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重臣曾国藩,手握30万大军,为何不肯建立汉人王朝?

尤凤燕


正史记载,曾国藩起兵前后,就已经有一些兵将僚佐劝进,希望曾国藩扯起恢复汉人王朝的大旗。不过曾国藩却一连四次拒绝了。

起兵初期,清王朝并不信任汉族地主武装。咸丰皇帝的如意算盘是让太平军与曾国藩互拼消耗,然后由自己的嫡系——江南江北大营来收割战果。这时,有一个叫做王闿运就曾多次举荐曾国藩应该多读读曹操的诗文。曾国藩平时是比较喜欢唐宋的诗人,就奇怪为何王闿运为何还屡次劝说要读曹操的文章?一阵琢磨之后,终于明白了王闿运这么做的用意,于是他在宣纸上写了很多“谬”字送给了王闿运。


1861年,咸丰皇帝在惊惧之中病死在热河。虽然圆明园的大火显示着北京的形势不太好,但是南方传来了好消息,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安庆,太平军陈玉成部遭到毁灭性打击。安庆是南京的西部屏障,安庆一失,太平军就已经形同陌路,覆亡只是早晚的问题。整个湘军队伍士气高涨,将士们蠢蠢欲动,就等着将帅的发号施令。湘军李元度就写了一副对联送去给曾国藩“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曾国藩读后当即焚毁并严斥了李元度一番。

(安庆之战)

咸丰去世后,同治帝年纪小,就由当朝的两位太后主持朝中的局势,还发生了辛酉政变,此时正是主少国疑。王闿运再次劝进曾国藩,这次是受着其他将领的委托。他向曾国藩描绘着这样做会让国家的前程似锦,可是曾国藩就以手沾水在桌面上写了很多个“妄”字。王闿运看着桌面上的字,已经明白曾国藩的意思了。

咸丰帝曾答应过,谁要是攻取下天京,于是就给其封王。可是,最后曾国藩只得到了一个侯爵。皇帝说话不算数,再加上朝廷对于曾国藩没能在天京抓住年幼的太平天王,却谎称小天王自焚而死。左宗棠却拆了他的台,上奏说曾国藩谎报战功,小天王没有自焚。这让清廷很是猜忌曾国藩,曾国藩本人到没什么,但是曾国藩的弟弟已经坐不住了,他连夜带着30多名湘军核心将领闯进曾国藩的住所,说有事是参奏曾国藩。曾国藩出来看到30多位将领觉得似乎有点不对劲,于是严肃的与这些人互视,本来想说点什么,但是始终未曾开口。于是差人拿纸墨来,在纸上写下了“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后就回房睡觉去了。将士们读着这句诗文,也明白了曾国藩的意思,于是各自散去。

为什么曾国藩始终不愿意建立曾氏王朝呢?这是曾国藩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比一般人看的更深远。

在起兵初期,湘军实力甚至都打不过太平军西征军,没有称帝的资本。如果贸然称帝,不光太平军来打,清军也来攻,曾氏无立足之地。到1861年时的虽然湘军已初具规模,战力也提升很快,但是湘军的粮饷都要由后方的湖北、湖南供应。这些地方都被清王朝掌控,湘军前锋与太平军对峙,一旦没了粮饷,失败的就未必是陈玉成了。

到1864年攻下天京后,曾国藩控制的部队,名义上虽然有30万之众,但他真正能用得动的只有12万不到。而在这12万中,他当初一手带出来的只有5万。湘军的其余6成兵力就是左宗棠和沈葆桢。左宗棠这个人心高气傲,虽然是曾国藩举荐的,可是就是看不上曾国藩,总觉得老子天下第一,谁也不服。如果曾国藩真谋反得了天下,估计第一个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一直不大看的上曾国藩)

况且,湘军士兵已经失去了战心了。当初朝廷要李鸿章从苏州攻打南京,如此势必惹恼早已把攻下南京视为自己功劳的曾国荃。李鸿章迁延不去,最后曾国荃独得战功。为啥打南京这么难打,曾国荃还不想让李鸿章帮忙呢?因为南京是太平天国的首都,藏有大量的财富。一旦李鸿章来了,曾国荃再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把这些财富都给吞了面上就不太好看了。

打下来南京后,湘军纵兵抢掠三日,太平天国十多年积累的财富都被湘军夺走了。按理说,作为缴获应该上报朝廷,可是慈禧左等右等却等来了一份奏章,说太平天国是个穷朝廷,他们的国库都是空的。清廷当然知道这是有人在捣鬼,但是曾氏军队里没有安插自己的人,由不得他们不信。清廷认了这个栽,还给这些人升官发奖金。当年长江沿岸居民都能看到从南京城出来的大小船只,都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箱子,向湖南方向驶去。

