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躬耕地之辦丨宛有孔明前《岀师表》,襄有彦威《汉晋春秋》?

躬耕地之辦丨宛有孔明前《岀师表》,襄有彦威《汉晋春秋》?

[草庐对话,史称《草庐对》]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是一个历史公案,争论几百年了,始终也争论不明白,即使再争论几百年,我想也还是争论不明白。这是个学术问题,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角度,争论争论,炒作炒作,这不管对于襄阳来说还是对于南阳来说,都不是坏事。但新时期以来,由于有了旅游这个行业,名人、景区都可以变钱,这个正常的学术问题,就变成官司来打了,行政干预,金钱收买,情绪化的骂阵,强盗式的抢夺,成为文史界的一个笑柄。作为一个南阳人,我想,我们有范蠡、百里奚、张衡、张仲景等老祖宗的余荫遗风,就应该有这些老祖宗的涵养与风范,在这个问题上,笃定一些,大度一些,敦厚一些,这不是示弱,而是蔼然一笑。

蔼然一笑,不等于不争。

躬耕地之辦丨宛有孔明前《岀师表》,襄有彦威《汉晋春秋》?

[南阳卧龙岗•千古人龙石牌坊]

笔者是写小说的,对这场论争并不热心,看到一些骂阵式的文字,也只是笑笑。1983年秋天,《奔流》杂志开笔会,第一次到襄阳隆中游览,看到隆中的玻璃展柜里,翻开着一本发黄的线装书,大概是《大明一统志》,翻开的一页上的文字大致是:嵩山之南有岗焉,绵亘数百里,至宛城西七里许,戛然而止,此即孔明躬耕处也。当时对襄阳人的看法特好,这么客观、这么开明地对待历史。三年后,1986年春,《奔流》又在西峡县开笔会,笔会结束后又到丹江、武当山游览,途经隆中。隆中景物依旧,可是,玻璃柜里的《大明一统志》却不见了。当时就不禁一笑:襄樊的老兄们要耍心眼了。

笔者认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自己说的话,千百年来,刀刻斧凿,白纸黑字,没人改得了的,谁改,谁就是一个笑话。

那么,习凿齿错了吗?习凿齿在他的《襄阳记》中说:“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暑台。宅西面山临水……”习凿齿没错,说那么具体,这话是可信的。但他后来看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习凿齿心虚,他怕自己在《襄阳记》中说错了,所以,在下一部著作《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对《襄阳记》的补正或注释。但这里习凿齿把概念弄错了,诸葛亮说的是“躬耕”地,不是家。“隐居”是高士行为,诸葛亮不说“隐居于南阳”,而说“躬耕于南阳”,是谦辞。南阳人说习凿齿是为了争名人故意这样歪曲历史的,实际上不是,他那时还没有这样的名人意识,他是文化水平不高把诸葛亮的话理解错了,结果为了纠错而导致了真的错误。

这样释疑合理吗?再合理襄樊人也不会承认。因为这是推理,而不是证据。证据在哪里?在冥冥的历史里。襄樊人和南阳人都在寻找,都信誓旦旦地声称找到了新的证据。南阳人找到了许多古诗词,唐朝的、元朝的、宋朝的、明朝的;襄樊人找到了许多明清时代的地方志,山西的、贵州的、四川的、广东的。但看了以后,都不禁让人哑然失笑。南阳人的证据都是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派生出来的,而襄樊人的证据都是从习凿齿的“襄阳说”里派生出来的。

我们期待着,什么时候宛襄某一方能有一个独立的、与两个孤证平行的证据出来,给我们一个真正的惊喜?比如说,襄樊人在隆中挖掘到了一块汉碑,上刻:孔明由襄阳迁居此处隐居;又比如说,在史籍中发现了徐庶在汉献帝建安某年月日,向刘皇叔荐诸葛的一封信:襄樊青年诸葛亮,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今隐居于宛城西七里之龙岗下……

躬耕地之辦丨宛有孔明前《岀师表》,襄有彦威《汉晋春秋》?

[刘备南阳三顾茅庐访诸葛]

躬耕地之辦丨宛有孔明前《岀师表》,襄有彦威《汉晋春秋》?

作者简介:殷德杰 ,男,南阳人。著名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品:《院墙内外》《八月十六月不圆》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