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人們常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真的是因為陳圓圓而降清的嗎?

望風瑟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不是了。

當時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上吊,明朝北方政權崩潰。

當時明朝北方還有支強悍的軍隊,就是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

吳三桂有數萬人馬,核心都是同滿清多年戰爭的部隊,是明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還有一支強悍的騎兵。

但崇禎自殺以後,吳三桂的老闆死了,軍糧補給斷絕,只能迅速才選擇一個新老闆。

在當時,吳三桂有三個選擇:

第一,南明政府。

南明政府還沒有成立,後來成立在江南。

就常理來說,吳三桂是大明將領,他當然應該歸順南明。

但南明政府遠在南方,對他沒有直接的幫助。

吳三桂眼皮下就有農民軍和滿清兩個勁敵,投靠南明政府幾乎等於自我毀滅。

別的不說,如果滿清攻打山海關,南明是不會有援兵甚至軍糧援助吳三桂的。

以吳三桂區區幾萬人,根本擋不住滿清或者李自成至少十多萬大軍,被擊破是必然的。

所以,南明政府幾乎可以被忽略。

第二,滿清。

在吳三桂看來,投靠滿清是最實際的選擇。

因為滿清的實力遠比李自成強大,雙方正面較量,李自成肯定不是對手。

跟大哥自然要選擇強的,誰會去跟一個自身難保的大哥?

滿清大肆籠絡明軍將領,對洪承疇、祖大壽之流也都沒有殺,還給與一定待遇。

如果吳三桂率兵投靠滿清,最起碼保證自己的財富和人家。

然而,吳三桂最大的顧慮是名聲。

雖然滿清在當年實力很強,漢人老百姓對他們卻極度鄙視,認為這些都是野蠻人、蠻夷,只會殺人姦淫的野獸。

所謂漢賊不兩立,吳三桂投靠滿清就會被罵為漢奸。

當時的絕大部分漢人,非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和滿清合作的。

第三,李自成。

雖然李自成實力較弱,還逼死了崇禎,但畢竟是漢人政權。

自古以來,改朝換代的事情也很多,前朝大將歸順後來的王朝,也不算誇張。

吳三桂投靠李自成至少從名聲上比做漢奸要好。

自然,李自成的實力比滿清弱得多,畢竟也佔據北方几省地盤,有四五十萬兵力,其中精兵也有10多萬人。

如果李自成比較上道,主動和吳三桂合作,全力守住山海關,然後掃平南方統一全國,還是完全可以擊敗滿清的。

畢竟當時中國那麼大的國家,只要改朝換代,內政改革,怎麼可能對付不了滿清。

投靠李自成是險棋,但也是可以走的。

然而,李自成進入北京就胡作非為,他的大將劉宗敏抄了吳三桂的家不算,把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也搶走了。

這說明什麼?李自成對於吳三桂不但絲毫不重視,甚至還有一種侮辱的意思。小妾也是同吳三桂的老婆,你能隨便搶走睡了嗎?

由此,吳三桂大怒,認為李自成一夥做不成大事。退一步說,就算他們能夠做成大事,吳三桂投靠他們也沒有好結果。

所以,吳三桂放棄本來就很危險的投靠農民軍,轉而投靠滿清,成為漢奸。


薩沙


從這一件事的表面上,又應了中國歷史上常被人說的話:女人禍水誤國。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至使中原淪陷。中原百姓迎來了第二個胡人統治的朝代,作為吳三桂降清之事的主角陳圓圓也與吳三桂一起被後人釘在歷史的恥辱柱子上,成了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這多少有些冤枉陳圓圓了,一個弱女人本來就是受害者,又如何能承擔如此重大的責任呢?………實際情況是這樣,當時吳三桂立刻答應唐通,願意歸順李自成,三月後,吳三桂與唐通一道回京朝見新主,行至半路,突然遇一位家人,向吳三桂哭訴,吳三桂之父被農民軍所俘,嚴刑拷打,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所擄走。這陳圓圓原為秦淮八大名妓之一,國色天香,很得吳三桂寵愛,特在北京中築樓以養,金屋藏嬌。三桂聞聽此言,暴跳如來,五臟俱裂,拍馬而反,率部殺向山海關。並用血書向關下清兵統領輔政王多爾袞請助。此時多爾袞早已窺視山海關良久,今見天賜良機,自然不會放過,雙方一拍即合,狼狽勾結。李自成聞言大驚,急率二十萬大軍,親往山海關,御駕親征,雙方在關城西的石河處展開決戰。這是一次特殊死搏鬥,頓時殺聲雷動,殺得天昏地暗,矢集如雨,血肉橫飛,農民軍身經百戰,所向無敵,面對鐵蹄精師,毫無懼色,把吳三桂殺得節節敗退。正在農民軍愈戰愈勇之時,忽聞炮聲如雷,殺聲震天,山海關洞開,關外多爾袞十四萬白旗精銳之師殺入關。可憐農民軍兩面受敵,頓成敗勢,只好退守京都,迅速又棄城而去,退入關中,想憑秦關天險,東山再起。


