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山水畫中“荊、關、董、巨”是什麼意思?

月亮再亮丶終究冰涼


關於這個問題,中藝匯小編認為無論你是一個山水畫愛好者還是剛接觸到中國畫這一領域,這四個人是你必須要知道的。“荊、關、董、巨”四人分別指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他們都是生活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山水畫家,他們為中國山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後世山水畫的發展影響深遠。

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這四人的風格可分為兩派,即中國山水畫有名的南北兩派。其中,荊浩、關仝的作品以描揮中原地帶實景為主,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點,被稱"北方派"。而董源、巨然的作品以描寫江南實景為主,人們稱之為"南方派"。下面,我們來分別說說這四位畫家。

荊浩是中國五代後梁最具影響的山水畫家,還是一位藝術理論家,他對完整山水畫技法有獨到的建樹。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現存作品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關仝是荊浩的弟子,他在繪畫上的成就超越了老師,開創了自己獨具的藝術風貌,被人稱為"關家山水"。所畫山水錶現的是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董源是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與李成、范寬並稱北宋三大家。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董源的山水畫,最能表現江南景物的特色,採用"山石披麻皴"技法,有著西歐風景畫的風采。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巨然是董源的學生,擅畫江南草木繁茂的山水。繼承了董源的傳統技法,又具獨創性。其作品頗有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存世作品有《秋山問道》、《萬壑松風圖》、《層崖叢樹》等。

希望小編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最後,別忘了關注中藝匯哦!


中藝匯商城


“荊關董巨”其實是五代十國時期幾個著名的畫家,荊一荊浩,關一關仝,董一董源,巨一巨然。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講,這幾個人對後世繪畫發展的影響, 以及他們各自的繪畫風格。

關注多藝點,每日一畫,多學一點藝術小知識!

五代十國曆時53年,雖然紛爭並峙,但由於南唐和西蜀相繼設立畫院,繪畫藝術仍得到了較好發展。

宗教神話、歷史故事、文人生活等成為人物畫描繪的主題,在技法風格上工筆設色更加細勁多變,水墨畫則出現了大寫意畫法。

1.董源

以董源為開創者的“荊關董巨”四大家出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上的里程碑。董源和巨然代表江南山水畫派,長於表現平淡天真江南景色,體現風雨明晦的變化,

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將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充分適應的。

2.巨然

巨然擅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荊浩和關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獨特的構圖形式,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

3.荊浩

荊浩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所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

4.關仝

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作為中國山水畫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時得到了很大發展,墨法逐漸豐富,水墨和水墨著色的山水畫已發展成熟。

喜歡藝術,就關注多藝點!每天多學一點藝術小知識!


夷微坊李亞庭


喜愛中國山水畫的朋友,瞭解中國畫發展史常識,都能知道山水畫中“荊關董巨”指的是荊浩、關仝、董源、巨然,但是為什麼這四個不是同時代的山水畫家會並列相提呢?荊浩主要活動於唐末五代梁,在其理論著作《筆法記》提到“吳道子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吾將採二子之所長,成一家之體”,他重視筆墨並用,首創皴法開拓了晉代以來僅僅是勾染技法,更以全景式構圖開創以後宋代大山水的新的發展高峰,(附:中國荊浩代表作《匡廬圖》)
關仝師法荊浩,更青出於藍,宋代論畫將他和李成、范寬稱為“三家鼎峙”,他和荊浩並稱“荊關”,代表北方山水畫流派,董源活動於五代南唐,以披麻皴寫江南山水,表現是丘陵起伏,江湖間草木茂盛的秀麗景色,和北方山水流派的山峰高聳雄偉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巨然活動於五代南唐宋初,繼承董源,以大披麻皴,更進一步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氣象,並稱“董巨”,代表江南山水流派,這樣,“荊關董巨”一起開創中國山水畫發展格局和方向,進入到中國山水畫成熟期,形成中國畫的新的傳統,促進中國畫發展的新的高峰,產生深遠的影響。


秋水詩畫


山水畫巨匠“荊,關,董,巨”是五代到北宋初的四位大師,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這四位大師是中國山水畫承前啟後的人物,他們完善了山水畫的皴法,改變了前代山水空勾無皴的局面,讓山水畫真正成為中國畫的第一畫種,在他們之後,山水畫形成一個創作高峰。這四位大師也被稱為南宗之祖,因為他們大多身居江南,描繪的多是江南風光,多用披麻皴等皴法,能夠很好地體現江南山水滋潤華滋效果,他們被後人極力推崇,達到了泰山北斗的高度。



鄞粵強


“荊、關、董、巨”是山水畫中常被提及的人物,荊、關分別寫的是太行山和關中一帶,董、巨則是江南山水的開他者。他們四人的創作風格,既繼承了唐代山水畫結構和視野上的遼闊的特點,同時又去掉了唐代山水畫中過於裝飾氣息的青綠設色。在手法上,以寫生為主,不論是從結構、質地還是感覺上,都是達到了山水畫的高峰。在唐代的山水畫中,筆法是沒有什麼變化的,有的只是線條,這就是張彥遠說“冰澌斧刃”,這個詞的意思是說,在山水畫中的這種線條,只有輪廓上的勾勒,並沒有質感上存在的任何意義。但是到了五代時期,他們的畫作中,對筆法的運用可謂是千變萬化。比如傳董源的《寒林重汀圖》,《龍宿郊民圖》、《瀟湘圖》。再比如,傳巨然的《秋山問道圖》。另外張璪在畫作上的描繪有句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句話正說明了一代時期的山水畫家在物質與性情,客觀與主觀之間的和諧統一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北宋時期,我們以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為例,他細密和尖銳的筆法,在描繪黃土高原上的山石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遠看,大山氣勢磅礴,近觀,樹叢、泉石、人騾有聲有色,好不熱鬧,在氣勢宏偉的大山中,還有著生氣盎然的場景。不論是李成畫的齊魯風景,還是范寬的的關中大山,都說明了宋代時期山水畫與現實不可分離的關係。


