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水浒传》中,阮家兄弟为什么不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而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远方的远方的风景


无他,盖因阮氏原有兄弟七人,唤作阮氏七雄。其他四人死于非命。

且说这阮家,本是河北人士,世居一小村落中,以务农,打猎为生。徽宗宣和年间,阮家有七个儿子,各个生得虎背熊腰,膂力过人。其中以阮小六性子最烈,喜四处抱打不平。

时有猎户,名唤田虎,弓马娴熟,专好结交恶少。恃其勇力,横行一方,为祸乡里。一日,田虎自来村中闲逛,见一民妇貌美,遂戏之。民妇只是不从,大声呼救。乡人多惧田虎之威势,不敢出手相助。田虎洋洋自得。

忽听背后一声大喝,田虎转身看去,只见那人,身长八尺,相貌堂堂,眼睛里直欲喷出火来,端的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子。田虎晓得阮氏七雄之名,当下罢手,说道:“我当是谁,原来是阮家的小六兄弟,也罢,今日且卖个人情与你,饶过这妇人,下次休得坏我好事,咱们就此别过。”

阮小六道:“田虎,你这撮鸟,别人怕你,我却不怕,你作恶多端,今日六爷便要教训你。”田虎嘿嘿冷笑,说道:“哼,阮氏七雄,好大的名头,别人敬你等,我还没放在眼中,也罢,今日让你见识一下田爷爷的手段。”

两人说罢,就地打将起来。阮小六虽然了得,争奈田虎整日穿山越岭,身高力足,更胜一筹,不出十合,阮小六便落了下风。阮小六不服,欲抄起锄头再斗田虎,田虎斗得性起,不及阮小六抄起锄头,就腰里抽出一把尖刀,直刺向小六胸膛,小六不及躲闪,当即中刀倒地。田虎见势不对,逃也似的走了。

早有乡人飞报于阮氏六兄弟,六人风风火火赶来之时,田虎已不见踪影。再看小六,兀自近气少,出气多,已经说不出话来。他看了看六位兄弟,便一命呜呼。

六人之中,以阮小二最为持重,当即发话道:“众位兄弟,如今六弟被田虎那厮杀死,此仇不可不报,若去报官,多半被他得到消息,不若我六人,上山去结果了他,然后隐姓埋名,远走他乡。”众人点头称是。

阮氏兄弟习武已久,因此家中藏有朴刀。六人各持兵器,飞也似的奔上山来。这田虎亦非凡人,早已省得此事,招了十来个泼皮伏在四周。阮氏六兄弟赶到,反而落入圈套,他们与田虎等人战作一团。

且说这阮家老大,在七兄弟中武艺最高,正是田虎敌手。二人斗了三十回合,不分胜败。不意一泼皮于身侧,一刀槊来,阮家老大急忙躲避,田虎复又一刀,拦腰砍来,将阮家老大挥为两截。

五兄弟见又折了老大,发了性,猛打猛拼,众泼皮如何见过这等架势,发一声喊,散了。田虎独木难支,重伤遁走。

五兄弟下得山来,含泪将老大与小六合葬于一处。自此过了一段平静日子。

之后忽而听闻田虎落草为寇,阮氏五兄弟料田虎必来寻仇。连夜收拾行囊。急投山东地界而来。赶了半天路,被田虎手下追上。大杀一阵,阮小三,阮小四,相继中箭毙命。阮小二仰天叹道:“天亡我等。”忽有官军赶来,田虎人马尽退。

阮氏三雄和老母亲得以幸免。

三人来到石碣村,因见附近山明水秀,安下家来。他们不愿再提及那段往事,是以众人皆不知他们曾有兄弟七人。


西堤君


熟悉《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在小说中介绍了三位好汉,他们靠打渔为生的三兄弟——阮氏三雄。他们跟随晁盖智取生辰纲后,被官府通缉后,投奔水泊梁山。至于为什么不叫阮老大、阮老二、阮老三,而叫阮小二、阮小五、软小七呢?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们这样的名字跟他们排行有关,排行是他们整个阮氏家族的排行,“阮小大、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等人在他们叔伯家里的堂兄弟,而没有随着他们三个好汉最后加入了水泊梁山,所以小说中也并没有这其他人的描述,淡化其他非好汉的堂兄弟。

