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评价北宋著名词人张先?

勇敢坚强ygjq


首先说,他的朋友圈,欧阳修,晏殊苏东坡,梅尧臣等人都和他关系不错,和当时柳永比肩。但是现在知道柳永的比张先的多,主要是因为柳永有三件比较厉害的事,第一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东坡说不减唐人高处。第二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第三,奉旨填词。但是名气不代表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苏舜钦梅尧臣是,当时诗坛领袖人物。

欧阳修晏殊苏轼这三位不必说了大家都清楚,是什么级别人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张先也当仁不让。

因为在安陆县待过。被人称为张安陆。《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这是张先的另一个名字。

张三影是自封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张先生平所得意。所以后来人称为张三影。

一诺评,张子野词,不花间娇娆,不部五代后尘,乐府余音当时唯子野一人可得而已。一诺最爱其,入破红腰舞乱旋,之句。

政治没什么大作为,也没什么大过错。

男女的事,从年少风流,到老当益壮,史上罕见以。

这里就不八卦太多了。像什么泡尼姑,取小妾烂大街的事说了也没意思。说个官妓索曲的故事吧。

张先老年在杭州待过一段时间,给很多官妓作词,却把同为官妓的龙靓忽略了。于是龙靓给张先写了一首诗索词:“天与群芳千样葩,独无颜色不堪夸。牡丹芍药人题遍,自分身如鼓子花。”张先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于是写了一首双调《望江南》回赠: “青楼宴,靓女荐瑶杯。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 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这个事和苏东坡的李琪的故事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东坡拿老杜说事,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留诗。张先比较玩套路,直接夸,这样比东坡来的实在点。反正那时候流行这个,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欧阳修非常欣赏张子野的词。却没见过,第一次张先去拜竭欧阳修,欧阳修就像曹操迎接许攸那样,来不及穿鞋,趿拉着迎接他。道,莫非是桃杏嫁东风先生?可见其功力。

说到这里基本上也差不多了。写四句顺口溜作为评论张先的结束语。

东坡莫笑老张先,

本自风流一少年。

我爱君家词更好,

谁言不若柳屯田。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时光倒转到九百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在北宋时期,东京汴梁城中的一所宅院内,欢快的丝竹之声不绝于耳,一个年逾花甲的老者身著新郎装不时地招呼着前来贺喜的士大夫们,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突然一个家童来到这位老者身边耳语几句,老者听后,更加精神矍铄,向外迎去,前方不时的传来道贺之语,“啊哈,子野兄,恭喜、恭喜呀”,“哈哈,东坡兄、阅道兄,毅夫兄,公择兄,快快有请”。



这场面,各位一看便知,这位老者今日正值大婚。你道这位老者是哪位,会有这么多大咖来参加他的婚礼。


诸位大咖贺喜的这位子野兄姓张,名先,字子野,今浙江湖州人。公元990年生于官宦之家,北宋词人。1030年,人生至四十一岁时高中进士及第。曾先后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判官等朝廷命官。


从1064年,七十五岁后官至尚书都官郎中,今日的他已八十高龄,但对生活的热情可谓是不减当年呀。


各路贵客已至,那就开席畅饮吧。文人士大夫的喜宴上,吟诗填词那是必有的节目啦,酒过三巡后,这位老郎官的心情欢乐至极呀。嘿嘿,我要让你们羡慕、嫉妒、恨。


嗯,老兄我虽然已经八十了,但我心里是和你们一样的,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呀。有个秘密我只对诸位好哥们分享啦,我这位小美人今年芳龄一十八岁,老哥我八十,刚好、刚好。来来来,喝酒、喝酒,老哥我先作诗一首助兴,诸兄随便。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此时的苏东坡因原配病逝,刚娶了小他十一岁的小姨子,按说他应该是让诸兄羡慕的第一人选,但今日不同了,可能是因为心里有酸的因素在吧,便借此题调侃了一番,随即吟诗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呵呵,高手就是高手,黄话都说的这么高雅,简直是让人无法拍砖。用白色的梨花喻指白发的老郎张子野,用娇艳欲滴的海棠花喻指青春年少的美娇娘(东坡兄,i服了you)。

各位老司机看到此处可能会有疑问了,这位老郎已经这么一把年纪了,这战车还能开的动吗?