藝滴美育


首先聲明,本人既非畫家,亦非學者,更不是書畫經紀人,就一從事打磚行業的普通公民,但既然受邀,也就不枉自菲薄,就這個問題班門弄斧一回,希望諸師友批評指正。

荊者一一荊浩也,河南濟源人,生活在唐末五代初,士大夫出身,因避戰亂,隱居於太行山之洪谷,故自號“洪穀子”。他不僅創造了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之祖,還為後世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的所謂繪景“六要”,提出山水畫必須“形神兼併”、“情景交融”,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他的作品被奉為宋畫典範。代表作《匡廬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正是他這一理論的最高實踐。

關者一一關仝也,陝西長安人,生活在五代後期至北宋初年,是荊浩的弟子(比荊約年輕三十歲左右),繼承並發展了荊浩開創的北方山水畫派的雄渾之風,成為千年宗師。《圖畫見聞志》上說關仝“工畫山水,學從荊浩,有出藍之美,馳名當代,無敢分庭”。與李成、范寬並稱為“照耀千古、為百代師法”的代表,所謂“三家鼎峙,百代標程”。代表作《關山行旅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董者一一董源也,江西南昌人,生活在五代末至北宋初,入宋前曾任南唐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古人評價他“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其主要成就是開創了有別於院派畫風格的獨特藝術語言(皴法、造型、構圖、植被、意境)。在北宋中、後期,受到沈括、米芾、蘇軾等士大夫文人的極力推崇,尊為江南水墨山水畫的宗主。代表作《龍宿郊民圖》(現藏臺北古宮博物院)。

巨者一一巨然也,江蘇南京人(一作江西南昌),出生比董源稍晚一些,開寶寺為僧,董源的傳人。他的山水畫雖出自董源,但自成一格,不同於董的橫式佈景,喜作豎式構圖。後世將他與董源並稱“董巨”,同為江南山水畫派的宗師。代表作《秋山問道圖》(現藏於臺北故臺博物院)。

宋初畫壇,繼承唐代、五代水墨山水畫,按南、北兩路分道揚鑣,形成了山水畫史上的兩大畫派一一即以荊浩、關仝為首的北方畫和董源、巨然領銜的江南畫對峙的兩大流派。兩派幾乎同時開宗立派,南北並峙,但在北宋的首都汴梁,南畫賞之者少,而北派在荊、關後,代代不乏名手,如李成、范寬、郭熙、燕文貴、許道寧等都是名垂千古的北派山水畫大師,他們在藝術上進一步豐富了北方山水畫的造型語言,始終在畫壇占主導地位。南派畫雖在北宋中、後期有米芾、蘇軾等人的推崇,一度在文人圈子裡盛行,但在社會上遠達不到與北派分庭抗禮、平分秋色的地步。

直到元代,著名文人書畫家趙孟頫主宰了畫壇後,才使董、巨消沉已久的江南山水畫得到尊崇,南宋院體(北派)山水畫風受到冷落,董、巨一派位居荊、關之上。這一格局一直持續不衰。明末董其昌更是提出了“南北宗論”,把董、巨與唐代王維並列,為南宗之祖,嫡派紛呈。南北宗的具體分法並不嚴謹,尚有自相矛盾之處,其要旨是力圖排斥屬於“北宗”的明代浙派,抬高董其昌自己所屬的“南宗”文人畫體系。這樣的局面一直沿續至清末。

在我看來,米芾、蘇軾、趙孟頫,尤其是董其昌,雖然推動和豐富了文人畫派的發展,但抬南宗壓北宗的做法,卻使中國的正宗畫派一一院畫,受到重創,這也是近代中國畫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之一。

近代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在評價清代“南宗”之傳人,集宋元之大成,被吳梅村譽為“畫聖”的王翬王石谷時說:“唯惜其學問不高,最乏書卷氣”,這就很諷刺。康有為乾脆說:“二三名宿,摹寫四王(王鑑、王翬、王時敏、王原祁)糟粕,枯筆如草,味同嚼蠟,豈復能傳後以與歐美、日本競哉!”。陳獨秀於《新青年》發表《美術革命》一文說:“若想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又說:“人家說王石谷的畫是中國的集大成,我說王石谷的畫是倪、黃、文、沈一派中國惡畫的總結束”。康、陳之言雖偏頗,但不是沒有道理。至於南北畫派風格、技法的區別,以後有機會再說。






武丁仗劍決雲霓


“荊、關、董、巨”是我國五代南唐時期,山水畫領域四個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即荊浩、關仝、董源、巨然。關仝師荊浩,巨然師董源。

按照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將荊浩及其後世傳承者們歸於山水畫的“北派”,將董源及其後世傳承者們歸於山水畫“南派”。北派畫家多以勁健的筆墨,表現北方山水的高嶺大壑、雄強之貌,深合當時皇家“正大氣象”之意,而且多為皇家的宮廷畫家。南派畫家則以柔美淡秀的筆墨,表現南方山水土植豐茂的丘嶺山川,發展到後來(尤其自元代以降,直至現代),演變成為“文人山水”一系。

在兩宋及以前,主要以北派山水執牛耳。元、明至清代,以南派山水為大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