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国为什么不制造航天飞机?

二达锅


简单一句话,航天飞机系统复杂,中国目前还不具备研发和制造航天飞机的能力。下面我们展开来说,为什么发展航天飞机已经过时了。航天飞机是美国试图建立廉价的天地往返运载系统做出的努力,不可否认的是航天飞机在人类航天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美苏都有发展过航天飞机,苏联的型号是暴风雪号,还进行了一次无人试飞,也成功了。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我们会看到两种航天飞机在轨道上运行,也算是一个奇观。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是两种不同的往返工具,宇宙飞船结构简单,制造难道相对较小,航天飞机系统复杂,当然出问题的概率也更大。

从载人方面看,苏俄的飞船只能搭载3人,美国的航天飞机能搭载7人,航天飞机在完成空间站的建造之后退役,算是结束了一个时代。目前美国开始搞飞船了,不玩航天飞机,因为航天飞机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本来说单机可以重复使用100次,结果6架航天飞机一共才使用了100多次,效率很低。中国不发展航天飞机除了技术原因外,其实也没有必要,飞船才是稳定的往返工具,航天飞机对于运载大尺寸轨道构件比较有用、以及派宇航员维修航天器等,其他地方还真不好用。

所以发展航天飞机就是今天看,也是没有必要的,飞船式平台还是最稳定的。但我们需要注意,航天飞机内部空间远远大于飞船,对于走向深空的人类而言,未来还是航天飞机是主力。


兵器瞭望台


先说结论:目前技术根本不可能造出来,达到同样水平估计也得至少20年后,但是并没必要去做。


我们先来好好讨论下,航天飞机是个失败的项目么?再在其中穿插讨论技术。

反对派:当然是失败的项目。


理由如下:

1. 烧了天量的钱,5架航天飞机(1981哥伦比亚号,1983挑战者号,1984年发现号,1985年亚特兰蒂斯号,1992年奋进号)花了超过2000亿美元,这些费用够维持4个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几十年了;主要原因在于所谓的可回收大大超出了计划,原计划单次6000万美元的费用飙升了10倍。

2. 航天飞机过于复杂,容易出事,哥伦比亚号(2003)和挑战者号(1986)两次失事,成为人类史上宇航员伤亡最大的航天事故,每次都死亡7名宇航员。航天飞机共计正式发射135次。

3. 功能实在有限,只能在近地轨道使用,无法执行大型的项目,比如登月;由于自身重量过大(78吨),真正的有效载荷只能做到20-25吨。



我认为:当然不是失败的项目。

理由如下:


1. 航天飞机集成了美国航天各个技术顶点

单从推进系统而言,目前我国最强大的火箭是2016年刚刚试射成功的长征五号,以及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土星五号火箭,作为对比。

航天飞机助推器:全世界最强,遥遥领先苏联。固体助推做到了单个推力1250吨,土星五号并没有助推器,但主发动机的推力也不过是700吨级别。长征五号的助推器是液氧煤油YF-100发动机,推力是这个固体助推10分之一;且自1981年首次发射起固体助推器可重复回收(大部分零件),2011年亚特兰蒂斯号做完航天飞机第135次飞行任务退役时,固体助推器上依然有1981年首次发射时的零件;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液氧液氢RS-25发动机,土星五号J-2的1,7倍,中国最好、长征五号上YF-77的3.5倍;这个主发动机是可回收的,设计回收次数150次,这个回收次数简直太无情;

轨道转移发动机:类似各大火箭的上面级,但也达到了5吨推力。能做到15个小时工作时间,1000次启动。我国最先进的远征二号,公开数据显示2次启动能力,1.3吨推力。

航天飞机比土星五号水平都高了一大截,我国目前计划的长征九号火箭,要按照土星五号级别做,都计划到2030年首飞了,跟航天飞机相比就相距更远了,美国是1965年就首飞了土星五号,1981年就首飞了航天飞机。

