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年輕人自救指南》:蔡瀾寫給焦慮不安的年輕人,簡單生活的智慧

《年輕人自救指南》:蔡瀾寫給焦慮不安的年輕人,簡單生活的智慧

01.人總是要有些目標的,而目標也是要有所選擇的

有這樣一青年,遊手好閒,不知以後要做些什麼。忽然有一天,當他伸手進口袋時,發現口袋裡有一封信,叫他去考一所出名的大學。於是,他隨著信的指引去做了,並出乎意料地成功被大學錄取。

接下來的人生,每到一個轉折點,他的口袋裡都會出現一封信,信中指引著他去做些什麼,只要按著信的指引,總是會順利達成信中的目標。比如大學畢業後去一所大公司工作,比如去追求一位名門淑女,再比如辭掉工作去接手一個瀕臨倒閉的廠子......在信的指引下,他的人生在向著一個又一個目標挺近,並最終擁有美滿的家庭,成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原以為,這樣的人生已是不可多得,信卻並未中斷,接下來的信讓他更改出差時間,他照做,從而躲過了一次飛機出事。最後一封信的出現,是要他參與政治。因為有著一次又一次服從後的成功,他毫不猶豫地選擇照做。從區議員做起,一步一步成為高官,只是,口袋裡再也沒有出現指引他人生的信。於是,他的人生失去了方向,直到一位年輕人循著信的指引,拿著手槍出現在他的辦公室裡。

原來,年輕人小時候有著正常的童年,卻在偷了一輛腳踏車之後,發現了強烈的滿足感,於是變本加厲地搶東西,甚至還打傷人,他在口袋裡的信的指引下越陷越深,直到拿著槍走進那個辦公室。

《年輕人自救指南》:蔡瀾寫給焦慮不安的年輕人,簡單生活的智慧

這是蔡瀾先生著的《年輕人自救指南:蔡瀾寫給焦慮不安的年輕人》一書中的文章《手紙》講述的大體內容。亦是是幻想小說家星新一在其作品《手紙》中匪夷所思的構想。

在這篇文章中,口袋中的信是牽動兩個人行為的重要媒介,一個是正面的努力與奮進,一個卻是不斷地在打人與搶劫中沉淪。讀到最後,終於回味過來:信只是預示著心之所向的目標,用好了是充滿希望的陽光人生,用錯了卻是絕望的人性沉淪,而槍的出現,預示著無目標的人生,不如就此了結。

蔡瀾老師的文字總是在不急不徐,充滿幽默感的言語間,讓人久久回味。本書是蔡瀾先生寫給年輕人的一本散文合集。收錄的是蔡瀾先生關於懵懂的青春、繁雜的生活、年輕的奮鬥等方面的內容。並針對年輕人的煩惱和焦慮,比如就業、生活、購房、分手、自我懷疑等等難題,給出 “蔡式解決法”。

《年輕人自救指南》:蔡瀾寫給焦慮不安的年輕人,簡單生活的智慧

02.學習嬉皮士精神:把一切簡單化,不管在處理事業上或感情上

在《長不大的商人》一文中,蔡瀾先生提到了20世紀70年代的嬉皮士,這群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書看得多。從歷史中明白過去的人怎麼失敗,自由時多麼可貴,以及坦誠交友,並得到別人的信任,伸出支持的手。

70年代的嬉皮士,因為反對大企業的壟斷和父母親的控制而離家出走,到處流浪,他們熱愛生命,努力學習,頭腦靈活,而這種的精神,是由60年代疲憊的一代培養。

在文中,蔡瀾先生稱60年代為疲憊的一代,70年代的嬉皮士,90年代至21世紀初則為雅皮士。

疲憊的一代,是憤怒青年反抗制度,到處遊行的一代,這一代人中產生了不少出色的作者和音樂家。而疲憊一代的老祖先,是思想自由奔放卻不善經營的一代。

嬉皮士則是驟醒後,瀟灑投入到商海中搏擊的生意人。他們在商海中的表現,又分為兩種,一種搏命,成為鉅富;另一種安逸與平凡,只是開間小店聊以生存直至終老。

雅皮士卻充分驗證了物極必反四個字,他們作為嬉皮士的子女,卻看不慣父母的做派。他們思想開放,卻安逸與規律生活,平凡白領的角色。雖則思想較為開放,卻知道成功離不開努力,也因此建立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只是好附庸風雅,生活卻枯燥無聊,在文化上的根並沒有扎穩。

