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麼看待一些年輕群體執著的“漢服復興”?

山中臥雪眠


當下有一些年輕群體,正在致力於漢服的復興。他們認為,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豐富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內涵,必須提倡漢服。為此,他們不僅自己堅持穿漢服,而且還在積極地向別人推廣漢服,並創辦漢服生產及銷售企業。那麼,該如何理解這些年輕群體的行為呢?漢服會不會成為將來服裝的流行模式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分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漢服是一種過去的服裝。

說這個話,絕對沒有貶低漢服的意思,我想表達的是,漢服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屬於那個時代的主流服裝。不過從近代開始,這種服裝一下被揚棄了,淘汰了,普遍被西式服裝所代替了。

漢服的存在,是與中國漫長的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相適應的,而且是那時候的顯貴的服裝。

其實,古代的人,也不都是穿漢服。那些勞動人民,他們就不可能穿那種拖到地上的長衫。穿這種長衫,是沒辦法進行生產勞動的。因此,只有富家貴族,有閒階級才能穿上。也就是說,漢服其實是統治階級的代名詞。

同時,漢服也是與禮制社會想適應的一種服飾。古代社會,不同的人,在穿著上,絕對是不能混淆的。比如黃色的服裝,有龍紋的服裝,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穿。其他人要是穿了,就是“謀大逆”的罪行。官員穿的服裝,從款式、顏色到上面的圖案,也都是有規定的,也都是不能隨便穿的。這就是一種禮儀。

而且,整個漢服的式樣,也是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這種文化內涵,就是以“禮儀”為核心內容的。

總之,漢服在古代是有鮮明階級特色,並與禮制社會相適應的。因此,只要階級社會存在,漢服就算流行了數千年,依然長盛不衰。

但是,當漢服發展到近代社會的時候,由於古代禮制社會的解體,漢服也隨之沒落了。舉個例子。在禮制社會,黃色和龍紋衣服不是隨便哪個都能穿的,但是到了近代社會,已經沒這種限制了,隨便哪個人都可以穿了。

二、復興漢服並不代表復興傳統文化。

復興傳統文化,是當下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之所以這個話題在當下變得熱門,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近代史上,出現了一種休克和斷代。

由於晚清以來,中國在各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並且頻頻捱打。因此,隨著清政府垮臺,帝制滅亡,傳統文化也在那時候被普遍拋棄,而西方文化在那時候盛行一時。包括漢服,也被突然全面拋棄,西式服裝強行代替了漢服。

不過,隨著近年來中國在世界上的強勢崛起,我們也認識到了我們傳統文化的優勢所在。對近代史上,休克和斷代傳統文化的行為,需要重新審視。因此,復興傳統文化,向世界展示傳統文化的自信和魅力,就成了當務之急。

不過,雖然復興傳統文化很重要。但是,復興漢服,並不就代表復興傳統文化。畢竟漢服是一種代表著階級和舊式禮儀的服裝。階級和舊式禮儀,很多都是被淘汰的東西,可以說也是糟粕的東西。就這一點來說,漢服的復興,顯然是很受限制的。

三、復興漢服的做法更多是一種商業行為。

當下雖然有不少人在提倡穿漢服。但是,這種行為,其實與復興傳統文化相隔得很遠,它更多的進入了一種商業模式。

也就是說,漢服式樣,實際上只是成為服裝的一種樣式,要強行把它和傳統文化掛鉤,顯然是不恰當的。作為服裝的一種樣式,那也只是服裝設計生產銷售公司的一種商業選擇。這些企業認為,設計生產這樣的服裝,能夠迎合社會上某一部分人的審美趣味,因此也有一定的市場。於是,從市場出發,從終端產品出發,企業也就在這方面下功夫了。

總之,不要把當下一部分年輕人穿漢服的行為誇大化,漢服肯定也不會成為將來服裝的流行模式。


張生全精彩歷史


怎麼著,你還想反對咋的,是不是日本申遺,韓國申遺之後,自己再扼腕嘆息捶胸頓足仰天長嘆毀不該?

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要繼承,就是要發展。

當國外品牌肆意橫行,也是潛在的文化滲透和洗牌。

能有一幫舉世皆醉我獨醒,眾人皆赴湯我蹈火的年輕人,能有意識,這就很好。

回到最現實的問題,漢服好不好看?好看!