各位你还真别小瞧了这位张司机,这战车一开可就是八九年呀,战绩还颇丰,两男两女(是否羡煞各位老司机)。


那么这位老司机年轻时又会是怎样的呢?一位风流倜傥的才子,身边又怎么会缺少红颜佳丽。从他的诗词中可见一斑,一首年轻时写的小令透出了些许的风流韵事。


《一丛花》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闺怨词,上阙追忆别时情景,围绕一个“情”,直陈离恨。下阙摹画别后孤境,复言痴心。



登高怀远,但心中的伤痛何时才能了呢?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又没怀过春呢?情浓时,问世间万物那个比的。离别时的哀愁就像那千万枝柳条随风乱舞,归何处。


东街上那纷扬的飞絮啊,迷蒙一片。渐去渐远的马儿不时嘶叫,扬起的尘土绵绵不断,你让我这闺中之人到哪里去寻觅情郎的行踪?


池塘里的春水溶溶,一对鸳鸯纵情嬉戏,让写词之人好不羡慕呀,联想到自己独居闺苑的当下,怎能不惆怅。


池中的小船儿往来于南北两岸,离别只在一瞬间,而我的郎,你在何方,何时能相见,独倚栏杆,怨看夕阳。


每当黄昏之后,我怀着怅惋的思绪走下画阁,不情愿的收起梯子。不觉中一弯斜月便照进了帘栊。


心情坏到了极点,看着窗外的夜色,独自无人怜爱,这世间,我只愿得一人之心,白首不离,足也。


正所谓月到圆时月即缺,情到深处情转薄,幽恨满怀,细细想来,真不如那桃花杏花,还知道及时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怨人之语,自古有之,“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你曾经对我许下的盟约,是否还能抵得过地久天长的岁月。


各位你道这张子野词中写的是什么事,一个男人家怎么又是爱又是怨的。这其实是文人惯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啦,文人们大多喜欢用假借美人的口吻表达感情。


张司机的这首词实是写一个和他曾经私约过的一个小尼姑的场景啦,原来张司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个风流倜傥一表人才的大才子啦,各处的赏花赏月那是少不了。


天天的风月场所去多了,也会厌烦的。这天,心想我得去静一静的地方让身体歇息歇息,于是悠哉到了一所尼姑庵中,香客稀少,庵内静寂,那就转转吧。


嘿,此处别有洞天,景致宜人呀,进去瞧瞧。这位施主,此处是寮房,外人未经允许不得进入。


哦,寻声瞧去,呆目良久。且看:两道似蹙非蹙的柳叶眉,一双秋水盈盈的双眸,真个是,面似桃花含春水,腰似杨柳醉东风。


天赐佳人,如此这般一来二去的,两人好上了。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时间长了,纸怎包的住火,幽会之事给庵里的老尼姑们知道了。



这还了得,老衲的弟子你都敢泡,好你个小子。如此一来好事就这样给拆散了,可怎会甘心,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且看老尼如何管教,都是过来人,打骂是没有用的,于是囚小尼于一池中阁楼,让你们不得相见,死了这条心。


烧起的火怎会一下子就能灭掉呢,没安静几天,他们就开始行动了,这晚夜深人静,老尼们也都已入定了。


小尼姑便偷偷地从梯子上下来,这把梯子还真成了他们穿墙翻苑的好帮手,如此这般,这池岛中的小阁楼便成了他们幽会的场所了。


事后,张子野回味此事那是毫不快哉,万分留恋不舍呀,于是乎就写了这首《一丛花》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情怀。


当然,这只是张子野一生中的一个小小的撩妹插曲了。我们这位张大才子可谓是,撩妹、做官、写词三不误呀。


因在《天仙子》一词中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成了千古传颂名句,奠定了其在北宋词坛的地位。



