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腊起义,只有8位将领,为什么能杀过半的梁山好汉呢?


看水浒传的时候,总是会为梁山好汉悲剧命运而忧心,也总是感到有些奇怪,梁山上108将,每一个都具有出色的才干,但是为何却干不过方腊?
当然这个论述并不涉及历史,要细细算起来,方腊可能还看不上宋江。毕竟方腊可是实实在在的占据了很大一块地方,并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政权。
觉得梁山众人在方腊手中损兵折将不值,其实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毕竟水浒传主要说的就是梁山好汉,加上宋徽宗书写在屏风后面的四大寇,理所应当的感觉,这四大寇的实力相差不多。
但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军事力量和方腊也不是一个层级的。
之前我们曾经有过一个讨论,讨论的问题就是,宋江在被招安的时候,到底带下来多少人,后来参加作战的兵马有多少。
根据一番数据上的计算,宋江梁山上养活的人,大约是在十万之众。当然这个数据,是根据两次官军攻打梁山算起的。
第一次童贯率领大军,按照原文中记录是:东京管下八路军州各起军一万,就差本处兵马都监统率;又於京师御林军内选点二万。
第二次是高俅率领的大军:十节度各领一万兵马,又去御营内选拨精兵一万五千,通共各处军马一十三万,先於诸路差官供送粮草,沿途交纳。
官军的人数就有这么多,想来梁山就算不如,大致上也是这个数字。
但很明显,宋江所部如果正面和官军展开对决,其实是打不过的,无论是和童贯,还是和高俅作战,其中偷袭的成分居多。
第一、宋江所部占据的地方也就只有水泊梁山,虽然屡屡攻打城池,大胜官军,但并未攻城略地占领州郡,只是掳掠金银粮草,但光依靠梁山这么大的地方,又能够养活多少人呢?因此宋江的兵马数量,应该不如官军
第二、宋江所部战斗力也应该差一些,要知道官军讲究战场作战,梁山好汉除了一部分原本是官军的将领以外,大部分都是流亡草寇,上层将领还大部分都是如此,就不要说下面的兵丁了,这些人打家劫舍还好一些。上阵杀敌能力自然更差。
第三、官军坐山观虎斗,宋江在被招安以后,只是领了一个先锋之职,他所有梁山部下,其实都是先锋军,而官军则是跟在他们后面,宋江每攻下一个城池,他们就收一个,无比轻松,宋江连番征战,虽然征田虎、破王庆没有折损一个将领,但是底层士卒阵亡较多,到征讨方腊的时候,早已经军不成军。
一支疲惫之师,况且还是一支草寇之师,遇到了方腊这样的人,他占领州郡以后,凭借地理优势,即便是梁山全盛时期,恐怕也难以打过。

漫步史书


梁山好汉征方腊,是水泊梁山降宋之后的最后一战,也是死伤最惨重的一战。水泊梁山36天罡,72地煞,共计108位英雄,经此一战,阵亡59人,病死10人,外加花和尚鲁智深坐化,总共损失了70位好汉,大半个水泊梁山就这样没了。

为何实力雄厚的梁山大军,遇到了方腊之后,却遭遇了如此惨重的损失?应该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方腊除了8大将之外,还有很多部将,实力和梁山好汉不相上下。

方腊手下的八大将领分别是兵部尚书王寅、宝光国师邓元觉、南离大将军元帅石宝、护国大将军司行方、金吾卫上将军皇侄方杰、镇国大将军厉天闰、“小养由基(战国时楚国大夫,善射)”庞万春、枢密吕师囊。

兵部尚书王寅先后杀死了梁山4条好汉,城破突围时,又单挑梁山4将,最后豹子头林冲加入,合5人之力才杀死了王寅,堪比三国吕布。而小养由基庞万春,据守昱岭关,一人更是杀死了梁山包括史进、石秀在内的7条好汉,杀伤力十足。

方腊的8大将领,每一位手下都有数名或者十数名辅佐的将领。最弱的枢密吕师囊,带领手下12名统治官,再加上援军的支持,边战边退,虽然自己也是损兵折将,却先后干掉了5位梁山好汉。更不要说总共有8大将领,及其部下将领了。

而且,除了8大将之外,方腊还有镇守苏州的三大王方貌,及手下的八骠骑;镇守杭州的方腊太子方天定;另外还有包括8大将中邓元觉、石宝在内的四大元帅,二十四猛将,浙江四龙、太尉郑彪、太尉骠骑上将军杜微、天师包道乙、皇叔方垕、丞相娄敏等等,毫不逊色梁山108将。