茹叔敬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朱由檢煤山自縊,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正在勤王的路上,李自成已建立大順政權,面對滿清八騎弟子的鐵蹄,吳三桂作為鎮守邊隘要地的重要將領,選擇歸順李自成,李自成亦認識到山海關對其政權的重要性,曾攜帶大批軍餉前往山海關犒勞三軍,並準備接管山海關軍務。但李自成進京後,雖曾嚴令手下擄掠財物,但其後不久開始大肆查抄明廷官吏,拘押監禁其家屬、財物等等,將本可團結或安撫的對象推到自己的對立面,令明廷官吏大失所望。吳三桂的父親和家眷亦在拘押之列,李自成的手下大將劉宗敏將其愛妾陳圓圓霸佔,令其憤恨不已,但絕非是吳三桂降清的主因。吳三桂絕非平庸之輩,李自成政權的所作所為讓他對大順政權能否存在下去大存疑慮,而遠在南京的南明政權尚未建立,遠水不在審時度勢丶權衡利弊之後,吳三桂捨棄民族大義,毅然叛明投清,充當清庭的鷹犬 ,為滿清剿滅農民起義軍,消滅南明政權和各地抗清武裝,立下汗馬功勞,雙手沾滿了抗清人民的鮮血,是個不折不扣的賣國賊和大漢奸。

吳三桂在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雖有李自成農民軍的嚴重政治失誤,對吳三桂的投降起到的一定作用。但主要是由吳三桂捨棄民族大義所造成,當時吳三桂擁有幾萬精兵,據守山海關,將清兵引入山海關,做千古罵名的漢奸,還是腹背受敵與李自成決戰,遠在南京的南明政權尚未建立,而且相隔遙遠,互相不得支援,吳三桂面對艱難的選擇,最終他沒能像原兵部尚書孫承宗那樣在高陽領導鄉民抵擋清兵,也沒像史可法那般血戰揚州,寧死不降,而選擇投降滿清,之後的孫承宗、史可法丶李定國、夏完淳、張煌言丶鄭成功、傅青主、顧炎武等人,或高舉反清大旗,或誓死不做外族官,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為世人稱道。而吳三桂憑屠殺自己的骨肉同胞,染紅了自己的頂戴花翎,官封平西王。吳三桂坐鎮雲南後,野心膨脹,把大西南打造成儼然的獨立王國,西選官吏遍天下,為三藩之首。康熙皇帝恐其功高震主,而欲削藩。吳三桂當時權令智昏,殺掉清史,公然造反,恬不知恥竟謊稱明朱三太子依然健在,一時風頭正盛,竟在衡陽稱帝,真可謂在明叛明,事清反清,而成為反覆無常的漢奸小人,最後因兵敗憂懼而亡,成為千古罪人。


趙永志67


當然不是了。吳三桂從明朝國之棟樑墮落成千夫所指的叛徒,受到世人的唾棄。要知道吳三桂從答應歸順李自成大順政權,到突然背棄本民族剃髮易服投降滿清,甘為鷹犬驅使。是冒了多大的風險和犧牲,陳圓圓美則美矣,損失固然可惜,但絕不值得吳三桂犧牲留在京師淪為李自成大軍人質的父親吳襄等三十多口人更重要,更比不上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的傳奇名聲更重要,如果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衝冠一怒為紅顏”,未免太小看吳三桂這個一代梟雄了。