湘军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钱财,这样的军队如何还能再战?一不小心战死了,靠拼命换来的荣华富贵可就享受不到了。

曾国藩也知道,他起兵之初,用的是“卫道”的名义,不仅为大清,还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封建士大夫的精神信仰。所以,曾国藩不能不做表率。他一辈子都在用圣人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后人也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如果他起兵谋反,他的这一套建军理论就失效了。封建士大夫不会再相信他,士兵们的思想也会混乱。当时可没有辛亥时的民族革命的理论宣传,人们的思想还是相当的保守。最大的可能是,一直不爽曾国藩的左宗棠估计会第一个跳起来反对,讥讽嘲笑曾国藩说一套做一套。

从外部环境上说,清朝统筹全局,对曾国藩可能谋反的情况不是没有认识。他们一直在山东、淮北保持着一支机动骑兵军团,领头的是僧格林沁,是清王朝最后的军事支柱。一旦曾国藩谋反,僧格林沁北来,左宗棠东至,曾国藩所占领的东南都是残破不堪的,难以提供长久的战争支持。一旦起事不成,曾国藩不仅没有中兴功臣的美名,曾氏还可能被灭门。


从国际上说,那些洋人本来是想在太平天国和清王朝之间骑驴看唱本的,哪成想太平天国很不上道,对于外国友人,只有一个态度:平等交往。当初圆明园被烧了,洪秀全在南京城都气愤填膺,要北上教训那帮洋人。洋大人一看这架势,直接找清王朝理论,签了《北京条约》。英国、法国、俄国都从这个条约中得到了大量的好处。很明显,这个账是清王朝欠的,他们肯定支持清王朝。所以,曾国藩如果起兵谋反,洋大人也不会支持他,除非他能出卖更多的权益给到列强。可是,一旦这么做了,曾氏政权的性质就变了,将更加不得人心。

可能曾国藩早就明白了国人的特点,对于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所谓的同盟军,就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大家谁都没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没有,那就绝对不行!大家都做满人的奴才没问题,但你要作了主子,让我做你的下属,没门!所以,你看,劝进的人群里面就是没有李鸿章和左宗棠,曾国藩谋反的心底不踏实啊!


而知而行的历史


这个问题比较可笑,先不说湘军鼎盛期间也没达到三十万,加上水师也不过只有十几万人的规模,而且曾文正公本人也不可能去造清朝的反。

第一、曾国藩一直以儒家道德体系的卫道者自居。儒家的道德体系简单来说很简单,就四个字,忠君爱国。因为在君主专职时代,整个国家都是皇帝一人的私产,所以忠君即是爱国,爱国即是忠君。
而曾国藩为什么要做儒家道德体系的卫道者?因为要镇压长毛。长毛属于邪教造反,而且长毛所到之处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百姓不是被裹挟从逆就是流离失所。而且长毛除了破坏社会经济生产之外,还大肆毁灭传统文化,毁灭民间传统信仰,长毛所到之处大肆焚毁神庙,甚至连民间的祠堂都未能幸免。所以曾国藩响应国家号召,组建湘勇来对抗长毛。



正如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说的那样: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在曾国藩看来,他捍卫的不是清朝,而是在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儒家的道德体系。既然如此,以忠君爱国自居的曾国藩又如何会去造清朝的反。

第二、曾国藩要造反根本没有可行性。政治历来讲究平衡,所以除了曾国藩之外,因为曾国藩的边上还有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


仅以李鸿章的淮军为例,淮军大约有七万人的规模,但是全军不仅装备当时西洋比较先进的火枪火炮,甚至还装备了英国人的康格里夫火箭这种大杀器,同时淮军还有洋教头负责操练部队,而且当时战斗力最强的洋枪队也控制在李鸿章手里。虽然李鸿章受曾国藩提拔,但是李鸿章自从到了上海之后就对曾国藩的要求阳奉阴违,并且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此外,左宗棠的楚军也有不俗的实力。如果曾国藩真敢反叛清朝,那么首先就要面对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联合打击,而这道关卡曾国藩能不能冲过去还两说。即便是曾国藩冲破了李左二人的阻拦,也必然会损失惨重,而且后路也被会被二人阻断。

