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朝“三眼火铳”的威力怎么样?

韦金侠



这是明朝壁画对三眼铳的描绘。

三眼铳源于明朝嘉靖年间,它的出现主要是对付蒙古骑兵。被它打过的却不止蒙古人,还有日本人。日本人对它描述,在碧蹄馆之战中,日本数倍兵力围困明朝骑兵却不能将他们拿下,主要和日军兵种单一多以步兵为主,骑兵较少。

在三眼铳火药打完怎么办?三眼统除了了像狼牙棒那样对靠近的敌兵进行重击对敌人造成重伤它的前部还带有刀刃对敌人进行刺杀。

三眼铳的杀伤范围有限,在数米之内对敌人能够造成有效杀伤,由于时代的限制,精度十分的差,特别是在马上颠簸更加影响的骑兵的操作。三眼铳适合大规模群体作战,来发挥优势火力,对敌人形成压制,人数较少时,效果还不如拿着当个大铁榔头。

但是三眼铳发挥最大的效果并不是他的三眼火炮,它在远距离上不如弓骑兵,但是在近距离上可以依靠密集火力对敌人前锋造成打击,对迅速移动的骑兵形成压制。近距离交战后就是挥舞铁棒,就相当于拿个铁榔头对敌人重击,即使不死也会半残,难以继续战斗。

三眼铳除了做武器之外还做礼仪只用。



若骑兵光拿三眼铳是很难打败敌人,这需要多兵种配合,明朝辽东并不是全部骑兵都谁持有三眼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弓骑兵,相互配合作战.

还有其他火炮给予火力支援,想回配合来发挥最大优势


泰瑞坊


小时候过春节时,一次在城市的广场上来了一支农村的旱船表演队,其中有个炮手在招揽看客。只见他手持一根两米左右长的木棒,顶端装着像极了三个手榴弹品字型叠在一起的浑实铁疙瘩在朝天鸣放,当然只填了火药没有装铁砂。

至今我还记得那种惊人的威力:声如奔雷,离五六百米远震的衣服有向后飘的感觉。耳朵嗡嗡作响,就像在耳边炸响了一个大炮仗,震的大地乱颤,五脏六腑都觉得挪了位。本来很聒噪的唢呐声就像蚊子在哼哼。我看到所有人都捂上了耳朵,三声巨响过后耳鸣了好久。忍着要呕吐的感觉喊着问表哥:这是啥?表哥说这叫三眼铳。要知道这只是一支三眼铁铳的威力。

后来看当年明月的小说才知道这是明朝关宁铁骑的武器。原来小时候有幸看到了我国古代的火器。可以想象一下:几千匹近一吨重的战马在旷野高速奔驰起来,上乘披甲武士每人手持一支两米长填了弹丸的三眼铁铳同时对敌开火那是什么样的感觉?我相信在野战情况下,当时没有哪支人类军队能硬抗这种集团冲锋。


WTTwt


明朝三眼火铳在某吹那是引以为傲的世界第一火器!

实际呢?

三眼铳是明朝使用了200年的主要武器。

明未,步兵的主要火器还是三眼铳,真正使用鸟枪的明军数量很少。

三眼铳在当时算不上先进,最初时还行,后来越来越落后了!

三眼铳号称五十步,也就是八十米左右可以破重甲,在百步可以破无甲目标。

萨尔浒战争,辽阳战役等等,明军创造万人齐射打死个位数的惊人记录,以此可见三眼铳实战效能有多差。

三眼铳就是一个一尺长的小铁管子,装上一点火药,而且装药量还特别少,可以平腕而握,后挫力小,射程能有多远。

在央视的测试中,使用现代火药,三眼铳的实战射击距离也只有十几二十米,而且还是最大射程,而不是杀伤披甲射程。

明朝自己都说三千火器手,临阵一面六百人,列阵4面。

监阵,一面分为五个班轮流释放。

除去心慌手颤,各种装错铅子,火药,火绳的事故。

最后有二十多支不能施放,其他又有瞄准不行的,能打到马身上又被盔甲挡住的又有一些,最好也就打穿十多个人!

八旗军数千铁甲骑兵冲来,一次才打掉十多个,有毛用!

而此时重甲骑兵己经至跟前,并且三十步内万失齐射,明军可想而知!

