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五蓮教育——七年級上學期必背詩詞40首

五蓮教育——七年級上學期必背詩詞40首

上李邕(yōng)

唐 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上李邕》是李白青年時期的作品。此詩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頌揚,表達了李白的凌雲壯志和強烈的用世之心,對李邕瞧不起年輕人的態度非常不滿,表現了李白勇於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年輕的李白敢於向大人物挑戰,充滿了初出犢兒不怕虎的銳氣。

塞下曲

唐 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直為折樓蘭。

這組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二載(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長安,此時供奉翰林,胸中正懷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登金陵鳳凰臺

唐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此詩是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把酒問月

唐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寫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覆覆加以對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恆、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於中也顯露著一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雖然意緒多端,隨興揮灑,但潛氣內轉,脈絡貫通,極迴環錯綜之致、渾成自然之妙;加之四句轉韻,平仄互換,抑揚頓挫,更覺一氣呵成,有宮商之聲,可謂音情理趣俱好,故“於古今為創調”。(王夫之《唐詩評選》)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唐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將進酒》屬漢樂府《鼓吹曲·鐃歌》舊題,內容多寫宴飲遊樂。詩中表達了對懷才不遇的感嘆,又抱著樂觀、通達的情懷,也流露了人生幾何當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但全詩洋溢著豪情逸興,取得出色的藝術成就。

登岳陽樓

唐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五言律詩寫於詩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曆三年(768)。當時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嶽州(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揮筆寫下這首含蘊著浩然胸懷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蜀相

唐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裡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開頭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詩的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旅夜書懷

唐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作於代宗永泰元年(765),詩人由華州解職離成都去重慶途中。全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以寫景展現境況和情懷,寓情於景之中。後半寫“書懷”,抒發自己原有政治抱負,沒有想到卻是因為文章而得以揚名四海,而宦途卻因老病而被排擠。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望洞庭

唐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裡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裡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浪淘沙

唐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上,同到牽牛織女家。

永貞元年,劉禹錫被貶連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貶朗州司馬。一度奉詔後還京後,他又因《遊玄都觀》觸怒當朝權貴而被貶連州刺史,後歷任和州刺史。他沒有沉淪,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世事的變遷。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再遊玄都觀

唐 劉禹錫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裡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從表面上看,前兩句是寫看花的盛況,人物眾多,來往繁忙,而為了要突出這些現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著筆。一路上草木蔥蘢,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闐、川流不息的盛況。寫看花,又不寫去而只寫回,並以“無人不道”四字來形容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態,則桃花之繁榮美好,不用直接贊以一詞了。

金陵懷古

唐 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徵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後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此詩前半部分寫所見之景,點出與六朝有關的金陵名勝古蹟,以暗示千古興亡之所由;後半部分通過議論和感慨借古諷今,揭示出全詩主旨。

長相思·汴水流

唐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長相思:詞牌名)

這首詞寫的是一位女子倚樓思念親人的情形。在明亮的月光下,年輕的女子,凝望著腳下悠悠的流水,遙望著遠處綿綿的群山,孤獨無助的身影,充滿了哀愁憔悴面容。思女的形象朦朧而又彷彿很清晰。

贈別

唐 杜牧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這一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她的筵席上難分難捨的情懷。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鬱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首句。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節度使(使府在揚州)牛僧孺幕中作過推官和掌書記,和當時在幕任節度判官的韓綽相識。此詩是杜牧離開揚州以後,在江南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杜牧在韓綽死後作過《哭韓綽》詩,可見他與韓綽有深厚的友誼。

題烏江亭

唐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局的戰爭的假設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寬廣,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捲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於把握機遇,不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於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之罪"的執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已然之教訓,強調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蝶戀花

北宋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歐陽修: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與韓愈、柳宗元、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賞析】 這是深閨佳人的傷春詞。作者以含蘊的筆法描寫了幽居深院的少婦傷春及懷人的複雜思緒和怨情。不寫佳人先寫佳人居處。三迭“深”字,則佳人禁錮高門,內外隔絕、閨房寂落之況,可以想見。樹多霧濃、簾幕嚴密,愈見其深。“章臺路”當指伊人“遊冶處”,望而不見正由宅深樓高而來。可知物質環境之華貴,終難彌補感情世界之悽清。望所歡而不見,感青春之難留,佳人眼中之景,不免變得暗淡蕭索。感花搖落而有淚,含淚而問花,花亂落而不語。傷花實則自傷,佳人與落花同一命運。是花是人?物我合一,情景交融,含蘊最為深沉。整首詞如泣如訴,悽婉動人,意境渾融,語言清麗,尤其是最後兩句,向為詞評家所讚譽。