第二种可能:这是阮氏所有兄弟姐妹间的排行,这之中的老大、老三、老四、老六都是女孩儿,到《水浒传》故事发生时应该都已经成出嫁他乡,同时在封建社会女人出嫁后更无地位,以“某某氏”称呼,与水浒好汉没什么关系,因此不必表述。古时“男尊女卑”思想很严重,对她们的记载也就惜墨如金。

第三种可能:是源于一个传说。传说,阮氏三雄原是一胎所生的孪生三兄弟。母亲早丧,家境贫寒,长到十几岁还没取个名字。一次老父患病,听郎中说要吃一种叫“泥里钻”的鲇鱼才能治好。三个儿子听说此事,冒着严寒,潜入水底各摸来一条鲇鱼。阮老汉要三个儿子将鱼都称一称。结果是一条二斤,一条五斤,一条七斤。老汉就按鱼的重量为这三个孪生的兄弟取名字,因此他们三人也就分别叫做阮小二、阮小五和阮小七。

第四种可能:也是源自于一个传说。山东省梁山县银山公社的石庙村,即当年的石碣村。村东有个四坟坑,当地老乡讲述,这就是阮氏另四位兄弟的埋葬地。老乡们说,阮氏兄弟原是七人,以打鱼为生,又具有豪侠的性格。兄弟七人不堪渔霸的残酷剥削和官府的横征暴敛,联合众渔民进行反抗。结果遭到官府、渔霸的镇压。于是他们铤而走险,抗官府、杀渔霸、劫富济贫,同前来清剿的官兵展开对抗。在一次鏖战中,七兄弟中四人战死,只有小二、小五和小七逃脱。事后,渔民们便把牺牲的阮氏四兄弟葬在四坟坑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后两种为传说,多为后人附会上去的不能当真。第二种说法古人“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在排行的时候,把女孩儿考虑进去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有第一种可能是最为靠谱。

“阮氏三雄”是古典名著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的并称。原是北宋末年山东济州府石碣村的渔民,三人功夫出众,胆气过人,在江湖上很有名望。后来三人受“智多星”吴用之邀,与晁盖为首的一群好汉劫取了送给太师蔡京的“生辰纲”。案发后,众好汉一同上了梁山,打家劫舍,劫富济贫,后世留下了他们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


阮小二,梁山36天罡星之天剑星,排名第二十七位,梁山四寨水军头领第四位。原为山东济州府石碣村渔民,武艺出众,义气当先,敢为兄弟赴汤蹈火。在吴用的盛情邀请下。在梁山水寨任水军头领,水性好,武艺高,临危不乱,反对招安,高俅等几次攻打梁山泊,阮小二兄弟率水军大出风头,建立奇功伟业。在征讨方腊攻取乌龙岭时失利,逃生无路,自刎身亡,后被朝廷追封为忠武郎。

阮小五,梁山36天罡星之天罪星,排名第二十九位,梁山八大水军头领第五位。原为山东济州府石碣村渔民,水性好,武艺高。在吴用的盛情相邀下,他参与了劫取生辰纲的行动,事发后杀退追捕的官军,随众投奔梁山,任水军头领。他水上功夫十分高强,精明强悍,反对招安,他与童威一起驻守梁山东北水寨,高俅率大军围断梁山,阮小五在水中奋勇杀敌,屡次挫败敌军。在征讨方腊攻取清溪县时被娄敏中所杀,后被朝廷追封为忠武郎。


阮小七,梁山36天罡星之天败星,排名第三十一位,梁山水军八员头领第六位。原为山东济州府石碣村渔民。阮小七在阮氏三雄中年纪最小,跟随两个哥哥行走江湖,干下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黄泥冈和晁盖等用药酒麻倒青面兽杨志,劫了生辰纲。浔阳江上救宋江,打败官军。梁山泊里驾舟踏浪,先打败何涛,再打败高俅,水中的功夫,令梁山好汉们刮目相看。他与童猛一起驻守梁山泊西北水寨。受招安后,阮小七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未及数月,因穿着龙袍戏耍,得罪朝廷官员,被剥夺官职,贬成平民,重回石碣村打鱼,侍奉年迈的老母亲,活到七十无病而终。