后因在《归朝欢》中有“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中有“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自举为其平生的得意之句,故世人称之为“张三影”。


张先在其八十九岁时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他的这位小妾也在他死后没几年病逝了。张先的一生可谓是圆满的,官场几乎无风波,生活中不时的惊艳滋润。


张子野

轩辕

昔日年少会小尼,

今朝耄耋娶娇妻 。

青云平步张三影,

羡煞诸多老司机 。


轩辕说文史


张先,北宋著名词人,时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多有往来。文采斐然,尤其擅长小令兼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而受世人赞扬。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其又言:“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亦令我思子野不置。”

张先因其名诗先后有过三个称号:

“桃杏嫁东风郎中”

《过庭录》有言:‘张子野《一从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盛传,欧阳修尤其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在南地,以故圣都,谒永叔,闻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是否得此称号。

“张三中”

张先《行香子》词末句“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时人皆爱,而冠以张三中雅号。

“张三影”

张先,先后有三首词,皆因其影用得精巧绝妙,而又意境幽微。“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因此三影而获张三影,代之张三中。

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一反映士大夫之诗酒生活、男女之情,二反映都市社会之生活现象。皆能语言工巧,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又兼凝练,以工巧之笔展现一种朦胧之美,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过渡中不能忽视的功臣。纵观词史,以因作品而获称号的人不多,而一连获三的,更少。我们估且不管张先之私生活如何,若单论诗词,恐其作品不可不阅也。

彦书诗词美文,欢迎喜欢诗词散文的朋友转发关注,感谢大家!


彦书诗词美文


中国古人能够活到耄耋之年实属罕见,而北宋词人张先就是其中之一。活了八十九岁。

有着张三中、张三野绰号的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天圣八年进士,做官做到了尚书都官郎中。

张先的诗句精工而受人称赞。《古今诗话》中说:“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

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

后来,人们就称呼他张三影 。

张先的词沿袭宋初婉约派词风,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偏于纤巧冶艳。

早年以小令和晏殊、欧阳修齐名,后又写慢词和柳永齐名。其词风含蓄蕴藉,情味隽永,尤其是小令很有风致。

他是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词家。有《安陆词》,又题《张子野词》。

小令一首 玉连环/解连环

来时露裛衣香润。彩绦垂鬓。卷帘还喜月相亲,把酒更、花相近。西去阳关休问。未歌先恨。玉峰山下水长流,流水尽、情无尽。


闲看秋风999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张先《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提到北宋词人张先,首先会到想他的绰号“张三中”和“张三影”,还有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所赠的“‘桃杏嫁东风’郎中”。张先(990/1078),年八十九而卒,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大家里,可以说是一个长寿者。

“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张先擅长小令,他的词大多反映的是士大夫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在当时就很有名。他的词意韵恬淡,内在凝练,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在两宋婉约词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家。张先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隐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交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是张先临老伤春之作,也是其词中的名作。著名的北宋词人宋祁极其赞赏其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并称张先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在当时能得到欧阳修和宋祁两位大家的赞誉,不能不说,张先在词作方面的影响很大。

“日曈昽,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张先《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再有《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皆被张先自认为是他人生中得意之作,并自谓张三影,世人也随之都称他为“张三影”。


沧海人间


张先(990-1078),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著名词人。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因而一生流连风月,听歌看舞,潇洒自在。关于流连风月之事,北宋文学家苏轼曾作七言绝句《一树梨花压海棠》,用来调侃好友张先在八十岁时迎娶十八岁小妾。


张先所作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所作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文人雅士,潇洒风流,关于其风韵往事可以笑之一谈,其作品还是有些鉴赏价值的。其作品题材有以下几点:

1.听歌看舞的场面和感受

传神地表现歌姬的才艺和表演时的情态,使人如临其境。如《减字木兰花》写舞姿:“垂螺近额。走上红裀初趁拍。只恐轻飞。拟倩游丝惹往伊。”他尤其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传达出琵琶.胡琴等美妙动人的乐音,如“三十六弦蝉闹,小弦作团。”