每一架航天飞机都有超过250万个零件,370公里长的线缆,27000块防热瓦,是人类有史以来造过的最复杂机器,没有之一了。

我国光是推进能力的差距,就实在太巨大。


2. 航天飞机的技术反馈奠定了美国几十年的航天技术制霸

航天飞机虽然2011年遗憾下马,但它的技术积累却一直在被使用。

航天飞机这种固体助推+液氢液氧主推的推力系统,直接被美国下一代土星五号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pace launch system)拿来使用,后者已经测试完毕,2018年首飞。

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器回收早在1981年。助推器就是火箭一级的效果,后来的Space-X做火箭回收,跟航天飞机的各项技术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去年轨道科学公司又测试了一款固体助推器,破纪录了,也是在航天飞机固体助推基础上改的。

而轨道器(类似飞机那部分)的回收设计也是150次,这部分简直是黑科技。

航天飞机气动很复杂,尤其是返回大气时类似飞机的外形带来很大挑战。航天飞机先后用过十几种隔热材料/瓦,它们为后来猎户座飞船等的设计积累了大量数据和经验。

这几个方面,都是很复杂的技术,我国目前除了隔热材料几乎都是预研阶段。


3. 航天飞机是一个缺一不可的大系统

它不仅是一个超强的火箭,很多系统的综合缺一不可,苏联在很多分系统上准备充分,也是倾尽全国之力,然而在一个环节失败就最后失败了,苏联解体后就更不用说了。(唯一的暴风雪号在暴风雪中被仓库砸毁了。。。,悲剧)

苏联也为了自家的航天飞机设计了世界上推力最大的能源火箭,推力甚至超过了土星五号,然而完全没用上;

航天飞机转运需要大飞机背着,美国用的是波音747改进,苏联也为航天飞机设计了世界上载重最强的安225运输机,然而也没用上;

下面是航天飞机发射基地,卡纳尔维拉尔角,发射架一条线蔚为壮观

航天飞机转运的履带运输车,自重2400吨,世界最大的履带运输车

在这些重要的系统中,我国的载重运输车和发射场应该差距不多。但单单一个能扛得起来航天飞机这种重量的大型运输机,估计也要等很多年了。

所以航天飞机是当年美国把各个领域的顶级技术集中到一起做出的一个产品,退役并不代表这些资金的投入没有价值。航天飞机虽然被雪藏了,它创造的顶级技术却一直存在。

航天飞机项目先后持续近40年,NASA里五大中心(约翰逊、马歇尔、戈达德、肯尼迪和斯坦尼斯)全程主要负责,带来了大量经费和科研产出;它的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轨道科学都是世界顶级的防务/航空/航天公司,在航天飞机项目上赚的盆满钵满。尤其是洛马的成长,在航天飞机项目周期内大量并购整合美国防务公司,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防务/军火公司。航天飞机项目消耗了美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计算机、微电子等行业早期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产品,直接促进了美国这些行业的崛起,全球领先。美国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的毛毛多,这就不细说了。还有政治和文化价值。


它的退役也不全是资金的问题,有如下很多因素:

a. 其他火箭的竞争。航天飞机运力20吨很鸡肋,很多NASA培养的其他公司也有不错的火箭产品,比如泰坦、三角洲、宇宙神等,导致航天飞机很多发射任务被抢;

b. 航天需求发生变化,尤其是国际空间站的存在,使得近地载人航天任务变得不再神秘。NASA在把近地任务部分下放给商业航天公司,自己重新把眼光放在新一代火箭航天器和深空探测任务上。航天飞机用处减少。

c. 商业航天崛起,可替代方案逐渐成熟。现在商业航天顶起了美国半边天,同样的任务,Space-X、轨道科学公司的价格只是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航天飞机就彻底没意义了。


所以,我国当然没有必要重新做一架航天飞机,性价比太低,且貌似技术上20-30年内还真很难做出来。

但并不代表航天飞机的技术就不值得做了,它是当时做的太牛了,大家没想到会这么贵!


更何况现在国际形势那么好,冷战的军备和科技竞赛消失不见,政治和军事压力不大。

我国的航天投入只是NASA预算的零头,只够专心做载人航天,那就更难达到航天飞机的水平了。人家比你优秀,哎,还比你有钱。

但也没办法,欠的账太多了,只能先解决一个个从0到1的问题。

所以更应该向中国航天人致敬!