雅皮士的子女在溫室中生長,自小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一頭扎進電子遊戲中,拼命嚷著社會的不公,最後變成了雙失青年。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在社會中活著,必然要錢,但人格是應該有的,為了錢,鞠躬作揖,舔著臉極力恭維,像狗那樣跟著上司,做強笑狀,不免失了人格。

蔡瀾認為,氣焰也應該有的,但是內藏的,不應表露。年輕人沒了氣焰就像老人。如果能夠把憤怒化為力量,才能學到嬉皮士精神。

將一切簡單化,不管在處理事業上或感情上。只要去做了就要一心一意,失敗了也不後悔,重新來過。選大家都喜歡,但傳統人士不接受的事去做好了。保有童真,對人坦誠,只要基礎打得好,能刻苦耐勞,沒什麼事難倒你。

《年輕人自救指南》:蔡瀾寫給焦慮不安的年輕人,簡單生活的智慧

03.凡事往好處想,人生就得有趣地活著

記得有段話是這麼說的,曾以為過不去的坎,回頭看一看笑一笑,都是小事。也就是說,當下你覺得很重要很重要,做不好,哪怕是出個小錯誤都會要人命的事情,到明年或是等到若干年後回頭再看,會忍不住搖頭輕笑,認為那時的焦慮和擔憂真的有些小題大做。

就像我們小時候打破了一個碗,當時嚇得不敢動彈甚至哇哇大哭,覺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但其實,那隻不過是一個碗而已。記得前段時間看到的一則新聞,一位小男孩因為調皮,打破了教室的玻璃,老師要求他賠償,可這位小男孩卻嚇到寫遺書跳樓......其實,那隻不過是一塊玻璃而已,賠不了幾個錢,可是,小男孩卻跳不出自己內心的恐懼,一心覺得那是多了不得的大錯。

我們總喜歡將一些事想象得太過嚴重,並不自覺地給自己施加壓力,甚至在心裡一遍一遍暗示自己:完了完了,疏忽了,死了死了,做錯了,肯定要被罵死了。但事實上呢?你依然活得好好的。

就如蔡瀾在《凡事往好處想》一文中寫的那般:

“人,只要生存下去,總會過的,過了就變成好笑。”

壓力的死對頭是好玩,什麼東西都把它變成好玩,壓力自然減少。所謂境由心生,大多數的嚴重和壓力都是你想出來的。

有一則小故事講到一位夫人在喝茶時,不小心打碎了茶杯,於是她萬分自責地說,“又少了一個茶杯。”此刻,她的丈夫卻回答,“不,我們多了一個茶杯蓋。”同樣一件事,不同的心境得出不同的答案,一個想到的是失去,一個想到的卻是獲得。相較於失去,想著獲得的人會更加快樂。

雖說這是自己騙自己的阿Q精神,卻沒什麼不可以。總往好處想,人生觀會變得豁達。

《年輕人自救指南》:蔡瀾寫給焦慮不安的年輕人,簡單生活的智慧

在如今這個販賣焦慮的時代,讀一讀蔡瀾著的《年輕人自救指南》,於點滴中感知生活的本質,懂得奮鬥的必然;於身邊人事中學會放下與淡泊;於盤中美食中汲取生活的樂趣。

就像蔡瀾先生說的,年輕時總要挨點苦的。能出人頭地的,都要在年輕時有苦行僧的經歷。所得到的,才能珍惜。對於人生,才更能享受。

在現實中認清自己,在焦慮中勇於自救,在困局中重塑自我。

生老病死為必經過程,既然知道有這麼四件事,還不快點去玩?

凡事往好處想,人生就得有趣地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