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演技類綜藝的熱播,是否代表好演員的春天真的來了?

郭卓鑫


不是

演員本就無好壞之分,只有敬業和不敬業,角色的適合與不適合的區別。這些演技競技類綜藝節目對於新人是公開的學習課堂、對於成熟演員是獲取工作機會的大型求職現場。

《演員請就位》請來了四位導演作為導師對選手的演技進行點評,其中不乏凱歌導演和少紅導演這樣的名導。舞臺也是採用了一鏡到底的製作手法,及時將影片剪輯播放在現場大屏幕上。個人認為這樣的方式是有一點意義的,用了影視劇作品的手段,還原片段場景,給予演員表演空間。對於參賽多為年輕演員的綜藝《演員請就位》來說,教導新人意義大於競技。

同樣類型的還有《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浙江衛視的我就是演員系列已經來到了第三季。不同於前兩季的大咖當導師,這季變成了導演點評,演員老帶新的表演形式。但是很尷尬的是臺下的導演都是排練臺上演出的導演,整個現場就變成了一個大型感悟會分享現場。舞臺也是錄播舞臺的形式,臺下坐著百位現場評審觀眾。就像秦昊說的“不知道該按照什麼方式演,舞臺劇?話劇?音樂劇?”個人認為,所謂競技意義不大。

優酷出品的這個名為《演技派》的演技類節目馬上也要和大家見面了。從發起人於正的微博來看,大抵是一個演技教學的節目,由吳鎮宇、張靜初、張頌文擔任表演老師。希望這檔節目能夠為我們帶來更多驚喜。

任何的演技類節目的初衷都是好的,給予演員除了熒幕之外更多的表演空間,而演員能夠有勇氣站上舞臺接受挑戰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希望有更多的演員能夠從中受益,為影視劇發展帶來更多助力。


GREEN娛樂


《演員的誕生》為綜藝市場帶來了新的熱點,演技競技類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大眾視野,現如今《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演技派》、《演員的品格》同期競爭,是否就意味著好演員就迎來了他們的春天呢,我認為這僅僅是代表著他們的環境有所改善,但離春天還是有點距離。

綜藝市場並不能等於整個市場

在2013年以前,綜藝市場單一且蕭條,《快樂大本營》作為訪談類的綜藝節目一家獨大,直到親子類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出現,才打破這種局面,中國綜藝市場才正式開始打開,其他平臺也開始效仿,浙江衛視開始推出《爸爸回來了》,但收視效果一般,明顯不能趕超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才開始轉換視角,有了技類真人秀《奔跑吧兄弟》

在這時綜藝市場才開始繁榮起來,但同類型節目出現時間過長必然會導致觀眾的審美疲勞,最初《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這一系列老牌綜藝的衰退,節目製作者不得不尋求新的市場,《演員的誕生》這一檔節目的火爆,讓節目製作者們看到這一行業的紅利,才開始不斷有演技競技類節目的出現

就如同當初《我是歌手》打開了歌唱類的真人秀市場一樣,便立即出現《我們的歌》、《蒙面歌王》、《跨界歌王》等節目,但這就意味著歌手們迎來了春天?現實情況告訴我們,並沒有,即使是高人氣的薛之謙也得靠著綜藝養音樂這一愛好,歌手還是沒有演員掙錢,沒有迎來他們的春天,現在也一樣,這些綜藝只能改善好演員的處境,並不能迎來他們的春天,綜藝類型的市場領域的繁榮並不意味著相對應領域的人會迎來他們的春天

流量才是影響你是否看電視的第一步

一檔電視劇的上映,需要三個角色,投資人、衛視平臺、電視劇製作團隊,在這其中投資人在意收益,衛視平臺在意收視率,對於他們而言,流量的明星相對是投資風險最小的一種選擇,畢竟決定收視率的第一步是觀眾看,演員是否有演技只有觀眾看了才知道,而流量是影響第一步的重要因素,對於那些沒有流量的演員,在完成第一部上就存在著巨大風險,因此好演員想要迎來他們的春天,其實並不容易。

青春、愛情片佔據主要市場

現如今在市場上還是佔主流的還是青春、愛情片居多,而這類型題材的作品,主角都需要年輕人,觀眾群也都為年輕人,而一般演技派演員大多都是有一定歲月沉澱的演員,若這時讓他們去當主角,觀眾帶入感太差了,而要打破這一局面,只有在市場不斷改變的情況下,好演員的春天才可能來到。

現如今綜藝市場的改變,僅僅意味著演員生存環境會有所改善,那些僅有流量沒有演技的演員可能會面臨危機,但並不以為著好演員會迎來他們的春天,畢竟在資本主義市場下,流量是盈利的一個指標,不是嗎?