太空精酿


这件事咱们可以参考一下美国人为啥停止使用航天飞机。

美国人自己做过计算一架航天飞机在寿命内总共能飞几次,比方说能飞100次。然后美国人又计算了一个数据,航天飞机飞多少次会发生一次致命性故障,能导致坠毁的那种,答案是低于100次。

简单的讲,如果航天飞机正常飞行,按照正常寿命的次数飞行,它必然会坠毁的,机毁人亡的程度。

所以说现在不但是中国不造航天飞机,连美国人自己的航天飞机也都停用了,并且没有继续开发的计划。这个东西的安全性不行。美国总共有5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已经坠毁。然后他们的科学家计算,如果继续飞,剩下的那3架,也都得坠毁。

人类目前的航天飞行器只有两类:航天飞机和飞船。中国和俄罗斯航天采用的都是飞船。航天飞机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可以像飞机那样,通过操纵,缓缓的在跑道降落。而飞船则是直接坠落到地面。航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飞船则是一次性的。航天飞机内部的空间比飞船大的多,搭载6、7个人还很宽绰。而飞船通常也就是2、3个人,然后大家还得挤成一团。

表面上看,航天飞机比飞船高大上的很多。但是,航天飞机恰恰就栽在了它这个高大上上面。因为高大上是有代价的:复杂。现在美国航天,使用的工具也都是飞船,为什么?简单。

简单和复杂的关系,估计军事发烧友们比较容易理解。

比如说一把枪,它由10个零件构成。另一把枪由8个零件构成。10个零件的枪比8个零件的枪先进一点儿,但部队肯定会选8个零件的枪。因为零件越少,结构越简单,也就代表着它越可靠。8个零件发生故障的可能就比10个零件的低了20%。当然,这些事也得追求性能的平衡,你不能说单纯的追求故障低,给每个士兵发一根铁棒(补充一句,防止杠精)。

航天飞机与飞船的关系也是如此。航天飞机方方面面都很优越,就一个缺点,太复杂了。我记得上一次美国航天飞机坠毁,就是因为进入大气层的时候,它机体表皮上有两个小方块的涂层脱落。航天飞机设计的非常精密,几百万个零件都是踩着极限设计的。不像拖拉机,掉俩螺丝照样开。它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可能引发致命的灾难。

飞船虽然略显粗暴,但它的故障率远远低于航天飞机。在安全性上,飞船要高于航天飞机。而对于航天,尤其是载人飞行任务而言,安全,是第一要素。坠毁1架航天飞机,死8个宇航员,对于美国来讲,也是极其重大的打击。而飞船的安全,就来自于简单。航天飞机有10万个零件,飞船有1万个零件,那它发生故障的概率就低了90%。

航天飞机,像是个人类科技的早产儿。它自身没问题,就是出生的早了。未来,科技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它还是会再次降临的。因为它这个思路还是正确:可以天地往返飞行,重复使用,内部空间大......这都是优势。

航天飞机为什么早产?因为冷战的压力。美苏当年争霸,谁都是使出了全身力气,想力压对方一头。航天飞机实际上是:不计代价,的产物。倾国力打造,而且,安全问题,做了妥协。

这就能说到为什么中国不造航天飞机了。

有人说中国造不出来,这恐怕是把问题想简单了。如果对于航天飞机,中国的态度也是不计代价都要造出来,甚至宁可牺牲宇航员,那就能造出来。如果现在中国人认为航天飞机跟当年的原子弹一样重要,造不出来,就有亡国的风险,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造出来。如果重视到这种程度,那就能造出来。其实只要动力能达到当年美国和苏联争锋的高度,也能造出来。

问题是,我们对航天飞机的需求并没那么迫切。不着急跟美国比,也不着急跟苏联争,那就可以慢慢的来。如果现在说不计成本,宁可影响经济发展了,也要把航天飞机做出来。造出美国的那种肯定会坠毁的航天飞机,并没什么问题。