在明朝永乐时期,欧洲己开始装备早起火绳枪了。

很快,欧洲火绳枪的枪管就达一米长,而明火铳才四十厘米长,在射程射速上己经处极大劣势了。

火绳枪枪口动能己达1000到2000焦耳,足可以打穿重甲。

而当时明朝一直到明未,三眼铳还是无法击穿清军重甲!

徐光启说过:

言满兵所带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铁,马亦如之,鲜兵非无铳箭,而无可奈何者,甲坚故也。

这就是某粉声称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在北京神机营旧址挖出明代火器,还赞叹不如,声称比西方国的武器都先进,更有甚,拿前明的三眼铳打清军。

埋在地下三百年还没生锈,还能打,不得不说,大明牛逼!




蓉儿是妹纸


三眼铳不过是火门枪,只不过是绑了三根枪管而已。其原因是火门枪枪管短导致射程近杀伤力低,再者由于火门枪操作复杂,需要一边端着枪一边点火射击,再装填也费时费力,所以绑上三根枪管,争取齐射时候提高火力密度,尽最大可能杀伤敌人。
火门枪射程和杀伤力如何,大约50米左右,对于步骑兵来说只要顶住一轮齐射就到了肉搏的距离,对于重步兵或者重骑兵来说,基本可以免疫火绳枪的射击。

可以看一下国外的相关复原实验。

以火门枪射击板甲,无法穿透;以火门枪射击扎甲,则可以击穿扎甲。不过,以明朝火药的质量,显然无法预测明军装备的火门枪是否能打穿扎甲。扎甲是中国古典时期的一种普遍的铠甲,其防护能力低于板甲,而明朝的主要敌人就是满洲八旗,满洲八旗兵主要以重步兵和人马具甲的重骑兵为主,而且往往是人披三层重甲,所以可以基本确认,三眼铳在对付满洲八旗重步兵和重骑兵的时候,很难能破甲。

所以可以理解为什么清朝入关之后民间不禁三眼枪以及三眼枪成为巫师的法器了,因为这货实在太鸡肋了,而且清军也普及了火绳枪,民间只要在官府登记就可以买火绳枪,所以三眼枪只能成为巫师的法器。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不少表现明军作战的影片中,会出现明军火器营人手一把三眼铳的画面,三眼铳有三个眼,看上去要比单管的火枪强大不少,成为了明军标配,当仁不让成为大明帝国火器代表。

很多人想象中,整齐列队的火器营枪手们三排发射三眼铳,强大的火力下,敌军在远处就被射得人仰马翻,事实是否如此呢?很遗憾告诉你,其实并不是,三眼铳只是一款落后的火门枪,其精度和杀伤力难言优秀,但它还是成为了明军的制式装备,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电影中手持三眼铳的明军

三眼铳的形制

三眼铳的材料有熟铁也有精铁,三根铳管单独制造,造好后用铁箍固定到一起,用一根木棍在上面呈品字形挖出三道凹槽作为铳柄,三个铳管呈品字形排列,根本上还是一种火门枪。

三眼铳并非只有一种规格,经过明朝刘天和、赵士祯、戚继光、熊廷弼等先后加以改良,至少有一尺、四尺四寸、五尺五寸等几种规格,分别配给骑兵与步兵使用。

拿一尺版本的三眼铳来举例,管长一尺,约为32厘米,其每管用火药3钱,约为11.2克,所用铅子重量与火药同,也是3钱,约11.2克,弹药比为1:1。

而骑兵所用四尺四寸的版本,铳管长度就达到了1尺3寸,用于骑兵作战似乎并不方便,具体原因下文会讲到。

短管三眼铳

三眼铳的威力

三眼铳并不是很精准的火器,它的最佳射程是在三十步到四十步左右,在三十步内,其威力能破甲,在五十步外,能杀伤无甲或轻甲敌人,超过一百步,就失去了杀伤力。

(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若百步则铳力竭矣。)

这个杀伤力,是说的短管三眼铳,长管的版本装药量和铅子都有增加,理论上说威力应该更大,小院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不敢妄下结论,不过根据明朝的铸造工艺来推算,就算有增加,估计也大不了多少。

明朝的一步是一点二米,对比现在的手枪,有效射程大部分是五十米左右,但在实战中基本上被用于二十米内交战,超过二十米,手枪的射击精度即很难控制,威力自然也就谈不上了。