梁山损失了70员将领,不完全统计,方腊一方损失的有名有姓的将领至少93人,其中被杀83人,失踪8人,投降2人。可见,方腊的实力与梁山好汉,相差不大。

其次,方腊据有地利优势,梁山大军多是攻城战,很多将领都死于乱军。

梁山大军首战润州城下,虽然大胜,可是在乱军中被箭射死,马踏身亡了宋万、焦挺、陶宗旺3员大将。而在宣州城下,同样损失了郑天寿、曹正、王定六3位好汉,均是被守城的方腊军扔下的磨扇,射出的毒箭所杀。

方腊可是占据着江南八州二十五县,每一个州城都不是可以轻易拿下的。再加上县城,以及拒守的诸如乌龙岭、昱岭关等险要。方腊占据了地利的优势,梁山军进攻,必然要付出代价。

再有,宋朝廷故意不予支持,南征方腊本就是一场殊死之战。

水泊梁山被宋朝庭招抚时,为了不被逐个击破,跟朝廷要了一个条件,就是梁山军及其将领,不可分散,必须保持完整。所以,宋朝廷对此一直如鲠在喉。这次让梁山军南征方腊,就是想让双方两败俱伤。

因此,宋朝虽然派了很多官军,但都跟着张招讨和大都督刘光世驻扎后方,从来都不会亲临前线作战。最后,还是在宋江的请求下,帮助镇守夺下的润州、苏州等州城。朝廷对于梁山军的支持及其有限,主要靠梁山军自己作战。

而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还在做着彻底洗白的美梦,必须灭了方腊。而方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也必须殊死一搏。在梁山军没有压倒优势的情况下,双方必然都会损失惨重。

最后,水泊梁山气数已尽,必须送这些好汉们上路了。

我们开篇就已经说了,梁山好汉征方腊,是梁山军的最后一战。以120回本的《水浒传》为准,此战从111回开始,一直到119回截止,共花了9回的篇幅,可见此战的艰苦、惨烈与重要。施耐庵之所以用这么多篇幅,就是为了一一交代,大部分梁山好汉都是怎么死掉的,只是有点稍显生猛。

在征方腊之前,梁山108条好汉,个个头顶主角光环,虽然历经无数次恶战,都未曾损失1人。现在,要全剧中了,真正的大老板,制片人兼编剧的施耐庵大笔一挥,诸位,领盒饭了。施老板还很大方,一次发了70份,这就是决定性的原因。

征方腊之后,剩下的38位梁山好汉,宋江、卢俊义、李逵被毒死;吴用、花荣在宋江墓前自尽;还剩下包括武松、公孙胜在内的33人在世。

在世的梁山好汉中,结局最好的一位,是混江龙李俊。李俊在宋江死后,带着童威、童猛、费保,一行4人去了暹罗国,就是现在的泰国。最后,李俊竟然成了暹罗国国王。不愧是混江龙呀,混出国,真成“龙”了。


奕天读历史


方腊聚众百万起义,最终攻占六州五十二县,建立了完善的政权,有精兵百万,战将千员,实力十分强劲。梁山虽然有108条好汉,但大部分都是杀人越货的强盗,真正文武双全的好汉没有多少。梁山好汉征方腊共出动了102名好汉,59人阵亡、10人病死、1人坐化,合计死亡70人;由此可见方腊的实力十分强劲,而梁山军队的素养并没有书中写得那么高。笔者认为梁山好汉阵亡过半才击败方腊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其一、方腊实力强劲;其二、梁山好汉能力良莠不齐;其三、朝廷后援不力。

方腊实力强劲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忽略,由于《水浒传》把梁山好汉的能力写大了,因此人们认为好汉们都是岳飞一样的军政大才,而方腊只是一个聚众造反的土皇帝。实际上方腊的组织能力与军事才能是远远超过宋江的,他能快速的攻城掠地,成军建制,其领导水平不下于洪秀全。方腊起事的基础是摩尼教,也就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明教,明教当时在江南地区是深得人心的;我们可以把梁山好汉比作中原武林里的六大派。熟悉《倚天屠龙记》的朋友们一定知道明教的实力可以做到以一敌六,而明教下面的五行旗更是精兵的典范。方腊的8位将领相当于大将军,手下各有不少的好汉大将,这些大将无名无姓而已;梁山的108条好汉并非人人都是将军,只是大家称之为108将而已。

