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去剿灭“方腊起义”的话,能否如同《水浒传》里的结局一样?

亮郎才不尽


北宋确实有过宋江起义,但只有三十六位将领,士兵数千人,规模完全无法和方腊起义相比。

宋代最大的起义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其次就是方腊起义。王小波李顺起义达到了上百万人的规模,其在四川巴蜀一带活动,最终被朝廷派遣宦官王继恩所灭。方腊起义人数最多时有将近百万人,活动在安徽歙县一带,最终被宋军王禀、刘光世、刘镇等人分多路击败。

宋江起义最后由海州知州张叔夜率领地方武装就击败了,根本没有动用北宋正规军,其实人数、影响力均远逊于方腊起义,更不要提与之对抗了。


物质文化史


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都是正史上有记载的真实历史事件,虽然“宋江起义”去剿灭“方腊起义”史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综合各类史料而言,宋江在招安之后,应当是参与了剿灭方腊行动。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去剿灭“方腊起义”,是否如同“水浒传”中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呢?肯定不是。究竟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水浒传》中没有“宋江起义”剿灭“方腊起义”

在本回答的导语中,我把《水浒传》写成了“水浒传”。之所以这么写,原因很简单,施耐庵的《水浒传》在梁山大聚义之后,便被腰斩,梁山好汉的故事在大排名之后就没了下文。宋江是如何被招安的,招安之后又干了些什么,《水浒传》已无法读到。

腰斩《水浒传》,梁山故事没有结局,这件事不是金圣叹干的,而有可能是明朝当局搞的鬼,这部伟大的著作早就成了残本。现存最早的版本,大概是明万历年三十左右的刻本,即“容与堂”本、“天都外臣序本”。这两个本子几乎就是同一个版本,都有一百回,只不过后者多了一篇托名“天都外臣”的序言而已。

施耐庵的《水浒传》之所以被腰斩,是因为其主题思想就是反皇帝的,开篇还以“洪太尉误走妖魔”隐射朱元璋。而这个隐喻大概在七十回故事后,将进一步显性的呈现在文本之中。所以,腰斩之后,便彻底反转了前七十回的主题思想,宋江以及所有的梁山好汉都变成了卑躬屈膝的投降派,施耐庵笔下饱受讥讽的宋徽宗忽然咸鱼大翻身,变成了一个好皇帝。由反皇帝到保皇帝,“替天行道”反转为“替天子行道”,这个主题符合王朝的意志,《水浒传》才得以传世。

这个版本出笼后,立即招致当时文人的强烈反对,不仅金圣叹腰斩了七十回后破大辽、剿田虎、灭王庆、征方腊的故事,迫使其以《征四寇》单独刊印。此后,还招致俞万春的极端反感和痛恨,立志要“破他(罗贯中)伪言,提明真相”,因而,愤然写了一部反《水浒传》的续书《荡寇志》。其实,《荡寇志》不是针对《水浒传》的,而是声讨《征四寇》的。这也是俞万春既喜欢梁山好汉又要写《荡寇志》的原因所在。

当然,续书肯定不是罗贯中写的。假若罗贯中在有生之年(约1330年-约1400年)就写了续书,那么,就不会等到嘉靖(1522年-1566年)或者万历年间才刊印了。

其实,最反《水浒传》的是《征四寇》!

既然被腰斩,那么,现在我们能读到的“宋江起义”剿灭“方腊起义”就不是施耐庵的原著故事,而是《征四寇》中的一个大章节。续书颠覆原著,制造伪言,宋江如此灭方腊的故事也就不可信了。

《征四寇》完全颠倒了历史

我认为,《水浒传》被明朝腰斩之后,恐怕没有一百回,最早的续书应当没有佂辽的故事。因为,在嘉靖年间还有一个“祖本”,这个祖本虽然现在只剩几回书,但残存的这几回与容与堂本也高度的一致。