早期火器无甚精准度可言,特别是马上的骑兵在运动中发射更加难以命中,为了弥补精准度问题,很多明军官兵尤其是骑兵将三眼铳发射的弹丸改为散弹“每铳著铅子二、三个”,并且设置三眼同时击发,这样总计有六到九颗铅子同时发射出去,在牺牲续航力的情况下提高了命中率。如果是步兵原地发射,可以选择不将引线合并,做到连发。

三眼铳在战场上的具体表现,可以参考日军记载万历朝鲜战争的描述:

《德川家康·乾坤梦》:明军在近身战中使用的是一种拥有着惊人威力的被称作子母炮的火枪。对于子母炮,参加碧蹄馆战役的武士们是如此描述的:“共有三个枪口。三个枪筒相连。可自由选择发射一次或三次。”骑马的武士手拿长柄火枪。柄长六尺有余,带有长约一尺的枪身,其上插有刀刃,故枪身分为两部分,一旦靠近武士就会开枪。

上文中提到的子母炮,就是日军对于三眼铳的称呼。

三眼铳的应用

如今三眼铳可以说是大名鼎鼎,成为明朝火器的代表,不过实际上,直到万历中期以前,三眼铳并非明军主要制式装备,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火器装备在明军火器营中,作为快枪、神机枪等单管铳的辅助。

尤其是战事最为频繁的辽东边军中,开始对火器一直是不屑一顾的,讲究的是硬弓硬马的骑射功夫,直到万历中后期女真崛起后,火器才逐渐被辽东边军接受。

《明神宗实录》:“兵、工二部议:以库贮盔甲并铜铁大小佛郎机、大将军、虎蹲炮、三眼枪、鸟铳、火箭等项,委官挑选演试,解赴辽左。

《明熹宗宝训》:“谕督师辅臣孙承宗:佛朗机二十副,内提炮八十个、三眼铁铳五百杆。”

《明熹宗实录》:“圣谕:……简得军前灭虏应用神器等件钱粮:头号发熕三位,二号九位,九边神炮二百位,虎蹲神炮二百位,头号佛即机一百位,二号佛郎机一百位,铁涌珠炮一百杆,铁连珠炮一百杆,铁三眼铳一千杆,各随用什物全火药二万斤。”

《崇祯长编》崇祯二年十月:“大同巡抚张宗衡疏言:臣请鸟铳五千杆,又臣新造三眼枪五千杆。”

从以上记载,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从万历到崇祯,三眼铳的装备数量越来越多,到最后取代了单管铳,成为主要火器,这使得三眼铳成为明军火器部队的制式装备。

手持三眼铳发射的明军

上文也说到,三眼铳有长管的版本,也配给骑兵使用,除了装药和装弹更多和提高精度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为骑兵来说,三眼铳发射之后,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很难有时间再给骑兵装药装弹,而这时三眼铳就可作为格斗武器使用,打击类武器是重甲克星,头重脚轻的三眼铳恰似一柄狼牙棒,可以在近身格斗中给重甲敌人以巨大伤害,有的士兵还在三眼铳尾部加装枪头或刀头,更可作为长枪长刀使用。

(三眼枪后用剑刃、铁箍,更可作枪刀,作锤棒。两头相称,落有力而起又便,入巢极妙。)

三眼铳的优缺点

严格来说,三眼铳并不算一款优秀的火器,鸟铳等火绳枪杀伤力和精度远超三眼铳这种火门枪,但由于优良的工匠稀缺加上成本过高,使其难以普及,一器多用成本便宜的三眼铳因而得以普遍使用。如果崇祯朝财力充裕,能以鸟铳取代本该被淘汰的三眼铳,则与清军交战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但三眼铳也绝非被恶评为“只能听个响”的无用武器,北方边军对其评价颇高,如果真是只能听个响,那也不会如此大量列装。在当时明朝的财力和形势之下,三眼铳正如布面甲一样,在明朝空虚的国库和军队作战必须的装备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


小院之观


提起明朝的单兵手持火器,必属网红神器“三眼火铳”。在影视剧中,三眼火铳的威力堪比机关枪,也有人认为三眼火铳言过其实,不过是银样蜡枪头而已。15世纪中叶,明朝的步、马、车等兵种,普遍装备了三眼火铳。这样一种评价两极分化的火器,到底性能如何呢?

