個歐洲。

一戰徹底摧毀了巴爾幹半島土地上的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因為塞爾維亞所屬的協約國取勝,1918年12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合併,並將昔日奧匈帝國治下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吸收,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國家終於登上歷史舞臺。

但由於南斯拉夫本來就是由多個民族風俗習慣迥然不同的板塊拼合在一起的國家,缺少凝聚力,更沒有佔據明顯優勢的民族,這注定了南斯拉夫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凝聚力不強的國家。

塞爾維亞作為南斯拉夫的主體,人數卻只有南斯拉夫總人口的40%左右,相比於其他民族沒有壓倒性優勢,這注定了1929年開始實行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必然失敗,南斯拉夫的解體從建國的那一刻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2、鐵托不再

主體民族不強意味著南斯拉夫的聯盟異常脆弱,1941年德國入侵南斯拉夫時,南斯拉夫王國便宣告解體。

但鐵托的出現再次使南斯拉夫團結在了一起,二戰期間,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迅速壯大,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相比於東歐其他國家,南斯拉夫的解放並未受到蘇聯的影響和幫助,因此南斯拉夫不受蘇聯的擺佈,在國際社會上有著崇高的威望。鐵托作為南斯拉夫國家領導人,是南斯拉夫各板塊緊密團結的關鍵。

但作為克羅地亞人,鐵托並未效仿蘇聯的“大俄羅斯”主義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反而對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不斷打壓,使其人口比例降到36%左右,南斯拉夫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但鐵托仍然是南斯拉夫統一的關鍵,某種程度上說,南斯拉夫是鐵托一人的南斯拉夫。因此一旦鐵托不再,南斯拉夫必然分崩離析。

再加上鐵托在世時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比如放開市場、給予各加盟國自治權,雖然使南斯拉夫欣欣向榮,成為共產主義陣營最富裕的國家,卻也導致地方勢力坐大,貧富差距積重難返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這些問題在鐵托去世後迅速爆發,並直接摧毀了南斯拉夫聯邦。

3、外因推動

作為巴爾幹之虎,南斯拉夫雖然綜合國力很強,足球水平很高,但在美蘇英法等傳統大國面前,南斯拉夫各板塊即便統一起來,體量也不是其他大國的對手,這注定了南斯拉夫從始至終都要受到外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影響。

南斯拉夫的解體,和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顏色革命密不可分。而他們對南斯拉夫的從中作梗早在一戰爆發前就開始了。

由於塞爾維亞受到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雙重擠壓,於是出現了“大塞爾維亞”主義,即團結一切南斯拉夫民族,也就是成為塞爾維亞的附庸。正是這一思想的光輝指引下,塞爾維亞成為一戰的爆發點。

雖然一戰作為世界大國的饕餮,並未讓塞爾維亞獲得更多的實在利益,但“大塞爾維亞”主義卻引起了戰勝國英法等國的注意,為防止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死灰復燃,他們支持塞爾維亞吞併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區組成南斯拉夫王國。雖然南斯拉夫王國內部消化不良,但它的出現符合英法等戰勝國的利益。

二戰後的南斯拉夫聯邦,雖然奉行共產主義路線,但因為和蘇聯關係僵化,南斯拉夫反而成為西方國家的寵兒,每年前往南斯拉夫旅遊的人數超過600萬,為南斯拉夫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

但畢竟有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西方國家更不願意看到一支巴爾幹之虎橫臥在西歐國家面前,因此一旦條件成熟,西方國家便開始為肢解南斯拉夫躍躍欲試。

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各板快民族矛盾迅速凸顯,加上西方國家的推波助瀾,南斯拉夫陷入民不聊生的煉獄之中。

所以南斯拉夫的解體不是意外,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南斯拉夫在冷戰期間,一直素有“巴爾幹之虎”的美譽,它處在美蘇爭霸的夾縫之中,不僅生存的不錯,也能保持自身的獨立性,這點就非常難得。而且作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之一,再加上中等強國的體量和社會主義大國的姿態,在冷戰的國際社會一直都擁有較大的話語權。

但這一切自1980年鐵托去世後就不復存在了,南斯拉夫的一切都急劇下滑,幾個加盟共和國不斷離心離德,而聯邦政府顯然無能為力,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南斯拉夫也迅速解體,又經過多年的內戰後,南斯拉夫變得面目全非,風采已成昨日回憶。

