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农工党党员赵锦:南苏丹医院里的“中国医生”

农工党党员赵锦:南苏丹医院里的“中国医生”

手术结束后,赵锦(左二)与当地医生合影。

电影《战狼2》中,美丽而善良的援非医生“瑞秋”给人印象深刻。其实,在位于东非内陆的南苏丹,有一群来自中国的援非医生,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医疗“大片”,农工党党员、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的主任医师赵锦正是其中一员。

8月是南苏丹的雨季,几乎每天都是浓云堆积,在首都朱巴最大的朱巴教学医院内,赵锦和中国安徽省第六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医生们,身穿印有五星红旗的白大衣穿梭在各手术室,从上午11点一直忙到下午三点左右。

坐落于中国驻南苏丹大使馆边上的北京大院,是中国医疗队的驻地,与往常一样,赵锦简单吃过早饭后,小心打包好留给当地一位营养不良病患的两个鸡蛋,坐上一辆中巴车赶往距驻地不远的朱巴医院看诊、交班查房。沿途荷枪实弹的士兵随处可见,墙面仍留有去年南苏丹与武装分子交战时的弹孔。

这是她在南苏丹一年援非时光中的第三个月,一切才刚刚开始。

于2011年建国的南苏丹,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但连年的内战也使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尽管赵锦所在的朱巴教学医院是南苏丹首都最大的医院,但仍常年缺水缺电。赵锦说:“没有病理科,没有检测检查设备,很多情况靠‘目测+经验’。”

而在南苏丹,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手术时唯一的防护措施就是裹严实了,穿着胶靴,戴着护目镜、口罩、双层手套。”行医30余年的赵锦告诉记者,如果术中出现失误,就会有感染的风险。

初到南苏丹时,一台子宫肌瘤患者的全子宫切除手术让她记忆深刻,但这并非一台普通手术。当地一位48岁的女性,因肌瘤巨大,瘤体上缘已超过肚脐水平,术前病人疼痛得不停地左右折腾。“当地医生主动要求中国医疗队帮忙诊治。”在术前化验单中,赵锦已经发现病人是梅毒患者,立即给予了对症治疗。但就在手术当日,病人已经接到手术室门口了,当地医生又带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病人的艾滋病检测呈阳性。

“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如果患者错过这次手术,以后极有可能不会再有治疗机会。如果任由病情发展下去,巨大肌瘤会带来致命的并发症,如肾衰,肠梗阻等”。当地医生主动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为这位患者手术时,赵锦很平静地告诉他,“手术继续”。

在没有呼吸机的情况下,他们手动辅助呼吸两个小时。由于瘤体巨大,赵锦和当地医生光是把瘤体娩出腹腔,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尽管在异国的工作才开展三个多月,但赵锦已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南苏丹老百姓也对中国医生非常敬重。经过医院病房门口的茶摊时,常会有当地人热情地上前问候她,“Chinese doctor, good!”(中国医生好样的)。而由于当地物资匮乏,在表达感谢时,有些病人还会将自己用塑料珠子串起的手链送给中国医生,“这可能是他们最昂贵的礼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被当地年轻医生唤作“中国师傅”的赵锦还言传身教,带出了一批骨干医师队伍。Siham Juan Boy是她带教的第一个“徒弟”,她从对妇产科知识的零星了解到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诊疗常规,从最基本的缝合打结技术到能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熟练完成Ⅰ、Ⅱ类手术。“我的‘中国师傅’用精湛的医术为南苏丹人民带来了健康,saved many people(救助了很多人) ”。

实际上,赵锦所在的中国援南苏丹第六批医疗队,仅是55年来中国向50个非洲国家派遣的2万多名援非医疗大军中的小部分。中国从2012年开始向南苏丹派遣医疗队,到目前为止共派出6批队伍,累计有69位医生到南苏丹参与医疗援助。

“类似于这种形式的长期援助,在未来将形成常态化。”目前,在赵锦所在的朱巴医院,由中国援建的门急诊、妇产科专家大楼正拔地而起,今后将极大改善当地的医疗环境。

(苏 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