关于阮小七在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众家说法不一,绝大多数认为这个人物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自己杜撰的一个人物。但是,他为什么要设计出这样的一个人出来,我们还得从水浒传当中,对于人物本身的相关描写,以及诗词的评断,来诉说这个人物本身存在的意义。

阮氏三雄都是性格豪爽,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爱好抱打不平之人,然而仔细分析三人又有各自不同的鲜明性格。

阮小二在三个兄弟中居长,性格比较沉稳,这与他个人已经有了家室有关。阮小五好赌,性格层面有些抑郁。阮小七则是最为心直口快的一个,按照吴用的话说“七郎只是性快”。做事爽快,常常有惊人的举动。

金圣叹读批《水浒传》时,对阮氏三雄做以下评论:“阮小七是上上人物,写得另是一样气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个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都销尽。阮小二、阮小五、张横、张顺,都是中上人物。”

如此看来,阮氏三雄在《水浒传》都属性格较为鲜明,皆是读者喜欢的人物。尤其阮小七最为爽快,从来不俗套世故,敢作敢为,再加上一首脍炙人口的《阮小七渔歌》,让读者深深将其铭记于心。

打方腊时,在乌龙岭战役,阮小二等乘驾船只,从急流下水,摇上滩去。方腊手下四个总管准备下五十连火排,上面堆放草把,草把里暗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把竹索编住,排在滩头。只见乌龙岭上把红旗一招,金鼓齐鸣,火排一齐点着,望下滩顺风冲将下来。背后大船一声喊起,都是长枪挠钩,尽随火排下来。阮小二急下水时,后船赶上,一挠钩搭住。阮小二心慌,怕吃他拿了去受辱,扯出腰刀自刎而亡。

在清溪县战役,李俊叫阮小五、阮小七扮作梢公,童威、童猛扮作随行水手,乘驾六十只粮船,船上都插着新换的献粮旗号,却从大溪里使将上去。向方腊诈降。方腊封李俊为水军都总管,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为水军副总管。宋江军马攻城甚急,方腊出阵督战。只听得大内城中喊杀连天,火光遍地,兵马交加,却是李俊、阮小五、阮小七、童威、童猛在清溪城里放起火来。方腊见了,大驱御林军马,来救城中,入城混战。阮小五被方腊左丞相娄敏中所杀。

阮小七杀入方腊内苑深宫里面,搜出一箱,却是方腊伪造的平天冠、衮龙袍、碧玉带、白玉圭、无忧履。阮小七看见里面都是珍珠异宝,龙凤锦文,心里想道:“这是方腊穿的,我便着一着也不打紧。”便把衮龙袍穿了,系上碧玉带,着了无忧履,戴起平天冠,却把白玉圭插放怀里,跳上马,手执鞭,跑出宫前。三军众将,只道是方腊,一齐闹动。抢将拢来看时,却是阮小七,众皆大笑。早有童枢密带来的大将王禀、赵谭看见,骂道:“你这厮莫非要学方腊,做这等样子!”阮小七大怒,指着王禀、赵谭道:“你这两个直得甚鸟!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时,你这两个驴马头,早被方腊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众弟兄成了功劳,你们颠倒来欺负!朝廷不知备细,只道是两员大将来协助成功。”王禀、赵谭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并。自有军校报知宋江,飞马到来。见阮小七穿着御衣服,宋江、吴用喝下马来,剥下违禁衣服,丢在一边。宋江陪话解劝。


王禀、赵谭二人虽被宋江并众将劝和了,只是记恨于心。平方腊后,阮小七虽然受了诰命,往盖天军做都统制,未及数日,王禀、赵谭怀挟帮源洞辱骂旧恨,累累于童枢密前诉说阮小七的过失。童贯把此事达知蔡京,奏过天子,请降了圣旨,行移公文到彼处,追夺阮小七本身的官诰,复为庶民。


萩龙观世界


最大的可能只有一个!

