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7 肉牛养殖及加工行业发展概况及竞争格局分析

肉牛养殖及加工行业发展概况及竞争格局分析

1 、行业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

(1)行业发展概况

养牛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早在我国的秦汉时期,牛的产地已经分布于全国各地。养牛业分为官方牧养与民间牧养两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牧养、管理、保护、兽医技术已有相当长时期的经验积累,而且已经出现商品化趋势。

肉牛养殖及加工行业发展概况及竞争格局分析

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普及,牛的役用功能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的肉牛业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逐步发展起来。三十多年来,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加强,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北、西南肉牛产区,区内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牛肉年产量长期列美国、巴西、欧盟之后居世界第四位。但是,随着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人们越加注重善食质量和结构的改善,对牛肉特别是优质牛肉需求将与日俱增。优质高档牛肉产品在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相关报告:北京普华有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肉牛养殖机加工行业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2)行业发展趋势

牛肉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其营养价值高于猪肉及其它肉类产品,其肉质鲜美细嫩而不肥腻易消化,被注重营养保健的现代家庭生活所重视。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对健康、口感的追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消费习惯将受到冲击,卫生、营养、口感好的冷鲜牛肉(冷却牛肉)将逐渐取代热鲜肉成为牛肉消费的主流。特别是中高端消费人群越来越重视绿色健康的饮食理念,对牛肉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该群体购买或消费牛肉的主要场所是商超、便利店、中高档餐厅等,这些场所销售的牛肉主要是中高档牛肉,因此,中高档牛肉的需求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出现快速上升。

从全球来看,世界发达地区牛肉占肉类比例为 50%以上,而中国仅占 10%左右。牛肉人均年占有量,世界发达国家在 50 公斤以上,世界人均 10 公斤,而中国却不足 5 公斤,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区不足 2 公斤。随着消费者对牛肉质量要求的提高和牛肉分级、分割理念的普及,经过排酸处理、精细分割的中高档牛肉消费量将大幅增加。

在市场需求将快速持续增长的同时,由于肉牛的养殖周期长达两年半甚至更长,且母牛繁育率(小于一年一胎)远远低于其他畜禽。牛肉的产能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牛肉价格在未来十至二十年间将保持持续稳步上升态势。同时肉牛产业结构将快速变化,个体生产经营模式将逐步被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模式及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取代,高端牛肉市场将出现一批全产业链经营的品牌企业,规模和品牌将成为企业争夺的制高点。

2、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行业的上游主要是粮食产业。虽然肉牛主要以粗饲料饲养为主,但粗饲料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还需要补喂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精饲料营养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到肉牛生长发育,特别是在肉牛育肥阶段还需要大量以粮食为主的精饲料。一般来讲,一头高档肉牛的平均每天的养殖饲料成本是 30 元左右。因此主要的粮食产品玉米、大麦、麸皮等的价格对肉牛育肥成本特别是高档肉牛的饲养成本影响较大。粮食价格的上涨,导致肉牛饲养成本上升,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肉牛养殖的效益,特别是对广大的中小肉牛散养农户的影响最大。而大型的肉牛育肥企业或高档肉牛生产企业的成本转嫁能力相对较强,相应的粮食价格的上涨所造成的影响也相对较弱。

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行业的下游渠道主要是各级批发及零售商、餐饮酒店,而最终销售对象是广大消费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人们越加注重善食质量和结构的改善,对牛肉特别是优质牛肉需求将与日俱增,很好的促进了肉牛养殖及屠宰加工行业的发展。

3 、行业壁垒

(1)资金壁垒

牛是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存栏量最多的大型牲畜之一。因其本身的繁殖生长特性,和一般的猪羊、鸡鸭等畜禽养殖业相比,具有起始资金投入大、投资周期长、投资见效慢等特点。

一般来说,犊牛从出生到育肥成功一般需要 2 年半以上的时间(育成高档雪花牛肉甚至需要 3 年以上的时间),在此期间需要持续投入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厂房设备折旧等,综合成本会在 2 万元/头以上(高档肉牛会更高)。要达到万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动辄需要累计数亿的资金投入。而从第一代犊牛的购入到第二代肉牛的出栏,一般需要两代牛 5 年以上的投资周期。