同时,清朝手里还有另一张牌,也就是京师守卫部队。清朝当时得军事体系,主要是八旗和绿营两套体系,八旗只有二十万人左右,绿营大约也是六十万人的规模。但是因为八旗人数不多,而且还是主力部队,所以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原则,清朝一般不舍的用八旗去拼命,只有在决战时刻清军才会动用八旗。
而绿营则早已弱化,虽然绿营纸面上有六十万的规模,但是大部分绿营没啥战斗力,因为绿营不少人并非战斗部队,相当一部分兵员属于监察河道的、运输粮食的、维持治安的甚至是农民工,只有京师守卫部队以及个别边防部队属于尚有战斗力的部队。所以,这批绿营和京师八旗共同组成了首都防卫部队。

而且,这批部队也有不俗的战斗力,八旗部队当中的两三千荆州驻防八旗曾经在三次襄河之战当中没让长毛占到便宜,湘军名将塔齐布也曾经打的长毛吃土,而且长毛的北伐军也在直隶被清军的首都防卫部队全歼,更何况,清军当中的骑兵部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湘军则比较忌惮骑兵,湘军以步兵为主,曾经被长毛的骑兵冲散,后来查明,这批长毛骑兵属于南下支援长毛的捻子。所以,曾国藩真要造反,首先要面对他们所忌惮的骑兵。

再者,清军首都防卫部队,你也可以理解为中央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洋人重创,清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重点是重建中央军,不仅大量购买西洋枪炮,同时也聘请洋教头来训练部队。所以,曾国藩若要真造反,即便是他突破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堵截,也要在直隶地区被清军中央军堵截,这支部队不仅是满汉混合的火器部队,还有大量的骑兵,这时候曾国藩就真是凶多吉少了。

另外,曾国藩要造反,洋人也不会答应。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出于对长毛篡改基督教教义的厌恶以及清政府在战后调整政策,积极融入列强制定的游戏规则,所以洋人就不再和长毛勾勾搭搭,而是同清朝合作。

而且当时清朝需求量最大的就是西洋火器,供应完全掌握在列强手里,而且对于长毛,洋人也开始了武器禁运,长毛从此很难获得西洋火器,所以长毛从此开始走下坡路,人海战术也难以再奏效。

所以,曾国藩要造反,必然会被洋人在武器供应方面卡住脖子,失去武器支援的湘军可能和长毛一样,只能拿老式火绳枪作战,根本就没有战胜清军的可能。而且,曾国藩要真造反清朝也许最高兴,终于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打压地方势力。

第三、曾国藩能否有限控制湘军都是问题。由于镇压长毛之乱,淮军各级统领都混到了清朝的体制内,地方督抚湘军占了绝大多数,记名提督、候补道台更是一堆。而且,长毛平定之后湘军兵勇基本上都发了一笔小财,人心思归,大家都想回家踏踏实实过日子,谁想再打仗?
而且混上封疆大吏的湘军将领只想安享荣华富贵,尤其是那帮记名、候补的官员,
只要老老实实等着补缺就可以,没人会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

更何况,剿捻的时候,曾国藩磨破了嘴皮子才动员了一营的湘军跟随老帅出征,其他各营根本支使不动。所以,曾国藩要造反,又有多少可行性呢?

说到底,曾国藩要造反,条件根本不成熟,而且曾国藩所尊奉的道德体系也不会允许曾国藩造反。

况且,曾国藩凭借他的忠诚以及战功,已经混上了世袭罔替的一等侯爵以及直隶总督,可以说是位极人臣,那么他有为什么要造反?就因为他是汉人?

说穿了,如果了解曾国藩的生平,就知道曾国藩决不会背叛清朝。但是在民族主义蛋白质以及长毛粉看来,曾文正不背叛清朝就是罪大恶极。也是十分搞笑。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作为咸同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在剿灭天平天国以后,虽然清廷没有兑现剿灭天平天国以后封王的承诺,但他还是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文臣而封武侯的朝廷重臣。

攻占天京之时,曾国藩的湘军达到鼎盛,此时已有30万之众,而且都久经战阵,骁勇善战,作战能力也远超满汉八旗军,是当时重要的一股军事力量。我们最初从历史课本上了解到曾国藩以及他率领湘军剿灭太平天国的时候,不禁会有疑问,曾国藩实力这么强,晚清这么腐败懦弱,他为什么不趁势而为,反清自立呢?其实,有这种疑问的不单单是我们这些捧着书本读史的后人,当时部分湘军将领也同样有这样的想法,曾国藩坐拥30万大军,完全有能力和清廷一决高下,他的部将以及幕僚们如胡林翼、王闿运、彭玉麟等人也都多次劝过曾国藩拥兵自立,可都被曾国藩拒绝了。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接受部将幕僚的建议,起兵与清廷争夺天下呢?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曾国藩作为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的眼光要比部将及幕僚看的更长远,对当时的形势也有更清醒的认识。虽然有强大的湘军做后盾,但是想要推翻清廷,拥兵自立,实属火中取栗,无异于自取灭亡。

