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7 工作三年了,你怎麼還是學生思維?

工作三年了,你怎麼還是學生思維?

週一下午是團隊開週會的時間,劉小雅志得意滿地把自己上週的工作總結PPT播放了出來,重點講了一下目前產品中存在的諸多問題,然後暗暗地期待自己認真的工作態度能被上級誇獎。

沒想到上級對此一言不發,反倒是在會後單獨找她談話,第一句就是:“你來公司已經一年多了吧,怎麼思維模式還是跟大學生一樣呢?”

— 1 —

學生思維 VS 職場思維

對於像劉小雅這樣的職場新人而言,他們時常覺得能夠發現問題並且提出問題,就是工作努力的表現,這就是典型的學生思維。真正的職場人在發現問題之後,會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如果這個事情無法靠自己的能力獨立解決,那麼也會在提問時找準痛點再開口,而不是製造新的問題。

實際上,我們經常發現很多已經有多年工作經驗的人,也始終沒有擺脫學生思維模式,他們在面試時也好,承接項目時也罷,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來學東西的。”

他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態度很謙遜很積極,但實際上公司聘請一個員工並不是付工資來給你“學習”的,而是希望你能夠給公司創造價值。即便是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仍然可以依據自己在大學時學到的知識,以及作為年輕人的直覺來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自己給自己設限。

工作三年了,你怎麼還是學生思維?

典型的學生思維,就是經常把這樣的話掛在嘴邊:“我只是個應屆生啊”,“我只有一年的工作經驗啊”,“我對這個領域不熟悉啊”,因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他們“只能”做出有限的工作,最多隻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

但在職場上,如果不能做出超越這個職位本身的業績和表現,也就只能是原地踏步,不但升職加薪絕無可能。一旦面臨考核或者裁員,這種固守學生思維模式的人就會首當其衝。

— 2 —

努力有用的話,要KPI幹嗎?

想要從學生思維轉變為職場思維,最重要的一點是樹立結果導向的思維模式。

在我們以往的校園教育中,過多地強調努力和勤奮的重要性,然而一旦進入了職場,我們就會悲慘地發現,在工作中沒人在乎你在過程中有多努力,重要的只是你做出的成果如何。

工作三年了,你怎麼還是學生思維?

也許這聽起來很殘酷,但一定要儘早拋棄那些學生時代殘留下來的思維模式:“雖然設計稿還是不太好,但我也改了很多版了”,“雖然用戶還不太滿意,但我最近一直在加班”,“雖然客戶解約了,但是我已經盡力了”,這種思維模式不過是自我滿足和自我安慰,不但毫無益處,還會極大地阻礙自己在職場中的發展。

學生思維模式:努力完成目標。

職場思維模式:高效完成目標。

這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學生思維是把精力花費在執行的過程中,而職場思維則是挑選最佳的路徑。多花一點時間思考,尋找最合適、最可能達成目標的方式,然後如何高效地執行。而努力,反而是最不動腦子、最偷懶的做法。

— 3 —

認識的人多,人脈就廣嗎?

除了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之外,建立優質的人脈也是轉變為職場人的必經之路。

但是每次在跟職場新人聊起人脈這回事的時候,他們時常會略帶一點得意地說,我加了某某某的微信,或者上次在某個創投會上我見到了誰誰誰。就好像只要跟一些業界大佬有過一面之緣或者得到了某人的聯繫方式,就建立起了金光閃閃的人脈圈一樣。

工作三年了,你怎麼還是學生思維?

實際上,認識的人多,跟資源多、人脈廣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的人脈,是建立在共同的興趣、共同的利益和彼此認同的價值觀的基礎上的,微信朋友圈裡的點贊之交跟人脈廣相差甚遠。對於職場新人來說,更沒有必要為了拓展人脈而去刻意地認識什麼大人物。如果彼此的圈子和能力完全不匹配,這樣的弱社交關係也只能是無效社交而已,對自己的職場發展不會有任何的幫助。

充滿書卷氣的象牙塔曾經是為我們遮風擋雨的港灣,但一旦進入了職場,就不要再把自己當學生。

公司不是學校,上級也不是你的師長。縱使寶劍未鋒,也必須整裝出發,因為你面臨的,已經是新的戰場與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