漢服是不是代表了中國的優秀文化?是!

那孩子們做的這個事對不對,還用的爭辯和遲疑麼?!

你看看哪個國家沒有他們的民族服飾,哪個民族沒有文化印記,哪個沒有?

我們大中華雖然包容包羅萬象,去粗取精,但是還得有自己的根,有本,有主脊骨。

是這樣吧,是!!!


沐蛙魚頭


年輕人的漢服復興,只不過是民族主義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隨著國力的不斷提升,國人的自信心大漲。年輕人需要有一種用來表達自信心升漲的方式。先從中華民族的歷史中來尋求,上街砸日本車後得知這不是一個好方式,還屬犯罪。多數人只得作罷。少數激進人不放棄又重新尋求表達方式,從中華民族歷史找到漢民族歷史,嘿,剃髮易服。找到了找到了,激動之情無法言表。現在中華民族實力的提升不就是漢民族實力的提升嘛,當年滿清韃子害得我漢族好苦。現在漢族人當家了就要把衣服穿回來,好了,穿吧。其實那些寬袍大袖在當時普通老百姓都穿不起的,大家可以看看央視版《水滸》中老百姓穿的是什麼,那衣服估計現在年輕人都嫌醜。誰都不願穿,可古人卻一輩子都穿的那衣服。

少數民族與韓日等國有民族服裝說明他們的文化包容性小,格局也小。人口也少,土地佔有面積也小。沒有一件衣服撐著都不知道他們是什麼民族了。

而我中華文明的傳承源遠流長,不需要靠一件衣服去證明。


看海68973600


四個字:沒有必要

沒有必要復興,也沒有必要執著。

1,實用性

工作:去公司開會可以穿麼?別人都是一身正式的衣服比如西服,你一身漢服,尷尬不,生意還做不,你的敢說你老闆不罵你,還鼓勵你支持你?

出行:趕火車飛機可以穿麼?可以是可以,你那些精美的頭飾和細緻是妝容可能分分鐘就被擠沒了。

居家:穿著漢服盤腿坐床上嗑瓜子吃辣條看電影。。畫面太美

玩樂:你要說你就是為了出去玩好看,那就跟復興扯不上什麼關係了。

2,便利性

夏天:漢族作為一個知廉恥懂禮儀的民族,夏天當然也不可以露胳臂大腿!改良漢服被pass。40°高溫,正統漢服外衣裡套內衣,外裙裡套褲子。珍愛生命,常備中暑藥。

衛生間:雙手提裙子,褲子沒法脫。單手提裙子,單手扭腰脫褲子。穿的時候腰帶怎麼辦嘞。。。小心不要沾地上

電梯小心夾裙子。。

逛街不方便試衣服。。

吃飯怕髒了寬袍大袖。。

正統漢服講究不能露繡鞋。。出去裙子掃一圈地倒是為社會做貢獻了。就是洗的時候可能困難點,要是別人剛吐了口痰。。。。嘔。。。。

3,文化傳承

你知廉恥懂禮儀,不穿漢服也知。

你不知廉恥不懂禮儀,穿了漢服也不懂。

有些人穿漢服只不過為某些潑婦行為找了藉口。譬如當眾扒衣事件(詳情度娘)。她如果沒穿漢服也沒理由為了山正去當眾扒人衣服,她那天穿了漢服才給她找到了當街扒別人衣服的藉口。

最後:如果你喜歡漢服覺得它好看,穿就是了。這年代只要不違反法律你穿什麼都是你的自由。但是扯上民族復興就沒意思了。

中國是多民族共和國。復興漢族文化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復興他族文化?比如旗裝?