首先,曾国藩的军事实力不允许,湘军虽强,但与清廷军事实力悬殊。湘军虽然有30万之众,但是内部派系众多,曾国藩的亲信部队只有曾国荃、彭玉麟、鲍超以及胡林翼等统率的不到12万人,嫡系部队也只有曾国荃的5万多人。像其他的湘军领袖,如骆成章、左宗棠、李鸿章、刘蓉等人,虽然在曾国藩的湘军名下,但是如果曾国藩起兵造反,这些人是不大可能支持他的。而且,清廷也在处处提防着曾国藩,在湘军攻陷天京后,已经四处调兵防备,比如让内阁大学士兼湖广总督官文镇守武昌,严守长江上游;派江宁将军富明阿坐镇扬州,据守长江下游;节制调遣直、鲁、豫、鄂、皖五省兵马的僧格林沁亲王屯兵皖、鄂之交,监视金陵等。所以,在军事力量对比上,曾国藩就已经差了一大截。

其次,曾国藩能够取得的政治资源有限,政治条件达不到。曾国藩虽然是当时炙手可热的朝廷重臣,名气很大,但是树大招风,在政治方面的盟友不多,反而跟他作对的人却不少。比如当时的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骆成章等人都跟曾国藩有嫌隙,其中,李鸿章虽以曾国藩为师,但是他在朝廷的扶持下,创立淮军,自成一家,与湘军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左宗棠虽然在湘军名下与曾国藩并肩作战,但是两人不合是人尽皆知的事儿,在攻破天京之后,左宗棠更是揭发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二人谎报战功,让许多天平天国的重要人士逃走,以致朝廷对曾国藩兄弟二人大加斥责。所以,同为晚清名臣,连李鸿章和左宗棠都不支持他的话,曾国藩如果贸然起兵,风险着实很大。

最后,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提倡忠君卫道,在这种思想的加持下,他本人也不会去做大逆不道的事情。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中国历史上总共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剩下那半个就是曾国藩,之所以把曾国藩列为圣人之列,就是因为曾国藩在德、行方面的成就卓著,梁启超曾经这样评价曾国藩:

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所以,以曾国藩的个人修为以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卫道的观念根深蒂固,造反的可能性不大。

综合以上分析,曾国藩不肯反清自立,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一锅煮了


1864年的7月,太平天国被曾国藩的湘军攻破灭亡后,不夸张的说,此时的清朝全国的军队已经尽归曾国藩。曾国藩的湘军主力达到30万之众,如果此时曾国藩发动湘军灭清自立,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完全具有可行性,那么,为什么曾国藩没有走出废清称帝这一步呢?我来分析一下,请大家指正。

第一,满虏政权长期以来对汉族百姓进行“儒学毒害”,使汉族地主阶级深受“忠孝复礼”的影响。

清朝建政200多年,以低劣的蛮夷势力统治我中华大地不仅对汉族百姓实行血腥镇压,同时更加恶毒的向汉族百姓实施“思想毒害”,大肆向汉族百姓灌输孔孟儒学的一整套“政治黑货”,致使大部分汉族知识分子深受其害,自康、乾时期开始,满虏统治者实行政治拉拢政策,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既“礼遇”又屠杀的两面派手段。一时间,使汉族知识分子深受“忠孝家国”、“克己复礼”等“精神毒药”的束缚,无法打破“愚忠愚孝”的桎梏。

第二,篡位自立不符合曾国藩的人生哲学,曾国藩不能走出“忠君爱国”的政治框框。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曾国藩,曾国藩是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汉族知识分子,由于满鞑子反动政权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一整套政治思想污染,致使曾国藩这样的一批文人士子被孔孟之道这样的“思想恶源”所把控,“忠君爱国”的政治牢笼死死的封锁了曾国藩的心智,使其汉族“士大夫”的思想屡屡作祟,在他的人生哲学中永远是“忠君”、“忠于鞑虏政权”。犹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忠君思想”一样,受到“精忠报国”的腐化教育,一生受其左右,至死不反朝廷。

第三,西方列强环伺,妄图瓜分中国,严重而复杂的政治局面有可能让中国陷入“国灭”。

另一方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北京进行“血虐”,逼迫清朝的满虏签订《北京条约》,自此之后,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才扑灭太平天国。曾国藩此时不得不面对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复杂局面,如果曾国藩此时拥兵自重、代清自立,就必须独自面对英法美俄等列强,其一,帝国主义势力趁曾国藩灭清之机提出更大的侵略要求,对曾国藩的“新篡势力”进行更多的“政治讹诈”。其二,曾国藩灭清后不得不像满鞑子一样实行卖国主义政策,出卖更多的国家权益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他的“国际支持”。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中国的政局更加分裂,完全有陷入更大的“帝国主义瓜分”困局,到那时,曾国藩将成为“清版王莽”,受到国人和各派政治势力的口诛笔伐,甚至导致社会动乱,提前成为“窃国大盗袁世凯”。