那就是古代婴儿死亡率太高。阮氏三雄的母亲生了好几个孩子,老大夭折了,老二存活了,但老三老四也夭折了。老五很幸运,活下来了。但老六又夭折了,而他身下的老七很幸运,得以长大成人。当然,不排除老七后面还有老八老九老十,但可以确定,即使有,也都夭折了,再没有长大成人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存活率太低了。其实不低了,要知道,这是北宋!

我父亲是1948年生人,在他身上,我爷爷奶奶还有两男两女四个孩子。但很不幸,那两个男孩都夭折了。

在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婴儿死亡率大幅降下来也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的事。

所以,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才有了阮氏三兄弟分别行二、行五、行七的叫法。


东港朝天阙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水浒传》中阮氏兄弟之所以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是因为他们就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

很多人说你这不是废话么!还真不是废话。《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江三十六人”中,这三兄弟就这个名字。他们是活阎罗阮小七,立地太岁阮小五,短命二郎阮进。 而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活阎罗阮小七、短命二郎阮小二、立地太岁阮小五分别名列第5、第12、第25。这里边阮小二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叫阮进。

从这个最早的记录里我们知道三阮的排名一直是阮小七拍首位。甚至属于梁山的元老人物。事实也如此。三阮上山早,有地位,有人望,如果不是后边宋江将队伍越做越大,三阮的地位会更高。

说回他们三兄弟的名字。《水浒传》中说三人一奶同胞。烂赌成性。是不成器的混子,但从阮小七和母亲谈话中可知,三兄弟很讲义气,输就输了,从不打饥荒和耍赖。赌品很好。


至于三人的名字其实没什么可说的。联系到后面大明的开国皇帝朱重八,父亲叫朱五回,爷爷叫朱初一。可知宋明时期,有名字的大多都是有社会阶层的人,没有社会阶层的人大多都叫个数字而已。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也一样。而李逵本来叫黑牛,王矮虎,还有我们最喜欢的武大,武二,这都是没名字的。武松这名字估计是他出来闯江湖了,才给自己起的。

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或者曾经有过七个兄弟,只活了他们三个,或者是叔伯兄弟排行,或者他们本就是同族兄弟。这都可能造成三人的名字不是阮大阮二阮三。但从他们的名字可以肯定这三兄弟确实出身社会最底层。

三阮当中只活了阮小七,这虽然让人感叹,但阮小七确实也是梁山最好的人物。据说他后来去了越南,然后越南姓阮的都是…这就不说了。有知道的欢迎留言!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阮氏三雄他们是亲兄弟,为什么不叫阮小一,小二,小三呢?



一,他们家族内部的排行。阮小一,小三,小四,小六是他们的堂兄弟。/<font>
/<font>

二,亲兄弟姐妹间的排行,但是老大,老三,老四,老六都是女孩。/<font>

三,他们家穷,缺吃少穿,生病没钱医。以至于老大,老三,老四,老六都夭折了,只留下他们仨哥们。

四,综合以上三点的大排行。



不管怎样,以数字给孩子命名的家庭都是文化层次较低的穷苦家庭。/<font>



还有学者这样理解:

小七是七,小二小五合成七,小五唤做二郎,又独自成七,三人离合,凡得本个七焉,筹亦三七二十一,为少阳之数也。/<font>



/<font>

挺能扯淡啊。不管施大爷有没有想这么多,我们可以断定草根出身的阮氏三雄都是屌丝。/<font>


金牌村夫8半盏儿残酒


这个问题可以问问朱元璋,他应该可以给你一个完美的解释。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为何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按照大家族里行辈的次序而取的。

朱元璋属于“重”字辈,有4个堂兄分别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3个胞兄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他年纪最小,就叫重八。

  相传,宋元之际,普通老百姓是没有职名的,除了以行辈命名在,还可以按父母的年岁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作为称呼。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就有这样的记载:

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制于《元史》无征,然证以明高皇(即明太祖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其为元时令甲无疑矣。

见在绍兴乡间,颇有以数目字为名者。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或名为五九,五九四十五也。

