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非保险从业者如何看待保险员工,是否会有偏见?

刘禹祺---


非保险从业者看待保险员工,有偏见的是大多数。

第一,认为保险公司员工是“骗子”。这个结论不仅仅来源于保险公司,有的来源于保险业务员,也有的来源于客户的认知。

来源于保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保险公司在宣传保险、培训业务员时,避重就轻,只说好的一面,而保险公司不予理赔或者合同里面隐含理赔限制的词语,保险公司培训时也没有重点讲解,培训部和理赔部职能没有交叉,所以,对理赔懂得一知半解,业务员对条款理解得半拉胡片,而业务员是直接面对客户,代表了保险公司,在展业过程中,对有些情况跟客户说可以理赔,在实际情况发生时,保险公司理赔部却以条款里面的各种措辞为借口,不予理赔,客户交了这么多钱,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业务员当时许诺的理赔依据,所以就感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久而久之,就逢人就说,保险公司就是骗子,要知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啊,所以现在保险业难就难在没有好的开端,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来源于业务员。保险公司在不断地招人的过程中,为了一己私利、晋级等原因,不仔细核查学历,也没有时间对所招的人进行了解和考核,招进来的人层次各异,人品参差不齐,进入门槛条件极低,业绩成了保险公司考核的唯一标准,所以很多人急功近利,在展业过程中就会忽悠、瞎说,偏离了保险合同,导致客户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

再次,来源于客户的认知。客户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有的时候,业务员讲解很到位,但客户理解有偏差,或者说讲压根就没明白,再加上发生理赔的时候于签单时间距离长,对条款的理解基本都忘了,认为我保险了,只要出险保险公司就该赔。保险公司得根据你参保的条款进行理赔,所以建议保险的时候一定要弄明白自己保的是意外伤害保险还是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弄明白自己保的是养老保险还是储蓄型保险;弄明白是大病保险还是医疗保险;弄明白是报销型还是根据住院时间给付型……保险是门学科,条条框框,涉及医学、法学、保险等多种学科,多领域的知识,一般老百姓要想对保险知识弄得明明白白,不是仅仅靠一个业务员、一个保险公司就能解决的,应该从教育开始,从小学就应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逐渐提高全民素质,许多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有一个案例,我同事说她朋友家孩子参保了,在小饭桌自己摔了一跤,把胳膊摔折了,住院后保险公司没有赔付。以后她所有的亲戚,朋友只要知道这事的,都说保险公司是骗子。我们分析一下,首先涉及的是意外伤害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只对就医后造成残疾的给予赔付,而这个孩子经过治疗并没有造成残疾,只是花了医药费,如果没有参保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保险公司的确不能赔付。另外一个可能,他没有及时报险,导致后来保险公司核保不能确认是意外伤害还是他人原因推倒所致。因为我不是当事人,对当时的情况不了解,也不便过多评价。

第二,保险公司是传销,保险公司的销售模式和传销极为相似。以前受过传销欺骗的是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对保险公司员工,另眼相待,避而远之。如果对同事讲保险,他觉得你就想赚我的钱,而马上展开一种自我保护模式,对你敬而远之。

综上所述,保险业任重道远,短时间内改变所有人的认知,是不太可能的,需要的是一批又一批精英业务员前赴后继地宣传,需要的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改变现状吧。


千面2018


●说实话,还是会有偏见的,在我的印象里,保险业务员就像是苍蝇一样,一直在你耳边嗡嗡嗡的,赶都赶不走。

我对保险这个行业其实是没有偏见的,投保,也是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我有偏见的对象,真的仅仅是那些职业素养低下的“保险推销员”。

那么,为什么会对保险推销员有这么大的偏见呢?

这个就说来话长,要好好说道说道了。

先来看看这些保险业务员被招聘进去之后是怎样的。

一般是只要来应聘基本都可以培训;培训内容是教你话术,教你如何从身边的人下手,如何用自己对事业的热情而不是产品的好坏,让他们心甘情愿买保险。

培训结束后,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喊口号、做操、打鸡血,开会内容打鸡血、做操、喊口号……

现在重新审视业务员这个角色,在这种低门槛招聘低水平培训下,我们能有多高的期望

再来看看别的地方,是怎样招聘保险业务员的。

就拿中国香港为例好了。

在招聘之前,业务员一定要通过从业资格考试,并且对学历有严格要求。

招聘前的从业考试就有四种牌照的选择可考,新人培训第一天讲法律法规,接下来是产品培训。

从业者也跟大陆参差不齐的学历大有不同,团队成员几乎都拥有大学以上的学历

所以在香港,保险从业者虽然不是万人追捧,也不会像大陆一样人人喊打

希望在这样的对比下,我们的保险员能有一些进步,不要再将目标仅仅放在“卖出保险”,而是真的为顾客考虑,我想,只有这样,我们队保险业务员甚至是保险这个行业,才不会有这么大的偏见。