第四,捻军尚未消灭,曾国藩身体状况堪忧,湘军内部尚无领军人物。

再来说说此时的政治局面,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捻军尚未消灭,捻军势力流窜安徽、山东和两湖地区,流动性极强,特别是僧格林沁阵亡之后,曾国藩不得不独自面对捻军,而且屡为捻军所败。此时,曾国藩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镇压捻军的任务落在李鸿章的淮军头上,致使李鸿章的淮军不断壮大,曾国藩独自掌控湘军的局面受到挑战。特别是天津教案后,曾国藩被“卖国贼”的恶名所笼罩,致使他焦头烂额,更不可能有灭清之举,而且此时湘淮军已无领军人物,李鸿章、左宗棠、刘铭传互不统属,湘军面临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也是满虏政权长期分化瓦解湘军的手段所致。曾国藩能想到的,满虏统治者也能想到,这也是为什么在曾国藩死后,清朝的满虏朝廷能轻易利用浙江杨乃武案件彻底清洗苏浙湘系官员的因由所在。


优秀的米老鼠96


曾国藩巅峰时期,手中的兵力可能比三十万还多些,“晚清重臣”这个称号不只是个纸老虎。您问题中提到的汉人王朝,曾国藩估计想都没想过,自立为王对于满脑子儒家思想的曾国藩太遥远了。曾国藩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四书五经等这类思想时刻束缚着他,这让曾国藩只有“臣”的概念,而不会触及自为“君”的边界,造反取而代之根本不是曾国藩的菜,所以曾国藩保守的思想是他不会造反的基础。


曾国藩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留下自己思想的人,尤其是他的家书更为著名,读过曾国藩作品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曾国藩的大家思想。曾国藩站的高度很高,他眼里有国家和民族的兴盛,而不是一味地看重位置和私利,包括对曾氏家人和子孙后代要求都很严格,这点可以在曾国藩家书中体现出来。曾国藩非常重视自身修养,不能说他是完人,但后世称他为半个“圣人”也不足为过,这样一个人让他去干谋权篡位的事,估计自己思想上的枷锁都很难打开。


曾国藩打了不少胜仗,消灭太平天国的赫赫战功就更不用说了,但功高震主这顶大帽子,不想戴也得有人给他戴。所以当时清廷早就对曾国藩特殊照顾了,尤其是慈禧太后疑心更重,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怎么能让人放心。还好曾国藩对局势的判断比较准确,及时将手中的权利交了出去,从而避免了一场未知的杀戮,但就算这样湘军一家独大的事实也没有改变。


曾国藩最引以为傲的是他一手打造的湘军,可打败太平军后的湘军已经羽翼丰满,肥胖后的湘军不再是曾经的湘军,其内部的连锁反应不再好掌控。“刺马案”的一些细节反应出湘军的复杂,曾国藩都难以再插手处理稳妥,湘军就好像地方军阀盘踞一地,晚清政府也不敢碰这块烫手山芋,任其占山为王式的存在着。


曾国藩当时就算不离开湘军,就湘军复杂的情况,他是否还能掌控全局都是未知数,又何谈反击朝廷呢!加上千疮百孔的晚清政府内忧外患,曾国藩揭竿而起支持者又会有多少?说这都是一些推断,其根本原因还是曾国藩自身,忠心、臣服、报国、为民是他的主要思想,只要这些思想还在,曾国藩就不会建立自己的王朝。


追记历史


首先更正一点,在拿下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后,湘军的总人数不是30万,而是超过了40万。这在当时已经超过了八旗军和绿营军,而且拿下天京时,湘军的气势也达到顶峰,如果在此时起事,还真有一定的把握,可是曾国藩为何没有这么做呢?