三眼火铳源自宋朝的梨花枪。它以长枪为主体,靠近枪尖的部位,绑着三根竹筒,每个竹筒装有火药和铁箭。接敌时,离敌三四十步先用药线引燃火药后,火箭飞出打击对手,对手躲避受惊之际,迅速靠近,用长枪刺击对手。这种武器方便实用,攻守兼顾。

有了梨花枪的灵感,明朝有一个人对它进行了改良的推广。刘天和(1479年7月5日—1546年1月27日),字养和,湖北省麻城市人。嘉靖十五年(1536年),他任兵部左侍郎,总制三边军务。上任之后,他对传统梨花枪加以改进,将三根铳管上下品字型排列,既能远距离射击,又能近身砸击。改良三眼火铳之后,刘天和将其在明军中推广,“三眼枪后来多遵用之。”

图1 明代火枪中的一种——梨花枪图片(采自《武备志》卷一二八)

三眼火铳分为齐射和分射两种类型。齐射型是三根铳管底部相连,铳管合用一个火门,性能类似于现代的霰弹枪。分射型是铳管銎部互不相连,分别有三个火门,有短暂的连发效果。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銎部共用一根木柄,用以近身砸击对手。

早期的三眼火铳的铳管约为32厘米,所用火药三钱,铅丸也重三钱,约重11.2克。万历年间,军械专家赵士桢再次完善了三眼火铳,铳管加长到41.6厘米,这意味着三眼火铳具有更强的初速和破坏力,有效射击距离50步,约合86米。

三眼火铳在射击时,步兵左腋夹持木柄,左手握住铳管銎部,低头将铳管对准目标,右手点燃药线,完成射击。骑兵用的三眼火铳略短,作战时,五骑一排,先用弓箭射击,与敌接战后,返身收弓,改用火铳向后射击。

明军十分注重士兵的射击训练。“临阵点放得齐,后边装替得快,装不误打,打不误装,更番熟习,如雨不绝,斯为得法。”平常训练时,士兵列队持铳,军官指挥射击,前排三次射击后,开始装填,后排开始射击,以此反复。要求放铳整齐,装填迅速,达到持续射击的目的。

图2 三眼铳是神机营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

除了团体射击演练,还得进行个人射准训练。据《治谱》记载:“三眼等铳练习之法,切不可朝天上放打,须要横打笆子,使手脚惯熟其法,用一木板浮在河里,上插长窄一笆,弹子中着则笆动,此一法也。”在河里放一个木筏,上面装一个篱笆,士兵持铳射击,弹中篱动,方便易行,观察便利。

三眼火铳尽管性能不俗,也有不足之处。它毕竟属于火门枪,三眼发射完毕,装填繁复,面临骑兵突袭时,并不占据优势。在雨天,三眼火铳药线和火药容易打湿,无法正常使用,这是火门枪的通病。此外,铳管没瞄准装置,射击全凭经验,射击精度不佳。

火门枪的性能取决于枪管长度和火药质量。枪管加长能延长火药做功时间,提高弹丸初速。15世纪,欧洲的火枪技术迅速扩散,形成一个新兴领域。早期的火门枪枪管长度普遍只有30厘米左右,甚至还有18厘米的简配版。

图3 明朝的铳兵

15世纪中叶,随着锻炼技术的提高,枪管长度不断加强,捷克的胡斯战争中,出现了口径30毫米、枪管长达1米的火门枪,发射的弹丸能够洞穿2毫米厚的现代软钢板,这种火门枪的出现,简直是重甲骑兵的噩梦。16世纪的丹麦火门枪,出现了枪托、准星、照门,酷似现代步枪。可见,三眼火铳在性能上逐渐落伍了。

中国是火药的诞生地,不过对硝石、木炭和硫磺的配比不定,导致火药性能不佳。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明朝从葡萄牙战俘口中获知了火药的最佳配比,按配比加工的火药和西方火药相差无几。不过,明朝加工火药依赖手工制作,而西方国家普遍使用机器研磨。相比之下,西方火药原料纯度更高,颗粒更细。接下来,西方国家用水压机械将粉状火药压制成块,再经烘干、磨光,形成颗粒状火药,性能是粉末状火药三倍。在火药制作工艺上,明朝的火药跟不上时代了,导致火药的质量不可靠,制约了火门枪的性能发挥。