好在,形势慢慢好了起来,国家也重视到这个问题,并逐步出台文件规范保险行业

入行资格、公司招聘、培训、企业价值观的规范和转变下,未来我们面对的业务员,不是一开口就讲自己雄伟的事业、公司的强大,而是询问我们的需求,推荐性价比最高,最能保障我们的产品,逐一讲清要点和注意事项。


小熙带你看世界



保险公司的员工,是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做外勤,这一部分签的都是代理合同,没有五险,没有一金,没有底薪,没有福利,很苦逼的,另外一部分呢,正儿八经的招聘,校园招聘啊,等等正儿八经的保险专业啊,一本啊,研究生啊,这些高材去的地方,实际上是内勤,内勤是不卖保险的,他们可能是核保,可能是理赔,可能是培训,可能是前台也不一定啦。人家有五险,人家还有福利和底薪呢,跟代理比起来,那叫一个幸福

所以,现在对于保险行业从业人员的偏见,是只针对保险代理人的,也就是我这样的,为什么呢?起源在哪呢?试做分析一下,很久以前,寿险刚刚在中国起步的时候,90年代左右,伴随着大下岗的高潮,导致很大一批人前途渺茫,无处是归宿的这么一个处境,所以当时的保险公司面试往往是这样的,只要你来了,你就可以成为代理人,没有严格的考试要求,没有学历要求,没有工作经验要求,甚至没有培训

那么你卖什么呢,当时各家都是以少儿险做主打,比如平安的少儿360,国寿的少儿一生平安,卖给谁呢,我们叫做缘故,也就是家里人,熟人,亲戚,朋友,邻居,比如我外甥家的老婆的三姑奶奶家的小侄女结婚了,那我就千方百计找到她的电话,然后就去卖保险去了。那段时间是及其疯狂的,因为当时的代理人没有专业技能,更有很多保单是人情单,于是随着时间推移,很多代理人的离职和客户群对于保险的不了解,不重视,造成了大笔大笔的问题件。

在当时来说,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是比较受到尊敬的,在那个年代,每天职业装不离身,开口闭口利率,理财,分红,早会,并且当时成功的一批代理人工资是很高,很高的,在当时来说,所以那一批的代理人,非常的受尊敬。

现在的保险公司是一个什么状况呢,我们往往会说到一句话叫做黄金十年,你也会听到一个概念叫做国十条,对于保险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成立只有十余人,而现在全国平安共有四十万的员工。列为,想想这个倍数关系。

在我个人的从业经历中,讨厌我的有,但是多数人依然是保险意识比较单薄,保险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传统行业,或者说压根不是传统行业,保险和保单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并且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看到他存在的意义。所以对咱们的老百姓来说,把一笔钱,给了一群看不见的人,放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理念贯通的。

在2011年厦门的CMF保险大会上,一位来自北京太平的经理人说,人人都会得重疾,只是时间未到而已,这个观点我基本是赞同的,他当时举了一个例子,一辆汽车放在外面一夜,第二天早上一起来,上面都会有浮灰,何况我们是24小时不间断的呼吸。并且在后来一年中,不断爆出的地沟油,皮鞋,添加剂,地震等等因素确实告诉我们,人身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就我个人而言,保险行业是一个很好的行业,如果你有一定的人脉和钻研精神的话。

至于不断的面试邀请,嘿嘿,怎么说呢,保险公司这一点是我觉得不爽,但是确实是无能为力的。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叫留存率,也就是一个新人入司后留下来的概率,有三个月留存率,六个月留存率和十三个月留存率,到十三个月的时候能有百分之十几的人留下来,应该是算非常难得的了,所以保险公司要人,要大量的人,也许你做不长,但是你可以让你身边的父母亲朋,买上一两份。在我看来这个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我又真心觉得这种做法不可取和恶心。

那么现在你对这个行业有一点概念了没有?

