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穩穩的幸福——東鄉縣廣河縣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產業幫扶工作見聞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穩穩的幸福

——東鄉縣廣河縣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產業幫扶工作見聞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沈麗莉

  早春二月,乍暖還寒。

  2月24日,在臨夏州東鄉縣東西協作美佳雨具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內,馬海蘭和她的工友們正低頭忙碌著,剪裁、縫紉、包邊、組裝,一件件成品雨傘整齊地擺放成堆。

  “以前住在山溝溝裡,一家老小靠天吃飯。易地搬遷後,我不僅能在家門口打工,老人小孩也能照看得上,由原來的家庭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有了收入,心裡踏實,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已經成為針車組組長的馬海蘭說話時眉眼間都透著喜悅。

  臨夏州東鄉縣和廣河縣是深度貧困地區,東鄉縣又是我省“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最重的縣。搬遷群眾能否實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事關全省脫貧攻堅工作全局。今年以來,兩縣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在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的基礎上,堅持疫情防控和產業就業兩手抓,創新思路舉措,堅持分類施策,全程跟蹤服務,有效提升了搬遷群眾的認可度滿意度,探索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契合群眾意願的搬遷脫貧路子。

  摸清需求 精準建立基礎臺賬

  比起馬海蘭,馬姐比代在廠裡還算是一名“新手”。半年前,一家人搬到了東鄉縣城南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住進了樓房,水電燃氣這些都要錢,我就只會務農種莊稼,從哪去掙錢啊!”馬姐比代的顧慮很快就打消了。事實上,在搬遷時幫扶幹部早已把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詳細資料建成臺賬,包括年齡、學歷、有無技能、個人意願等,經過了解分析,他們推薦馬姐比代到雨傘扶貧車間上班。

  “剛開始培訓時每月1500元,在正式上崗工作後,最低工資達到2000元,還有計件工資,熟練後還能拿得更多。”而更讓馬姐比代感到開心的是,搬遷後,孩子的上學問題迎刃而解,再也不用擔心沒學上、上學遠了。

  東鄉縣按照“一人一卡、一點一冊、一月一更新”的原則,抽調專門力量,對所有搬遷群眾的家庭結構、產業發展意願、就業能力、培訓需求、就醫就學等情況進行逐戶逐人摸底調查,全面摸清底數,建立詳實臺賬,做到分年齡、分技能、分意向、分需求,形成搬遷戶就業崗位菜單、就業狀態清單和勞動力資源賬單,為精準化實施技能培訓、產業就業幫扶措施提供科學依據。東鄉縣6個樓房安置點共有勞動力7669人,已完成各類培訓1215人,輸轉就業3329人。

  廣河縣根據搬遷群眾實際情況和就業意願建立勞務檔案,通過“資產收益扶持一批、規模養殖帶動一批、服務就業解決一批、扶貧車間就業一批、土地流轉增收一批、光伏扶貧發展一批”的思路,分類抓好後續扶持,幫助搬遷群眾實現穩定增收。

  分類施策 多措並舉促進就業增收

  搬得出是手段,能脫貧和逐步能致富是目的。

  對於青壯勞動力而言,就業渠道相對較寬,那麼如何解決50歲以上人群的就業問題呢?

  今年58歲的馬國忠從山大溝深的東鄉縣龍泉鄉拱北灣村搬遷而來,當記者見到他時,他正身著一身藍色保安服,雙眼緊盯著安置區小區入口,認真履行著自己的職責。“面朝黃土背朝天,以為一輩子就這麼過去了,哪能想到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啊!”馬國忠口中的好日子就從搬出山溝溝開始,自己在社區幫助下找到一份保安的公益性崗位,月收入1500元,老伴在雨傘扶貧車間上班,兒子在蘭州打工,不久前,兒媳婦又在社區辦事大廳的務工報名處登記,準備在即將竣工的毛紡廠扶貧車間上班,“生活充實了,錢袋也鼓起來了,能不幸福嗎?”馬國忠笑呵呵地說。

  “我們在安置區積極開發保潔、綠化、保安、門衛等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外出務工有困難的搬遷群眾就業。”東鄉縣委書記馬秀蘭介紹,通過精準對接、分類施策,多渠道拓寬就業門路,同時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搬遷群眾每戶至少2人實現就業。

  東鄉縣和廣河縣積極發動政府投資項目承建單位,優先吸納搬遷群眾就地就近務工就業。按照“易地搬遷實施到哪裡,扶貧車間跟進到哪裡”的思路,加大扶貧車間規範運營力度,更多吸納搬遷家庭婦女就業。目前,東鄉縣已在縣城南區、達板鎮等大型安置點建設扶貧車間15個,吸納799名婦女搬遷就業;廣河縣在三甲集和縣城易地搬遷安置點設立扶貧車間11個,讓搬遷下來的婦女勞動力從事小型加工,已累計吸納易地扶貧搬遷戶140人。

  同時,緊盯市場和群眾意願,以牛肉拉麵、電焊、瓦工、家政服務、美容美髮等熱門工種為重點,採取分散或集中培訓模式,做到18-45週歲有需求的青壯年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全覆蓋,通過落實務工獎補政策、現場招聘、入戶動員等方式,加大組織輸轉和訂單輸轉力度,努力實現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穩定輸出1人。

  據瞭解,兩縣還積極引導支持搬遷群眾自主創業就業。在城鎮和工業園區安置區預留生產經營場地、開闢專門區域,對有創業意願的搬遷戶優先落實攤位,通過限期免費或低價租賃等方式,鼓勵支持搬遷戶創業增收。

  健全配套 加快搬遷群眾社會融入

  “搬出了、穩住了,還要讓搬遷戶更有歸屬感,‘安身’更‘安心’。”2月24日,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翟建軍帶隊赴臨夏州東鄉縣和廣河縣,對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防疫工作、產業就業幫扶措施落實、安置點扶貧車間復工復產等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督導時這樣表示。

  據介紹,東鄉縣“十三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2.8萬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中,城鎮樓房安置1.6萬人,比例達到57%。該縣堅持把完善配套設施、強化公共服務作為優化入住環境、加快搬遷群眾社會融入的重要方面,著力提升搬遷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在安置點設立的社區服務中心內,前來諮詢辦事的群眾井然有序,大廳裡配備了警務室,提供戶籍管理、教育、民政、就業服務、法律諮詢等一站式便民服務,所有樓房安置區均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形成了黨支部領導、管委會管理、樓棟長分片負責、搬遷群眾共同參與的網格化管理體系,“讓搬遷群眾遇事有人管、困難有人幫,加快搬遷群眾社會融入。”索南鎮城南社區工作組組長張翼萍說。同時,引進有資質的物業公司提供專業化管理服務,物業費用實行“免二減三”:搬遷群眾入住後2年內免除費用,後三年費用減半。

  廣河縣通過競爭性談判方式,在城關鎮大楊家和三甲集鎮康家集中安置點擇優確定6家物業公司入駐,全面負責小區公共衛生、服務設施維護等,對特殊困難戶給予一定的物業管理補助,幫助搬遷群眾儘快適應城市生活。

  下一步省發展改革委將在保質保量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任務的基礎上,打好疫情防控和復產復工“組合拳”,切實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產業就業、社區融入等後續扶持工作上來,找準差距,補齊短板,進一步鞏固提升工作成效,確保“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圓滿收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