怀疑“祖本”没有佂辽故事,是因为以历史的真实而言,宋江招安之后应当是先征方腊后打辽国。因为“祖本”中,梁山好汉征方腊时死伤殆尽,再从这里续书,梁山就没有实力破大辽了。

据《宋史·徽宗本纪》记载,宣和三年“秋七月,戊子,童贯等俘方腊以献。”说的是公元1121年阴历七月,童贯征方腊得胜,在东京献俘。宣和四年三月,“金人来约夹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之,且招谕幽、燕。”童贯征方腊时,金国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率先攻击辽国,翌年,金国再次相约,宋徽宗便派童贯前去收复“幽燕”。所以,历史上北宋剿灭方腊在先,攻打辽国在后,两个历史事件相差整整一年时间。

恐怕又有人会说了,小说嘛,又不是真历史,先写打辽国,再写征方腊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不反对这样的说法,但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其实就是一部隐藏的历史,是按照历史顺序,展开的一副上至五代十国,下至大明王朝的历史画卷。

施耐庵遵照历史事实,开篇写赵匡胤出生,几乎就是照搬了《宋史·太祖本纪》的原文。而且,写宋仁宗的身世,说他是“赤脚大仙”,也是有记载有依据的。除此之外,施耐庵历数北宋九代皇帝,表明这部著作隐写的就是北宋的兴亡史。书中以很多人物、情节、道具隐含了宋徽宗时期几个重要历史节点,反映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

《水浒传》中的隐喻,绿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讲到了不少,此处不再详细罗列。总之,施耐庵写书,不会颠倒历史,瞎编历史。因而,假若是施耐庵的原著尚能完整传世,“宋江起义”剿灭“方腊起义”绝对不是《征四寇》所写的那样,梁山好汉死伤殆尽,其大致情节应当与历史很接近。

历史上的梁山好汉被招安了吗

历史真实中的宋江起义是不需要打引号的,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北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梁山聚义这件事。《宋史·徽宗本纪》中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这是宣和三年二月的事情。

那么,张叔夜是否招降了宋江呢?《宋史·张叔夜传》明确记载道: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宋江因为副寨主先被活捉,没有办法,只得率余众投降。这段历史,在第一回书中就有隐喻,说的是少华山副寨主跳涧虎陈达被史进活捉,寨主朱武便率众投降了。史进绰号“九纹龙”,隐喻的就是北宋九代皇帝。

有观点称,宋江投降后是否被招安,恐是疑问。有的则说,张叔夜擒获了梁山贼寇,立即将他们斩首了,金圣叹便持此观点。金公为收束《水浒传》,改写了卢俊义的恶梦,一百单八将被当场斩杀。

其实,历史记载得很清楚,宋徽宗下诏是“招降之”,张叔夜是有名的忠臣,当不会违抗皇帝的诏令而将投降的宋江弄死。

有观点称,《宋史》中的所有关于宋江的记载都涉嫌作伪,是张叔夜、李若水等人的后人们为了表赞先辈而虚构的功劳。然后,脱脱抄袭了此前的史料,宋江的事迹依然不可信。这一点,绿野老道极不赞同。正史都不可信,那还能信什么?

同时,宋江起义前一年(公元1118年)出生、曾做过南宋礼部尚书的汪应辰,其墓志铭就记载了宋江起义的事情:“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几乎与宋江同时代的殿中侍御史张守也有相关宋江起义的记载,说的是:“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吏多避匿。”

因而,历史上确实有宋江起义这回事。而且,宋江等人最终战败,被迫接受了朝廷招安。

那么,宋江招安之后又去干什么了呢?