小龙保


所谓看法均是基于自己过往经历、看到、听到以及自己总结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对某一事物或领域的评价。

每一个人的过往不一样,那对一件事的看法都不相同。

非保险从业人员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看法分很多种。有不认同的,有反感的,有中立的、有支持的还有感谢的!每一种态度背后都代表了这个人的一种经历。

我有一个战友,孩子两岁时为孩子各买了一份教育金,年交10万,十年交,加了豁免。为自己购买了50万保额的重大疾病保险。

在一年半以后这位战友体检时发现罹患甲状腺癌,做完手术后恢复很好,1.理赔50万重大疾病赔款,2.孩子的保单保险公司豁免了后期保费,相当于每个孩子存了20万,后期保险公司会替这位爸爸给每个孩子存80万。加上分红收益,这两个宝宝的成长及教育有了资金的保障,这位爸爸也无须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

那这位孩子爸爸对保险从业人员是什么看法?我想不用说大家也会心知肚明。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外行如果想评价保险代理人,就先尝试着了解保险吧。



安联小王哥


要看是什么工作类型的员工,如果是寿险销售,会存在一些顾虑,上升的偏见有点儿过。

大家都知道,寿险的销售是靠人海战术建立起来的庞大业务,因一些历史原因,寿险销售的从业者的素质参差不齐,虽然现在实行的是持证上岗制度,但是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寿险销售的模式。

在没有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前,寿险销售没有任何的门槛,只要愿意干就行,老销售提升业绩的方法除了自己拓展客户外,就是玩儿命的发展下线,宽松的进人政策,让寿险销售大军出现了太多的问题。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人越多越好,因为那时候公司是不向销售支付底薪的,如果没有业绩,销售就是0收入。

在这种没有保障和准入机制下,寿险销售在开发客户过程中,那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死缠烂打,软磨硬泡是家常便饭。这样的行为,让人们非常反感,因此,才会出现“防火、防盗、防保险销售”的说法。

有了准入机制后,通过考核后,有从业资格证才可以上岗,另外,保险公司也需要向销售支付基本工资,这种遍地是卖保险的现象才得到了改善。但是,人们脑子里对于保险销售的印象,远远还没有改变。


Cubiz老徐


通过内部了解,销售提成是每一笔保险总额的15%~40%之间,还不算上几级领导的所得提成。看到这个比例,不知道谁还会有买商业保险的欲望,为了证明陈述的事实,我立刻拍些侧面证明给大家看看。
这是某家保险公司经过所谓的招商、招聘会后上交100块钱,获得的首次3天培训的学习资料,基本上是正面宣讲的资料。通过3天的学习,和捣蛋式的与内部工作人员接触,获知了上述的比例关系,和对他们内部管理潜规则的部分感知以及部分的价值利用和反利用。还有第二本。


在3天的培训后,会进入首次笔试考核,之后,就是这本2天的学习。通过首次学习前的试岗接触,我计算出招聘市场的入职不排斥接触率为35%,头期3天学习之间后会降至4%,按他们的说法,通过正轨考核的人是剩余人数的50%,也就是再次降到了2%,实际上,保证通过率是99%,由此,可以证明,他们在说谎。也就是说,他们会保证仅剩的4%的人员,会成为同事。
招聘现场时,以所谓的团队进行招聘,但,同一个人才市场上,往往会有两支或两支以上的团队在抢人,招聘所花费的费用则属于主任一级或以上的人,自掏腰包。根据相关内部人员反应,在保险单位会有70%~80%的人,外表穿的光鲜亮丽,实际上就连下一顿的饭钱都是问题。也就是说,1~2年内大多数人,因为没有业绩,所以就没有基本工资;而做的好的,则多半是长相漂亮的人,并不需要你有多了解行业和有多少行业知识。

因为,3天加2天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来考,也同样考不出来;只需要知道几个赚钱的保险项目、合同是怎么回事、那些是相关合同要点、钱怎么付和将来怎么回给客户款项就好。待合同签订后,再去了解,怎样才能算购买者违约。因为,可以彻底消化购买者的本次采购金,甚至是要求购买者迷糊概念的逾期补款和合同违约索赔,等。
所以,本人坚定了,可能的情况下,不会再购买任何商业类的保险。这还没说,他们之间管理的黑暗,“需要像狗一样对上级进行孝敬的。”呵呵!没钱给你,还要你常进贡,你不供就不带你玩,接下去,就只有等死。你觉得,我对保险人的印象是好还是坏呢?呵呵!