採桑子

北宋 歐陽修

群芳過後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濛濛,垂柳闌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裡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此詞表現出詞人別具慧眼的審美特點,尤其最後兩句營造出耐人尋味的意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羅敷豔歌》等。辛棄疾、朱敦儒、歐陽修、馮延巳、柳永、晏殊、晏幾道、蘇軾、呂本中、納蘭容若、毛澤東等相關文學大家先後以採桑子為詞牌作詩詞。

採桑子格律為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另有添字格,兩結句各添二字,兩平韻,一疊韻。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

北宋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這是一首惜春憶春的小詞。寫自己獨遊洛陽城東郊,飲酒觀花時而產生的願聚恐散的感情。這首詞為作者與友人春日在洛陽東郊舊地重遊時有感而作,在時間睛跨了去年、今年、明年。上片由現境而憶已過之境,即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遊之樂。下片再由現境而思未來之境,含遺憾之情於其中,尤表現出對友誼的珍惜。

木蘭花

北宋 歐陽修

別後不知君遠近,觸目淒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欹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這一首也寫別離相思,是詞人早期作品。思念對象是遠行的人,也是從閨閣的角度寫的。上片交待離別情事,總括地抒情。下片轉入特定時間——一個夜裡自己獨守空房情景的具體描寫。“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點出季節、時間、環境:秋季的深夜。

生查子·元夕

北宋 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賞析:詞的上片寫去年元夜情事。頭兩句寫元宵之夜的繁華熱鬧,為下文情人的出場渲染出一種柔情的氛圍。後兩句情景交融,寫出了戀人在月光柳影下兩情依依、情話綿綿的景象,製造出朦朧清幽、婉約柔美的意境。下片寫今年元夜相思之苦。"月與燈依舊"與"不見去年人"相對照,引出"淚溼春衫袖"這一舊情難續的沉重哀傷,表達出詞人對昔日戀人的一往情深。

訴衷情

宋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

此詩主要表達的是作者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反映陸游壯志難酬,悲憤和感慨。此篇語言明白曉暢,用典自然,不著痕跡,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飾,如嘆如訴,沉鬱蒼涼,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是陸游愛國詞作的名篇之一。

書憤

宋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全文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冬夜讀書示子聿

宋 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賞析:首聯詩人讚揚了古人刻苦做學問的精神,頷聯是說做學問的艱難。詩的前兩句,讚揚了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以及做學問的艱難。說明只有少年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竭盡全力地打好紮實基礎,將來才能成就一番事業。詩人從古人做學問入手娓娓道來,其中“無遺力”三個字,形容古人做學問勤奮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動又形象。

讀山海經·其十

晉 陶淵明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陶淵明一生酷愛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詩重要的主題,這首詩讚嘆神話形象精衛、刑天,即是此精神的體現。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起筆二句,概括了精衛的神話故事,極為簡練、傳神。

歸園田居·其五

晉 陶淵明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這首詩是陶淵明組詩《歸園田居》五首的最後一首。對此詩的首句“悵恨獨策還”,有兩種解說:一說認為這首詩是緊承第四首《歸園田居·久去山澤遊》而作,例如方東樹說,“悵恨”二字,承上昔人死無餘意來”。 其“悵恨”,可以與此句中的“還”字有關,是因遊興未盡而日色將暮,不得不還;也可以與此句中的“獨”字有關,是因獨遊而產生的孤寂之感。這種孤寂感,既是這次遊而無伴的孤寂感,也是作者隱藏於內心的“舉世皆濁我獨清”(《楚辭·漁父》)的時代孤寂感。

雜詩

晉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賞析:這首詩起筆即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讀來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繼而稍稍振起,詩人執著地在生活中尋找著友愛,尋找著歡樂,給人一線希望。終篇慷慨激越,使人為之感奮。全詩用語樸實無華,取譬平常,質如璞玉,然而內蘊卻極豐富,波瀾跌宕,發人深省。

詠貧士

晉 陶淵明

淒厲歲雲暮,擁褐曝前軒。

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

傾壺絕餘瀝,窺灶不見煙。

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閒居非陳厄,竊有慍言見。

何以慰我懷,賴古多此賢。

賞析:此詩雖極寫飢寒窮困,給人的印象卻決無後來孟郊、賈島那樣的寒儉相,而顯出一種清癯孤潔的姿態,一種情懷深長的韻味。貧困把天真的詩人從雲際霧裡的逍遙遊中,拉回到地面上來,這也許是不幸,然而卻也使詩人的高潔品格獲得了更充實的內含;使他成了中國詩史上少數幾位真正無愧於固窮守節之稱的隱逸詩人。雖然飢寒使他淪落到行乞的地步,但他所低首下心的不是那些督郵之流的官場屑小,而是他日夕相處的“素心人”;心境雖然疲老了,但骨子裡的傲氣卻並不減少壯。詩的結末四句用孔子厄於陳蔡之典,含義尤深長。