此外,肉牛科学化、规模化、精细化的屠宰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万吨级的肉牛屠宰基地,每年的屠宰数量在 23000 头左右,即使按 2 万元/头的成本价采购,也需要千万级的流动资金。而厂房设备投入一般会在 2500 万左右。因此,巨大的资金需求对行业新进企业是一道较难跨越的壁垒。

(2)技术壁垒

肉牛养殖是现代畜禽养殖中最为复杂的,最为困难的。在整个肉牛养殖屠宰的过程中,大量利用了现代疫病防治技术、现代遗传基因技术、冻精配种技术、饲养管理技术、营养摄入控制技术、标准化屠宰工艺和冷却排酸工艺,并需要宰前宰后检验检疫系统对肉品安全进行监控。其中,现代遗传基因技术和冻精配种技术对培育出优良的肉牛品种有着重要意义,肉牛的品种决定了牛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肉料比等方面。

饲养管理技术和营养摄入控制技术,直接关系到出栏牛的净肉率、牛肉的品质级别、肉质纹理、食用口感和营养价值。标准化屠宰工艺和冷却排酸工艺是确保牛肉品质和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工序。特别是对于高档牛肉来说,冷却排酸的好坏直接影响牛肉的品级和售价。上述技术需求,是行业企业多年实践积累所得,新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部具备。

(3)品牌壁垒

“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使消费者对肉类消费的安全性日益重视。选择有品牌保证、可追溯的牛肉产品,是目前消费者比较普遍的做法。一个品牌的树立,需要经过市场竞争的历练。品牌的设计、塑造、推广、被认知,被认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品牌的维护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这给新进企业设立了一个较高的门槛。

4、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特征

(1)行业的周期性

牛肉作为高档肉类消费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所占比重一定程度上受消费者收入水平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肉牛养殖和屠宰行业属于弱周期性行业。

(2)行业的区域性

肉牛放牧式饲养有别于其他畜禽的集中式饲养,而且肉牛的饲料结构中牧草占了很高的比重。因此,肉牛的饲养对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行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东北、中原、西北、西南四大优势产区。

5、行业竞争格局

目前,我国肉牛养殖生产现状是广大农户分散饲养为主,小规模饲养和中等规模育肥场育肥为辅,大规模的饲养育肥很少。此外,我国高档肉牛的繁育养殖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目前只有国内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企业从事高档肉牛生产,饲养规模相对较小。由此可以判断,我国肉牛养殖环节的生产集中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较低,市场比较分散,尚不存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垄断企业。

目前,我国肉牛饲养、肉牛屠宰加工行业集中度较低,各个大型企业如大连雪龙、吉林黑毛牛业、大地肉牛、秦宝牧业、福成五丰等虽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远未形成具有全国优势的大型农牧集团。我国牛肉市场容量广阔,各大

型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都非常低,各个规模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并不激烈。

牛肉市场总体竞争格局主要表现为大量非正规屠宰商贩(屠宰场)与少量正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并存。小规模屠宰商贩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其产品绝大多数为质量安全无保障的热鲜牛肉,并且注水现象普遍存在;现代化正规屠宰加工企业具有机械化的屠宰流水线、生产工艺先进、卫生条件好,其产品大多是经过排酸分割后的冷鲜肉和冷冻肉,安全卫生且品质等级高。小规模屠宰商贩通常给牛肉注水以增加重量,降低销售价格,占据了国内低端牛肉市场。正规屠宰加工企业凭借优质的冷鲜及冷冻产品在国内中、高档牛肉市场具有绝对竞争优势。但是中、高档牛肉占整个牛肉市场的份额不高,这决定了正规屠宰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小屠宰商贩通常大肆销售注水牛肉,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优质企业的优质牛肉难以以质论价。因此,在规模巨大的牛肉市场面前,威胁现代正规屠宰企业提高产能利用率、扩大市场份额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屠宰商贩。随着国家进一步规范肉牛屠宰市场,加大对私屠滥宰及注水牛肉的打击力度,小规模、非正规屠宰商贩将逐渐退出市场,正规屠宰加工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伴随着中、高端牛肉市场的扩大而逐步提高。

肉牛养殖及加工行业发展概况及竞争格局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