常遇春的曾祖四三,祖重五,父六六;东瓯王汤和曾祖五一,祖六一,父七一,亦以数目字为名。

而洪文敏所著的《夷坚志》所写的一些宋朝的杂闻遗事也有这样的取名法,如云兴国军民熊二;又云刘十二,鄱阳城民也;又云南城田夫周三;又云鄱阳小民隗六;又云符离人从四;又云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又云解州安邑池西乡民梁小二;又云董小七,临川人;又云徽州婺源民张四;又云黄州市民十六,其仆崔三;又云鄱阳乡民郑小五;又云金华县孝顺镇农民陈二。诸如此类,不可胜举。


大先生的故纸堆


还记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吗?这个“十八”,是张员外的排行。

虽然古代不搞计划生育,一个父亲有十八个儿子,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当然不是绝对没有。康熙有二十个儿子呢)。所以这个“十八”,很可能是堂兄弟之间的排行。

《水浒传》也是这样。像宋江,有个绰号叫“孝义黑三郎”,但是我们知道他父亲宋太公只有两个儿子,宋江居长,宋清居次。长子为什么要叫“三郎”?应该也是堂兄弟之间的排行。

吴用介绍阮氏兄弟“弟兄三人:一个唤做立地太岁阮小二,一个唤做短命二郎阮小五,一个唤做活罗阮小七。这三个是亲兄弟。”既然他们是“亲兄弟”,那么小一(?)小三小四小六,就应该是堂兄弟了。而阮小五外号“短命二郎”里的“二郎”,有可能就是他在亲兄弟中的真实排行。


栖鸿看红楼



阮氏三雄兄弟三个,名字却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数字并不相连,在现在看来是很奇怪的,但在古代,却很正常。

原因很简单,古代医学水平低,婴儿成活率也很低,兄弟再多,能活下来的往往也并不多。这就是说,阮氏兄弟至少有四个在出场之前就已经夭折了,或者早起了。

之所以说是至少,是因为在水浒传中出场的三个兄弟中,最小的是阮小七,前面空出来了四个,很显然已经死了。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只有兄弟七个,阮小七之后可能还有弟弟,但也死了。


不仅寻常百姓家的孩子成活率很低,达官贵人和帝王家也一样。有些皇帝后来绝后,但并不是没有生过儿子,而是都夭折了。比如曹魏的明帝曹睿,就生过儿子,但是都夭折了,最后只能让来历不明的齐王芳继位。

又比如宋神宗生前生过很多儿子,但到他死的时候,最年长的哲宗还在幼年,而且是他的第六个儿子,所以按照当时的习惯,小名叫六哥,其他弟弟也叫他六哥,而不是叫大哥。

又比如杨六郎,按照杨家将评书的说法,总共有兄弟八个,但是最后只剩下了六郎一个人。而在正史记载中,实际上杨延昭并没有其他兄弟,这就是杨六郎的其他兄弟都夭折了,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帝王家和老百姓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即便是有些孩子早早夭折了,但如果生前已经被赐予爵位,死后还可以指定其他兄弟的儿子继承其爵位,同时延续其祭祀和世系。

当然,也有其它的可能。古人寻常百姓家的名字多数是很没有技术含量的,起名也很随意,阮氏兄弟的名字可能就是父母随便取的,并没有按照特别的规律取。


萧武


以下摘自本人在今日头条所写《水浒胡搞传》

中国历史学家对阮氏三雄为什么只有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人,没有阮小一、阮小三、阮小四、阮小六几个人颇费心机,直到现在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出于对这段公案的好奇,我翻阅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考证了很多年,终于搞清楚了怎么回事。

话说阮氏三雄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们的老爹(由于历史上没有留下老人家的姓名,我们姑且称之为阮老爹)也是个打渔的。有一天老头儿多打了二斤鱼,也卖了个好价钱就想去酒店里喝一杯。店小二看他穿着破烂还一身鱼腥味就不高兴了:“老头儿,俺这是上等酒店不是你这样的人该来的,还是省点钱给老婆孩子吧!”

这一句话,差点没把阮老爹气死,就和店小二吵起来了。阮老爹被人劝走了,老头儿心里不爽啊,就指着店小二大骂:“终有一天,你得喊我爹。”

当时大家都把这句话当笑话看,谁也没当真。阮老爹第一个儿子生下来的时候有人问了:“给你儿子取个名字吧?”