桃之夭夭23869708


我很喜歡民族風的服裝,比如我夏天都是著棉麻,帶點簡單的飄逸感,純粹的漢服,很喜歡但是不敢穿,第一,不方便,寬大的衣袖裙襬,真的啥也別做了。。。第二就是沒有普及,走哪裡都感覺自己標新立異,有點譁眾取寵的感覺了。第三沒著命,古時候別人裙襬都有丫鬟牽著,顯然我做不到讓別人給我牽著裙襬,第四,我特別懶,漢服基本淺色,裙襬長,棉麻,棉布材質,必須手洗。。。阿姨說了兩次特別難洗,我都儘量自己洗了。。。綜合上述原因,我會著民族風服裝,漢服,愛,而無奈


菩提樹下的茶者


我覺得很好。

西服是歐美的傳過來的,現在應該算是全球通用服裝。但是歐洲各個國家依然保持有自己特色的名族服飾。例如愛爾蘭的長裙。

我們亞洲國家,日本、韓國和朝鮮、印度都有自己的服裝,而我們中國呢?中山裝、唐裝、還是旗袍?我們缺少一個服裝上的標識(名片)。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的日益發展壯大,中國的影響力也日益增強,李寧公司最近也是靠著中國風再次引人注目。我覺得漢服的崛起是一種必然,也是一種文化自信。

當然,我個人覺得漢服的推廣,不應該沾染那些不必要的繁瑣禮儀,也沒必要像古漢服一樣那麼不方便,更加不要掛靠封建迷信。我推崇新漢服,既要保持古漢服的飄逸,又要具有現在服裝的便利性,就像旗袍一樣,旗袍也是改款自清旗袍。

其實想想,以後七夕、元宵等佳節,咋們中國人都穿著飄逸的漢服,一起度過這種傳統的中國佳節,想想畫面也是蠻美的。

以前看漫畫,日本少女穿著和服,在櫻花爛漫中撐著小紙傘的畫面,一度讓年少的我覺得日本少女超級超級可愛的,也一度讓我向往日本這個國家。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國人歷經苦難,在歷史長河中逐漸低調、不爭、以和為貴。但是今天,我覺得,中國人民應該把更多的“中國美”傳播出去,多一種文化標識,多一種名族自信,讓世界瞭解中國深邃而多彩的文化。


12年保險人


漢服的出現絕對不是偶然的!漢服的傳播和普及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巨大發展和傳統文化復甦的必然現象!

衣食住行,衣為第一。穿什麼式樣衣物反映了你的生活習俗和文化定位!因為十九世紀以後西方人在科技、知識和文化的領先地位,讓全世界各種族都自覺或被迫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向西方學習和靠攏!但在二十一世紀中國已經全方位追趕上來!中國必須對事事以西方為樣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進行全面審視和思考,因為我們的價值觀與西方人有區別!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迫使我們必須有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特色特點和尋找自己的文化傳承!

一個五千年文明史的偉大國家如果穿的衣物都沒有自己的風格和傳承才是真正可悲的事!當然一些麻木不仁的根本無所謂!因為他們的感覺早已經退化!甚至許多外出旅遊的國人穿著日本的和服招搖過市,真可憐!











雲靈尋道


首先如果把漢服復興當做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當然是好的,理應支持。

有人說起漢服復興就搞得像要“復辟”一樣,這就上綱上線了,其實像日本韓國那樣,當成文化的一部分就行了。

說起漢服,拿和我們文化相近的日本和韓國來說,這2個國家平時大家上下班也是西裝革履,甚至有些公司還有特定的正裝要求,但並不妨礙他們穿和服或韓服在街上走

尤其是日本,如果你去京都的一些旅遊景點,都有專門的和服租賃店,供全世界遊客打扮拍照,這不就是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嗎。

在日本的學校裡,學校也會定期組織活動,活動也要求一家人都穿和服出席,在日本穿著和服走在路上不會有任何問題,也不會引來別人側目駐足。


但在我們國家,穿漢服上街卻沒那麼普遍和自然,為什麼在我們國家,穿漢服就會有爭議?

排除前面說的上綱上線的個別現象,我覺得還有3點原因:


1、中國歷史太悠久,對漢服的定義太寬泛。

中國有著5000年光輝的歷史,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煩惱。

對日本和韓國來說,文化裡也只有和服和韓服,即使有些變化大方向不會變,所以可以作為代表國家的服飾。但是如果說拿一種服飾來代表中國的服飾,那問題就來了。

漢服的定義是這樣的: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

從黃帝到明末,這可不是幾百年的時間,所以漢服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許多演變,這也導致了漢服周邊配套行業水平參差不齊,目前漢服大多也就是淘寶上買,並沒有行業標準來規範說漢服應該是個什麼樣子。

