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粽子,阳江俗语叫“裹粽”,是用芦苇包成六角形,古称“角黍”,是为了祭屈原。每年的端午节,每家每户都要做粽子,最早的粽子叫“筒粽”,是用竹筒装米的,产生在东汉末年,用含碱的草木灰水浸黍米,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这其实就是我们阳江的灰裹粽(碱水粽)。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到了唐宋,有菱粽、锥粽、锤粽、益智粽、百索粽和九子粽等等。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阳江大八地区盛产益智,但“益智粽”却遗憾的失传了。

说起粽子,阳江虽然失传了“益智粽”,别具特色的苏木“枧水粽”(阳江话称“灰裹粽”)和“蛤蒌粽”绝对让你吃到扶墙。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粽叶给粽子带来的清香味道!

“灰裹粽”最传统的做法是用稻杆烧灰来浸泡枧水,虽然烧制枧水工序繁杂,但做出的粽子味甘且带股清香的味道,让你吃到扶墙。

枧水的炼制

材料:当年的稻杆或果木等植物,清水。

做法:

1、稻杆或果木清洗干净晒干,烧成灰。

2、瓦煲倒进草灰约6分满,再倒入适量的水(超过灰面约10厘米即可)。

2、用大火烧开转中小火约15分钟,关火。

3、晾凉瓦煲里的灰水,用纱布过滤出枧水。

4、取干净瓦煲,倒进滤出的枧水,烧大火炼制至放米进去能浮起来,晾凉后用玻璃瓶装起备用。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枧水粽子

材料:糯米4斤,食用枧水约20克。

辅料: 粽叶、水草适量

做法:

1、糯米泡4小时,洗净沥干水分。

2、糯米加入食用枧水,合成后的糯米显黄色,如果糯米有苦味就表示枧水放过量,用水把米冲一下。

3、粽叶烫洗干净,两头修剪整齐。

4、粽叶卷成圆锥状,放入糯米,中间插进去一根火柴棍般大小的苏木,把粽叶上部折过来包好,用水草缠好。

5、大锅装满水淹过粽子,加盖用大火烧开转中小火煮3小时(中间如果水变少了可添加热水),直至糯米绵软烂熟后再将枧水粽捞起滤干水分。

熟透煮烂的糯米膨胀融解开来,呈现半透明的金黄色或浅棕色,苏木芯把周围的糯米染成绛红,向外逐渐变淡,格外鲜艳美观,吃起来软糯爽口,色香味俱全。若是不喜欢碱水的味道,还可以沾蜂蜜吃。

缘何要加入苏木?因为当年纪念屈原,为了不让河里的鱼吃屈原的身体,当年民众做的粽子是倒到河里喂鱼,所以粽子里面都要有红色,以此来骗过河里的鱼。

从中医的角度上看,苏木(又称苏方、苏枋)是有行血祛淤的功效,性平,味甘咸。主治血滞经闭,铁打损伤等症。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另一种特色的粽子就是

“蛤蒌粽”,也还有一个与灰裹粽相对应的叫法“白裹粽”,也即是南方的咸味粽、咸水粽。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那为什么会称为“蛤蒌粽”?因为在糯米的中间会放上一块用蛤蒌叶包着的五花肉,蛤萎叶的作用是包住五花腩猪肉不让猪油溢出,传统的做法还会放一片红兰叶,这样粽子煮熟之后内里呈现紫红色,与苏木的红色作用一样,为了河里的鱼不吃屈原的身体。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从中医的角度看,蛤蒌叶即蒌叶(又称篓子),藤叶可入药,祛风平喘。叶含芳香油,,不仅能增味调色,而且有药用价值,起到药食相兼的保健作用。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除了糯米和猪肉作馅,还加了去壳的绿豆和鸡蛋黄,绿豆的凉性也能中和糯米的湿热。一个(阳江人称为一条)裹粽,等于一碗充满荚叶芳香的糯米饭,但又欲罢不能,让你吃到扶墙。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阳江“裹粽”原来还有这些讲究,其中一种粽已经失传!

其实现在在阳江

每家每户都能根据自己的口味

包出自己喜欢吃的粽子

各位阳江街坊

你最喜欢吃什么馅的裹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