能讓吳三桂做出如此決然的選擇,主要原因在於其多次決策都從自身利益考量,歸降滿清不過是其中一例而已。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後,吳三桂認為,憑藉自己手裡的關寧鐵騎和據守的山海關的重要軍事地位,李自成一定會派人招撫自己。李自成也深知山海關的重要性,他先是要求留在北京的吳襄寫信勸降吳三桂:“事機已失,天命難回。吾君已矣,爾父須臾。及今早降,不失封侯之位。而猶全孝子之名。”,又派遣使臣攜帶白銀四萬兩軍餉前往山海關犒賞遼東駐軍,又派遣其他將領率兩萬大軍接替吳三桂駐守山海關。



李自成大軍進入北京後,在籌建政權過程中,沒有考慮原明朝官僚的利益訴求,沒有采取懷柔手段吸納接受官僚集團的力量,反而採取一貫的暴力征收手段大肆掠拷留在北京的官僚們,迫使他們獻出家財,這就使得原本指望為新朝效力藉以保全身家性命的大官僚集團成員大失所望。進而把他們推向了大順政權的敵對面。這是農民出身的大順政權領導層的重大戰略失誤,也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據史料記載,入城之初,大順軍尚能保持較好的軍紀,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但是,過了不久,農民軍開始拷掠明朝官員,四處抄家,以補充軍餉,並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吳三桂雖然人不在北京,心思卻沒有閒著,在仔細聽取自己潛伏在北京城內的暗探的彙報,特別是聽說自己被抄家後,吳三桂認為,李自成大軍沒有能力控制北京局勢,反而對前明上層人物開展清算,不是合適的歸降對象。於是,吳三桂本已領兵向西進發行至灤州,最終決定領軍擊破自成所遣守關將,重新控制山海關。李自成親率大軍二十萬圍攻山海關,吳三桂為抵禦李自成大軍,向後金政權多爾袞投降,李自成大軍和吳三桂大軍在一片石激戰半日,後金精銳軍隊蓄勢不發,待到雙方軍力不支之際,大風塵起,咫尺莫能辨,師噪風止。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以二萬騎自吳三桂陣右突入,李自成大軍大敗而回。後金政權即日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當然,代價是高昂的,吳三桂被迫剃髮以示效忠,遭遇失敗的李自成大軍也在永平城西二十里范家莊處決了吳三桂家30多口人,這也從側面充分反映了吳三桂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犧牲家人,不惜賣主求榮,引狼入室,自然遭到天下漢人的唾棄。


滄海拾遺錄


歷史總是很會捉弄人的。吳三桂本來有兩次作為忠臣而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機會,卻陰差陽錯變成了三姓家奴。我們在為“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感受到男人的霸氣的同時。也不僅產生這樣的疑問:吳三桂這種梟雄會為了一個女人而改變政治立場嗎?

1.李自成圍困北京,天下兵馬唯有吳三桂聽從崇禎的召喚而來勤王。

後世很多人都在研究:從北京被李自成圍困後,崇禎為什麼不遷駕去南京。因為南京也是明朝的首都。我們在查閱史料後得知:崇禎不從北京遷到南京。有兩個原因:

一.崇禎帝根本就沒想到李自成能攻破北京城(因為戰鬥力比農民軍強上幾倍的清軍,打了4次北京都沒有打成功)

二.是吳三桂的援兵最多還剩兩天就能趕到北京(當時吳三桂的兵馬已經到了河北唐山的玉田,離北京城只有一步之遙)。


李自成晚兩天進攻北京或者是吳三桂早兩天到達北京,那吳三桂的命運就要改寫,他將作為明末的忠臣而載入史冊。

2.吳三桂的兩難抉擇

  1. 當北京城破,崇禎帝殉國的消息傳來,吳三桂迷茫了。該何去何從?
  2. 返回山海關繼續與清軍作戰?可北京城中的妻兒老小父母姐妹怎麼辦?
  3. 與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可山海關怎麼辦?
  4. 這艱難的抉擇,持續了一個月。


3.吳三桂為什麼選擇了投降清國?