2.独具匠心,描写自然景物。

善于通过物影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并因此得名“张三影”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莲压卷花影”,“堕轻絮无影”。

张先词内容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但他从两个方面改变词的发展方向。

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扩大了词的实用功能,在文人雅士的社交场合,用词来酬唱赠别。

二是题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现存165首词中,70多首用了题序。有的词序文字过长,有一定的叙事性。如《木兰花》:“去春自湖归杭,忆南园花已开”正因为如此,张先词被人视为“古今一大转移”(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绾书阁


张先,字子野,生于990年,卒于1078年,北宋著名词人,又因其做过安陆县知县,故又被称为“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等人登山临水。其词与柳永齐名,曾因三处善用“影”,又被称为”张三影“。具体如何,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文学上:其词语言工巧,情韵浓郁,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男女之情和相思离别,真实描述了当时的都市社会生活。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功臣,意蕴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在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

生活上:张先年轻时,与一小尼姑相好,严厉的老尼姑把她锁在池塘中的一阁楼上,每次夜深人静时,张先便划船过去,与之相见,但二人后来被迫分手,张先依依不舍,写下《一丛花》寄意。

好友苏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正是其生活写照。在八十岁时,张先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女子为妾,并在一次家宴上赋诗一首: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苏轼当即附上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张先与欧阳修相交甚好,受赠”'桃杏嫁东风'郎中"。欧阳修所称甚是与张先相符。张先一生吟诗作词,登山临水,把酒言欢,与友同游,风流富贵,健康长寿,这般生活实在是令人羡慕不已!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三千東流水


说起张先,许多人也许不熟悉,但是提到苏东坡的一句名诗“一树梨花压海棠”大家应该就很熟悉了。因为苏轼的这首诗写的就是张先。张先到八十岁的时候,又娶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姑娘。他的好朋友苏东坡调侃他就写了“一树梨花压海棠”这句诗。这是一首很有画面感和隐喻味道的诗。一树梨花显然是白发苍苍的张先,娇艳迷人的海棠,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张先,字子野,北宋文学家,词人,有一百八十余首词作流传于世。张先是北宋文学史上最开心快乐的词人。他运气好、心态好,一辈子乐乐呵呵写情诗,把婉约词写到了极致。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通过几首诗来了解一下这位风流的诗人吧。

行香子·般涉调

舞雪歌云。闲淡妆匀。蓝溪水、深染轻裙。酒香醺脸,粉色生春。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断钟残角,又送黄昏。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张先是词人之中外号最多的人。因为张先曾经做过安陆县的知县,所以,被称为张安陆。张先在这首《行香子》的词中写道:“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所以又叫张三中。张先写词,喜欢用“影”字。他比较得意的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和“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后来,人们就称呼他“张三影”。这首词读来让人顿觉一种淡淡的美好之意,特别是最后一句设计的十分精巧。

千秋岁·数声鶗鴂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这首《 千秋岁 》写的是悲欢离合之情,声调激越,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天不老,情难绝”。这两句化用李贺“ 天若有情天亦老”诗句而含意却不完全一样,此处强调的是天不会老,爱情也永无断绝的时候。这爱情是怎样的呢 ?“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丝”“思”,谐音双关。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警策”之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 ,这时东窗未白 ,残月犹明。这首词韵高而情深,含蓄又发越,可以说,兼有婉约与豪放两派之妙处。

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手执酒杯听人唱《水调歌》,想借听曲喝酒来排解忧愁,一觉醒来天已过午,醉意虽消,但愁意未减。年轻时的美好时光已经逝去,几时还能再回来?值此人生暮年,感叹年华易逝,以前的美好时光只能存在于回忆之中了。夜晚水禽并眠在池边沙岸上,明月冲破云层的阻碍,晚风吹起花枝,影子在月光映照下婆娑摇曳。拉上一层层的帘幕遮住了摇摆的灯焰,风更大了,人们也都已睡去,经过这场晚风,明天园中小路上应该满是片片落花吧。这首词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这句“云破月来花弄影”了,特别是一个弄字,意境全出。






