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捱罵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搜索“瑞丁老爸啟蒙學院”,一站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讓孩子擁有最有價值的童年!

1

剛進入教育行業的時候,接觸的大部分是10歲以下的孩子。這個階段的父母,最關心的問題往往是怎麼才能讓孩子聽話。

後來,慢慢接觸到年齡更大一些的孩子和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我發現家長關心的問題也慢慢發生變化,很多媽媽不僅抱怨孩子不聽話,也抱怨孩子不和她說話。

去年遇到過一位初中男生和她媽媽的案例。

這位媽媽是我的朋友,而她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則是我的學生,在我印象中他是一個挺聰明的小男孩。

但是兒子上了初二下半學期以後,朋友就開始為孩子的成績傷腦筋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孩子的成績都在慢慢退步,而孩子的精神狀態也不太好。

那個媽媽對我說:“不知道罵了他多少回了,也花了不少錢上補習班。可是一點不見效。問他有什麼問題也不說,我也真是沒辦法了。”

後來,我才知道這個孩子原來是暗戀了同班的一個女生,卻沒有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以致影響了學習。

而之所以一直瞞著媽媽,是因為媽媽在早戀問題上非常敏感。初一的時候還因為他和一個女生有些親近而被媽媽狠狠教訓過一頓。因此遇到情感上的問題,這個男生寧可和同學朋友分享,也不願意和媽媽傾訴。

這並不是個例。

對於很多大孩子的父母來說,孩子的心門對他們是封閉的。

表姐的女兒剛上初一,過年的時候我就親眼目睹了母女之間抱怨對沉默的戰爭。

一開始,也不知為了什麼事情,表姐數落了女兒幾句,而外甥女緊閉嘴巴聽著媽媽的數落,既不爭辯也不道歉。表姐卻越說越生氣。

末了,表姐嘆了一口氣,自言自語地說:“也不知道你心裡事怎麼想的。”還轉過臉來對我無奈地笑笑說:“現在的孩子也不知道怎麼跟他們交流了,罵她都不回嘴了。”

但是我記得以前外甥女不是這樣的。記得她剛上小學的時候,使出了名的話癆。

那個時候外甥女還和媽媽最親,每次看到她,總是粘著媽媽有說不完的話兒。她每天在學校裡做了什麼,又交了什麼新朋友,學了什麼新東西,吃了什麼好東西都要和媽媽說。

但是表姐是個急性子,手上的活兒又多,最不喜歡聽女兒嘮叨。女兒多說兩句她就會嫌煩,讓她趕緊去寫作業。

有一次外甥女和她說學校裡面有開始流行什麼新玩具的時候,表姐還拉下臉來:“每天就知道玩玩玩,你別以為我會給你買這種莫名其妙的東西。”

熱臉貼冷屁股久了,孩子就開始懂得怎麼自我保護了。如果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和溝通只能換來父母的冷漠對待,甚至是一頓臭罵,那麼沉默自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就像一開始提到的那個男生。剛開始的時候或許還會和媽媽聊聊班裡那個女生最好看,但是被教訓一頓之後,他就會明白和母親交流這個問題是一個及其不靠譜的事情——母親不願意接納他的情緒,只會和他分析利弊;而有的時候,甚至連利弊分析都沒有,只有一頓臭罵。

捱罵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2

孩子和父母有一種天然的親情紐帶,因此在孩子出生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無論父母怎麼對待孩子,孩子都會對父母有著依賴的情感。

而如果父母沒有學會剋制自己的情緒和權利,就很容易濫用這種孩子對於自己的依賴。

很多爸爸媽媽都會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用“兇”來控制孩子是非常有效的。只要孩子有什麼讓我們不滿的地方,吼他一頓就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你就是他的“天”,是他的整個世界,而來自於你的威脅是他最恐懼的事情。

用“恐懼”控制孩子,效果很好,但副作用也很大。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無論你怎麼兇,孩子似乎都有點不吃這一套了。更可怕的是,你會發現和孩子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