纵观梁山的108条好汉,具备领兵作战能力的好汉有:卢俊义、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花荣、武松、董平、杨志、史进竺人。其他的人大部分只能是校尉、或者壮士,他们没有领兵作战的能力,只有冲锋陷阵的勇气。很多好汉只是有一身武功,不怕死,一个人打十个人没有问题;但是军阵上作战一个人想打十个人就很困难,因为方腊的军队训练有素,悍不畏死,阵形精妙,进退有序。江湖好汉遇到军阵,很难讨到便宜,逃走或有余力,要战胜则能于登天。戚继光用矿工组建了鸳鸯阵,这个阵配合得好的话,日本的高手武士都只能引颈就戮;可见好汉虽然是好汉,但是要跟训练有术的军队相斗,还是力有不及。

最后一点就是大宋朝廷对梁山好汉的支援力度不够,按朝廷的本意就是让梁山与方腊火拼,让两伙贼人同归于尽,然后朝廷坐享其成。宋江带着本部军马六万余人多次强攻方腊,求胜心切,犯了兵家大忌。宋江征方腊一点巧没有用,全是死攻硬拼,许多好汉都是死在方腊军的机关之下。《孙子兵法》曾说过: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宋江求胜心切,总是命令将士强攻,所以好汉们也死得快。朝廷很可能在粮响上多方面限制宋江,又强令宋江尽快平定方腊,这导致了梁山与方腊火拼后,梁山实力大减。最后提一句,剿灭方腊的人并非梁山好汉而是宋朝名将王禀!


大秦铁鹰剑士


说几个点。

第一,方腊手下可不仅仅只有八位将领。

方天定、石宝、厉天闰、司行方、邓元觉、郑彪、包道乙、庞万春、方垕、王寅、方杰、杜微、江南十二神、八彪骑、四龙等等(这里就不说具体职务了)。

还有方腊本人,每一个人拿出来都不比梁山的人质量逊色。

尤其是厉天闰,石宝和庞万春,都是梁山收割机一般的存在。

厉天闰杀了周通(武力值一般),张清(梁上八彪骑之一,仅次于五虎大将),间接还造成了董平(梁山五虎大将)的死亡。

石宝一个人干掉了五个:索超、邓飞、燕顺、马麟、鲍旭。

庞万春更加突出,带着部下一顿乱箭,让史进、石秀、陈达、杨春、李忠、薛勇、欧朋七个人说了再见。

可怜一下史进和石秀还有欧朋,前两个人在前期戏分很足,欧朋的绰号很帅,人气也不低。都死在了庞万春手里。


第二,战争的性质。

以前梁山和人打仗,基本上都是帮派斗争(祝家庄、曾头市)、打打官府、或者反官兵的围剿。这其中很多战斗可能也很惨烈,但是战争性质却不一样。

梁山当时在官府和其他帮派眼里是什么?是贼?方腊是什么?方腊自己称皇帝了。这就不一样了。

当贼了可以招安你,可以拿俘虏去领赏,能活捉尽量别杀(晁盖除外,剧情需要必须死),数数梁山的人被人俘虏过多少次,愣是一个人没死。

但是对阵方腊的时候,对不起,这是两个政权之间的战争了,还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方腊是造反逆贼,大家必须拼个你死我活。

这也是为什么梁山的郝思文刚被活捉,就被方腊那边给活剐了——大家拼的就是你死我活,不存在什么投降了就能有好果子吃的可能。


第三,梁山大部分的人不是死于单挑,而是死于乱军之中。

其实你仔细研究梁山死亡名单的话,梁山一八零八将里面,死于对阵单挑的真不多,很多人都是病死了(林冲、杨志、张横、穆弘、杨雄、孔明、朱贵、朱富、白胜、时迁,占了快十分之一)。

或者点背淹死了(侯建、段景住、施恩、孔亮),被毒蛇咬死了(丁得孙)。

乱军之中被杀了(太多了……)


第四,没带安道全。

神医没带上,这一点相当要命。如果带上了,可能病死的不会死,重伤的没准也能保住性命(徐宁中毒、李利、汤隆、蔡福重伤)。

另外就是没带公孙胜(哥们自己走了),超级大杀器如果带上了,估计能减少很多伤亡。当然,如果带上了,又会出BUG,干脆让公孙胜直接各种召唤金甲神人平了方腊就行了。


最后题外话,最终的死亡名单:

阵亡五十九人(排名最高的是秦明,最低的孙二娘)。

病故十人。

坐化一人鲁智深。


双侠李侃史


梁山好汉征方腊损兵折将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一,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有凑数之嫌。像只参加过智取生辰纲,作为正面人物只露过一次面的白日鼠白胜也能列入名单,可见这一百单八将的水分有多大。众多将领中能真正上得了战场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比如马军头领卢俊义、林冲、关胜等,步军头领如武松、鲁智深等,像杀人不眨眼的李逵也只是打打平民百姓或者小兵还可以,遇到真正的强者,只有吃亏的份儿。

其二、梁山众将大大小小也打过多次战斗,但是那都是小阵仗,真正的大仗还没有经历过,前期的战斗基本上是体现在众好汉聚义上,打仗的目的是为了一起上梁山聚义,所以都要留一手。而征方腊时却不同,方腊在南方可以说占有天时地利人和,而作为北方人的梁山众英雄,因为水土不服就损伤多人。另外,梁山好汉可谓腹背受敌,一方面是方腊,后面还有朝廷,朝廷的目的就是要你两败俱伤。

其三、战斗的目的不同。梁山众人征方腊是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得胜回去好封妻荫子,而方腊方面则不一样,他是被逼上绝路,只有死战一条路,胜利了就能活着,战败就必死无疑,狗急了还跳墙,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在南方经营多年的团队呢?

其四、梁山众人对于诏安也是分两派的,其中反对诏安的也占很大一部分,当初在梁山打家劫舍是为了大碗喝酒,大称分金,而现在打仗是为了给别人做嫁衣,所以有很多人已经想好退路了,基于此,战斗力自然会减弱。

总是分析,梁山征方腊可谓以弱敌强,损兵折将意料之中。


不会游泳了的鱼


方腊起义在历史中非常有名,而这次起义之所以那么有名,并不是因为它在历史中产生了多么巨大的影响,而是因为受到了《水浒传》的影响,在《水浒传》各种情节的渲染下,才拥有了如此之庞大的名声。

现实历史中的方腊起义发生在北宋末年的宋徽宗时期,方腊原本是一名普通的漆园园主,他有着和刘邦一样的性格,性情非常的豪爽、为人也十分服众,在当地算是小有人心。

因为北宋末年朝廷赋税的加重,方腊就产生了起义的念头,在他的振臂号召下,很多人加入了他的起义阵营中,然后自此展开了起义。

方腊的起义阵营发展得非常迅速,起义人数很快增长到了大几十万的数量。


在这几十万人数的起义队伍中,并非所有人都是自愿加入起义阵营中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被胁迫加入起义阵营中的。

而且,这几十万的起义队伍武器非常落后,他们并没有精良的弓箭、也没有厚重的盔甲以及其他朝廷军队配备的精锐武器。

有的只是一些寻常家用的朴刀或者其他根本上不了台面的武器,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其实都可以算得上是一支乌合之众。

不过在朝廷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这支乌合之众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们点起的起义焰火燃烧了浙江以及安徽、江苏、江西的一部分地区,他们甚至一度杀入杭州城内,把蔡京的祖坟给刨掉了。


不过在北宋朝廷调动十几万训练有素、久经阵仗、武器精良的军队来到后,他们的末日却来临了。

他们乌合之众的战斗力根本就不是宋朝正规军的对手,在这几十万军队如同散沙一般崩溃后,起义军的首领方腊很快就被宋朝军队给擒住了,连同他的家人一同被押到了河南开封,在那里被处死了。

自此,方腊起义才算是有了一个了结。

梁山108位好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厉害

接下来我们就回归正题,说一下梁山好汉和方腊起义的关联。

首先我们要清楚的知道,梁山好汉在历史中是并不存在的,梁山好汉只存在于施耐庵笔下的《水浒传》中。

因此,我们只能拿演义小说中的梁山好汉和方腊进行一番比较。

梁山好汉虽然说着好听,但归根到底他们只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土匪,什么36天罡,72地煞,名号听着是响亮,但要是拿来和方腊相比,其实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


而方腊的起义军再怎么不济,他们好歹也有几十万的大军存在。

不说他们只有8位大将,即便他们只有方腊自己一位主帅,凭借着那庞大的人数,他们也是可以轻易碾压梁山108好汉的,都不用费太大的力气。

用一句最俗的话说,就是用口水也能把他们淹死。

正如同古惑仔电影里的那些小混混们,在电影的艺术熏陶下,那些小混混们显得豪气干云天、仿佛无所不能一般,但他们的厉害只是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的。