阮老爹想起那天和他吵架的小二(他也不知道小二是对酒店伙计的称呼,还以为那家伙的名字就叫小二)就说,叫阮小二吧。就这样,定型了。后来,听着阮小二跟在他屁股后头叫爹的时候,可把老头儿美坏了:“老子的愿望实现了。”

当时也没计划生育政策,阮老爹本着“多子多福”的朴素价值观,又生了个儿子。这个儿子叫什么呢?阮老爹抓耳挠腮了很久,最后想,干脆用阿拉伯数字代替得了,二之后是几来着?阮老爹掰着指头数了半天终于搞明白了,二之后是五,于是就给二儿子取名阮小五。后来的阮小七也是阮老爹不识数给取的。


水浒就是这么好玩


这几年车逻辑身边有许多朋友嚷嚷着要改名字,因为她们觉得当年父母给起的名字过于稀松平常或者是读起来会有谐音,比如说什么史珍香、侯辟谷、杨伟、夏建仁、苟布礼等。而三阮的命名方式,说实话也比较坑儿子,但又寄托了父辈对孩子浓浓的期望。三阮是一胎所生,中间可没有穿插什么兄弟或姑表兄弟,三阮的父亲也是石碣村一位普通的渔夫,在三阮出生时父亲为其分别起名为阮进、阮通、阮遇。三个小娃娃也很有天赋,年纪轻轻就能帮着父亲一起打鱼,分担压力。

有一年冬天,三阮的父亲得了一种怪病,浑身无力油盐不进,有一江湖郎中路过石碣村,为阮父诊脉后说老头这病说好治其实不好治,说不好治到也好治,只需要吃一种叫

“泥里钻”的鱼方可痊愈,这鱼水泊里倒是有,但时值寒冬,这大鱼都潜到水底,不好办啊。三阮听后穿着衣服拿着工具就走出了门,一直到晚上三兄弟才满身是冰发着抖回来了,并且每人手里都提着一条“泥里钻”。阮父感动的留下了眼泪,让三个儿子去称称这鱼有多重,结果阮进的鱼两斤,阮通的鱼五斤,阮遇的鱼七斤

阮父觉得很愧疚,因为他知道泥里钻这种鱼是水越深体型越大,也意味着孩子潜水的深度和时长就越长,也越危险。他把三个孩子叫到跟前,说:“你们兄弟三都有不错的水上功夫,但今天的事情你们做的实在欠考虑,稍微一疏忽你们可能就要冻死在水里,今天这种鲁莽的事情以后不许再做,为了让你们记住,我今天就按照你们捉鱼的斤数给你们改名字了,希望你们长大后记住我的嘱咐,再不要鲁莽行事!”于是阮进改名阮小二,阮通改名阮小五,阮遇改名阮小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论水性小七是最好的,相反的论功夫小二最佳。在三阮成人后父亲去世,三人在石碣村和母亲过着风平浪静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吴用给三兄弟送来了一条财路,至此三人的身份就慢慢转变了。

在三兄弟上梁山本想继续过着逍遥日子,可是昔日大哥晁盖被杀,新来的公明哥哥一心想招安为兄弟们谋出路,三阮知道这梁山并不只是一个和兄弟们喝酒吃肉的地方了。梁山全体接受招安后被派去打方腊,小二与童家兄弟一起乘船去乌龙岭,遭遇浙江四龙的伏击,童家兄弟居然抛弃队友和船只跑了,阮小二想跳水逃跑却被一挠钩住,他怕被捉去受辱,就自杀了。而小五在清溪战被娄敏中所杀,成为了最后一战在江南战死的梁山头领。小七或许在大排位后就看清了现状,无论是换御酒还是出兵对战,都显示出了一种若有所思的状态,征方腊后小七看到了方腊的龙袍,便穿着他的衣服戏耍了起来,结果回京后被告发,贬为庶民,回事街村抚养老母,得到了善终,不知小七是因祸得福,还是故意而为之了…


进而能通,通而能遇,可遇而不可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