能造出来,但是意义不大,犯不上。

所以,目前中国的航天工作还是一步一步的把基础工作打扎实了。就像我上面说的,未来,科技再进步,航天飞机肯定会再次出山的。成本不会太高,可以承受,安全性有本质的提升。一个在娘胎里待足了日子,健康的顺产儿,才是中国应该追求的。

不可能去做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产品。


锐度何老师


答案是不符合国情,事实上航天飞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末,当时美国的宇航局就在考虑,是否可以制造一种多次往返太空的交通工具,于是到了1972年的时候,美国的航天飞机正式被立项,但与此同时欧洲,苏联甚至日本,都在积极研发本国的航天飞机。

当时国际上掀起了一股研发航天飞机的热潮,这股热潮自然也影响到了我国,那么等到美国和苏联的航天飞机都研发成功之后,我国的一些科学家也纷纷支持要搞航天飞机,例如在1989年的时候,我国的航天部高技术研究组就致电国家相关部门,他们认为航天飞机大大优于载人飞船,因为航天飞机可以多次使用。

那么在国际和国内的大背景之下,航天飞机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拥护,但最后我国还是否定了航天飞机的研发计划,至于说为什么否定,我想不得不提到我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先生,钱学森作为一位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航天飞机的优点,但这些优点不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

第一点航天飞机的研发资金巨大,以我国80年代的经济发展来说,不能说掏不起这笔钱,但这笔钱绝对是国家沉重的负担,而且航天飞机的技术难度大,以我国当时的科技水平来说,想要在短时间内研发出航天飞机,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基于这两种现实情况,钱学森先生认为载人飞船比较合适。

毕竟载人飞船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而且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在听从了钱学森先生的建议之后,决定放弃研发航天飞机,转而走载人飞船这条路,那么钱学森先生的眼光是极其超前的,航天飞机虽然可以循环使用,但风险性高且使用和维护成本都不低,于是就强大如同美国,也不得不放弃航天飞机.......


种植恒星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航天器。

迄今只有美国与前苏联曾经制造能进入近地轨道的航天飞机,并曾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而美国是唯一曾以航天飞机成功进行载人任务的国家。其他国家发展的类似计划则尚未有实际发射并进入轨道的纪录。

事实上目前已经没有任何国家在使用航天飞机都是采用飞船,美国所有的航天飞机也已经在,2011年正式退役,其最后一次任务是由亚特兰提斯号执行。究其原因就是航天飞机设计过于复杂。航天飞机的零部件组成高达200多万系统复杂,可靠性非常差。每次发射前的的各项,检查、维护、修理都成为一项繁重的高成本工作。

而且事故率非常高,美国总共有5架航天飞机,但是全部加起来才发射了100多次,迄今,全球历次载人航天失事一共造成22位宇航员丧生,而在美国两次航天飞机失事中丧生的宇航员就占了14位,其比例之高令人吃惊。

另外就是航天飞机的造价非常高,以美国的国力也只建造了5架。现在美国财力也无法再支撑一个新一代航天飞机计划。航天飞机的设计本身并没有错,这是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只能说其诞生的太早了,目前人类的科技还玩不转这么复杂的航天器。


大方神


【其实央视就成公布过,我们的航天飞机正在研制,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大大降低使用成本,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自从进入太空时代,运载火箭的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只有重复使用才能革命性的降低发射成本,而中国航天发展非常迅速,可重复行使用航天运载器也正在如火如荼的研制,但已目前人类技术水平,建造多次使用的航天飞机还太勉强,

现目前只有美国大量使用过航天飞机,建造航天飞机的目的就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但是在使用后,美国人一开始想象的航天飞机维护是这样的:

结果它是这样的:

航天飞机必须有很高的可靠性,在航天飞机发射后,其巨大加速度,降落高热量、复杂的系统等,造成再次使用不能保证其可靠性,每次任务后必须拆解,逐步检查和维护,这样的检查成本加在一起,远远高于预期。

因此,NASA在研发下一代宇航载具的时候,也放弃了航天飞机。新的猎户座飞船的方案是仅仅重复使用指挥模块(中间的圆锥型部分)。动力等部分都是一次性的。这样就提高了整体的可靠性。该系统计划在2014年进行首飞。