章圣228


与其说是大众对“保险员工”有偏见,不如说是对“保险”行业有偏见更准确。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保险给大众留下负面、令人避之不及的印象呢?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


1、国内的代理人制度不够成熟,代理人队伍参差不齐,导致保险行业乱象丛生。一些保险公司过分追求保费、唯业绩论,希望通过短期的培训让代理人能快速产生绩效,所以培训一般以产品讲解、销售话术和业务促成为主。至于从业人员合规方面、产品的保障范围、责任免除、理赔流程等细节的培训缺失。


2、代理人在高度的考核压力和短期化的培训下,他们本身也更关注业务促成,在合同细节讲解和容易导致售后纠纷的问题上,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忽略。短期化的培训、利益的引、高考和压力,形成了一个浮躁的、高增高脱的代理人队伍,这种模式之下的后果必然会导致销售、服务甚至理赔的种种问题。


不过随着监管的加强和行业规范的升级,相信上述乱象会有所改善,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保险知识,正确认识保险和保险从业人员,消除刻板印象不要因为部分人的不当行为而否认了保险的价值。


保儿妞


如何看待保险员工,会否有偏见?我猜猜看楼主是不是接下去打算要从事保险行业了?先来这里了解一下保险这个行业的社会地位怎么样是吧,会不会自己做了保险之后会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会不会失去一部分朋友是不是?当然这叶只是我的一个猜测,不要介意啊,其实我本人就是一个保险从业人员,我倒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下面具体展开聊聊,回头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首先我个人从事保险行业已经很多年了,说心里话碰到用异样眼光看你的人还是有的,虽然我做这个工作,但是我不会把这个工作粉饰得天花乱坠,事实上我碰到过,举个例子吧,就在去年,我跟一个朋友说起给他孩子买点保险,他说可以的,过来讲讲吧,我就去了,但是到了那里那个朋友就把晾在一边,有点爱理不理的感觉,但是我还是沉住气等他忙完开始讲,他还是半听不听,敷衍着,其实我都看得出来,但是我毕竟是业务员,总不能就此离开,明知道他已经不可能买了,但是出于礼貌和职业精神我还是耐心讲解产品,这时候他的爸爸过来说,我们孩子这么健康,买什么保险,不要触我们霉头,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而我朋友却听之任之没有出来帮我做一点解释,这时候我才打住我的讲解,并寒暄之后离开。这个不是故事,这个是事实,我亲身经历的,但是我做了那么多年也就碰到这么一位。任何行业没有顺风顺水的,这也只是工作中非常正常的一个插曲而已,你卖任何产品都无法让所有人接受,所以这也不能称为是异样的眼光,不能因此自己埋没了自己。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国的保险事业本来起步就晚,广大人民群众对这个新鲜事物的接受还是有一个过程的,就在几年前让人家交社保的时候很多人还在算着划算不划算,但是现在有没有社保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了,所以这个接受过程是必然要经过的,还有就是目前为止碰到的对保险比较排斥的人群多数集中在40岁以后的人群,这部分人不是说他们不好,而是他们年轻的时候经历了我们无法想象的困难,年纪偏大的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稍微年轻点的叶经历了很多工作,养家等一系列困难,他们种的大部分人学历普遍不是很高,没有像现在那样大学生遍地,而且那会学校也没教多少关于保险的知识,所以他们对金钱跟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他们总觉得钱拿在手里是最实在,最稳当,让他们买点银行理财都还是前怕狼后怕虎的,你让他们去买一份保单,每年交钱,去规避一种不一定发生的风险,说实话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有由于保险行业早期大家都没经验,国家没经验,公司没经验,个人更没经验,让一些品行不正的业务员钻了空子,骗了客户,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让大家把保险等于骗人等于传销联系了起来,为此国家也一直在努力包括央视的广告,来慢慢挽回保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上的情况我就是为了说明这个行业确实有人不那么接受,当然任何行业都是,只是这个行业比较明显而已,也简单解释了造成这种问题的一些历史原因。那么这么说保险确实会招来很多异样的眼光吗?不是的,我说了只是少数,为什么呢?

原因在这里,当今社会真正活跃的,掌握社会动向的是年轻人,80后,90后甚至是00后了,第一他们的学历都是可以的,在大学时候是有专门学习相关知识的,而且当他们踏上社会之后也看到很多由于风险问题造成了很多家庭破裂的例子,所以他们自己也非常惧怕风险,也在寻找如何才能不让这种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办法,那么他们接受保险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当他们碰到保险业务员肯定非常尊重,绝不会有异样的眼光来看,还有他们中的很多孩子在一个学校读书,其中一个有买保险,那么其他也会去买,他们需要找到专业的保险员工,试问怎么又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呢?而作为保险员工现在的素质也都在提高,本身的法律意识也在提高,也就不可能作出最早时候的蒙啊,骗啊,他们知道这样做是要承担法律后果的。这就是这个行业发展几十年下来慢慢带来的改变,虽然还有不足,但总归是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中国作为全球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保险覆盖率又那么低,未来保险员工不但不会遭到异样的眼光,相反它会跟医生,律师一样成为每个人都需要去接触的人群。