在這裡少校不得不說李自成政治水平的低下!在吳三桂難以抉擇的一個月中,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霸佔了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陳圓圓曾是秦淮八豔之一,妓女出身),而李自成也將吳三桂的父母老小作為人質要挾吳三桂投降。

當陳媛媛被霸佔的消息傳到吳三桂這,吳三桂憤怒了:因為這個事件不但意味著他失去了一個寵愛的小妾,更意味著他的妻兒老小朝不保夕。所以吳三桂開始與多爾袞聯繫投降清朝的事宜。

如果李自成當時能夠約束部下,善待吳三桂的家人,少校相信吳三桂會投降農民軍。畢竟吳三桂與清軍在東北打了幾十年,是世仇。

可驕傲自滿的李自成殺了吳三桂的全家,也徹底的將吳三桂推到了清軍的懷裡。國仇家恨,讓吳三桂義無反顧的投降清朝了。

4.吳三桂第2次名垂青史的機會

吳三桂降清後,南征北戰,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如果此時他戰死或者老死。那麼在清朝的歷史上,他也是會作為一名大忠臣而存在。

可在康熙準備裁撤三番的時候,吳三桂又叛亂了,清朝統一全國後,結束了明末的戰亂。應該說是當時是得人心的。而吳三桂再次掀起了戰爭——叛亂戰爭。徹底的失去了民心,自己也成了逆臣。(好好的一盤棋,怎麼就下成了這樣?)

注:乾隆修《二臣傳》,吳三桂先叛明後叛清,被收錄到了《逆臣傳》中。


少校柳下惠


人們常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他真的是因為陳圓圓而降清的嗎?(瞭解更多古代史,請關注長城說歷史)

說起陳圓圓,很多人會想起,吳三桂降清是因為陳圓圓,其實不然。這些都是小說,以及文藝作品所演義出來的。

再來說說“衝冠一位為紅顏”,時期是這樣的,當時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與其父親以及家人都被李自成所抓,其家裡也地主豪強所索財,然而,吳三桂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生氣,故而一氣之下就退到山海關。

長城君分析一下,歷史上吳三桂是怎麼降清的?

在歷史上,吳三桂出生於將軍之家,從小善騎射。他的父親是明朝的武將,他的舅舅也是明朝的武將,且都比較有名。在父親與舅舅的照顧下,他不到二十歲便考中武舉人,成為一名軍人,跟隨父親以及舅舅征戰沙場。

說起吳三桂能得到明朝皇帝的賞識,不是靠父親,更不是靠舅舅,而是靠自己的能力。事情是這樣的。

崇禎二年,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在與後金交戰中被包圍,當時形勢萬分危急。吳三桂便去求舅舅能出兵救父親,可是,他舅舅說皇太極善於用兵使詐,因此,不肯出兵救父。當時,吳三桂對救父,並沒有放棄。而是自己組織人馬前去救父,也沒有聽舅舅的勸解。這也彰顯了吳三桂的孝順之心,萬般孝為先。

吳三桂對於舅舅沒有出兵救父,也沒有心灰意冷,而是另闢蹊徑,找到了其他辦法,於是,帶領十家騎而出城救父。吳三桂以前在軍中,就非常善於騎射,又是一個打仗高手,通過這次救父,讓他徹底發揮了軍事才能。這次戰時,不僅解了父親之圍,更重要的是救回了父親,並與後金交手,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

此後,吳三桂的英勇救父的事情,在軍中傳開,還落下了“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名。吳三桂的這份勇氣與魄力,受到不少明朝官員的讚賞,就連後金的皇太極對吳三桂救父也連連稱讚。正因為這件事,皇太極對吳三桂非常賞識,更喜歡他這個人才。此時,吳三桂也沒有想過投靠皇太極,而去得罪大明朝的皇帝,以及成為大明朝的罪臣。

儘管吳三桂英勇善戰,可是,也救不了大明朝危危可及的局面,以及特別善變的崇禎皇帝,以及受後金離間計的影響。後來,大明朝內部堪憂,此時,吳三桂已經無將可派,崇禎皇帝對吳三桂非常重用,其目的是想讓吳三桂好好的效忠大明朝,進而保護大明朝江山。

