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相较于4月份“降准+MLF”,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是否会有改变?若有转变,原因是什么?


影响中国未来货币政策工具组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国内去杠杆和防风险的原有基调,还要叠加中美贸易摩擦和金融开放。降准的作用是流动性对冲,有助于流动性调节回归常态。MLF的作用是流动性到期的续作,再加上精准投放;现在市场比较关心央行是否会加息。

从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来看,它创下了2017年以来的新低的70个bp,最高峰为150bp,已经腰斩。所以,加息的压力是有的。利差收窄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加息。从17年3季度以来,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曲线基本处于水平状况,但美国国债收益率一直上行。 但利率实际上是个非常复杂的经济与金融问题,要谈加息问题,也要明确区分加的是什么利息,还要分短期与长期。

就国内而言,如果说的是金融市场的短端利率,17年年初到17年3季度一直处于“加息”状态,此后反而呈现波动下行状态。所以当市场一直中国央行是否会随着美联储加息的时候,实际上金融市场已经提前反应了。但现在,空间已经被挤压了,所以未来向上的压力会更大。

如果是指存贷款基准利率,一个方面,调整它的意义不像以前那样大了,因为现在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已经全部放开了,银行可以根据资金供求状况灵活调整。反而,如果央行主动调整基准利率,政策导向更加明确,反而可能触发风险。所以,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个“锚”,调整起来应该会比较谨慎。


邵宇


相较于此前“降准+MLF”的货币政策,市场看似乎有点宽松的意味,但事实并不见得如此,后续更可能是“降准+加息+MLF辅助”的货币政策,相对于宽松或者紧缩,国内更倾向于稳健的货币政策。

6月初,央行宣布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MLF包括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这有利于缓解MLF到期担保品压力,补充基础货币缺口。降准将会释放流动性,货币乘数增长,让人产生一种货币宽松的感觉。很多人觉得既然加息,为什么还要降准?此前市场贷款速度增长明显高于存款,企业融资成本高,信贷需求不断增加,降准更难给市场带去甘霖。

随着6月份美联储加息临近,全球化货币紧缩政策得蔓延,中国很可能顺势加息,但是鉴于市场信贷需求和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很困难出现降准和加息的组合拳,MLF作为好用的工具也会持续。

我是Roseview财经,更多问题敬请关注,欢迎一起交流讨论,希望对您有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