愛扒皮的姨太


我是得著,有話直說。

前有《我就是演員》、《演員的誕生》,後有《演技派》、《演員請就位》,秀演技、談理想、說辛酸的“演員真人秀”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了,綜藝節目終於不再是“選秀展示+模擬經營+遊戲競技”的老套路了,新花樣總能讓人眼前一亮。

之所以出現這麼多演員類真人秀,並不是演員們等來了“春天”,所謂展示“培養演技派的過程”,恰恰說明影視圈“寒冬已至”,上綜藝節目上才能秀演技,這才是演員們感覺冰冷刺骨的人生體驗。

綜藝節目賣得是“真誠的人設”,通過一系列設計與策劃,在節目中給出了一系列半真半假,才能引發觀眾的熱議,這是綜藝節目長盛不衰的核心競爭力。

不過,中國的娛樂圈最擅長跟風,看到演技類節目人氣上來了,各衛視、各視頻平臺馬上一窩蜂的衝上去,這邊是成名演員之間的“神仙打架”,那邊是知名導演出卷考驗新人演員,看起來百花齊放,內核是千篇一律,大家都在炒作話題、輸出看點、製造“雷語”上下功夫,演員和他們的演技,更像是這些綜藝節目的陪襯和背景。

“演員真人秀”節目凸顯出演員們的焦慮感。多年前,國內的演員隊伍依然是中戲、上戲這類專業高校培養出來的,這是一個有學歷門檻、需要“科班出身”的職業;現在,只要顏值出眾、流量擔當,不管是曾經學過啥、打哪來,都可以大銀幕上領銜主演,讓演了多少年戲的老戲骨、實力派陪襯自己。

演員都成了“包裝”出來的,演技也可以靠粉絲吹出來,這不利於一個演員的長久發展,在影視全行業寒冬已至的當下,沒有好演技就沒有好作品。

不管是《演員請就位》中,“戲齡”滿多年、處女座便是演技巔峰的演員們,還是《演員的誕生》中,在多部大IP戲中領銜、至今拿不出什麼像樣演技的主演們,都在節目中被一針見血的批評、指點。他們自己也清楚,上這樣的節目,搶流量可以先放一放,重點還是補“欠賬”。

職業瓶頸對一個演員是毀滅性的,總是在自己的舒適區演戲,觀眾就永遠看不到你的進步,不管是“老流量”的楊冪,還是年輕一代“流量王”的李易峰,都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才有了《寶貝兒》、《築夢情緣》、《動物世界》這類“不同以往”的影視劇。

沒有那麼多優質資源的演員們,需要像在《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這類節目中展示自己,請真正站在影視圈金字塔頂端的專業人士,給自己指點迷津、指出方向。這也恰巧暴露出前些年一輪高過一輪的影視投資過熱,繁華浮躁的表象背後,整個行業的隱憂與短板。

對演員來說,好演技當然重要,但只要流量當道的市場態勢一天不改,純粹靠演技就能上大戲就不可能完全實現。影視劇作品本來就是“易碎的藝術”,容不得這麼反覆的折騰,風氣轉變需要時日,至少一些圈內人看到了問題,正在做出努力。


得著說


我並不認同題主的這個說法,影視劇和綜藝節目是有本質區別的,對於一個演員來說,他們的春天永遠都是在影視劇之中的。而綜藝節目對於演員來說,永遠都是一份上不了檯面的工作,哪怕是撈金再怎麼容易,都不及影視劇對他們演技的認可。

下面我想從三個角度來談下,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首先,如果說一個演員需要在綜藝節目中來表現自己的演技,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那麼在我個人看來,他或許還算不上是個好演員,或者說他的演技還不夠全面,只適合在綜藝節目中出演一些特定的“片段”而已,當他真正去演影視劇作品的時候,或許能表現出來的演技實力,並沒有那麼的“亮眼”。



其次,如果說一個好演員因為無戲可演,只能通過參加演技類的綜藝節目,才能有機會獲得觀眾的掌聲與認可,那就只能說這是行業的悲哀,逼著一個好演員不能去影視劇中大放異彩,只能委身於綜藝節目。而通常綜藝節目對於好演員都是“不友好”的,因為他們更喜歡“流量”,他們準備好的“機會”,未必就是屬於好演員的“春天”。



最後,各行各業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情況,娛樂圈更是如此。而對於一個演員來說,不是每一個好演員都會經常待在“春天裡”的,就連正常的天氣變化,都有一年四季之分,又何況是在風雲變幻的娛樂圈呢?如果對於一個演員來說,他們想指著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來給自己增加出演影視作品的機會,我估計這個想法過於天真了一點,畢竟現實還是很殘忍的。



所以綜上所述,就算一個演員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再怎麼出色,只要他沒有獲得“流量”的認可,對於他在影視劇方面的幫助就並不會很大。當然,如果他能在綜藝節目中,炒出什麼高熱度的話題,或者是樹立一個人氣比較高的“人設”,那我估計他的“下一部”作品,只怕很快就要來了。


娛影閒探


演技類的綜藝確實能讓觀眾一睹演員的水平和才華,像周迅、李依曉在影視劇中的表現也讓人回味無窮。現在新生代迭起,個人認為現在的影視劇潮流大多偏向言情偶像,都市劇,越來越多的新人上陣。好演員的春天也需要碰到一個識馬的伯樂才能發揮餘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