四時

晉 陶淵明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

賞析:詩人藉助景物讚美自然,渲染氣氛,抒發個人情懷,揭露社會黑暗,充分展示了詩歌言志、言情的功能,運用自然質樸的語言創造出自然美好與社會動盪及命運多舛不同的意境。

子衿

先秦 《詩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賞析:這首詩寫一個女子在城樓上等候她的戀人。全詩三章,採用倒敘手法。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對方的衣飾給她留下這麼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見其相思縈懷之情。

桃 夭

先秦 《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賞析:詩人在歌詠桃花之後,更以當時的口語,道出賀辭。第一章雲:“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也就是說這位姑娘要出嫁,和和美美成個家。第二、三章因為押韻關係,改為“家室”和“家人”,其實含義很少區別。古禮男以女為室,女以男為家,男女結合才組成家庭。女子出嫁,是組成家庭的開始。全詩分為三章。第一章以鮮豔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人們常說:第一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個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個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所以說這裡是第一個用花來比美人,並不為過。

式微

先秦 《詩經》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賞析:作者字數的變換中, 始終不忘記押韻的和諧。一章“故”、“露”為陰聲“魚”韻和入聲“鐸”韻同用; 二章“躬”、“中”押陰聲“侵”部韻。此兩句在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時, 又能押韻和諧字數整齊, 有一箭雙鵰之功效。短短二章,寥寥幾句,受奴役者的非人處境以及他們對統治者的滿腔憤懣,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重章換字, 押韻和諧。體現了一唱三嘆、餘味無窮的特色。體現了《詩經》精巧凝練的語言,兼有長短的句式, 節奏感強.

月出

先秦 《詩經》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賞析:這種月上柳梢頭,驚豔月光下的境界,大概已屬古典的浪漫。 古典的浪漫是種特別的境界。景是特別的:溫柔如水的月光,輕輕搖曳的樹枝,微微飄浮涼意,靜濫的大地,吶咐的蟲鳴聲。情懷是特別的:若隱若現的身影,似明似暗的舉止,霧中看花般的。 儀容,欲前不前的心態,暗自撩動的心絃,情不自禁的憂傷。此 情此景,不由得人不心移神蕩,情思湧動,不能自己。

木瓜

先秦 《詩經》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賞析:《木瓜》一詩,從章句結構上看,很有特色。首先,其中沒有《詩經》中最典型的句式——四字句。作者有意無意地用這種句式造成一種跌宕有致的韻味,在歌唱時易於取得聲情並茂的效果。其次,語句具有極高的重疊復沓程度。作者胸襟之高朗開闊,已無衡量厚薄輕重之心橫亙其間,他想要表達的就是: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

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

宋 蘇軾

(小序:元豐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從泗州劉倩叔遊南山。)

細雨斜風作曉寒,

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

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賞析: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四年後再遷移汝州時寫的。上闋,詩人用素描的手法,給我們描畫出一幅淡雅的富於動感的水墨畫似的景色:冬盡春萌,早上,細雨斜風,乍暖還寒,山中淡煙疏柳霧朦朧,河邊突然陽光明媚、豁然開朗;從洛澗流出的清淺河水,進入淮河後逐漸變得混黃迷漫迤儷向前。下闋,抒發詩人遊南山的感受:中午時分,在山莊農家,泡上一杯浮著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嚐山間嫩綠的蓼芽蒿筍的春盤素菜,心情多舒坦,人間最有味的是這清淡的歡愉啊!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 蘇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賞析:上闋寫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見的景色。“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營造了一個夜深人靜、月掛疏桐的孤寂氛圍,為“幽人”、“孤鴻”的出場作鋪墊。下闋,更是把鴻與人同寫,“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這是直寫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獨的時候,總會四顧,回頭的尋覓,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獨,“有恨無人省”,有誰能理解自己孤獨的心呢?世無知音,孤苦難耐,情何以堪?“詞人以象徵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作者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願隨波逐流的心境。作者與孤鴻惺惺相惜,以擬人化的手法表現孤鴻的心理活動,把自己的主觀感情加以對象化,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技巧。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 蘇軾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警,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蝶戀花·春景

宋 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於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作者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的景物來排解心中的鬱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下闋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的眷顧及佳人的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裡,“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則是詞人的化身。詞人通過這樣一組意象的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的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的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的一段心理歷程,意境朦朧,令人回味無窮

五莲教育——七年级上学期必背诗词40首
五莲教育——七年级上学期必背诗词40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