中国曾经考虑过设计制造自己的航天飞机——“长城一号”。后来放弃了,后来技术上达不到要求放弃了,而现在工业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再次起航再次开始研究,预计在2030实现首飞,不过要说降低成本,我估计是不可能的。美国怎么维护的,中国同样维护一步不会少,只是这样完成技术的累计,不要抱太大希望。


狼烟火燎


差之毫厘

道理很简单,我们中国没有航天发动机制造能力。马斯克的火箭回收和航天飞机,其实是同一个技术路线。航天飞机本身是为了省钱,而马斯克的火箭回收将省钱的部件扩展到了所有硬件部位。最终,除了燃料,所有的发射硬件都可以重复利用。

我国有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和航天发动机的区别在于。火箭是:发射,然后“bong”。一次性的。航天是:发射——回收——再发射。重复使用。这里面有区别吗?一次性的发动机要求的是单次推力到达,但是对于推力的可持续性,推力精度要求不高。但是航天发动机则对精度,材料,耐久性要求很高。

1969年美国NASA需要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于是就开始造航天飞机,基本上航天飞机就那么几架:美国的哥伦比亚号、挑战者号、发现号、亚特兰蒂斯号和奋进号,以及前苏联的暴风雪号。其中苏联的暴风雪号是前苏联航天科技的绝唱,1988年无人绕地球两周之后,资金断链,后继无人。暴风雪号没有主发动机,由两台小发动机组成引擎。

航天飞机说简单也简单,在发射的时候,航天飞机绑定在辅助火箭上面。然后回地球利用航天飞机自己的引擎动力。

过程包括:起飞-助推火箭分离-外挂燃料箱脱落-入轨-返航。

来自马斯克的挑战,光靠民营可能不行

马斯克的SPACE X成为国际航空业的重大挑战。如果火箭可以重复使用,仅仅只更换燃料,那么单次飞行的成本则最低能够到6万美元一飞,比如猎鹰9。当然,达不到如此理想的状况。但是要考虑到,如今马斯克猎鹰9造价6000万美元已经是很低的成本,重型猎鹰是9000万美元。

猎鹰9的运载能力为LEO(近地轨道)22800公斤,GTO(同步轨道)8300公斤。典型发射任务报价5400万美元。

我们不清楚我们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成本,但是在一次会议中,有人无意透露了我国航空重量的报价是3万人民币一公斤。根据一些资料,长征3EBGTO运载能力是5500公斤,国际报价在6000万美元。

我们火箭已经是全球最有竞争力的火箭,报价最低,稳定性最好,但是马斯克的SPACE X已经实现了重复回收再发射,那么至少成本上,我们的优势就很难说了。而火箭回收,关键还是动力输出上的稳定性。猎鹰用的是梅林发动机。而这款引擎是SPACE X自己研发的。而研发的源头,来自于阿波罗计划的登陆舱。马斯克的企业愿景是火星登陆,而登录火星最重要的障碍就是成本。美国阿波罗计划之所以在80年代后就毫无建树,本身就是因为预算问题。之后美国选择了便宜的空间站计划。到了2011年,航天飞机都因为成本而退役,美国NASA不得不去找俄罗斯的火箭运东西去空间站。如今,马斯克又来接力。


财经纸老虎


第一因为没有技术,第二因为没有钱,第三因为用不着。航天飞机已经属于落后的技术产物了,并非是新兴技术产物,其发展思想是近地轨道可以重复使用的大型航天器,这一概念如今被滑跑起飞就能飞到近地轨道的飞机取代,可以说人类的观念也在不断进步。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成功发展出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复杂的航天器--航天飞机。这两个国家是美国和苏联,发展的时间都是在冷战时期,航天飞机代表的是两国在航天领域的竞赛,并非是根据技术发展的成熟度发展出来的。美国一共制造了6架航天飞机,共花费超过了20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军费总额还多。


