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中国参与非洲维和这么久,但我们仍没有一件适合非洲的迷彩服

既然是迷彩服,首要的设计理念,自然是伪装。作为最基本款式的作训服装,迷彩服不仅要有防目视侦察的功能,还应该在材质颜色上与周边景物的反射光大致相同,进而具备防敌红外侦察的能力。

如果穿着迷彩服,不能起到伪装的作用,反而是亮瞎了眼睛,起着指示目标的作用,那迷彩服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作用,还适得其反。

我们的迷彩服,现在在非洲就遇到这样的问题。陆军普遍穿着的是07式丛林迷彩服,这款迷彩服在南苏丹、刚果金、利比里亚还是比较适应的,但是,在马里、苏丹的达尔富尔、西撒哈拉等任务区,就属于闪亮登场的品种了。非洲有两种典型气候特征,一种是热带雨林,一种是热带荒漠,而我们的迷彩服,显然少了一款热带荒漠。

中国参与非洲维和这么久,但我们仍没有一件适合非洲的迷彩服

在国内,07式荒漠迷彩服从设计上来说,是用于冬季着装,材质是比较厚重的涤棉细纹帆布,密封保温效果很好,完全不适合在热带荒漠地区穿着。这从07式迷彩服的设计来看,当年并没有考虑到大量部队海外部署的需求,国内又没有热带荒漠地形自然也就少了这一款。

中国参与非洲维和这么久,但我们仍没有一件适合非洲的迷彩服

如果要改,首先是增加一款适合热带荒漠地形的迷彩服。

其次,我们的迷彩服厚重不透气的问题,也需要改进。

维和行动虽然被定位为非战争军事行动,但按照联合国的战斗着装要求,执行任务时必须再迷彩服的外面,再套上防弹衣。在非洲,动则4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旱季地面温度超过50摄氏度是一件常见的事情。厚重的战斗着装对军人体力的消耗非常大,一次任务下来,往往是水壶喝干,内裤湿透。

其实这也是有办法解决的。我们的丛林迷彩服采取的涤棉混纺布料,在纺织行业中属于偏厚的材质布料。当初选用涤棉混纺材质,

有一种考虑是军服对人体的防护作用,也是对的,但缺点也是突出的。如果学习外军,把面料非诚尼龙棉混纺,就可以将一套迷彩服的重量减少250克以上,透气性也会大大增加,成本还不会增加。

除此之外,西方军队,比如同样在马里、黎

巴嫩维和的法国军队,在迷彩服的设计上有更人性化的体现,别人家的迷彩服在胸、背、腹、腰这些防弹衣可以覆盖的地方,通通采用的是更超薄透气的速干面料,贴身、舒服,还不影响作战效能,穿上防弹衣后更方便外挂战斗装具——不要跟我说法国人只会浪漫享受,二战中投降快,法国人足球踢得好,外籍兵团在马里的表现也相当不俗,人家的优点还是应该学。

我们的迷彩服缺少更多的识别功能。在迷彩服上广泛地使用魔术贴,已经是世界各国军队的共识,通过使用魔术贴粘贴标识的方式,可以清楚地显示军人的国籍、姓名、职务、兵种、血型,卫生兵还要按国际惯例佩戴红十字标识,并预留出加挂其它标识、袖标的接口。

中国参与非洲维和这么久,但我们仍没有一件适合非洲的迷彩服

我们的迷彩服似乎从一开始就很排斥魔术贴。我们的国旗都是一针一线缝上去的。记得好多年前,就有新闻说一个嫂子一晚上不睡觉,为100多名战士们在迷彩服上缝国旗。我们的姓名和职务,也是缝上去的。我们的臂章,是挂上去的。我们的血型,是用圆珠笔写在内口袋里的。我们的袖标,是用别针扎上去的。

其实,这些都可以用魔术贴来解决,且更符合实战需求。

总体来说,我们的07式迷彩服在设计之初,并没有考虑到它会在国际环境下使用,才会出现这些不好的用户体验。这倒没有什么大不了,但07式迷彩服从设计定型到现在已经10年了,几乎没有改进升级,就有问题了。迷彩服应该根据使用情况,在不改变基本款式的基础上,不断在细节上进行升级改版。中国参与非洲维和这么久,但我们仍没有一件适合非洲的迷彩服

比如,共同条令中专门对挽袖子有了规定,就应该像武警迷彩服一样,在袖子上设置搭扣。官兵们呼声比较高的,还希望在迷彩服上设置一个密闭不透水的内包,用来存放证件、军人保障卡等贵重物品。还有,迷彩裤上应设计踩带,方便穿作战靴时捆扎裤腿等等。

我们是一个大国,我们是大国的军人。几千军人长期在外海驻扎,执行维和行动,一举一动都应该有大国风范,有专业素养。不要天天念叨当年穿草鞋小米步枪都能打胜仗,而忽视了正规化建设。要想走向世界,首先是要有一支有国际视野的军队,而不是纠缠于游击作风。不要忘记了,一百多年以前,西方列强就已经具备了在世界殖民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