最后从工作性质上来说,保险无非也就是一份工作而已,有什么必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从业人员呢?在殡仪馆工作的人我们都觉得不太方便跟他们接触,但是这只是他的一份工作而已,我们凭什么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环卫所处理化粪池的人,我们觉得脏,但也只是他的工作而已,难道我们也要用异样的眼光看?不偷不抢,自己劳动获得成果,这难道见不得人?坑蒙拐骗发了财难道我们反而要去阿谀奉承?所以这只是一份工作,不需要太多得去解读,有需求有条件就买了,目前不买的不代表以后不买,保险员工是出去讲产品,寻找有需求的客户,不是拿着刀强迫人家买,大家工作都不容易,所以大可放心,我不是人民币没办法做到让所有人喜欢,客观理性看待就行。

总结一下,其实也不用总结了,以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过就算碰到用异样眼光看你的人,或者因为你从事这个行业而怕你,远离你的人,你也不需要再跟他交往下去,这样的朋友不是朋友,那些在你面前整天诋毁保险的人也就算了,思维不在一个层次,境界不一样,看待事物也就不一样,我这么年得出的结论就是越是成功的人越不会异样眼光看你。好了今天就说这些,如果大伙有不同意见的可以一起讨论,就事论事。


爸爸来育儿


谢谢悟空

偏见不偏见的不知道,最起码我是不认可

我一直不认可这样的金融从业人员。也许我年龄大了,对这些从业人员我自己是带有强烈的排斥的。

1,金融行业是一个非常专业并且非常精细的行业,实话说不是随便哪个就可以做这个行业的。我比较懒散,对待精算我一直很敬畏,不敢涉及所以远远看着。保险行业的运营模式好像明白,但是总感觉不是非常科学。当然,赚钱第一位,因此对这些从业人员第一感觉就是忽悠。

2,刚才说了,金融行业事实上进入的门坎很高,专业的不要不要的,可是当下的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和素养却有待商榷,所谓商榷是剔除这些从业人员的个人品行以后,就专业而言的商榷。培训上岗,他们坚持的是业务和专业分开的手法,也是规避业务员对专业不懂而造成业务丢失。可是,业务员对这个行业和产品的一知半解,导致的结果就是生拉硬拽,让人感觉不好。

3,中国保险业发展几十年,相比保险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而言,基础保障不齐备,比如法律,比如专业,比如学科建设等,这些不健全对于社会来说,就是认识的片面和信息的不对称。这个是行业原因,这个原因是导致我不认可这个行业从业者的社会原因。

所以,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从业人员自身的角度,还是从产品的角度,以及后续服务的环节上,对这些从业人员有很大的偏见


慕容晓春


非保险从业者,这个范围比较大了。我们就以一个身份来界定吧:客户。

因为对于销售者而言,面对的所有人都是客户,无非是否成交。

第一个现状是:保险从业者目前仍然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一方面来自销售工作本身,一方面来自客户的眼光。

很多客户的认知中,保险是不陪的,保险公司是无良的,保险从业者是为了保费专注销售的。总之,保险不好。

这种认知正在扭转,但如同减肥一样:用多少时间造就了这个局面,就需要对应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扭转回来。

第二个现状是:保险从业者的整体素质正在提升

这是现状,不必讨论。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人的吐槽,其实没有必要争执,因为他们并不是为了讨论,他们就是单纯的吐槽,甚至动机都有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结论。从数据上看,高学历人员正在积极进入这个行业,客户的素质也在改进,举个例子,70后的人和90后的人对保险的认同度是不同的。

在从业者和客户的互相影响下,保险市场正在变好。

第三,希望这个社会对保险从业者更公平一些

我不是业务员,不做销售。但我依然认为很多时候客户对从业者是不公平的。甚至是粗暴的。具体包括无理由的有色眼镜,购买时对自己权益的不明确,对专业不尊重以及在利益受损时不顾一切的吵闹。我见过有的客户,购买时为了省几百元,就是不加意外医疗,结果摔伤了门诊治疗,保险公司不理赔,于是就投入了业务人员。

道理上,销售人员要服务客户,但道理上,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且要敬畏专业。

综上,如是。

拥每次发关于保险的问答,总有人对保险大加斥责,这个我无所谓。但请所有的读者都关注,保险是一个人人都有需要的风险抵御工具。这个结论请不要被一些无关的人蛊惑迷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