苏联也制造了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并且实现了发射成功,其外形和概念类似于美国航天飞机,航天飞机可以搭载7名飞行员,这比目前最大的宇宙飞船多搭载4人,一次运载20吨的有效载荷上天,效率上看比现在的飞船强不少,而且功能更加强大,甚至可以在航天飞机的货仓内直接向太空放置卫星,实现卫星的发射。


但是航天飞机技术并不成熟,美国6架航天飞机有两架发生了爆炸事故,导致了所有航天飞机停飞,目前美国也是租赁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进行货物和人员的投送,并且在研发自己的宇宙飞船,而可以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方面,各个航天强国都瞄准了直接滑跑起飞,安全、快捷、便利的新一代近地轨道飞行器的开发,并且已经有了成功先例。


长期来看,航天飞机的概念已经过时,目前没有必要开发如此复杂的航天器,毕竟也无法带着人类走向更远的深空,但是如果面向未来的话,从地面起飞,飞到太空,再进入深空,还能够返回降落的自动航天器必然会成为发展的重点,不过那应该是100年后的事情了。


海事先锋


在中国航天的起步阶段,我们曾一度纠结是发展航天飞机还是运载火箭,从美国归来的钱学森院士更倾向于航天飞机。毕竟那时航天飞机相对于运载火箭安全性更高并且可以重复利用,这将减少后续航天器的制造成本。但如今耗费30年、2000亿美元,美国号称空间时代第二个里程碑的航天飞机计划为何失败了?目前美国航天也开始转向猎鹰系列、星舰等重型火箭的研发,航天飞机不再受各国的青睐,日本H3新型火箭、俄罗斯叶尼塞重型火箭等也再研发当中。



美国航天总共5架航天飞机其中两架坠毁损失14名航天精英

美国在航天飞机研发上起步最早研发经验最为丰富,但早期美国的航天飞机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上世纪八十年代全球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美国升起。而美国于1986年发射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此次事故让7名航天精英不幸牺牲,这使美国航天事业遭受了较大损失。时间转瞬即逝17年,“哥伦比亚号”在执行四次太空运输任务后,于2003年执行第五次飞行任务时,在德克萨斯州的蓝空上不幸解体坠毁,美国再次损失7名航天精英。



航天飞机研发的急于求进和每次超过预期的4亿美元发射成本

除了从未进入太空、一直被用作试验的“企业号”,美国总共生产制造的5架航天飞机,如今实际仅剩3架。实际每次高达4亿多美元的发射成本让美国宇航局不堪重负,远远超过预期的3000万美元。其实航天飞机的失败并不单单是资金成本问题,背后国家之间的博弈同样不可忽视。当时美国正处于和苏联的竞争时期,所以对于航天飞机的研发制造急于求进。在制造航天飞机时为了更好的缩减成本,美国在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上就偏向选择安全保障程度低的选择,这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6个航天器发展方案中最终选择了载人飞船

美国一直信奉航天飞机有着安全性高、载荷大和成本低等优势,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除了高昂的发射成本,航天飞机产生的后续维修费用也是一大笔支出。而且美国航天飞机没有达到此前重复使用100次的预期,事实上五架航天飞机总共才使用了135次。航天飞机重复使用的间隙也较长,每年仅能发射5到6次,美国其他相关的航天项目也因此受到影响。而中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航天飞机的研发展开了深入论证,在6个航天方案中有5个全是航天飞机,但最终我们选择了载人飞船,堪称一次伟大的选择。



美国航天飞机研发计划的失败最大失误则是对航天飞机的作用期待过高

虽然美国今后将采用更多的载人飞船进行太空运输任务,不过航天飞机为美国航天立下的汗马功劳不可磨灭,美国在135架次的航天飞机发射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美国的国际空间站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除此之外航天飞机的出现也让美国进入太空的门槛要更低一些,如此科研人员也可以借助航天飞机进入太空进行科研研究。总之目前载人飞船和运输火箭是各国航天器研发的主流,而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失败的最大失误则是将目标定的过高,实际和预期相差较大。


程序员七哥


中国火箭技术已经能够满足载人航天的需要,暂时不需要耗资巨大、效率低下、系统庞大、控制难度特大的航天飞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一直是在走遵循符合中国国情之路。盲目跟风或冒进主义在当今理性中国科技型企业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中国,一项新的航天技术正在突破中,这就是呼之欲出的飞天新秀:

“银河之贝”空间飞船!

