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身穿軍裝,我們不上誰上!”

軍營傳真 | “身穿軍裝,我們不上誰上!”

軍營傳真 | “身穿軍裝,我們不上誰上!”

9歲的女兒發現,媽媽變得有些陌生。

女兒是從電視上見到媽媽梅春麗的。因長時間穿戴防護服工作,她的臉上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嘴角還有一塊口瘡結痂。這是除夕夜出差至今,女兒第一次見到她。

女兒搞不懂,為什麼一向柔聲細語的媽媽,一次次狠心掛掉了自己撥去的電話。好不容易撥通,媽媽也說不了幾句就掛斷電話。

作為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隊員,梅春麗正奮戰在武漢抗擊疫情一線,把無微不至帶給了患者,把一次次失望留給了女兒。女兒只好把每天想對媽媽說的話,寫在日記本上,拍成照片發過去。

29日,女兒又央求爸爸撥通了視頻電話。“春麗,你們在前方辛苦了。”爸爸正說著,女兒那張眉尖微蹙的小臉,擠到了屏幕中。看到“有些不認識”的媽媽,知道心疼人的女兒,有些想哭。

军营传真 | “身穿军装,我们不上谁上!”

連日來,解放軍支援湖北醫療隊醫護人員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進行救治。圖為醫護人員研究重症患者治療方案。解放軍報記者 範顯海 攝

病房就是梅春麗的戰場。上班,進入病房一線救治患者;下班,忙著人員培訓、協調規範各項流程。梅春麗每天要到後半夜才有空,坐下來打開手機微信,看看女兒給自己寫的日記,用桌上的粉色水杯喝上一口熱水。出征前,梅春麗收拾行囊時,特意把女兒平時用的小水杯裝了進去。

是愛,讓人變得熟悉又陌生,柔軟又堅強。

此刻,隔壁房間裡,護士長李金娥拿起剪刀,狠狠心一用力,剪斷了自己的髮辮。

“如果因為自己感染,不能繼續救治患者,我們千里迢迢趕來,還有什麼意義?”她捨不得剪掉烏黑光亮的頭髮,但更擔心穿戴防護服時,外露的頭髮會沾染病毒。聽說李金娥為上戰場剪短頭髮,姚茹護士長來了,任菊香護士長來了,茹靜護士來了,謝曉莉醫生也站到了剪髮的隊伍裡。咔咔咔,幾剪刀下去,5名女隊員相視一笑:“有些不認識了,不過形象蠻好!”

用戴著3層醫用橡膠手套的手,為患者取血,“一點手感都找不到,必須靠近到20釐米內,才能透過起霧的護目鏡間隙看到血管”。病區收治了幾十名患者,有的患者和家屬情緒有些緊張急躁,醫生和護士們總是耐心安慰疏導,努力讓患者平靜下來,配合治療。

記者採訪時,瞭解到很多感人的故事,也遇到了很多熟悉的場景。

“張主任,有個危重患者呼吸衰竭合併鼻腔出血,請快來會診!”29日中午1點半,在空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駐地,呼吸科專家張兵華接到求援電話,立即放下剛剛熱好的盒飯,匆匆趕往病房。

緊急馳援武漢以來,張兵華和他的戰友們已經沒有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的區別,隨時準備戰鬥。他忘不了,大年初一進入武昌醫院時,在通往病區的路上,一位戴著口罩的大姐,一路小跑跟著隊伍追問:“你們是解放軍吧?”一名隊員點了點頭,這位大姐激動地說:“解放軍來了,我們就放心了!”

人民群眾對軍人的信賴,讓張兵華感到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他的腳步不能慢下來。“危急時刻,身穿軍裝,我們不上誰上!”

下午4點半,張兵華脫下防護服,進入緩衝區,在電腦上調整修改危重患者的醫囑。讓他欣慰的是,一名病情較重的患者,今天的血氧飽和度已經達到98%,穩定下來了。

等張兵華忙完,記者隨他回到駐地,只見一杯杯熱飲料和一袋袋點心擺滿了長條桌,旁邊一張紙上寫著“助力人民軍醫,中國武漢加油!”這些,都是當地群眾自發送來的。

人民群眾也許既不認識臉上被勒出印痕的梅春麗,也不認識除夕夜緊急馳援武漢的張兵華,但他們知道,軍人永遠值得信賴、可以依靠。正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你不認識我,我也不寂寞;你不熟悉我,我也還是我。”

作者 | 解放軍報記者 高立英 孫興維 通訊員 李芳

來源 | 解放軍報、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歐 燦 鄒 菲

責 編:杜海豐 範彥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