其一:儒家思想

自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之后,臣子们的心里只有“忠君爱国”,甚至发展成为“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尤其对文官的影响更是根深蒂固,很显然,曾国藩就属于这一种,所以,即使在胡林翼、曾国荃等人的劝说下,也始终坚守“君臣之礼”,没有逾越之心;

其二:形势所迫

虽然曾国藩被朝廷倚重,但是,对于他的猜疑始终没有停歇,在湘军出湘时,咸丰就在湘军安插了不少满人亲信,名为“辅助”,实为“监视”,曾国藩对此心知肚明

在打败太平军之后,虽然八旗军和绿营军在这场战争中受损较大,但是战力还在,多隆阿、都行阿、僧格林沁、甚至冯子材等人的军队都已经做好应对湘军的布置,更何况在京畿和天津地区驻守的清军战力都很强,虽然湘军有40万之众,但是,也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曾国藩不会拿自己和湘军冒这个险;

其三:深谋远略

曾国藩位列“中兴四大名臣”之首,他的大局观绝对比其他人要强。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历时13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无数人背井离乡、家破人亡,当时的满清已经是满目疮痍,如果此时再次生变,除了会给百姓带来更深的疾苦外,也可能让外国列强有机可趁、再次发难,那就成了真正的民族罪人,曾国藩断不会允许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

裁撤湘军

所以,曾国藩在平息太平军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请解散湘军。当时很多人反对,但是曾国藩深谙官场,也深知朝廷对自己的不信任,更明白“功高盖主”的后果,所以,力排众议,将一手打造的湘军解散、分化;

其次,曾国藩不但多次婉拒了朝廷的嘉奖,更是为自己和弟弟曾国荃写了辞呈,表明毫无“贪功”之想;

结语

而这些也让慈禧放弃了“除之而后快”的念头,表面看是解散了湘军,但是,实际看,这也是曾国藩能保住湘军的唯一办法。在不少史书中,将左宗棠和曾国藩的“翻脸”也看成是“苦肉计”,因为慈禧的“平衡术”最擅长的就是“挑拨离间”,而左宗棠无疑是制约曾国藩的最好人选,所以,曾国藩索性顺水推舟,也保全了湘军出身的左宗棠


满清遗史


据曾国藩的亲信幕僚赵烈文的《能静居士日记》记载,天京城破后,曾国藩心腹、安徽巡抚彭玉麟藩曾写下密信给曾国藩,信中说:


“东南半壁无主,老帅岂有意乎?”

曾国藩看后跟心腹赵烈文说: “不成话,不成话,雪琴(彭玉麟)还如此试我,可恶,可恶!”

曾国藩是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晚清名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说过:“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

曾国藩一生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政,他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但又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以制夷”, 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处理洋务)

曾国藩是儒家大圣,一生奉行程朱理学,在他的家书里,不止一次的提到“主敬,无时不惧”、“谨言保身”,提出为人“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主张,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卫道士。

曾国藩一生处在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报国思想。

他招募湘军的目的是保卫地主阶级利益,是“忠君爱国”的具体表现。

他虽然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功盖日月,但他本质上是个书生。

他信奉简朴,清心寡欲,对荣华富贵并没有执着的追求。他根本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庆贺太平)

曾国藩所处的咸、同时代,清政府虽然已近日落西山,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清政府在北方仍然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曾氏根本不敢轻举妄动。

攻陷天京后,湘军上下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从将军到士兵,都想的是回家与家人团聚,有多少人肯继续为曾国藩的帝王梦卖命呢?

从封建社会的道义上说,曾氏如果兴兵造反,首先是站在了道德的对立面,成为不忠不义,大逆不道的乱臣贼子,立即成为众矢之的。

不说别人,就是左宗棠、李鸿章等亲信将领会不会支持,都是个很大的问题。


(湘军)

我们再看看国际形式。以英国为首的国际势力在太平天国之乱后期已坚定的站在清政府一边,这些帝国主义势力未必支持曾国藩称帝。

他们不会把好不容易获得的在华利益拿来赌。这一点曾氏是早已心知肚明的。

曾国藩这个人,虽然镇压农民起义很残酷,在某些年代被看做人民的敌人,但其实他是个爱民的儒家学者官员。

在他的心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幸福比个人的利益更加重要,值此内忧外患之下,曾氏决不会让战争再次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曾国藩故居)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一个普通农家,可以说他的每一步成长,在他看来都是朝廷的恩遇。

对清朝,曾国藩还是感恩图报的。

他的一生表明,他是一个忠臣,也愿意做一个忠臣,这一点,从他对儿孙的教育上也可以看出来。

还有关键的一点,攻破天京后,曾国藩已年过半百,身体也不是很好。

而此时北方还有捻军没有平定。

以曾国藩的作风,他是一定要先剿灭捻军的,所以他马不停蹄的担负起剿捻的重任,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当皇帝的事。


他的嫡系吉字营打下南京后,迅速丧失了战斗力,只会抢夺财物和妇女,难堪大用。

他的湘军集团并不是一个紧密的组织,刘长佑、刘坤一这些人与曾国藩也是合作与矛盾并存,曾国藩就算想造反,又有多大的机会成功呢?