難免有些漢服設計考慮不周,在有些較真的人看來,就成了四不像。

知乎上一個一位叫佳彧的用戶就舉了個例子(不代表作者觀點):

上面三張:瞭解漢服的覺得是漢服,不瞭解漢服的覺得不是漢服。

下面三張:瞭解漢服的覺得不是漢服,不瞭解漢服的覺得是漢服。


2、大眾對漢服的認知還不成熟

上面說了,連漢服內部圈子都有各種分歧,對普通人來說,可能穿漢服和cosplay也分不清楚。

簡單講,cosplay是對某個動漫角色的模仿,包括髮型、穿著都是那個人物的形象。而漢服只是我們國家的民族服飾,你穿著漢服配不同髮型,甚至配個lv包也沒關係,但這在cosplay裡是不允許的。

如果一個人coser穿漢服,那隻可能他在cos一箇中國古代人物。

當然了,由於第一個問題,導致有時候coser自己的漢服也不符合歷史,這也會遭到各種吐槽。

但是穿漢服也比丟棄這個傳統文化要好,這點上,徐嬌就挺值得支持的,自己是個明星但帶頭穿漢服,雖然也遭到漢服圈裡各種吐槽,但比起普通漢服愛好者,至少在大眾心目中提升了不少漢服影響力。


3、周邊配套產業還不成熟

像日本韓國的各種節慶,日本有各種祭典活動,甚至校園活動,商業活動都號召大家穿和服來參與,在這點上我們還是有些落後。

漢服市場現在還是個小市場,多是愛好者在玩,並沒有大規模商業化的介入,而只有商業化才真正能帶動一個市場,這點只能希望時間來解決了。

不過好在各地文化活動也越來越多,現在在南京、西安、北京也越來越多看到穿漢服的身影,這無疑是一件好事。


我是ChrisQu,關注我,可以看到更多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歷史故事,歡迎交流和探討。


C叔聊歷史


難道沒人發現說要復興漢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嗎?

回憶下想想看:

是不是近幾年是不是日本、韓國瘋狂的把源自中國的文化申遺,然而自己人呢,甚至一些專家都對春節下手了。

再看網上一片叫罵。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是要繼承,就是要發展。

56個民族55個都有自己的服飾,唯獨漢族推崇西裝革履,把西裝當做正裝。當國外品牌肆意橫行,也是潛在的文化滲透和洗牌。

能有一幫舉世皆醉我獨醒,眾人皆赴湯我蹈火的年輕人,能有意識,這就很好。

還是那句話:文化在不撿起來,可真就沒了。


夢心


原來提到過,漢服的消失開始於清軍入關。清朝統治者為了削弱漢族人民的氣勢,強制實行“剃髮易服”制度。


雖說後來清政府為了社會穩定,也做了讓步,讓漢服還是保留了些許服飾特點,但最終還是沒能在後期時代像其它民族或其它國家的民族服飾那樣廣泛流行。那該不該復興?

首先,現如今有一些年輕群體平日裡穿著漢服過大街、串小巷。 還能在地鐵裡見到穿著拖地漢服的小姐姐,穿著大袍的小哥哥。其實他們敢這麼穿著出門確實很有膽量,也反映出了他們對漢服的喜愛和對漢文化的敬愛。


比如,有一位在澳洲悉尼的中國小姐姐由於對漢服的熱愛,穿著漢服送外賣、服務她的客戶,最後還在市政大廳舉辦了一場漢服大賽。

有人喜歡的同時肯定就有人不喜歡。對於現代人來講,穿著拖地的裙子、大寬袖子還特長、隨手用的東西也不方便帶在身上。衣服洗起來都不好洗;裡三層外三層的。現代人因為生活節奏快,怎麼省時省事怎麼來。

綜合來講,現代有思想的人都講究“融合”。在不丟掉自己的文化的同時還能讓它出彩創新,走在時代的前沿。去年的一首《生僻字》就是一個“融合”的代表。漢服復興不代表對原有的元素不做改動。穿在身上的漢服只有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需要,比如,別拖地、別繁瑣、袖子變窄等,才能讓更多的人願意接受。



如果你覺得文章有趣,請點贊。如果你覺得我這個人有趣,請關注我。我是佟靜,為你分享有趣、有意義的禮儀知識,期待與你的思想碰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