不管怎麼做,都改變不了大明朝滅亡的歷史趨勢,都不是吳三桂一個人可以阻擋的。當時李自成已經開始農民起義,還沒有攻佔京城,崇禎皇帝便下了三道手諭,讓吳三桂回京保護京師。後來,吳三桂遲遲沒有來,很多人說是因為陳圓圓的原因,其實據史料記載,並這原因,有點冤枉陳圓圓了。

吳三桂的姍姍來遲,讓李自成進攻京城,還抓了吳三桂的家人,其中也有陳圓圓,李自成拿吳家全部的身家性命讓吳三桂投降。此時的吳三桂夾在皇太極的清軍與李自成的農民起義之間,讓他左右為難,吳三桂是最弱的一個,他改變不了當時的局面。一是,多爾袞籠絡他。二是,李自成拿他的家人威脅他。

吳三桂本來是想救全家人,而投靠李自成,但是,李自成的手下搶了陳圓圓,讓他非常生氣。之後,吳三桂便想投靠清軍,聯合清軍打敗李自成救回全家人。於是,吳三桂就投靠了清軍,帶領清軍入關,他們聯合起來打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又助力大清完成了關外到中原的統一。

吳三桂投靠大清之後,為了表示他的決心,他屢立戰功,還不想追殺南明的永曆王。清軍入關之後,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為大清南征北戰,屢立戰功,後來平息雲南,就此定居雲南。

長城君再來分析一下,吳三桂是因為陳圓圓才降清的嗎?

說到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而降清,長城君感覺有些不妥。雖然陳圓圓對吳三桂來說比較重要,但是,為了全家人以及自己的前途,吳三桂肯定會選擇後者。如是換了別人也會這樣選擇。

尤其,陳圓圓在歷史消失了,很多野史,以及演義都開始說,吳三桂是因為陳圓圓才降清的。陳圓圓從歷史上消失,有這麼幾種說法:一,野史上說,陳圓圓因年老,而被吳三桂拋棄;二,因吳三桂降清被判大明朝,所以,離開了他。其實,這都是傳說而已。

對於吳三桂降清,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吳三桂確實自願降清。據史料記載,多爾袞曾以部將讓吳三桂難看,後吳三桂被判清朝,康熙皇帝還以降將稱呼吳三桂。這些都是歷史確實有的。

另一種說法,吳三桂是為了自己的前途與全家人的性命,而降清的。不論那種說法,長城君認為,吳三桂肯定不是因為陳圓圓才降清的。

長城君曰:雖然吳三桂降清了,但是,他對大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了全家人而降清,也給大清朝做出了巨大的功績。

參考文獻:

  • 《清史稿》

  • 《清實錄》


太史簡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當然不可能了。鼎鼎大名的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怎麼可能會因為一個女人而降清?簡直是笑話!之所以會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言,那是民間老百姓為了休閒娛樂而創造的談資罷了。

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其實是無稽之談。

即使是因為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給搶去,但這也不是吳三桂降清主要原因。

其實吳三桂一開始是準備降李自成的,準確來說,吳三桂是降李在先,降清在後,那麼吳三桂為了反覆無常呢?這裡面原因很複雜。



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又自殺,作為一方軍閥的吳三桂是打算投降李自成,為此他將山海關的防務交給了先於他投降的明朝將領唐通,而他和他的部下前往北京。從這裡可以看出,吳三桂是有降李之心,再加上他的一家老小全都在北京城,所以他決定降李。

可是意外發生了,在前往北京的路上,他在北京的下人突然從北京跑出來,大喊道,吳府被抄家追贓助餉,其父親吳襄被李自成抓了起來。吳三桂這才意識到李自成招降他是為了誑他進京,等他一入京,就是他吳三桂的死期。

其實從後面看來,這是一個美妙的“誤會”。吳三桂尚未入京,即使李自成想除掉吳三桂,也不用這麼心急,火急火燎就抄吳三桂的家。所以這應該是李自成手下的部將乾的,這些農民軍一V1進入繁華的北京城,那還有什麼其他心思,一個個抄家收錢,弄得北京人心惶惶。