如果让那些小混混们去直面武器精锐的毒枭部队,那他们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更不用说去直面真正的军队了。

梁山好汉和方腊起义军的区别,就相当于小混混和大规模毒枭部队的区别。

所以说一支队伍的实力跟有多少位将领其实是没有关系的,要判定一支队伍的实力,主要是看统领这支队伍的将领有没有能力、军队的士兵们战斗力强不强、队伍装备的武器精不精锐,而且梁山的108好汉也算不上是什么将领,他们都是普通的土匪而已。


孤客生


看《水浒传》前一百一十回,那叫一个爽。

一百单八将,个个自带主角光环,个个像打不死的小强,大闹东京,两赢童贯,三败高俅,虽然每次有三两个好汉受伤,但所幸都无大碍,休养一段时间又都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的了。


可是,看到后十回,画风突然变了,看的那叫一个憋屈,居然有58个好汉陆续领便当了,加上病死的,总共有70个好汉挂了。

并且许多好汉死的十分窝囊:

譬如宋万是被马踩死的,梁山好汉天天喝酒吃肉,看来平时疏于练习骑马了。

譬如施恩、孔亮、侯健、段景住这四位是被淹死的,水泊凉山,四面环水,这四人怎么就没学会游泳呢?


死的最惨的要数郝思文了,他被方腊军网住了不能动弹,最后被活捉,遭方天定凌迟处死,首级挂在杭州城头。

死的最令人痛心的要数张顺了,他夜里准备潜入杭州城,结果误入包围圈,最后遭万箭穿心而死,鲜血染红了池水。

死的最令人寒心的是鲁智深、林冲、杨志、杨雄、时迁,这五位都是得病而死的。

为何梁山好汉打高俅这么厉害,打方腊就不行了呢?方腊到底有多强悍呢?

首先方腊实力强劲。他手底下有著名的八大将领,分别是兵部尚书王寅、宝光如来国师邓元觉、南离大将军元帅石宝、护国大将军司行方、皇侄方杰、镇国大将军厉天闰、庞万春、枢密吕师囊。


这里面最厉害的当属兵部尚书王寅,这人堪称水浒中的吕布,他胯下一匹宝马名叫转山飞,一条钢枪使的出神入化,他数合之内杀掉了杨勇,一人力敌孙立、黄信、邹渊、邹润四将,后来林冲加入进来,合五人之力才杀死王寅。

其次方腊占据地利优势。梁山好汉打的大多是攻城战,而方腊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有毒箭,有乱石,有长矛,可谓城坚壁厚,极为难打。

况且,梁山好汉们又没有长枪利炮等攻城装备,就凭着一身胆气往前冲,不伤亡惨重才怪呢!结果光被毒箭射死的好汉就有十几个之多。


再次,后援不足。朝廷之所以让宋江打方腊,就是想让二虎相斗,坐收渔翁之利,恨不得让方腊和宋江同归于尽最好,所以朝廷对宋江的支援很少,只是象征性的派出官员督战,从来没有真正的投入战斗。

宋江打下了润州、苏州等地之后,无多余人马守城,在宋江万般请求之下,朝廷才最终派人镇守。

最后,施耐庵让他们死。《水浒传》开头说了,一百单八将上应天上星辰,是上天派他们来祸乱人间借以警示朝廷的,现在任务完成了,就该一一领便当了。


一半秋色


在这里纠正一下,方腊手下有8大将,并不是说方腊只有8名将领,而是有八名虎将。就像梁山好汉108人,也分五虎将、八骠骑一样。何况方腊占据长江下游8州25县,怎么可能只有8名将领呢?

梁山好汉征辽国、战田虎王庆,都毫发无伤,为什么在征方腊的时候损失惨重呢?

1、方腊势力强大,不弱于梁山。

方腊的八大将各个文武双全,武功高还有谋略。论武功丝毫不弱梁山五虎将,论智谋比得上“智多星”。就像八大将之一的尚书王寅,虽然他被方腊授予文职,但是一条枪使得出神入化。突围之时,单身匹马数回合枪挑李云、石勇。在孙立、黄信、邹润、邹渊的合围之下,丝毫不惧,最后还是在林冲的加入下,勉强将王寅杀死。

只一个王寅就这么难打。其他人也不必他弱,这让人怎么打。虽说梁山108将,但“水货”居多,半数人武功平平。平时称霸乡里,欺负个普通人还可以,真遇到高手,只有送命的份。