图4 关宁铁骑

成就三眼火铳威名的,必属明末三大精锐之一的关宁铁骑。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明朝在辽东屡战屡败。朝廷采取“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原则,建立了关宁铁骑,人数两万多人,最多时有4.2万人。这些士兵身披重甲,手持火铳,攻击力和机动性相结合,悍勇过人,无往不利。

天启七年(公元1627)五月十一日,后金皇太极率军猛攻锦州不克。二十八日,转攻宁远。数万八旗骑兵顶着炮火的轰击,冲过城外空地,意图进入火炮死角后,蚁附攻城,以报父仇。危急时刻,“满桂亦率尤世禄、祖大寿以兵来救,大战于城外”。

关宁铁骑首次亮相,就和后金骑兵正面对抗,三眼火铳远距离射击,打得后金骑兵人仰马翻。双方接触后,三眼火铳钝击对方,满桂身中数箭,后金军伤亡惨重,只得撤退。后金不甘失败,再攻锦州,毫无进展,加上酷暑难耐,皇太极饮恨败走,明军取得了宁锦大战的胜利。

图5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关宁铁骑一战成名后,成为明军为数不多的“消防队”。宁锦大战结束后,关宁铁骑继续镇守辽东,与后金硬杠,并且远程驰援北京,体现强悍的战斗力。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分为两部分,一部跟随祖大寿镇守辽东,一部听命吴三桂驻守山海关,一部在关内镇压李自成的起义军。最终,祖大寿和吴三桂先后降清,强悍的关宁铁骑成为清朝一统天下的马前卒,三眼火铳未能挽救明朝覆灭的命运。

就三眼火铳本身而言,在作战发挥了自身的性能优势,但其固有的不足,被火绳枪和燧发枪替代是必然的趋势。其实,时代进步的主要因素是人,并非一两件新锐武器。清初,满族虽然定鼎中原,但是统治根基并不牢固。康熙皇帝尽管意识到火器的强大,但对火器保持着戒心,影响了火器的研发、制造和使用。因此,三眼火铳难逃没落的宿命,成为历史的匆匆过客。

参参文献:《治谱》《明史》


历史大学堂


其实,央视第9频道纪录片频道节目《古兵器大揭秘》第5集,进行过复制版三眼铳的测试。三眼铳是明军取代神机枪和快枪的武器,在明末,鸟铳并没有得到普遍装备,大部分明军单兵火器还是停留在落后的三眼铳。

在1630年,明军精锐的辽东正兵火器营,枪手400人,装备320把三眼铳。其余为80名炮手,携带10门大炮。至于三眼铳的具体威力,央视的测试是有效战斗射程20米左右,美国娱乐节目《致命武士》给出的测试数字是22.7米。可以击穿锁子甲,但是无法击穿板甲。徐光启说三眼之类,膛短无力,又难取准,俱不许习学。

赵士祯则称三眼枪,边军一遇炸膛,归咎筒薄,渐渐加厚,厚则自然沉重,因重求轻,不得不短,因而尽失旧制。但是,明军本身却喜欢这种武器。认为鸟铳操作繁琐,不耐烦剧。于是就在西方已经从火绳枪大规模向燧发枪过度的时候。明军还主要装备更加落后的火门枪,这种短管滑膛小火门枪,要一手拿着火绳点火,一手持枪,注定,不要谈什么精度。

而且无论央视,还是美国测试的三眼铳,都是使用现代工艺和材料制造的,并且火药也是现代更加先进精细火药。威力其实是超过明朝三眼铳的。在农村,三眼铳不过是婚丧嫁娶放炮用的,响声很大。


深度军事


三眼铳的威力主要是看对谁发射,如果打那些装备齐整的步兵,威力不是很大。开句玩笑,没子弹的时候用来砸人,伤害比在战场上给敌人一枪高得多。

三眼铳长度大约是一尺来,明尺,一尺是31.1cm。短,装药也少,由于不分底火和发射药,混装火药总量大约是六、七钱。火药少,后坐力很小,小到人“平腕而握”,开枪的时候不至于脱手。