所以這麼看來,吳三桂應該是得知了此事,擔心一入北京,別說當什麼官了,性命都難保。於是調轉槍頭又奪回了山海關。而這時的吳三桂心思已經變了:依靠他的兵馬,是無法抵擋李自成的大軍的,於是他想借師助剿。借誰的師呢?當然是清軍的師,於是乎,他聯絡了清攝政王多爾袞,請求依附,並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

但是,吳三桂作為歷史上的大漢奸,即使降清有無奈之舉,但也無法抹去他犯下的種種罪行。他將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我是優質歷史領域創作者青史回聲,歡迎關注我。

青史回聲


吳三桂作為明末清初的重要歷史人物,作為手握數萬精銳邊軍的鎮關大將,是不可能為了區區一個女人而降清的。所謂的“衝冠一怒為紅顏”,實際上是對漢奸吳三桂的一種抹黑。

事實上,吳三桂最終之所以甘願當漢奸,選擇降清,放清軍入關。這絕非為了一個陳圓圓,而是為了保住自己吳氏一族的政治利益,為了保全手下數萬關寧軍將士的一次最優政治選擇。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煤山,276年的大明王朝滅亡。此時失去依靠,懸孤于山海關的吳三桂,就夾在了關外的滿清和坐擁中原的大順兩個政權之間。當時的吳三桂實際上只有兩個政治選擇,不是投降滿清,就是投降大順!

或許有網友會有疑問,為何沒有南明這項選擇?

因為,南明在吳三桂降清時還沒建立!公元1644年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方明朝官員的擁戴下,於南京稱帝,建立南明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而在弘光朝廷建立前,吳三桂已於一個月前降清,並向清軍打開了山海關。也就是說,在吳三桂投降時,根本就沒有南明這一選項。

再說,即便吳三桂降清前,南明政權就以建立,吳三桂也不會選擇南明。畢竟遠水救不了近火,而且一團亂的南明,也沒能力給予吳三桂任何實際性的支持。

那麼,吳三桂最終為何選擇滿清而不是大順呢?

因為,李自成入京後的所作所為,讓吳三桂意識到大順政權絕對不會保全自己的政治利益。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滅亡明朝後,在政權尚不穩定之時就開始縱容闖軍在北京城內胡作非為,並且開始對前明官吏實施報復和迫害。這些所作所為,不僅讓京城百姓反感,更是徹底得罪了前明官吏。

而吳三桂乃是將門之子,其父吳襄本身就是明末將領。李自成在京城如此對待明朝官吏,吳三桂可都看在眼裡。所以,他清楚的意識到,李自成日後自然也不會給自己好日過。所以,於其投降大順,還不如投降滿清,畢竟相比之下,自己對後者更具坐擁和價值,那麼自己能索取的政治利益,自然也就更多。

所以,在民族大義和政治利益面前,吳三桂斷然選擇了後者。而這一選擇,絕對不是為了區區一個陳圓圓......

至於,這種將清軍入關這一沉重的歷史責任,推給一個身處亂世中身不由己的弱女子身上,說她們紅顏禍水。其實,這是我國古代修史中一種很不好的習慣。



這些歷史要讀


只能說有一些關係,只是這種說法一般是民間的說法。我曾經看到過這段歷史的紀錄片,我個人覺得比較靠譜點的說法是:吳三因為陳圓圓不降李自成,而不是因為陳圓圓降清。

事實上明朝崇禎皇帝那時候已經沒什麼人可以用了,袁崇煥死後就只有吳三桂了。但是他也只有三萬軍隊而已。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打北京,崇禎帝趕緊叫吳三桂勤王,但可惜他還沒到崇禎就已經死了,而他的家人也被李自成俘虜,且沒有得到善待。李自成利用吳三桂的家人逼他投降。本來吳三桂是準備投降但是當他知道他的女人陳圓圓被侮辱後惱羞成怒,如果說之前國仇家恨他忍了,那麼陳圓圓是他作為一個男人最後的尊嚴。所以他才和李自成死戰到底。

雖然吳三桂依靠山海關天險易守難攻,但3萬對李自成幾十萬農民起義軍根本沒有勝算。吳三桂想要以割地為代價清軍借兵,但多爾袞何其聰明,看穿了吳三桂的處境。吳三桂只有兩條路:一是被李自成殺死,二是降清。最終他選擇了後者。