“宋江起义”真的剿灭了“方腊起义”吗

《东都事略·侯蒙传》说,宋江寇京东,侯蒙上书宋徽宗:“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宋徽宗对侯蒙的建议很是感慨,予以接纳,这才有了《徽宗本纪》中所说的,派张叔夜去招降宋江。两部历史完全可以相互佐证,不能简单的指责为抄袭。何况,修史引用之前的资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侯蒙传》同时说到,招降宋江的目的,就是让他去打方腊。这一点,《大宋宣和遗事》能够佐证。这部笔记体野史中说:“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看来,宋江被招降后,立即跟随朝廷官军去剿灭方腊了。

关于这段历史,《宋史》中并没有具体写到宋江参与到了剿灭方腊的战斗中。但是,诸多史料证实,侯蒙的建议得到了宋徽宗的采纳,宋江确实却打方腊了。而且,《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也应当是真实的。

之所以说《大宋宣和遗事》的记载属实,是因为《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杨仲良的《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杨仲良)、《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皇宋十朝纲要》这些史料中,都有宋江征方腊的记载。限于篇幅,不再对这些史料中的详细记载逐一列举。此处,仅举《皇宋十朝纲要》中有关宋江征方腊的记载。这部史料中说: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

六月,指的是宣和三年六月(阴历)。这就说明,宋江在宣和三年二月被招降,随即跟随宋军去征讨方腊了。

北宋名臣李若水在宋江招安后的第二年,曾经写了一首题为《捕盗偶成》的诗,也说明宋江招安之后并没有被斩首,而是得到了封赏。这首诗的前几句是这样写的: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这几句诗写了三个时间段的宋江状况。前四句表现的是宋江造反,第五、第六句则说的是宋江招安和得到封爵的情况。在招安和封爵之间,应当还有立功的事迹,否则,不会“三十六人同拜爵”,这就是说,宋江参与了宣和三年至宣和四年之间的一些重大事件,立了功才得以封爵。

当时,李若水在大名府附近的元城县任县尉,他听闻的主要是宋江随童贯北上攻打幽州的事情。所以,第七、第八句讲的就是梁山部队途径大名府引来围观。这一年,就是宣和四年,金国约北宋攻辽,童贯率军北上。

续书《征四寇》中写宋江征方腊事,确实是有据可靠的,并不完全是虚构,大体上是真实的历史。但是,宋江并非是此次征战的主将,主力部队也不是梁山好汉。

那么,历史真实中,“宋江起义”又是如何剿灭“方腊起义”的呢?

“方腊起义”并非“宋江起义”剿灭

梁山被招安后,只是参与了剿灭方腊的军事行动,并不是续书《征四寇》写的那样,作为主力部队,以梁山之力灭了方腊。宋江与梁山好汉只是一小股部队,在宋将的率领下,参与了部分军事行动。

据《宋史》记载,剿灭方腊的主帅是童贯。《宋史·童贯传》:“会方腊起睦州,势甚张,改江、浙、淮南宣抚使,即以所聚兵帅诸将讨平之。”

在《童贯传》中,附有《方腊传》,也清楚的讲到了方腊被剿灭的事情:

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

这则记载,根本就没有宋江什么事。而据《皇宋十朝纲要》所讲,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则可以判断,宋江与辛兴宗是一个同一支部队,或者是辛兴宗的下属。破贼之后,辛兴宗说道:“宋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这则记载印证了侯蒙所言,招降宋江使之征讨方腊以折罪。

虽然在征讨方腊战斗中,宋江虽然建功,但确如辛兴宗所言,是“破城”之功,并没有如续书所言,只是梁山一支队伍剿灭了方腊,仅是一小股部队斩获了一些功劳而已。据记载,辛兴宗所讲的破城之功,是宋江献计,打破了上苑洞。而彻底解决方腊的战斗,则是在梓洞。这一仗,在石穴中擒获了方腊家眷部属共五十二人。

最后一战,立功最大的人不是梁山好汉,而是后来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宋史·韩世忠》是这样记载这件事情的:

世忠穷追至睦州清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禽腊以出。

与宋江一道打破上苑洞的辛兴宗,也参与了这场战斗,但却抢了韩世忠的功劳。这件事情在《征四寇》中有隐写,但却是童贯抢了宋江的功劳。

关于梁山好汉征方腊,方腊是如何被剿灭的,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讲述,鉴于篇幅,大致讲了这些。尽管讲的简略了些,但也能够证明,《征四寇》中的“宋江起义”剿灭“方腊起义”并不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剿灭方腊起义的是北宋朝廷,主将是童贯,朝廷还有“诸将”建功。其中,功劳最大的是韩世忠,梁山好汉不过作为一支小股部队,参与了这场镇压而已。

续书中说鲁智深深山擒方腊,电视剧说武松独臂擒方腊,都是子虚乌有之事,与历史事实相差太远。假若是施耐庵写这段故事,恐怕不会如此毫无依据的虚构了。

梁山好汉参与剿灭方腊后,并没有导致元气大伤,折损很多头领的结局。梁山部队此后立即跟随童贯北上,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部下攻打幽州,抗击金兵。这些事迹,同样在《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中有记载。其中,青面兽杨志的事迹记载得最清楚,据杨志墓志铭说,在靖康之难前,这位“招安巨寇”,抗金先锋敢死队队长被韩世忠征方腊时的顶头上司王渊所害……这是题外的话。

可惜的是,施耐庵的《水浒传》被腰斩,梁山好汉出于义气被迫招安,然后征方腊、打辽国、抗金兵的精彩故事不可复见。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件无比遗憾的事情,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更是一件令人扼腕的重大损失。


绿野萍踪01


肯定不一样,历史上真实的宋江实力比方腊实力差远了,只能是千里送人头。

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宋江和方腊军队的实力对比吧:

一、起义军人数对比

方腊起义,聚众数万,从者如云。

宋江之流,结36人聚众起义,活跃于山东、河北。

宋江说起来只能算江洋大盗的团伙了,哪怕三十六人个个都是特种兵,在大规模战争中,能有多少战斗力?

二、占领地区对比

方腊军在极盛之时建立了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县在内的政权,在当时对宋朝威胁极大。

宋江梁山泊,文献中也作梁山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梁山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而梁山泊所在的梁山县地域面积964平方公里。只占整个县的三百分之一。

退一万步好了,就算宋江占据了整个梁山县,也不过是一个县,而方腊军队是52个县。

宋江的实力没法和方腊相比?

三、来镇压官兵人数对比

宋徽宗派童贯任江、淮、荆、浙等路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集京畿的禁军和陕西六路蕃、汉兵十五万,南下镇压起义。

请注意,方腊起义对北宋朝廷有极大的威胁,惊动了皇帝,派出15万大军镇压。


1119年(宣和元年),宋江在河朔起事。1121年(宣和三年)二月,宋江率军转战至海州(江苏连云港),张叔夜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设下埋伏,引宋江入埋伏圈。又烧毁了宋江的船只,宋江战败投降。

宋江起义被海州(江苏连云港)知州张叔夜招募不到一千的壮士,就讨灭了。

宋江也没有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一直是流动作战,也可以说是流串作案。


综合来讲,军队人数是几万和36人对比。

占领地区是52个县和不到一个县对比。

来镇压北宋军队人数:15万和0.1万对比。

结论,如果宋江跑去打方腊,做侦察连或许可以,做主力就是千里送人头了。


陈健4396


宋徽宗宣和年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其中以宋江和方腊的起义最为声势浩大。

梁山位于今山东省西南部粱山县、郓城县境内,由梁山、青龙山、凤凰山、龟山四主峰和虎头峰、雪山峰、赤山峰、小黄山等七支脉组成,占地3.5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97.9米。唐朝末年以后,黄河多次决口,到北宋末年时,梁山下形成了水域八百里的大湖迫,湖中有许多天然小岛,港湾交错,芦苇纵横,形势险峻。当时许多破产的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朝廷通缉的逃犯都藏匿在这里,以打鱼为生。