草夕寸品文史




张先,又称子野,北宋著名词人,他工诗善画,以词名闻天下,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上影响巨大,清末词学理论家陈廷焯评张子野词云:才不大而情有余,别于秦、柳、晏、欧诸家,独开妙境,词坛中不可无此一家。

我们都知道,自太祖、太宗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以来,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迅猛增加,“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成为宋代士大夫典型的特征,当时文人词也达极致,词坛百花齐放,众多词人也常常会因为一两句佳句而得到一个雅号,比如秦观因为那句“山抹微云,天连衰草”被称为山抹微云秦学士;柳永因为那句“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被称为露花倒影柳屯田;贺铸因为那句“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被称为贺梅子。宋祁因为那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叫做“红杏尚书”。

而张先,大概是雅号最多的词人之一了,曾经做过安陆县的知县,所以,被称为张安陆;又因为那句“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被叫张三中;而他本人却比较喜欢别人叫他“张三影”,他喜欢写“影”,最得意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和“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三句。

张先一生,八十八载的光阴,历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朝,生前与欧阳修、晏殊、东坡等巨擘交游甚广,一生官不显达,却也平稳富足、波澜不兴,作为宋初文坛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宋史》却无立传,生平多不可考,如今流传下来的也多是些生活趣事和风流韵闻,苏轼曾称这位词坛前辈“人善戏谑、有风味”,可以想见,张先的一生或是疏放浪漫,极富情趣。

或许是因为一生身处小官,没有多少“忧世”情结,他致仕后的晚年生活,更是岁月安好,悠闲自得,在东坡为他所写的《祭张子野文》中有描述:

“坐此而穷,盐米不继”、“不问从来生计薄,题簌盈阁是家藏”、“优游乡里,啸歌自得,有酒辄诣”、“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



十咏图

寻常家庭,少年勤学

990年,张先出生在乌程一个寻常家庭,并非官宦之家,祖父张任生平仕途已无可考,《齐东野语》对其父亲张维有介绍:

少年学书,贫不能卒业,去而躬耕以为养。善教其子,致于有成。平居好诗,以吟咏自娱;浮游闾里,上下于溪湖山谷之间,遇物发兴,率然成章,不事雕琢之巧采绘之华,而雅意自得。倘佯其闲肆,往往与异时处士能诗者为辈。

可见张先的父亲是满腹经纶之人,放弃读书求仕,回到老家以耕种为生,教导张先读书成才,这样的父亲,给张先打下了坚固的学习基础。

值得一说的是,张维亦是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留下不少诗作,张先晚年时无意翻见父亲诗作,倾其才学创作了一幅《十咏图》,记录下父亲所创作的十首诗,传世至今。

少年时的张先虽家境寻常,也没有神童名声,但得益于父亲的教导和影响,自小就勤奋爱学,小小年纪,便颇有才学,早早立下了考取功名的志向。



青年风流,才名远扬

要说张先第一次在文坛留下名气,应该要从一段情事说起。

《古今词话》里记载,张先年轻时,曾与一名小尼姑相好。后来被庵中的老尼姑发觉之后,对其严厉制止,并且还把小尼姑关在池塘深处小岛的阁楼上。然而,即便如此,也抵挡不住张先。为了相见,张先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偷划船来到小岛上。然后小尼姑放下梯子,让张先上楼。如此风流日久,深得人性快活。

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诉衷情》

后来二人被迫分手,张先多有不舍,便写下了《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词一出,可以说是让张先在文坛“火”了一把,也成为了张先第一首主打词作,后来晏殊、欧阳修对此词尤为欣赏,顺带着还得了一个雅号,叫做:桃杏嫁东风郎中。

范公偁《过庭录》中有记载:

子野《一从花令》一时盛传,永叔(欧阳修)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圣都,谒永叔,闻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自古文人多风流,柳七在首,张先紧跟其后。

除了与尼姑之外,张先还和北宋名妓谢媚卿也有过一段情事。

当时,张先去玉先观,在路上碰到了名妓谢媚卿,开始时,两人对擦肩而过,却彼此互不相识,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之下,两人相互仰慕,目色相对。一才子,才韵既高,一佳人,秀色绝世。自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事!