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书》中多次提到他的为人处世原则:“为人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特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正是曾国藩的“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思想,决定了他的人生选择。

到头来,仍然被后世人骂满清一犬奴。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准确讲为什么在打败太平天国后不反清?不称王?

1:最现实的是自知命不久矣,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攻下天京1864年,攻天京的主帅九弟曾国荃多次劝曾国藩上位,自立为王,曾国藩自知身体不行,没几年寿命(8年)了,两个儿子又太文弱,上位就算成功,也肯定是走宋赵匡胤的步子,老弟继位,儿子被杀的结局,故此不反做个圣人罢了,死后还得个曾文正公。

2所谓30万大军,并不全部控制在曾氏兄弟手中,左宗棠当时已锋芒毕露,多次在各种问题上与曾国藩叫板,当然曾国藩,左宗棠为各求自保,有演戏成份在内给清廷看看,还有李鸿章手握淮军,只是试探曾国藩,并不见得和曾国藩一条心,凭李鸿章的才智也能看得出曾国藩阳寿有限,就算助曾家上位,最多是个相位,鸟尽弓藏落个身首异处是大概率事件。曾国藩也是绝顶聪明之人,会看不出李鸿章,左宗棠的心思吗?

3,曾国藩是读书人中品德情操应该是比较高的,眼光也有独到之处,所谓忠君爱国,忠君先不说,爱国上最后8年中也是尽了一份力的,中国第一批到美国学生是曾国藩的力主并操作下才成行的,对西洋先进生产很感兴趣并积极引进,要知道当时读书人还是固步自封的状态,朝廷当权者对整个世界还在懵懵懂懂的环境中。

4,西方列强是否支持还是个未知数。




庸者智也


曾国藩和他所筹建的湘军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很快就卷席了南方各省,并向中国北方扩散,这让满清的统治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1853年,南京被攻破,太平天国在此定都,早在太平天国崛起之初,清廷就开始派八旗军、绿营官兵围剿,但是收效胜微,于是清廷鼓励地方组织团练,曾国潘的湘军也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成立的。

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凭借着地方宗族,人际关系组建了湘军。湘军事务,曾国藩事必躬亲,严格操练,他还专门购置了一批先进炮火,筹办水师,因为军纪严明,所以湘军比当时的八旗和绿营是更具战斗力的。在1854年,曾国藩便率领湘军征讨太平天国,虽然战绩不怎样,曾国藩差点跳水自杀,但是屡败屡战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后来太平天国内讧,由盛转衰,1864年南京城破,太平天国就此灭亡。

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是湘军的统帅,他组建湘军准备镇压太平天国时,清朝的正规军根本无法抵抗来势凶猛的太平天国,虽然湘军最开始的情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但是最后还是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事实上,不只是我们今天才讨论这个问题,曾国藩为何不自己称帝,当时的满清政府,也一直时刻提防着手握重兵的曾国藩,更何况曾国藩他还是个汉臣。当时曾国藩虽然手握重兵,但是真没三十万那么多,在天京之役湘军人数顶峰时也才十二万,但是这个兵力造反也足够了。

晚清时期的湘军

曾国藩手握重兵,但是为何不敢反清称帝?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为何曾国藩手握重兵,最后却没有选择反清称帝呢?我们来看看一段有意思的对话,“东南半壁无主,涤公岂无意乎?”,“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据说这段对话就是曾国藩和他的部下之间发生的,我们可以看出来,曾国藩是个很清高,内心淡薄名利的人,至少让人看到的是这样的曾国藩。同样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曾国藩对自己有一个很客观的认识,在保守的儒家思想熏陶下,名臣,“忠孝”才是他追寻的圣贤之道。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曾国藩

当然这些是内在的东西,真正在这个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外在的因素,那就是曾国藩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虽然民变的起因是清朝腐败,但是曾国藩造反后,他和他的湘军就未必顺应民心,就比如湘军攻破南京烧杀抢掠,一样导致了民怨。更何况这十二万湘军也不是全都听令曾国藩的,还有一部分人是真的只是为了报效国家,这一部分人在曾国藩称帝之后不但不会支持曾国藩,甚至可能会和清军夹击曾国藩,除此之外,僧格林沁,左宗棠等人也手握重兵,特别是僧格林沁,湘军要对付他,并没有绝对优势的,汉臣们还未必会响应他,所以曾国藩并不具备称帝的条件。

晚清名将僧格林沁

当时的中国面临的可不止是内乱的问题,在外也一样不安全,太平天国平定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过去没几年,清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很多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所以一旦曾国藩称帝,那么首先会爆发内战,其次列强很可能乘虚而入,以当时清朝的现状,这样的情况很可能会导致大片的疆土丢失,国家南北分裂,这样一来曾国藩不但不能达到推翻满清统治者的目的,甚至还有可能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曾国藩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也许出于这个原因曾国藩并没有建立一个属于汉人的王朝。

曾国藩的湘军

就此而言,曾国藩在心境,外部的社会环境和满清所处的国际环境等综合因素考虑之后,并没有选择称帝建国,就结果而言,中国或许会提前走向共和,或许长期陷入混战。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曾国藩

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才得以升任清朝高官的。他所指挥的湘军武装也的确是当时清王朝的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而且左宗棠、李鸿章等也都是出身于湘军,与曾国藩有着剪不断、理还乱关系的重要将领!