中国航天领域接下来不远的日子之后,中国航天载人载物不在有飞“机”,飞机典型特征的“翼”、“菊”都随着科技进步而退化消失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飞“船”将由不同指标的空间动力系统镶嵌在飞船的圆盘型龙骨架上,被飞船的金属外壳包裹在内,完全不可见。动力系统直接与宇宙空间引力场发生作用与反作用,在方向系统的左右下,来实现飞船起降、前行和转向。

不需要说太多,直接上图了。


该飞船不依赖空气和传统碳氢燃料,彻底摆脱传统火箭动力思维。凭借新型空间动力系统,不带一滴燃料(因此没有肥大的油箱),即可实现在宇宙空间超高速、超机动自由飞行。

该项目一直以来属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投资的项目,幕后研究已经开展了将近30多年。一直因为地位低卑而未被上层机构予以重视。最近获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也是在无比困苦的情况下取得的,完全是自主创新,成果来之相当不易。为了引进投资,企业股份重组正在筹划和进行中。来自国际的入股资金投入将可能占有较重比例,但是大股东依然是中国人且绝对控股。预计在新的多方力量参与重组成功后,五年内将实现动力系统面向全球公开展示性首飞。目前该项目没有中国官方投资,所以企业行为一定程度上不受政府或军方的约束。在礼仪层面上,主创企业是可以自主决定对外信息公开程度的。因此届时将可以自主拟定对外邀请出席人员名单:重要股东成员代表、国际协议合作商、相关投资国家领导出席首飞观摩仪式。

在首飞观摩仪式成功举办后,接下来将在五艘原型飞船上分别展开:动力、操控、感知、结构、安全、功能等等一系列细节改进、升级工作。以及计划在亚洲或欧洲某地建立相应飞船专属航天港,为飞船正式定型投产、投入使用和运营做足前期功课。这一计划将压缩在五到八年左右的时间里去完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草根壮志,匠心卫国!

当今全球环境实在是不太平,国家级恐怖主义泛滥。已经给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无比深痛的灾难。因此,保家卫国是每个有觉悟的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里虽然没有院士、没有博士、没有头衔、没有军衔,但是有一群满身臭汗、满腔热血的民间爱国勇士。用心写画,没有工资和报酬,军品类的战斗飞船就是在这样饥肠辘辘和蚊虫叮咬的环境中规划、构思、设计中。只要中国政府需要,并加以适当的投资。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很快会将此项目深入开展起来,融合国内其他企业科技成果,成品最终会很快奉献给中国人民解放军“天军”部队,并投入实战运用。真正实现“匠心卫国”!

下图是规划中的“黑风”空间战斗飞船。


采用的是和“银河之贝”类似的动力系统,严格说也是同一原理、不同系列,不同型号的“军需级”发动机。配上其他先进的成熟武器装备,“黑风”将很快从无到有,快速面世。打击效率足以使散布恐怖主义的敌人:

闻风丧胆,止步不前!

在此,我们真心希望一个新型的、即将闻名遐迩的“hozeran”航天港,能在中国大陆境内落户,这将成为中国这个大国崛起,引领世界的一面鲜明的旗帜之一。但是我们也做好了旁落的心理准备:可能涉及多方面原因,只能被迫另有选择。虽然曾经和现在被奚落,虽然一直和至今被忽略,但是未能挡住前进的步伐。

目前,该项目有安徽浩至然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率先推出,随着项目深入进行研究和各种实用成果涌现和运用,相信会有更丰富的内部消息适当时候被官方不小心地“外泄”。


世界航天领域将在中国有重大新事物的诞生。因此,类似美国的航天飞机可能真的不需要了!

中国,一定行!

静静滴,拭目以待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加我即可成为“浩至然航天科技”官方粉丝!

将第一时间获得内部“爆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