《水浒传》中,仅118回,就有24名梁山好汉丧命,可见战争之惨烈,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方腊集团的强悍。

<strong>

2、现实客观因素

梁山一直处于战时状态,没有得到休整,将士疲惫,战斗力下降

梁山接受招安后,先是被派往北方征辽,拉完了辽国,又被派去攻打田虎王庆。还没做休整,就又被派往南方攻打方腊

方腊一直在南方发展,以逸待劳,所以不好打。

再者南方地势多变,不利于大集团军作战,这又是不利于梁山方面。

<strong>


3、人心问题

由于招安问题,梁山内部就已经有分歧,这一切都被宋江压下来,但是这股情绪始终存在,所以一部分梁山好汉不愿意出力。而且招安后,攻打方腊只是奉命行事,所以梁山不怎么积极

方腊这边,对他们来说是家园守卫战,不拼命就没命。而且方腊起家是利用宗教,吸引了大量的教徒,愿意为方腊集团效命。

综上,梁山要想征服方腊,就必须付出出巨大的代价


九哥谈历史


征方腊的时候,宋江这边折损了多名大将。总共加起来的话,正偏将一共死了59个人。正将死了14个,偏将死了45个。可以说征方腊这一战中,水浒英雄折损的十分严重。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真的是很难受的。但是综合来说之所以水浒英雄伤亡如此惨重,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来说的话,108将去征讨方腊的时候,毕竟是去派兵攻打,所以不可能全员出动,所以派去的兵力有限。方腊也是一个比较厉害的头目,可以说他的兵力应该是与宋江他们不分上下的。但是由于宋江没有派出所有的部队来去攻打方腊,所以导致在兵力对抗方面宋江的兵力没有方腊多。这是第1个劣势。

第2点的话,方腊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虽然他的手下只8员大将。但是他的8员大将,其实都很厉害的。综合实力来说的话,也基本上和三十六天罡中的前20名差不多。意思就是说他的8员大将实力都是比较均匀的,不是那种特别强,但是是比较强的。所以水浒折损的大多也是那些偏将。他们的能力,没有那8个人厉害,所以就被那8个人所杀害。

同时我们从36天当中死去的那11个人的死法可以看出。基本上没有几个人是因为和那8个人1v1所失败的。基本上要么是被群殴致死,要么就是被乱箭射死,要么就是被炮轰死,要么就是半路病死。还有的就是前一个人死了后一个人去救,结果自己也把命搭进去了。而且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可能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当时水浒英雄在征讨大梁的时候,108将一个都没有死。但是征讨方腊的时候,竟然死了那么多,我想应该是作者故意为之。





努力的小孙


将者,万人敌也,韩信手无博鸡之力而败力拔山兮的项羽,鲁肃、诸葛亮等人也都是书生。个人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要到《三国》里去找。曹魏五子良将八虎臣就占领了整个北方,东吴十二虎臣割据了江南地区,刘备五虎上将再加上一个魏延就建立了蜀汉政权。看见了没有?这些建立王图霸业的枭雄们,手下也没多少大将。而许诸、典韦等人,虽有万夫不当之勇,但却根本进不了三国名将序列。如果用《三国》中的标准来衡量,梁山上真正可以称得上“将”字身份的寥寥无几。呼延灼、关胜等少数朝廷降将勉强算的上,吴用除了使阴招,玩小聪明,剩下真可以说是一无是处。至于林冲、秦明、花荣、索超、杨志、鲁智深、武松等人,虽然武艺高强,但基本都不懂得排兵布阵,难以像关羽、张辽、吕蒙等那样独挡一面说难听点,就是只有匹夫之勇。这一切可能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而其他的将领,除了朝廷派外,要么是鸡鸣狗盗之徒,要么就是江湖悍匪,完全就是一群乌合之众。真正能达到将字标准的,只有朱武一个,但他上山后一直遭到打压,排名在地煞序列,即便是被起用,因平时地位低,也难以统领其他人。再看方腊的部队,八个将军不但武艺高强,而且还都懂谋略,虽然只有八人,但却都是可以像关羽、张辽那样独挡一面的良将,所以梁山损兵折将不足为奇。单从书中看,方腊最终失败,是输在了战略上,如同红军五次反围剿和蒋介石打内战一样,总想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最终失败。如果方腊能有一个张良、诸葛亮一般的谋士,或者他本人能有曹刘或者孙仲谋那样的韬略,梁山军团可能会全军覆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