因為孩子的安全感在長期的恐懼中受到了傷害,不再信任父母,在情感上強行和父母中斷了連接,和父母拉開了距離。親子之間天然的紐帶慢慢變弱,自然不再害怕父母的怒容。

很多孩子也開始變“聰明”,知道如何在父母怒火面前保護自己不受傷害。他們雖然滿心不服,卻不願反駁,害怕自己跟父母說什麼都是錯的。他們故意用這種“不配合”來氣父母,潛臺詞就是“惹不起,我躲得起”。

網上看到過一個網友的自白:

我記得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或許更早,我媽就跟說我“你怎麼都不跟我說話了?”“你不跟我說話我怎麼知道你每天在想什麼?”“怎麼養你還養出了個敵人呢?”初中的時候叛逆期,這種話幾乎每天都要聽一遍。

但我記得我剛上學的時候每天都有很多話想和媽媽說。可每次她不是應付的嗯嗯啊啊,說她還很忙,叫我不要搗亂。

慢慢的有什麼事我都不講了,熱情得不到回應誰也不可能總是貼上去。要麼就是我偶然信任了我媽一次,被她哄著說了些什麼,比如放學跟朋友去了哪裡玩,喜歡上了一個偶像,年級裡有哪個男生追我。

她當時裝模作樣地聽著,可每到期末出成績就會跟我吼,說我就是因為做了這些這些這些心思沒有放在學習上才導致學習成績不好。

後來我就什麼都不說了,我學會了怎麼做她們會最難受。

捱罵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3

“吼孩子”歸根結底是一種暴力,而且是一種嚴重的語言暴力。迫不得已的時候偶爾為之可以被原諒,但不幸的是,很多爸爸媽媽把它當成了教育孩子的常用工具。

一個天天生活在暴力恐懼之下的孩子,是不會有健康的心理成長的。

公益短片《Remove》中的小女孩就是這樣的受害者。她長期受到父親的喝斥和打罵,產生了心理陰影,以至於後來到了收養家庭,也不能很好地和養父母相處,整個人處於應激狀態,稍有不慎,就會對養父母大吼大叫。

“有時候,當某些人傷你傷得很重很重,你甚至都不會再有痛覺。”

捱罵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這樣的悲劇一再上演著。

還記得去年火了一段時間的紀錄片《鏡子》嗎?其中的父母對於孩子幾乎無計可施,只能尋求教育機構的介入。

其中一個孩子張釗說:“我爸笑的表情很少,和我在一起,除了看電視就是看電視,學習壓力大,向他們傾訴時,得到的回應是‘學校幾千人都受得了,為啥就你受不了’。

當訓練營老師指出孩子不是因為早戀問題不上學時,父母同時搖頭擺手說,他肯定是騙你們的。兒子說想要跳樓,父親居然有點蔑視地說,他沒這個膽。

前不久爆出的新聞,美國留學歸來的高材生王猛(化名)因為小時候被父母高壓控制,長大後連續12年春節沒有回過家,並且拉黑父母整整6年。

而演員陳喬恩,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罵。在某次真人秀節目中,曾用“自閉”來形容小時候的自己。

“小時候活在恐懼中,不知道怎麼跟媽媽講話,怕她會打我。”

捱罵後不說話的孩子,心裡都在想什麼?

她曾經把媽媽的聲音形容為“魔鬼的聲音”,在接受這段採訪的時候,提到「媽媽打她」這段,還警覺地回頭看了看,好像背後站著她的媽媽一樣。

她說,20歲之前她沒敢拉過媽媽的手,如今雖然長大了,但與媽媽之間的隔閡依舊無法逾越。

4

很多父母都搞混了“管教”和“打罵”的界限,儘管孩子是我們最親的人,但我們對於向孩子施加語言暴力卻少有警醒之心。

親情不僅僅是依靠血緣建立的,也是依賴親子之間的交流和相處。孩子對你說話,是因為你是他最親的人,他希望和你分享他的感受,也從你這裡得到認同和理解。

好好和孩子說話,也好好聽孩子說話是建立高質量親子關係的第一步。

如果你總是忽視他、打斷他、批評他,他為什麼還要和你分享他的內心世界呢?

-END-

搜索“瑞丁老爸啟蒙學院”,一站解決家長的教育困惑。讓孩子擁有最有價值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