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西安符號灑金橋清真古寺:清真北寺曾遭日軍兩枚臭彈襲擊半毀位移

西安灑金橋清真古寺,亦稱清真北寺,其建築年代久遠,歷史悠長,相傳元明時期已存,距今已六、七百年之久。世代以來,聚居於灑金橋、大麥市街、新寺巷、香米園、東舉院、廟后街等街坊的回族穆斯林群眾依寺而居、依坊而商地生活在這片熱土上。

在抗日戰爭時期,當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蹂躪中國大地的時候,古寺這一聖潔之地也未能倖免,竟然慘遭日寇飛機野蠻轟炸。1940年4月30日,兩枚炸彈分別落到大門內天井(古槐之西約兩米處)和大殿上殿南牆處,所幸兩彈均是“臭彈”,沒有爆炸,未造成人員傷亡。但由於猛烈的衝擊力和巨大的震動,致上殿半毀,後殿移位。由於猛烈的衝擊力和巨大的震動,致上殿半毀,後殿移位。日本投降後,經坊民出資出力,並多方募捐,大殿才得以恢復。穆斯林群眾對日寇的這一暴行痛恨至極,世代難忘。

西安符號灑金橋清真古寺:清真北寺曾遭日軍兩枚臭彈襲擊半毀位移

清真古寺是明朝時修建的,寺裡現在還保留著建寺時留下的門樓子和老槐樹。老槐樹歷經滄桑卻依舊枝繁葉茂,翠綠的枝葉拂著門樓上黑色的瓦片,舒服地向街邊伸展。走過了500年的風雨,這兩位樹“老人”依舊相互依偎……

西安符號灑金橋清真古寺:清真北寺曾遭日軍兩枚臭彈襲擊半毀位移

“灑金橋灑金”這段霸氣十足的歷史的確見於史料,這灑金的不是別人,而是唐玄宗李隆基。灑金橋名字的由來正是因為唐玄宗在這裡灑過金子。葛慧翻開《唐書·玄宗本紀》向記者敘述:開元年間,日本、東羅馬帝國等國的使節前來朝賀,還帶了一些金幣作為禮品。到了開元年間,唐朝國力強盛,唐玄宗又下令鑄造“開元通寶”金幣。這麼多金幣放在宮裡閒著也是閒著,一天唐玄宗突發奇想,在廣運門附近的宮城上大宴王公貴族,又叫文武百官在城樓下的橋上餓著。身為一代英主的唐玄宗為什麼要做這麼不厚道的事情呢?不一會答案揭曉了,成片的金幣從城門上潑灑下來,散落在橋上。起初大家還不敢輕易去撿,在明白了這是皇帝的犒賞之後,橋上的文武百官頓時不顧身份地搶作一團,因為這可是名副其實的“獎金”啊!

西安符號灑金橋清真古寺:清真北寺曾遭日軍兩枚臭彈襲擊半毀位移

在唐朝時,灑金橋名叫大橋街,在唐長安城的地圖上,清楚地標註著這條街的位置。大橋街能保留至今是因為它重要的地理位置。關於大橋街的故事要從廣運潭說起。唐長安城皇族們需要大量物資供給,以維持他們極盡奢華的生活,因此皇室徵用民夫打通水路並在長安城外開挖了廣運潭,以便把江南的絲綢、木材、珍珠源源不斷地運抵京城。這些物資在廣運潭卸貨後,要穿過長安城郭城再經由廣運門進入宮城。1978年在灑金橋西五臺中臺北側出土了唐昭宗光華二年的《大唐重修內侍省之碑》,證明廣運門內是西宮掖庭宮南端的內侍省。內侍省是唐代宮廷的近侍機構,掌管宮廷內部大小事務,而大橋街直通廣運門前護城河上的金水橋,因此這條街道是貢品進宮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它是一條通向唐王朝宮廷倉庫的黃金之路!

西安符號灑金橋清真古寺:清真北寺曾遭日軍兩枚臭彈襲擊半毀位移

一個在灑金橋廣為流傳的故事:宋朝的時候在灑金橋住著李姓三兄弟,一天他們推著獨輪車運木頭回家,傍晚從今天灑金橋十字過橋的時候,橋上有塊大石頭擋住了去路。大哥一腳踹過去,石頭沒有動,於是三兄弟就合力把石頭挪開,石頭晃了一下,竟一路滾到了他們家門口。第二天天一亮,三兄弟想起了昨晚發生的事,就到門口去看那塊石頭,誰知這石頭竟在陽光下格外耀眼,仔細一瞧竟然是一大塊金子!從此三兄弟家門口的這條路便被叫做灑金橋了。

西安符號灑金橋清真古寺:清真北寺曾遭日軍兩枚臭彈襲擊半毀位移

現在,灑金橋清真古寺已成為一座集穆斯林坊民進行正常宗教活動、弘揚伊斯蘭教、學習和宣傳國家的方針政策的中心場所。

西安符號灑金橋清真古寺:清真北寺曾遭日軍兩枚臭彈襲擊半毀位移

原古寺院落呈長方形,東西長79.4米,南北寬37.9米,佔地面積3000餘平方米,約合四畝半(市畝)。寺院原為一座具有古典風格的建築群。寺大門系敞開式“八”字形門樓,紅漆大門,屋簷下掛有清末書法家宋伯魯題寫的“清真寺”三字藍底金字木刻盤龍牌匾。門樓兩側是六間雙坡街房,門窗內開,分別做為阿文小學和沐浴室使用。大門內40餘平米的天井式空地上,除裝扮有奇石、花壇外,還挺立著一棵蒼勁雄偉、體形粗壯的大槐樹。傳說此樹是第一任掌教伊麻目所載種,距今已有數百年曆史,現樹身2-3人合抱,高12米左右,樹冠覆蓋面積約80平方米,雖年久樹心已空,但依然枝繁葉茂,現已由挪威“挪中文化友好協會”裴度先生捐資,並向有關部門申請作為國家保護樹木。

西安符號灑金橋清真古寺:清真北寺曾遭日軍兩枚臭彈襲擊半毀位移

走過天井,是青磚雕花木製紅漆門扇的二門樓,門樓上方鐫刻楷書“一真古永”四字,二門後坡屋簷下懸掛古人題寫的“民守良規”四字牌匾。後坡南北是曲徑走廊,走廊兩側便是南北兩偏院,南院是滿拉宿舍,北院是沐浴室及灶房等。進入二門是正院,院內有一棵巨大柏樹和兩棵梧桐樹,正院南北是舉行宗教活動和講經的兩座廳堂。正院自西經過幾階臺階,即是寬闊的月臺及假山兩邊有大型磚雕看牆。再西即是古寺主建築禮拜大殿。大殿為五間開,四簷進深並套建有10米深的上殿。大殿為巨柱、重簷、挑角、孔雀蘭疏璃瓦覆蓋,歇山式大屋頂,屋脊上裝飾著鴟吻和花卉等建築構件。大殿木質門窗及連架則是以花紋和斜十字格圖形雕刻而成。從大殿正面看,既古樸典雅,又雄偉壯觀。特別是大殿前簷券棚下懸掛著慈禧太后、光緒皇帝“賜予”的書為“派衍天方”、“教崇西域”金字牌匾以及歷代名流書家題寫的“道冠古今”、“普慈獨慈”、“興教建國”、“品學兼優"、“春風化雨”等匾額十分顯耀醒目。大殿兩側碼頭和看牆系磚雕荷花、蔓枝和山石形狀等圖案,建有兩座精美異常的磚雕角門。殿側殿後空地上有四棵高大粗壯的古柏,樹齡至少也有數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