射程的话,看装什么样的子弹。一般是装子窠,也就是把黑火药和铁砂、铅弹、碎瓷片、甚至石子什么的混在一起。

其实,黑火药不适合发射子弹。这玩意最主要的军事用途,是纵火。由于生产技术限制,黑火药动力枪,最高射程也就150多米,但是枪管也得接近2米。

明代兵书上记载的火器射程,很不靠谱。三眼铳的真实射程,最高大约也就80米左右。实际上,40~50米的情况下,杀伤力还是挺可观的,能把不穿铠甲的人打成重伤。

当然了,再近一点也可以穿透普通的兵甲。至于大将穿的厚的铠甲,别说这玩意,四五十米的情况下,小口径都未必打得透。

而且,前提是装铁砂或铅弹,顺风。逆风的话,这玩意经常能把一部分子窠扫回自己脸上。

明代时期,士兵甲胄质量还是蛮不错的,因此三眼铳的杀伤力还是比较有限。主要问题是,重甲它打不动,轻甲兵又不肯随便近身。

三眼铳的好处是,射速比弓箭高得多,而且一开始时,装满药,可以三连发。不过,就算三连发,在实战中也没有太好的效果。一是当时枪管没有来复线这一说,高伸弹道说打飞就打飞;二是枪管太短,不光射程低,也超影响命中率。最糟糕的是,一般情况下,两三次连发之后,这东西就拿不得了,烫手!

后来有人将手把上套了木柄,趁着烫人的时候近战砸人,不光能砸伤敌人,烫伤敌人的效果也还蛮不错的。

实际上,三眼铳在战场上的作用极其有限。

一,太受天气影响,比如雨、雪、风,动不动就秒变烧火棍;

二,离远了瞄不准、打不着,离近了容易把队友顺便捎上;

三,夜战的时候,这玩意的火光等于敌人弓弩手的活靶子。

明朝的时候,造这个东西的地方,叫兵仗局,据说造这么一柄三眼铳,要十来斤粗铁。连兵仗局都懒得多造这东西。

对付步兵,人家不过来你就毫无办法;对付弓箭,人家射程比你远,精度比你高。对付马队,三眼铳属于霰弹枪,精度差到什么程度?就像拿一把沙子对着敌人扔过去,还不一定扔得准。开完枪,如果没能造成重大伤害,一转眼,敌人已经到身前了。

中国古代军队作战,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海。三眼铳很需要在空间上与队友密切配合。你现在放炮仗的时候,旁边的人都知道稍微躲远点。想象一下,你拿的是八响雷之类的炮仗,在短距离混战的情况下,也就初期来那么几下,之后再开枪,打敌人的同时,也就把队友捎上了。你看队友想不想宰了你?

开完枪之后的三眼铳,说是可以砸人,但实际上,几乎没什么用。太短呀!一尺长,而且还挺沉。换一根长矛,杀伤力大得多。

这么耗费资源,就造出这么个玩意来,于是就有明白人说,有这么多粗铁多造点弓弩箭头好不好,或者造点射程远、精度高的其他种类火铳。

由于制造的数量较少,且缺点太多,明军也没有将三眼铳大规模装备部队。

顺便,日本鬼子见了三眼铳之后,倒是欢喜得紧,因为这个东西在日本本土的马战中,颇能发挥威力。

明朝时候,也就是日本战国时代,日本本土的军马,极少阿拉伯血统的高头大马,都是本地的矮马——多矮呢?按照战国时日本人的身高,那时候小鬼子平均身高也就1米5左右,骑上矮马,双脚还能够着地面,这马比羊大不了多少啊——矮马承重能力低,速度慢,驮上全副武装的武士,奔跑速度跟人差不太多。配合鹿角拒马,三眼铳的连射功能,能在短时间内给马队造成大量伤害。


纯钧LHGR


放在今天,上山打个鸟都困难。但是放在那个时代,绝对是超级武器的存在!

可以这么说,在冷兵器时代这个玩意儿绝对是稀罕物

就像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就是靠的明代战斧——红衣大炮(也可以说红夷大炮)

而三眼火铳,就是明朝特种部队关宁铁骑的标配

不仅能打的后金晕头转向,打农民军也是如砍瓜切菜一般

三眼火铳,无愧于当时的兵器排行榜第一名


三眼火铳嘛,自然是要先发挥火的作用

关于这个家伙,远看就是个铁棒锤,而且能装的火药也很有限,因为需要设计的后坐力很小,小到人“平腕而握”,目的是为了开枪的时候不至于脱手和被震伤

如果威力很大,那在有效的打击敌人的同时,后坐力就给自己干飞了(那个年代,红衣大炮发射时如果站在后面,就被震死了)

实际上他的杀伤力不算太大,但是那个年代没有防弹衣,不穿铁甲打成重伤难度不大,穿了铠甲那就打脸,分分钟给你打成王二麻子

所以说,这个三眼火铳在当时可谓是远距离作战的好家伙

你后金不是会耍刀么,不好意思,没等你到跟前,一发给你打地上!