事后,张先填词《谢池春慢》,将这段情感,化作文字里的记忆:

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绣被掩余寒,画阁明新晓。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径莎平,池水渺。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欢难偶,春过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张先的名声可以说是越来越大,人人都知道风流才子张先。



廿年宦海,遍历繁华

1030年,年过四十的张先和欧阳修一同考中进士,次年为嘉禾判官,自此开始了二十年的官宦生涯。

宦途虽未显达,但因为晏殊的关系,张先的仕途生活也算过的不错,虽比不上晏殊“富贵悠游几十年”,却也安然闲适,各地为官,皆留下佳名,其父亲张维也凭子贵,官拜四品。

为官期间,张先“尝与晏殊、欧阳修、王安石、宋祁诸人游”,留下了多篇酬唱宴饮词。

在张先现存的 165 首词中,有关酬唱感怀的词作不在少数。有为送别友人,流露依依不舍的《转声虞美人·霅上送唐彦猷》:

使君欲醉离亭酒。酒醒离愁转有。

紫禁多时虚右。苕霅留难久。

一声歌掩双罗袖。日落乱山春后。

犹有东城烟柳。青荫长依旧。

有在渝州送人东归和韵而作,深怀悠长思念的《少年游·渝州席上和韵》:

听歌持酒且休行。云树几程程。

眼看檐牙,手搓花蕊,未必两无情。

拓夫滩上闻新雁,离袖掩盈盈。

此恨无穷,远如江水,东去几时平。

也有谙尽别离滋味,以旷达面对的《木兰花·和孙公素别安陆》: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还有感叹繁华似锦、绝丽风光的《宴春台慢·东都春日李阁使席上》:

丽日千门,紫烟双阙,琼林又报春回。殿阁风微,当时去燕还来。五侯池馆频开。探芳菲、走马天街。重帘人语,辚辚绣轩,远近轻雷。

雕觞霞滟,翠幕云飞。楚腰舞柳,宫面妆梅。金猊夜暖、罗衣暗裛香煤。洞府人归,放笙歌、灯火下楼台。蓬莱。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



弄影圣手,词坛一绝

前面说到,张先的雅号诸多,而他本人独爱“三影”,而这“三影”中,又数“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最为精彩。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对于张先来说,这或许是他为数不多的愁绪,春天对少年来说是活泼的,对青年来说是热情的,而对于中年过后的张先,则充满着淡淡忧伤。

他一生中已经数十次送走了这样的春天,而同时也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春天走后还会回来,可是青春一去不再复返。

这首词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历来为人所称道。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说:

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脍炙。

明代杨升庵对之更是赞不绝口:

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单就写影来说,这句词或许不亚于太白的那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而此影之外,在现存165首词作中,直接写到“影”这个词的就有二十六首之多,内容包括花影、月影、水影、人影、火影等各种能够用影来表述的事物。

可见张先“弄影”确实娴熟,虚实之间,似乎也透着丝丝孤独。



致仕归乡,交游甚广

1064年,75岁的张先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地方官及隐退的文人相与唱和十余年

这个时期也成为了他诗词创作的另一个巅峰期。

1065 至 1066 年蔡襄知杭州期间,张先曾与他同游西湖,用“湖”字韵作同题诗。蔡襄离杭,张先作《喜朝天·清暑堂赠蔡君谟》别之:

晓云开。睨仙馆陵虚,步入蓬莱。玉宇琼甃,对青林近,归鸟徘徊。风月顿消清暑,野色对、江山助诗才。箫鼓宴,璇题宝字,浮动持杯。

人多送目天际,识渡舟帆小,时见潮回。故国千里,共十万室,日日春台。睢社朝京非远,正如羹、民口渴盐梅。佳景在,吴侬还望,分阃重来。

他与湖州知州孙觉、李常、苏轼有深厚的交谊,与后二者同为著名“六客”( 张先、李常、苏轼、陈舜俞、杨绘、刘述)雅集之中的“三客”。而以湖州、杭州为中心的吴越词坛曾经鼎盛一时,张先乃是其中的重要作者。