南斯拉夫,一個被拼湊起來的地理新名詞。

在一戰結束之前,原南斯拉夫地區大致都在奧匈帝國的版圖或勢力範圍之內,但奧匈畢竟是一個虛弱的帝國,對帝國境內的諸多民族的控制力相當有限。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迅速解體,分解成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以及南斯拉夫地區的諸國,部分戰勝國也瓜分了帝國的一些領土,南斯拉夫地區的各民族在之前漫長的歲月裡一直是奧斯曼或者奧匈等帝國下的地盤,也沒什麼建國經驗,他們在前途問題上展開磋商,最後在英法等國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個南斯拉夫王國,把一堆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拼湊在了一起,大家一起搭夥過日子。下圖為南斯拉夫國王亞歷山大。

不過大家在一起的日子也就20來年,由於王國盛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大夥兒覺得在一起搭夥也沒過上好日子,很快又離心離德,在這個時候,德國人來了。

南斯拉夫各民族與納粹進行了多年的頑強鬥爭,而這個期間,南斯拉夫出現了一個關鍵人物—鐵托。下圖左為鐵托。

二戰,德國入侵,南斯拉夫的關鍵人物—鐵托橫空出世

和中東歐其他被蘇聯解放的國家不同,南斯拉夫的解放是鐵托率領游擊隊在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中實打實地打出來的。

鐵托的游擊隊,從區區千百人,最後一路發展到了40萬,消滅了數以萬計的德軍,4年多的軍事鬥爭,讓鐵托成為南斯拉夫各民族心目中至高無上的“領袖”,二戰後,各民族也都心悅誠服的接受了鐵托的領導。

隨後,南斯拉夫聯邦被建立了起來,其實這個國家能成立,說白了就是各民族對鐵托的信仰和依賴,而後來的幾十年,南斯拉夫也確實依靠鐵托的個人威望維持了國家的團結和統一。

不過,南斯拉夫實在沒有什麼主體民族,最大的塞族。人口占比也不過三成多,還長期因為“曾經的大塞爾維亞主義”而被追求民族平等和諧的鐵托所打壓,鐵托過分追求平等的民族政策最終反而造成了極大的不平等和嚴重的民族矛盾隱患,當然在鐵托活著的時候,這些矛盾都被對鐵托的崇拜所掩蓋了。

鐵托治下的南斯拉夫,左右逢源,政治獨立,經濟富足,一個曾經的準發達國家。

南斯拉夫雖然屬於社會主義國家,但卻不屬於蘇聯的東歐陣營,鐵托一直努力保持著國家的獨立自主,乃至成為不結盟運動的發起國,在第三世界國家中享有較高的威望。

鐵托的大國平衡做的也相當不錯,這使得它可以獲得美國和西方的經濟扶持,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南斯拉夫在1970年代就實現了較高的工業化,人均GDP接近發達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堪比東德,超過蘇聯。

1970年代,南斯拉夫基本做到了家家都有車的水平,至於電視機更是幾乎家家都有,而南斯拉夫的社會文化和生活也相當活躍,西方的電影和書籍在南斯拉夫隨處可見,每年到南斯拉夫旅遊的西方遊客超達到了幾百萬,而南斯拉夫人也過著“說走就走”的生活,每年都有數百萬人出國旅遊。

鐵托統治下的隱憂:民族問題沒有解決好,對地方過度放權,直接埋下了分裂和解體和禍根。

民族問題上,二戰前南斯拉夫王國盛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思潮,二戰時期,塞族對打擊德國侵略者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理應在戰後得到相應的政治地位,但鐵托對大塞爾維亞主義思潮的抬頭十分警覺,他嚴厲打擊塞族勢力,把部分塞族人劃出了塞族的地盤,又從塞爾維他劃出了2個自治區,把塞族控制的人口從四成多劇減成了三成多。

同時為了保持民族平衡和團結,鐵托一直鼓吹“南斯拉夫民族”概念,把南斯拉夫民族概念上升為國家意志,宣稱不管什麼民族什麼信仰,都是南斯拉夫人。

其實,這點沒錯,出發點是好的,可隨著各地方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變大,以及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權力不斷擴大,這種民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說白了還是靠鐵托個人的威信和能力在努力維持聯邦的統一。