至于农民军就更惨了,连铠甲都很少有,冲着人群就是一炮,绝对是死伤无数的节奏

子弹打完就熄火了?不存在的,狼牙棒模式开启!

话说,那个年代的长枪鸟铳有一个致命的缺点,装弹麻烦。我们经常看到是三排枪手,一排放完,退回去就开始装弹

没法像机关枪一样突突,属于一锤子买卖,是很头疼的

但是三眼火铳有个特点是啥呢?如果不能装弹打炮,那就挥舞起来吧!

看到这个造型的时候,我还琢磨怎么能这么磕碜,后来弄明白了才发现这里面学问大了!

首先是枪管长且粗,把手却比较短。根据物理原理,这个铁棒锤挥舞起来可是很顺手的,而且力道也十分足

别扯了,开抡!关宁铁骑们就这样抡着这个大棒槌到处夯人,后来有人觉得这样打只能给人打傻,却不能给人打急眼

于是火铳上开始出现了钉子,这就类似于狼牙棒,一棒子下去.....

更有甚者,还装倒钩,这一棒子下去就不是皮开肉绽的问题了

三眼火铳之所以能走上神坛,夺亏了袁崇焕同志

他创建了明末最强骑兵部队关宁铁骑,首先是战斗力本来就是非常不错的,再加上高级装备,自然是武力值大增

战术如下,红衣大炮城墙上先开始,一顿狂轰乱炸之后,后金撤兵。此时铁骑出城追击,如若后金不反击,那就从容的一边追一边放炮一边填充子弹

如果后金回头,那也不怕。先根据距离来几发再说。然后距离差不多了,就开始把火铳当狼牙棒用,不仅打人很疼,烫人也是一绝

毕竟打了几发以后,火铳已经很热了。绝望的后金不仅要面对棒子、铁针甚至倒刺的攻击,还得耐烫,这是人干的么!!!

所以,关宁铁骑名震天下离不开大炮和火铳

最后,说说关宁铁骑的战斗力问题

袁崇焕死后,这支超级部队归属祖大寿,后来曹文诏带了两千人去打农民军,短时间内便成为农民军的噩梦

1632年4月,彻底击败三十六营头领王嘉胤(当时张献忠、李自成是他的部将),王嘉胤被部下杀死,献于曹文诏。同年,连续追击,斩杀点灯子、李老柴、一条龙、扫地王等民变首领。1632年3月,战于西濠,斩首千级,生擒杜三、杨老柴。数天内又击斩红军友

这份成绩单,足以证明关宁铁骑的威力,不过这还没完事

1635年,重新入关的曹文诏再次连续击败农民军,导致民军凡是听到“大小曹(曹文诏及其侄子曹变蛟)”的名字,无不胆寒,纷纷丢盔弃甲。

世间良将,举世无双是当时人们对于曹文诏的评价,而他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是因为有关宁铁骑这支超级部队

而这支超级部队之所以能这么猛,靠的就是三眼火铳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三眼火铳是明朝嘉靖年间出现的一种威力很大的多功能火器,既可以远距离射击敌人,也可以近战当做棒槌敲击敌人,是一种两用的武器装备。



三眼火铳连射性能好,且实用性高,广泛装备于明骑兵和神机营部队,但此铳精度不高且二次装填不便,后来逐渐被明军广泛装备的鸟枪和弗朗机等火器替代,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明末骑兵确依然大量装备。

三眼火铳的有效射击距离在30米左右,精度也不高,比较适合在敌军密集冲锋时阻击使用。当敌军冲来时,一个人可以发射三发子弹,效率是普通火铳的三倍,可以最大可能地杀伤敌人。如果部分敌人幸运地躲过了子弹,不好意思,再来尝尝棒槌的滋味。这种火铳头很重,甩起来冲击力很大,打在敌军身上,能把盔甲打个凹坑来,最终使躯体受重创而受伤或者毙命。
明朝是中国古代热兵器发展的一个高峰,明成祖时就专门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明朝期间各种火器被发明出来,如子母铳、地雷、水雷、火箭等,充分提现了古代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