张先比苏轼年长四十六岁,二人算是忘年之交,亦师亦友,苏轼在《题张子野诗集后》中写道“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子野作古,苏轼正在密州当太守,他在《祭张子野文》中真诚地说:“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拥彗”即手持扫帚,打扫庭除,是执弟子礼的举动,“脱略苛细”,则指张先对苏轼初学作词时曾加以修改润色,字斟句酌,协韵衡律,非常精细。东坡作词深受张先“细琢歌词稳称声”的启发和影响。

熙宁七年,张先与陈舜俞、刘述、李常及当时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而被贬的杨绘、苏轼一起聚在湖州宴咏畅饮。席间张先作《定风波令》即“前六客词”,传于四方,这是有名的“六客之会”,太守李常在此筑‘六客堂’以记之。而十七年后(元祐四年 1089),苏轼复作“后六客词”追念此事,并与张先之作同刻于湖州墨妙亭(现存飞英塔公园内),共成北宋文坛的一段雅事。



梨花海棠,晚年风流

前面提到,北宋一朝,论及风流,首推两人,一是柳永,二便是张先。

不过,张先和柳永虽然都很风流,但是其人其情却又是不同的。柳永政治失意,堕落红尘,常年流连风月,所交往之人,莫过虫娘佳娘酥娘,全是风尘女子。而张先很不一样,大半生锦衣玉食,悠闲富贵。所交往之人,有红尘歌姬,也有良家女子,有绝世名妓,更有庙庵尼姑。

而张先在世的最后一次风流,已年过八十。

据传张先在八十岁时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

一次家宴上,张先春风得意赋诗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也即兴附上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后来此小妾八年为他生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相差六十岁。

当然这则趣闻,如今已难辨真假,据说典自清人刘延玑的《在园杂志》,可翻看很久,也没能找到原文出处,所以姑妄以为多是后人牵强附会。

不过东坡确有一诗调侃张先纳妾一事,名为《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怡然一生,词史留名

1078年,张先病逝,终年八十九岁,葬于湖州弁山多宝寺。

回顾这位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的一生,优游的生活和强健的精力令他这一生都流连风月。张先虽然没有显赫的名位和通达的仕途,但多次为官的经历使他见多识广,城市的风光与繁华尽收眼底,这对张先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将丰富的生活阅历带进生命的写作,为北宋词风的转变作出重要的贡献。

在当时,张先虽与柳永并称,但在后世的评价中,他受到的关注却远远不及柳永广泛。

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看,张先在词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他承晋宋风流之韵致,始创瘦硬之体,开启了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转变。他破体为词,以诗法、文法来填制词曲,小令与慢词融汇兼得,不仅扩充了词的表现形式,使词的题材范围不断增大,写作视野更为广阔,同时增加了词的社会功能,开拓了词的境界,也提升了词体的内在品格,同时亦保留了词的格调韵味,雅俗共赏。他对传统词有传承,又为后世词的革新奠定了基础,含蓄发越的内质使其成为“古今一大转移”的承前启后之人,也正是基于此,张先对宋代词坛词风的转折和词的品格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没。

对于这一点,清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作出过总结:

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自子野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益令我思子野不置。


沐阳说


张先,宋朝词人,进士出身,诗词和同时代的人一样,大多反应男女的离别之情,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我对张先最大的印象有两点。



其一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鸳鸯被里双成眠,一枝梨花压海棠。

这可首诗可称谓艳诗,但是在这首诗中能体现汉字或者说中文的特点,记得李敖的演讲中提到,老人叫“白发”,少女叫“红颜”,以人物的特征来代替人。

其二

“云破月来花弄影”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说,着一“弄”字,意境全出,“弄”字为人所称道,有一种朦胧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