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用建盞喝茶有什麼感受?

衢州土郎中


中國人愛喝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茶文化以及花、香、書、琴等各種生活餘事也日益蓬勃發展,連帶周邊的各種茶器也逐漸被重視起來,其中就有建盞。

建盞產自福建建窯,是我國著名的古窯之一,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宋代極負盛名。建窯茶盞自古以來就是著名的茶碗,在宋代是皇室御用的茶具,現代人用建盞喝茶,除了身份和個性的象徵,還有很多美妙的體驗。

建盞的製作過程對胎土含鐵量、含砂量的高低,拉胚的松實薄厚,上釉濃淡厚薄皆有特殊的設計。所以用建盞喝茶,可以長時間保溫蓄熱提高茶湯的鹼性,使茶水的口感更佳,更可激發和提升茶的香氣,使品茗軟滑甘甜順口的效果達到極致。

當然,用建盞喝茶除了可以更加激發和提升茶的香氣,建盞在盛茶的過程中也能起到保溫的作用,穩定茶湯的口感。同時,高含鐵量的建盞在使用過程中能不斷的釋放二價鐵離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離子,這些微量元素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從而增加血紅蛋白的載體及紅細胞的功能執行,能起到一定的養生效果。

經常把玩盞的人,會觀察到,茶水注入建盞後,在光線的折射下,建盞的斑紋和茶水交相輝映,煥發出各種神奇的顏色,或藍或金或銀或五彩斑斕,令人沉醉。品好茶的同時欣賞雅緻的盞,這也是一種極致的體驗~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到這啦,以上內容是乾亨德事茶多年的看法,一家之言,與諸茶友共勉!覺得說得好的朋友請點贊哦,有不同看法或見解的朋友歡迎留言討論!


致力於當中國茶價值發現者。每天分享實用茶知識,分析茶行業現狀,對茶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們!


乾亨德


實事求是,沒什麼體驗。建盞不是實用器,一來碗口大,散熱快,而且不聚香,對品茶不好。只適合欣賞把玩。


股市老炮


現在無法體驗,因為這種未茶沒有了,現在人也喝不貫。白沫茶你敢喝嗎?所以,建盞收藏只是收藏盞而以,物以希為貴。


南京上止正美術館


首先吐槽一下,這個問題很知乎;

那我的回答也很知乎一下。

記得剛接觸建盞的那年,便被深深迷上,但是這種迷上是因為它能帶給我裝逼的力量:

1.回老家,朋友來喝茶,往桌上擺一個作為自己的主人杯,看著其他人眼睛一直盯的樣子,沒等他們開口我就自己介紹,那感覺真爽啊。2.出去旅行或者去哪裡玩,包裡總會帶一個,喝水也用這個,每當被人問起這是建盞的時候,不知道有一股哪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3.喝茶的人氣質不會太差吧,玩盞的人也一樣,所以因為這個感覺強迫著自己去喜歡一個物品。

我知道,這種喜歡是假的。

兩個人如果是因為利益在一起,這樣的愛情結果可想而知。


後來,時間久了,慢慢去了解建盞到底是什麼,因何而起、因何而滅,把它的前半生認真瞭解了一遍,突然對眼前這個黑東西改觀了。

愛上一件器物,是一定是因為它的前半生,歷史的厚重就算經歷了百年千年還是那樣的沉甸甸。

這個時候對用建盞喝茶的感受自然不一樣。或者,不能用喝這個字了,應該改用品,

品字三個口,一杯茶起碼品三口。

因為品字是安靜的,沒有浮躁,愛也是認認真真的愛。


夫物盞集的“夫物”二字便取於《道德經》“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


夫物盞集


用建盞喝茶起源於宋代,主要用於鬥茶。當時宋人鬥茶之風盛行,較量的是用茶筅打出的茶沫多少和顏色程度,沫多色白為上,更高境界的就是“茶百戲”即在茶湯上面進行創作了(類似今天咖啡的拉花技術)。鬥茶所用的茶碗需要有一定的體量,茶碗顏色要深,方能襯托出茶湯之白。

宋代由於建陽一帶所造的茶盞胎土中含鐵量較高;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加之高溫燒製,一般都是藍黑色,便於查看湯色,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因此建盞適合鬥茶,成為宋代最上乘的茶具。

今天雖然已經沒有鬥茶之風,但用建盞喝茶仍然很好,主要出於身體保健目的。因為建陽本土的建盞,胎體中含有豐富的鐵礦元素,所以用建盞喝茶如同用鐵壺煮水一樣,可補充鐵的各種微量元素,可以讓茶湯更軟更柔,內涵物質更加的豐富!注意我們說的是真正建窯燒出來的建盞。

所以用不同胎土不同釉水的茶杯喝茶,都是會有不同的感受的,不信各位可以嘗試對比一下。


西海茶事


這玩意原是拿來喝抹茶湯液的啦!也就是用細碎茶葉加油脂與香料搗鼓出來的白色湯汁。

若換到現在,最為接近的飲料會是奶茶與咖啡。 試用過,泡出來口感還湊合:


RallodM


建盞僅僅是個杯,換言之,是個喝茶的器具,如果覺著拿著知名的杯子喝茶就能更有味道,覺著是不是過於執著。換個問題:喝茶還是喝杯子?茶不好,杯再好,無用!茶好,拿個土碗也品得出香、韻。


黃花魚93536764


建盞始於晚唐,鼎盛於宋,延續於元,衰微於明、清,這是因為自己宋代開始,飲茶方法由唐的煎茶逐漸的改變為點茶法,而宋代流行的鬥茶,為建盞崛起創造了條件。元代開始逐漸開始顆粒茶,明,清至現代為顆米茶與餅茶沖泡為主。一般以白瓷和景德鎮為主。建盞不適合現飲茶茶法,較適合收藏與觀賞。多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