其實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吳三桂似乎並沒有更好的選擇。


半夏戀菖蒲


陳圓圓(1623年一1695年),生於江蘇武進縣奔牛鎮一個普通的貧苦人家,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因雙親早逝,被養母陳氏收養,故改陳姓。

陳圓圓自幼能歌善舞,上天又給了她無與倫比的美貌和才華,她流落到蘇州這個江南繁華之地,憑其美豔的舞姿和圓潤悠美的歌喉,躋身於“秦淮八豔之一"。芳名遠播。

1642年春天,田貴妃的父親田弘遇路過蘇州,聽得陳圓圓的芳名,於是以重金將陳圓圓聘去納在府中,田弘遇並不是想自已佔有陳圓圓,而是想將她當做政治投資,進京後將陳圓圓獻給崇禎皇帝。給自已美好的仕途前景添磚加瓦。

可是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風雨飄搖的大明朝危在旦夕,崇禎皇帝哪有心思放在女人身上,將田弘遇訓斥了一頓,打發走了。田弘遇在皇帝那碰了一鼻子灰,但他並沒放棄自己的如意算盤,他把目光投向了一個國家重臣。

此人便是遼東總兵吳三桂,吳三桂早就聽聞八豔之一的陳圓圓才貌雙全,傾心已久,卻不料被田國丈捷足先登,所以一直牽掛於懷。對於田國丈的盛情邀請正求之不得,於是慨然赴約。

席間,吳三桂從眾多殊秀非凡的歌女中一眼認出了仙姿卓越,美豔絕倫的陳圓圓。陳圓圓也對眉清目秀,英氣勃勃的朝庭揀梁之才吳三桂青睞有加,正值國難當頭,社稷危亡之時,陳圓圓認為吳三桂是合適的託付終生之人。兩人不時喑送秋波,眉目傳情。田弘遇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的目的達到了。

散席後,趁酒酣耳熱之際,田弘遇說出了自己的心聲,誰都知道大明江山朝不保夕,亂世之秋都希望找一有力的靠山,無論何時,手上握有兵權,且又有名望的人都是最好的靠山。吳三桂明白了田弘遇的意思後立即表態:“如將圓圓予我,我當報答你先於報答國家”。

田弘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自然也就忍痛割愛,將陳圓圓讓吳三桂帶走,吳三桂也留下千金聘禮,錢他有的是,他是怕日後給人留下把柄。

吳三桂把陳圓圓接到府內後,經過幾日短暫的纏綿,加深了兩人的感情。無奈關外,李自成的起義軍已向北京城逼近,後金也在蠢蠢欲動,形勢迫在眉睫,吳三桂只好返回山海關鎮守,兩人頻繁鴻雁傳書,互訴衷情。吳三桂也不時地囑咐自己的父親照顧好已是吳家女人的陳圓圓。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城,派軍師牛金星帶著自已的書信去招降吳三桂,吳三桂見明朝已亡,皇帝也死了,自已也沒必要孤軍奮戰,權衡利弊還是答應了李自成。沒想到劉宗敏卻在此時在京城裡大肆拷掠宗室官吏,並抓走吳三桂的父親逼問陳圓圓的下落,,吳三桂的父親自然知道陳圓圓在自己兒子心中的地位,謊稱已將佳人送至關外。劉宗敏當然不信,用酷刑折磨其父,最終將陳圓圓掠走。

當家人將消息通知吳三桂時,吳三桂大怒,他沒想到有求於他的農民軍競然連他的家人也敢動,眼裡根本無視自己的存在。於是他決定報復,派人聯繫了關外的後金皇族大將多爾袞,表示自己的歸降之意。

李自成最終為清軍和吳三桂聯手所敗,退出北京城,陳圓圓也回到吳三桂的身邊。

清初詩人吳梅村在《圓圓曲》中寫有名句:“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不為君親來故國,卻因女子下雄關"的詩句,對吳三桂的行為極盡諷刺,吳三桂曾想出千金收買詩人,讓其改掉語句,卻被詩人拒絕了。

千秋功過留與後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