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将梁山泊收为*公有*,规定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按船只大小征收重税。农民和渔民们交不起沉重的赋税,被迫挺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抗租抗税,狙杀官兵。

宣和元年(1119年),以宋江等36人为首的起义军占领水泊梁山率众起义史料记载,水泊梁山起义军的36头领是宋江、晁盖、吴用、卢俊义、史尽、柴进、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李逵、刘唐、张青、燕青、孙立、张顺、张横、呼延灼、李俊、花荣、关胜、秦明、雷横、戴宗、索超、杨志、杨雄、董平、解珍、解宝、朱工、穆横、石秀、徐宁、李英、鲁智深、武松起义军近万人。宋江率领的起义军转战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攻下十几座城市,杀死贪官污吏,开仓放粮,队伍是逐步的扩大。宋徽宗派大臣前往招安宋江,被拒绝。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起义军由沭阳县(江苏)乘船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海州知府张叔夜派上千敢死队埋伏在海州城郊,然后派部分官兵向起义军挑战,引诱起义军弃船登陆。起义军登陆后,陷入埋伏,张叔夜派兵烧了起义军的大船。起义军是进不能退不得,陷入重围,损失惨重。宋江被迫率领起义军投降,接受招安。最后被宋朝派往南方镇压方腊的起义军。

宋江被朝廷招安后,朝廷派童惯率领精锐宋军15万南下,宋江的起义军为先头部队直指杭州。各地的地主武装也纷纷出来配合宋朝的大军攻打方腊,方腊领导的是一些农民起义军,临时组织起来缺少训练,在兵器和兵员上处于劣势,最后撤出杭州,边撤退边顽强的低抗,最后在粮食补养耗尽。军械缺乏的情人下,战斗力逐渐的丧失,后来在叛徒的带领下,在方腊的老巢帮源洞被俘,押到东京就义。

宋江被宋朝的朝廷利用,用宋江的起义军来攻打方腊的起义军,最后是方腊被俘就义,宋江的起义军也是几乎全军覆灭,方腊被缴灭没有多长时间,宋江、卢俊义、李逵也相继被宋朝的朝廷给害死了。





隐者康司马


《水浒传》主要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宋江这个人并不是施耐庵虚构的,历史上确有其人。

《宋史·徽宗纪》记载,山东安徽一带,宋江聚集草寇流民多次攻打州县,朝廷派兵征讨,多次失败。宋江等人又进犯河北、河南一带,长驱直入浙江、苏州,朝廷于是派州长张叔夜领兵征讨。

宋江为什么要造反呢?元代陈泰在《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他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赵宋王朝强制将梁山泊收归国有,梁山泊附近打渔为生的百姓必须按人头缴纳沉重的赋税。被逼走投无路的人们在宋江的带领下揭竿而起,将反抗赵宋王朝的大旗插上了梁山,攻打州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临近州县的农民也纷纷上山响应,力量很快发展壮大。

宋江等人辗转攻打各处州县,官军多次围剿,因为缺乏战斗力,铩羽而归。很快,宋江就遇到了他最大的对手张叔夜,并被其打败。

《宋史·张叔夜传》有详细记载,宋江等人在河北山东一带聚盗蜂起,辗转攻打邻近州县几十个,当地官军缺乏战斗力,打不过他们。一时之间宋江等人声名远播,地方官张叔夜受了朝廷使命派兵征讨,命令探子前往刺探军情,得知宋江等贼寇跑到了海边,也就是现在的连云港一带,抢劫了十多艘大船准备从海上攻打州郡。于是张叔夜招募敢死队数千人,在城边设下伏兵,让敢死队跑到海边诱敌深入。宋江等人中计,被海边的敢死队烧了战船,截断退路。众人听说后,很快失去了斗志,张叔夜伏兵尽出,抓住了宋江的副将,于是宋江率众投降。