在經濟上,鐵托開放市場,並採用“工人管理工廠”的工會來管理企業,並允許地方政府自行搞金融機構,這使得企業有了極大的自主權,又獲得了經濟發展所必要的資金支持,再加上西方國家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南斯拉夫的經濟迅速發展,但這就造成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不盡相同,靠近西方的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經濟發展較好,而偏東的波黑、黑山、塞爾維亞、馬其頓等地則相對落後,並且差距越來越大。

在政治軍事上,鐵托按民族區域建立了邊防軍,1974年之後,按照新憲法,鐵托給了各自治地區更大的自主權,同時在聯邦層面,建立了一個由各地方政府領導組成的聯邦主席團,聯邦事務主要由這個主席團商議,而各地的邊防軍也劃歸各地政府指揮,並在層級上與聯邦的南斯拉夫人民軍平級。

當然,此後的6年,鐵托還在,他作為凌駕於聯邦的超然力量,能鎮得住局面,大家表面上還相安無事。

等到1980年鐵托去世,聯邦主席團迅速變成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領導人彼此激烈爭吵的機構,中央的力量迅速衰弱,地方的權勢也不斷做大。

曾經的“巴爾幹之虎”一朝崩潰,血腥內戰讓各民族飽受創傷。

鐵托去世之後,中央的權威幾近喪失,各地方的經濟發展也陷入瓶頸,民族主義迅速抬頭,塞族要求更多聯邦層面的權力,克族要求更多地方權力。

隨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各地方政府動用自己掌控的邊防軍控制局面,波黑內戰等一系列血腥衝突隨之展開,巴爾幹之虎成了殘疾的瘸腿虎。

當然,南斯拉夫的解體自然也有西方一些國家的外力促進因素,比如煽動民族矛盾之類的,但都是次要的因素,這裡就不展開了。

總之,南斯拉夫的崩潰,即使如今看來,也是一件很讓人唏噓的事情。


雲中史記


一戰以前,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波黑都是奧匈帝國的地盤。一戰期間,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才推翻奧匈帝國統治建立了南聯盟國家。二戰期間,又被德國給滅國了。二戰後,在蘇聯的支持下又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冷戰結束後,蘇聯撤兵,在北約的資助下,又肢解了南斯拉夫。

巴爾幹半島處於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西歐的交界處,是彼此攻防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塞克戰爭時期,克族屠殺克羅地亞領土塞族20多萬人,驅逐了60多萬塞族人。所以等到波黑內戰,塞族也如法炮製。其實南聯的悲劇只是周邊大國地緣鬥爭的結果,民族不合和宗教問題當然也是南斯拉夫難以保持穩定的原因。民族問題,宗教的分裂只是藉口而已。歷史並未終結,新時代的瓦爾特在未來某一天殺回薩拉熱窩,也並非無法解決。


貞觀防務


別的我不知道,就知道七十年代末南斯拉夫出了一款汽車銷到美國叫Yugo,屬於廉價的小轎車。當時美國一般汽車都在四千美元起,他的這款兩千出頭。

當然設備也就是最基本,但價格的優勢深受學生和初入職場人的歡迎,當時連小鎮也有代銷店。好景不長,幾年後連國家都沒有了,這個品牌自然銷聲匿跡,連零配件都沒有了,現在大概在廢車場都找不到。


毛1937679


這裡講一個關於南聯盟解體的軼事。

人們往往被其意想不到的的事情打敗

1999年3月24號當地時間晚上8點,北京時間凌晨3點,北約轟炸開始,剛開始的對重要軍事目標的集中轟炸並沒有動搖南聯盟人民的抵抗決心,反而讓更廣大人民變得同仇敵愾,緊張關係愈演愈烈,遊行示威此起彼伏。

而後北約改變了轟炸側重,將主要攻擊目標換為城市的供電、供水設施。瓦解南聯盟眾志成城的抵抗長城的竟然是無法使用抽水馬桶!無法使用的第一天,人們緊張地忍受了,第二天就發現已經無法體面地生活了,可以想象一下,城市中習慣體面生活的人們,紳士淑女只能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解決五穀輪迴問題吧(朝鮮和大陸是僅有的幾個城市中普遍還有旱廁的國家,所以不要用國內情況類推。國外大城市都是抽水馬桶。)!到了第三天,抱怨的聲音已經開始此起彼伏了。政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北約的目的達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