按说,攻破“天京”后的曾国藩,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人才有人才。他又是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言人,或许应该顺应潮流,对腐败无能而又丧权辱国的晚清朝廷,进行反戈一击!然而曾国藩却并没有这么做!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有以下几个原因使他不能做也不敢做!



一、曾国藩的个人信仰使他不能做

①曾国藩是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人,他有着深厚的“忠君、报国”的信仰!他对己经统治了中国两百多年的清朝政府,是极为忠诚的!造清朝的反,这样的“乱臣、贼子”的行径,是不容于曾国藩的“忠君”理念的!

②曾国藩为人谨小慎微,一贯于以“慎言、慎行、慎独”做处世箴言——当一个人在官场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到了非常的程度,试图让他带头去反对甚至去推翻,己经为之奋斗了多年的清王朝,是绝对不可能的!

③在曾国藩的思想理念里:己经有效统治了中国几百年的清王朝,才是中国的“正朔”所在,也只有清王朝才具有“合法”的统治正当性。而太平天国、捻军之类的反清力量都是“乱臣贼子”!既然曾国藩镇压的是“乱贼”,那么他自己又怎么肯再去做不为自己的理念所容的事呢?

二、曾国藩的面临的形势使他不敢做

①清王朝固然为了有效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而不得不赋予了曾国藩以大权!这在太平天国起义前是难以想像的,在这之前军政大权是非清廷贵胄而不可得的。即便如此,在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清朝贵胄的眼里:曾国藩可用、能用、必用,但是也必须严加防范。清王朝可一直没有放松对曾国藩的监视与镇慑,曾国藩又岂会不知?他又岂会往火坑里跳!

②曾国藩确实和左宗棠、李鸿章的关系非浅,但是左宗棠和李鸿章却并非是没有主见的人。他们忠诚的是清廷,然后才会“先君而后友”。况且湘军力量被几个主脑分别把持,因此并非铁板一块!一旦曾国藩决定起兵反清或是自立江南称帝,那么登时就有祸起萧墙的危险,左宗棠和李鸿章定然会起兵平叛!

③清王朝的统治重心,或曰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在北方部署有重要军事力量。尤其是清王朝还得到了洋人的支持,被洋人当做能够维护其在华利益的工具——这也是洋人不支持太平天国而支持清王朝的主要原因!曾国藩即便凭借所谓“三十万湘军”自立为帝,就会有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是北伐,还是割据江南?倘若不北伐清朝、恢复中原,则其称帝便失去了正当性,也必将导致内部人心涣散!而北伐呢?单凭这三十万各怀心腹事而又难以得到洋人支持的湘军,又岂是清军的对手!如此一来,北伐是找死,不北伐是等死!曾国藩老谋深算,又岂会置自己于如此尴尬的境地?

三、曾国藩的阶级立场使他不会做


①曾国藩本就是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言人,而清王朝所维护的也正是他们的利益。在这一点上双方的立场是相同的!换言之: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也即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当然也包括曾国藩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何必自己与自己过不去?

②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曾亲眼目睹了战乱带给这个国家的灾难!做为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传统儒家官僚,即便是思想再顽固,也还是会保有一些儒家传统的“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思想的——既然己经见识到了战乱的可怕后果,他又岂敢再步其后尘,为了个人利益而再起战火?

③曾国藩作为顽固的封建儒家官僚,倾力维护的也是清王朝后期的统治地位。因此也谈不到其道德有多么高尚,所谓的曾国藩是“道德完人”的说法,也不过是出于对他:忠君、慎独、谨慎处事、善做人、懂做人、会做人的某种认同而己!出于本阶级立场,曾国藩不会举兵反清,也不敢举兵反清。但从他拒绝拥兵自重、自立为王,不再令战火重燃的做法来看,对于那些早己饱受了战乱之苦晚清百姓来说,还是有利的。

上述浅析便是曾国藩“拥兵”三十万,而不会、不敢、不能反清自立的原因所在。【只是个人见解,欢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