真实的历史是不是比虚构的小说要出人意料?历史总是很残酷,宋江虽然发动了农民起义,做了义军领袖,但是很快就被被张叔夜的几千人围困,情非得已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宋江选择了投降。

和《水浒传》一样,朝廷也并非真心要招安宋江等人。不久宋江再次反叛,但是势单力薄,转瞬就被扑灭。史书记载,俘获草寇宋江,即行斩首。宣和四年,宋江被大将折可存镇压,惨遭杀害。历史上真实的宋江,不是《水浒传》中那个一心要做忠臣孝子,不惜摧眉折腰的宋江,而是一个能屈能伸,敢作敢当的英雄好汉子。

宋朝末年,当地百姓感念宋江恩义,于是将宋江和他手下36员猛将反抗朝廷,揭竿而起的故事编成了评书,宋江等人的故事渐渐家喻户晓。到了元末明初,元朝后期的统治更加腐败,滋生了底层民众的反抗精神,于是宋江等人的英雄行径更是广为传唱,愈发在民间深入人心。

宋江手下,其实并没有一百单八将那么多英雄好汉,而是只有三十多个能打能拼的人,林冲、杨志、呼延灼等人,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改编。

明初文人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整理各种民间传说,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汇编和补充完善,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读到的《水浒传》。

史书记载,宋江等人投降后可能参与过一些小规模的朝廷官军征讨农民起义军的军事行动,但是历史上宋江并没有参与征讨方腊的战争,更没有打败过辽国大将。至于打田虎、败王庆等,都是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虚构的情节,为了表现宋江等人对赵宋王朝的一味愚忠。实际上宋江起义的规模非常小,远不能和历史上有名的黄巢起义、方腊起义、张士诚起义、义和团起义等相比。宋江等人并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明确政治机构的团体,只能算是啸聚山林的草寇流民。

但是和《水浒传》中“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一心等待招安的宋江比起来,历史上的宋江更加令人敬佩,结局也更为悲惨。大家觉得呢,你更喜欢历史上那个敢爱敢恨,揭竿而起的宋江,还是《水浒传》中那个忠孝仁义,委曲求全的宋江呢?

方腊起义的规模远非宋江可比 从宋江起义的失败,也可以看出其规模之小。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知府张叔夜“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加上当地原有的守备力量,一举“焚其舟”“擒其副贼(副将)”,迫使宋江率残部投降。 看时间,从宋江被官府注意到最后覆灭仅仅经历两年。看规模,仅海州守军和千余死士就能逼其投降,绝不会如《水浒传》记述有10余万精兵。倒是方腊起义之初就拥兵10万余,盘踞“杭、睦、歙、处、衢、婺六州五十二县”,堪称北宋末年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由此看来如果真的让宋江去打方腊,也只能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而已!


无韵诗翁


不会的



为正义呐喊的人


当然不行。

宋江一伙草寇才几条枪?怎么可能打得过声势浩大的方腊?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宋史·张叔夜传》

宋江也就是大一点的帮派集团,最多几百人,张叔夜凭着临时招募的千把人就能搞掂他们。

而方腊号称聚众百万,最盛时攻占六州五十二县,比宋江集团强大太多。


真正鳄鱼不哭


百分百结局不一样,方腊占有两湖一半,兵多将广,宋江区区上千人怎可能剿灭方腊,别忘了人家是"登了基"皇帝,你宋江一个草冦有多大胆子敢去剿人家,自求多福,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用江山如此多娇


宋江骨子里仍要归顺朝廷,想当官。为了表达对朝廷的忠心,不惜牺牲梁山兄弟,并且镇压反对朝廷的方腊。如果宋江与方腊共同抗击,说不定会推翻腐败的封建的朝廷。


孙代君3728308579081


历史上宋江起义不值一提,而方腊起义动用了国家最精锐的部队,韩世忠和岳飞的军队,两伙人马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